Ⅰ 佛教宗派有哪几种
没有这么多 是八大宗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律 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着《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此宗为目前修行人数最多的佛教宗派。
禅 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密 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Ⅱ 佛教分哪几宗派。在分别介绍一下。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什么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 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Ⅲ 佛教宗派众多,主要有五大派,分别是
佛法区分的佛教派别主要有禅宗、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五宗。
1、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2、密宗,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
3、华严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4、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
5、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3)印度佛教分为哪些宗派有声讲解扩展阅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Ⅳ 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哪些
隋唐时期的佛教,主要形成了下列宗派:
(一)天台宗
由隋朝的智创立。因智颛常住天台山而得名,又因以《法华经》为其教义的主要根据,称为“法华宗”。盛行于唐朝。智颉的代表作是由他开讲、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摩诃止观》,合称“天台三大部”。奉《法华经》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以止观学说为其教理的核心,强调“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修养方式。也主张“性具善恶”说,认为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千差万别,并非法性不同,而是业报的结果这种学说抹煞了道德的社会根源,使之变成纯粹的个人问题。天台宗是最早兴起的宗派,曾传入朝鲜、日本,但是中唐以后当华严宗、法相宗崛起后,其影响逐步衰微。智的五传弟子湛然努力中兴,提出“无情有性”说,进一步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对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三论宗
源于南北朝的三论学,实际由隋朝的吉藏所创。因奉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为“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八不中道”为中心。二谛,即俗谛与真谛。俗谛认为有因果、君臣、父子、忠义之道,真谛认为一切法毕竟空寂。然而俗谛所说“有”是假有,非实有;真谛所说“空”是假空,非实空。所以二谛不可偏废,而应远离有空,折中于二边,称为中道。忡论》举“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例来显示中道。吉藏对这种理论给予高度评价,并依二谛实相之理进行解释。吉藏的重要门徒有慧远、智凯、硕法师、慧灌等。其中出自硕法师门下的元康,是传授天台宗的杰出人物。
(三)法相宗
源于印度有宗,又称“唯识宗”,在中国的创始人是玄奘和窥基。此宗尊奉的经典是《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成唯识论》、《瑜树师地论》。宣扬“万法唯识”。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部、阿赖耶为八识。前六识负责感觉与思维,第七识负责联系,第八识总摄一切。八识都有变现认识对象的功能,人们平时所谓的事物,不过是八识变现的“相分”,主观的认识能力则是八识的见分,认识世界的过程不过是八识自己认为自己的过程。又提出“种子”说。种子分有漏与无漏,同藏于阿赖耶识中。人要求得解脱,须将有漏种子转化为无漏种子,舍染归净,最后成佛。此宗用逻辑的方法论证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即“唯识无境”说,强调“转依”(即转变思想的认识)的重要性,主张“五种姓”(即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和无姓、不定),认为有一种无姓有情者究竟不能成佛,为窥基独传此宗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此宗的理论过于繁琐,不符合普通人的需要,窥基以后式微。
(四)华严宗
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由法藏创立。他的创宗活动深得武则天欣赏,被赐号为“贤首”,故又称为“贤首宗”。该宗的主旨是讲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以便消除佛经存在的各种矛盾。认为本体是现象的根据、本原,一切现象均由本体而起,都不是孤立的自存,因此本体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由于此宗自觉广泛地运用了理事、体用、总别请范畴,深入论证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认识,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法藏弟子众多,其中高丽僧审祥,将华严教义传到日本,被视为日本华严宗的始祖。
(五)密宗
源自印度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及婆罗门教。中天竺人善无畏、金刚智和师子国人不空创立。尊奉大日如来为最高的神,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两法门,各自的经典是《金刚顶经》和《大日经》。该宗认为显教是应身释迎对一般凡夫所说法,而密教则是法身大日佛对自己亲戚所说的秘奥之法,都是秘密真言,故也称为“真言宗”。提倡即身成佛,以咒语和神秘的仪式为修行的要旨,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从哲学理论看,密宗建树不高,其特色主要在修持和宗教仪轨上。其修持要求众生做到身、口、意三者一致,就可清净“三业”,获得自身即是菩萨身的自觉,从而具备了人坛场、受“慧灌顶”的资格。不空死后,密宗的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惠果,他将胎藏密法与金刚密法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学说。日本僧人空海从他学习,回国后传瑜伽密教,成为日本真言教的初祖。
(六)净土宗
印度龙树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经》等,将净土境界描绘成极乐世界,劝导众生专修住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由善导创立。该宗主旨以修持者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因,内外相应,促使众生快速成佛。由于修习方式极其简便(念佛与施功德),所描绘的地狱与极乐世界的差别又至为鲜明,所以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很大。净土宗创立前,佛教的各个宗派,或者由于理论深,或者由于仪轨复杂,多流行于宫廷和士大夫中。净土宗发达后,才真正广泛地传播到民间,其影响极为久远。
(七)禅宗
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实际创始人是慧能。慧能,世称禅宗六祖大师,本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人,出生广东新州,少孤,家境贫寒。因他标榜“不立文字”,故只留下一部由其门人法海整理的书,称为《坛经》。这是中国僧人惟一一部列人佛经的着作。主张佛性有本,不假外求,强调顿悟法门,不专主坐禅,认为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从而与神秀所主张的渐悟法门区别开来,形成禅宗南北宗的对立。禅宗南宗的学说,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空前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明理学就充分吸收了禅宗的精髓。慧能死后,禅宗分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支派,并且传播到朝鲜和日本。
除以上七宗外,律宗、三阶教及藏传佛教,也是隋唐时期重要的宗派。
Ⅳ 印度有哪些宗教派别
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派别众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活动都以宗教为中心,因此印度的建筑主要是神庙。
像巴比伦人崇拜山岳一样,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于是,他们开始建造可以称其为山丘和洞窟的建筑。黑格尔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观点,人类本身是神或要变成神,活人与死人的严格区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兰教来源影响的时候,不是用来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样,属于建筑艺术的一个较早的时期。”
Ⅵ 佛教的几大派别
佛教三大派别分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1、汉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
最接近于仪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
Ⅶ 佛教分那几个宗派
中国佛教的宗派,共有十三宗。十三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涅槃宗、三论宗、法相宗、摄论宗、禅宗、成实宗、净土宗、华严宗、地论宗、俱舍宗、律宗、密宗。
其中,前七宗属于空宗,第八到十一宗属于有宗,最后两宗空有兼具。因此有的时候也将佛教宗派划分为八大宗。
以下对其中三宗进行阐释:
1、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法系至今传承,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本宗以禅来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实践,故名。因为奉菩提达摩(也作磨)为中土始祖,也称“达摩宗”,又因自称“传佛心印”,被称为“佛心宗”,或简称“心宗”。
2、天台宗
智者大师可说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因其完成“天台三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备。
智者大师的思想承袭于南岳慧思,慧思又承袭于北齐慧文,这是中土的渊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统来自于龙树所撰《大智度论》、《中论》,因而远溯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摩诃止观》卷一载:“台衡慧文,宗于龙树。”所谓“台”,即天台智顗。“衡”,即南岳(衡山)慧思。
3、律宗
律宗是佛教徒专精戒学的一宗。
戒律,是当年释迦牟尼佛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四分律》卷一载,佛告舍利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因不结戒、说戒,所以法不久住,舍利佛于是请佛陀制戒说法。佛陀为保持僧团的纪律与纯洁,为保持佛法能久住世间,针对僧团中出现的种种不当行为,制定出若干戒律,并嘱在他涅槃后要依戒律为师。
(7)印度佛教分为哪些宗派有声讲解扩展阅读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
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Ⅷ 佛教分几个宗派各有什么区别详细点的。
汉传佛家大乘佛教八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还有十宗的分法,两个小乘宗派现在不流行了。但是典籍有。学的人也有。但大都是大乘宗派人学习。【十宗】(名数)佛门之宗派也(一)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之说。即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俱舍宗一名有宗,成实宗,三论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华宗,贤首宗一名华严宗,慈恩宗一名相宗,禅宗一名心宗,密宗一名真言宗,净土宗一名莲宗,亦称十宗。
1,俱舍宗,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始祖:姚秦时僧睿等
3,禅宗(又名佛心宗),以不着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5,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6,真言宗(又名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7,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8,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晋时慧远大师。
9,律宗(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证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10,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