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印度的艺术成就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个就只能说印度发明的数字给今天的各方面都带来影响,但是真要说艺术,没有所谓的艺术能给生活带来影响,只有科技等给生活新添事物还差不多了
Ⅱ 印象派的特点是什么
印象派的特点如下:
1、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2、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4、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5、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2)印度派画家在作画时追求什么扩展阅读:
1、重要地位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2、代表人物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等。
3、代表作品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洪水泛滥中的小舟》
Ⅲ 印度派梵高的画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梵高 !不断突破自我每个人的梵高情结是不一样的梵高是孤独的,但是闪闪发光!当欧洲的画家们还在谙熟和热衷于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同时他突破并创造了印象主义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和事物的内在结构。
荷兰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他早期受荷兰画家马蒂斯·玛丽斯的影响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搬往巴黎与作为画商的弟弟同住,接触了当时震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的画家们,画风渐渐被印象派的画家影响,后来经过在野外的长期写生,色调渐渐由灰暗色系变为明亮色系。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麦田乌鸦 》等,已跻身于全球最着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Ⅳ 印象派画家在描绘物体时所追求的是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着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
印象派作品
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
印象派作品
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再加上物理光学,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空气中的色彩变化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比如说,同样是教堂,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就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效果,阳光灿烂的时候,物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受光源影响,会偏光源的色调,而背光或投影也并不是灰色的,而是有丰富的色彩构成;再比如说,秋天的森林,一片金黄色,而笼罩在金黄色里的树干和石头展现的并不是它原有的固有色,而是偏紫色的,等等。画家们将这些色彩规律运用到绘画里,“色彩学”也就运应而生
Ⅳ 印度美术的中世纪时代
印度中世纪 (约7~13世纪)是印度教美术的全盛时期。自笈多时代以降,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衰微,印度教跃居统治地位。中世纪印度南北各地历代地方性王朝大多信奉印度教,兴起了建造印度教神庙的热潮,持续数百年而不衰。印度教神庙被看作印度教诸神在人间的住所。神庙的高塔悉卡罗通常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宇宙之山。神庙的圣所“子宫”(宇宙的胚胎)中往往供奉着印度教宇宙大神毗湿奴、湿婆及其化身、象征或仙侣的雕像,尤以湿婆生殖力的象征林伽(男根)最为常见。神庙的外壁往往也雕满了男女众神、人物、动物、花卉等装饰浮雕,建筑与雕刻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印度教神庙的型式大体可分为3种:①南方式(达罗毗荼式),悉卡罗呈角锥形;②北方式(雅利安式或城市式),悉卡罗呈曲拱形;③德干式(中间式),介乎南方式与北方式之间。印度教诸神基本上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宇宙精神的象征,生命本质的隐喻,因此印度教艺术必然追求动态、变化、力度,呈现动荡、繁复、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这种巴洛克风格带有印度传统文化的显着特色,生命的冲动、想象的奇特和装饰的豪奢似乎都超过欧洲的巴洛克艺术。
南印度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南印度诸王朝保持着纯正的达罗毗荼文化传统,发展了达罗毗荼人的艺术。帕拉瓦王朝(约600~897)的都城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与海港摩诃巴里补罗的五车神庙、石窟神庙和海岸神庙,是印度南方式神庙的滥觞,几乎提供了所有南方式神庙的原型。摩诃巴里补罗神庙的岩壁浮雕《恒河降凡》是帕拉瓦雕刻的杰作,体现了初期印度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朱罗王朝 (846~1279)的都城坦焦尔的巴利赫蒂希瓦尔神庙和□伽贡达朱罗补罗的同名神庙,沿用帕拉瓦神庙的平面设计,角锥形的悉卡罗更加巍峨。朱罗王朝的铜像,例如名作《舞王湿婆》,造型优雅,动态灵活,是南印度巴洛克风格盛期雕塑的典范。潘地亚王朝(1100~1331)的都城马杜赖的神庙群因袭朱罗样式,门楼(瞿布罗)高于主殿,装饰雕刻繁杂缭乱,属晚期巴洛克风格。中世纪后期的维查耶那加尔王朝(1336~1565)的神庙群以及纳耶卡王朝(1564~1600)在马杜赖修建的神庙,柱廊(曼达波)的地位突出,装饰雕刻繁琐靡丽,流于罗可可风格。
德干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德干地区诸王朝处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混杂的中间地带,频繁的战争导致南北方美术风格的交流。早期遮卢迦王朝(535~753)在迈索尔的 3座都城巴达米、阿胡尔和帕德达伽尔的神庙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变而来,中世纪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同时渗入了北方式神庙的成分。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是建志补罗的凯拉萨纳特神庙的仿制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继续开凿埃洛拉石窟。埃洛拉第16窟凯拉萨神庙,是仿照帕德达伽尔的维卢巴克夏神庙设计的,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不愧为举世无匹的巨构杰作。凯拉萨神庙的雕刻,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动态强烈,变化丰富,活力充沛,代表着印度巴洛克美术的最高成就。约在同时期开凿的象岛石窟湿婆神庙,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术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湿婆三面像》集优美、崇高、狞厉于一身,寓创造、保存、毁灭之奥义,堪称世界雕刻名作。后期遮卢迦王朝(10~12世纪)的神庙群,外壁壁龛密集,装饰渐趋繁琐。曷萨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贝卢尔、赫莱比德、索姆纳特普尔修建的神庙,平面设计呈星形,悉卡罗较低,外壁装饰浮雕更加细密纤巧,亦流于罗可可风格。
北印度诸王朝美术
中世纪北印度诸王朝奉为正统的雅利安文化,愈来愈多地吸收了达罗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萨姆流行的□多罗教(性力崇拜),同时影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术。巴拉王朝(约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后庇护所。波罗诸王扩建增
修了那烂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分层立龛的角锥形高塔形制,可能与印度教神庙的悉卡罗有关。那烂陀等地出土的波罗石雕或铜像,如宝冠佛、多臂观音、密教女神多罗菩萨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与南印度铜像的双重影响,感染了巴洛克的豪华、繁缛、怪诞,被称作火焰式的艺术。巴拉美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缅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术影响较大。东恒伽王朝 (8~13世纪)在奥里萨境内营造了宏伟的神庙群。奥里萨神庙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罗呈玉米状,代表作有布巴内斯瓦尔的林伽罗□神庙、布里的扎格纳特神庙、康那拉克的太阳神庙等。奥里萨雕刻装饰繁丽、动态夸张,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康那拉克太阳神庙的巨大的浮雕车轮富丽堂皇,被视为印度文化的象征。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庙群可与奥里萨神庙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庙也是北方式神庙的亚种之一,悉卡罗呈竹笋状,主塔周围环峙多层小塔,代表作有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庙外壁高浮雕嵌板带上千姿百态的女性雕像和爱侣(密荼那)雕像着称,变形极美,性感极强,亦属于烂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风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书》是印度雕刻的压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奥西亚的苏利耶神庙和阿布山的毗摩罗塔楼,古吉拉特的苏利耶神庙,也属于北方式神庙,比例匀称,装饰华丽。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营造着犍陀罗传统的寺庙,重要的有摩尔坦德和阿万蒂普尔的庙宇。
伊斯兰时代美术
13世纪,突厥人、阿富□穆斯林入侵印度,德里苏丹国建立以后,开始出现了印度伊斯兰美术。14世纪,各地方穆斯林王国纷纷独立,印度伊斯兰美术随之普及。16世纪,北印度莫卧儿王朝兴起,印度伊斯兰美术盛极一时。
印度伊斯兰美术不仅是伊斯兰教美术在印度的变种,也不仅是印度本土艺术的改造形式,而且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的不同特点的融合(融合的基因之一是对装饰性的共同爱好),结果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化模式与艺术风格。
德里诸王朝美术
德里苏丹国诸王朝(13~16世纪)的建筑以中亚传入的伊斯兰风格为主,同时也混合了某些印度因素。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1206~1290)在德里兴修的库巴特·乌勒·伊斯兰清真寺和库特卜尖塔, 高华丰丽,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最早范例。卡尔吉王朝(1290~1320)建造的贾马阿特·哈纳清真寺和阿来门,则纯属伊斯兰风格。图格卢克王朝(1320~1413)的建筑简朴而刻板。赛义德王朝(1414~1451)和洛提王朝(1451~1526)的建筑试图复兴卡尔吉风格。
地方诸王国美术
地方穆斯林独立的诸王国(14~16世纪)的建筑更多地受到各地印度传统建筑的影响,呈现印度文化地方色彩强烈的多样化混成风格。江普尔王国(1400~1478)的阿塔拉清真寺,明显受有印度教神庙的影响。孟加拉王国(1336~1576)的阿迪纳清真寺、小黄金清真寺和大黄金清真寺,采用了印度教神庙的结构与装饰。古吉拉特王国(1401~1537)的都城艾哈迈达巴德的大清真寺,以当地传统方式砌成15个圆拱屋顶。马尔瓦王国(1401~1531)的都城曼杜的大清真寺,则谨守伊斯兰传统风格。德干的巴曼王国(1347~1527)的建筑混合了印度、突厥、埃及、伊朗的风格,吉尔伯加的大清真寺、道拉塔巴德的金德塔、比德尔的马茂德·加万学院,都是这种混成风格的范例。
莫卧儿王朝美术
莫卧儿王朝(1526~1859)是察合台系突厥人──莫卧儿人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伊斯兰帝国。莫卧儿王朝第 3代皇帝阿克巴开明的宗教融合政策,加速了伊斯兰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的进程,为印度伊斯兰美术的充分发展开辟了道路。莫卧儿建筑主要吸收了波斯伊斯兰建筑的影响,同时融合了印度传统建筑的因素,形成了一种既简洁明快又装饰富丽的莫卧儿风格,代表着印度伊斯兰美术的最大成就。莫卧儿建筑集中分布于莫卧儿帝国的都城德里、阿格拉与陪都拉合尔等地,16世纪后半叶阿克巴时代主要以红砂石修筑。17世纪中叶沙·贾□时代主要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代表作有胡马雍陵、 阿格拉城堡 、法特普尔·西克里城堡、拉合尔城堡、阿克巴陵、伊蒂马德·乌德·道拉墓、德里红堡、德里大清真寺、泰姬陵。泰姬陵被公认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迹之一。莫卧儿细密画的成就仅次于建筑,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季等莫卧儿皇帝都热心赞助绘画。从伊朗、印度延聘宫廷画家制作大量细密画,描绘朝觐、宴乐、狩猎、战争场面、王室肖像和后宫生活。莫卧儿细密画基本上属于宫廷艺术,线条细腻,笔法纯熟,设色富艳,注重写实,擅长刻画人物心理。莫卧儿时代印度本土诸邦的拉杰普特绘画,与莫卧儿细密画并行发展,互相影响。拉杰普特绘画主要分为拉贾斯坦尼派(平原派)和帕哈里派(山区派),帕哈里派的佼佼者为康格拉派。拉杰普特细密画题材多取自印度史诗、神话,尤其是关于牧神黑天克利希那(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与牧女拉达恋爱的民间传说。作品往往常有田园诗的色彩、牧歌式的情调和音乐旋律之美,线条粗犷,构图生动,用色大胆,对比鲜明,人物造型朴实自然。
印度美术发展至今
1858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印度的传统文化艺术濒临灭绝。继而许多西方的有识之士和印度的爱国学者,致力于重新发掘、整理和阐释印度的文化艺术遗产,印度美术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自古以来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史不绝书,中国古代赴印求法高僧法显、玄奘、义净等人的记载现已成为研究印度文化艺术的宝贵文献。
Ⅵ 什么叫印象派有哪些代表画家及作品
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什么是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着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印象派:发现户外阳光下的色彩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引起世界艺术形式大变革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印象派:诞生在嘲讽之中
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一裸妇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而富有创新意识的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等画家却乐意与马奈结盟。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此画名嘲讽画展
Ⅶ 美术题目 印度派绘画的特点
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 印象派作品
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Ⅷ 画家作画的目的是 A,自我娱乐 B,政治任务 C,商品交易 D,以上都是
选D。比如说古代皇宫要求一些画家作画,送去皇宫或者其他地方,这属于政治任务。再比如像张大千,他画画就会卖画,这就属于商品交易。
绘画的本质是什么?以“像”为衡量标尺显然已不是绘画的终极目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蒋跃认为,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绘画表达形式,尽管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
不仅不能与生活一模一样,而且还要使画面与生活保持距离,甚至反其道行之才有价值,画家要做的工作实际上是视觉重构。绘画艺术的真正内涵,最主要的是追求形式美感。
主要信息:
要体现设计素描的设计感,就必须在创作之前收集大量的素材资料,从中获取灵感,从而使作品更具创意感。
灵感来源于生活,就如同这句俗语一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来观察生活,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不同的素材,如网络、书籍、电影、广告等,记录这些素材,并作为积累放入我们的“素材库”,当素材库不断扩大时,我们也会与灵感不期而遇。
这样的搜集与积累并非一曰之功。当我们在明确了创作的目的后,便可以翻出这些素材,从中获取一些思路;若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我们可以根据作画的目的去找寻素材,而这些素材也可以作为积累放入到我们的“素材库”中。
Ⅸ 说说印度油画怎么样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的传统文化浓厚。经常看印度电影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印度人能歌善舞,尤其擅长舞蹈。印度的歌舞节奏轻快明朗,舞蹈优美动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印度油画作品中描绘的女子有的正在翩翩起舞,身段婀娜多姿,动作优雅妩媚。从中表现出了印度独特的舞蹈文化。虽然油画起源于西方,但是印度画家们凭借着自己的创造力,结合自己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创造出了自己风格的油画作品,在世界的文化宝库中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