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GOP没印度多
比印度多,占世界百分之六十
㈡ 宋朝和当时的西方列强哪个更厉害
宋朝自然要强于当时的西方列强。宋代的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高度发达。宋朝的军事实力虽弱但比当时的西方还是强出了不少。
㈢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哪个更悠久
印度一词,本是地理名词,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区域。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
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在历史上几经改变。西汉称印度为“羌独”、“身毒”,至东汉,则称印度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国”,中国称印度为天竺是因为汉明帝时佛教的传入,当时的中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洛阳白马寺就建于此时。
《西游记》天竺少女
我国用“印度”这个词指代现在的南亚次大陆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一词成为正式的名称。
如果将印度的历史和中国做一个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两个地区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现在中国的“巴铁”――巴基斯坦地区。
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同时而略晚,此时的中国处于三皇五帝时期。
2、古典文明时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明,这一时期以雅利安人的圣典的名字被命名为吠陀文明,它出现的时间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种姓制度也在此时出现,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转移到现在的印度恒河流域。
此时的中国则处于商周时期。
3、十六雄国时期
吠陀文明后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进入列国争霸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个强盛的王国,其范围从印度河延伸至恒河平原。
十六雄国时期
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
4、印度的第一个统一时代
十六雄国时期的印度先后被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驱逐了在印度的希腊人势力,逐渐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帝国。
与秦同时的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在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期达到顶峰,此时的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是印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阿育王也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王。
与孔雀帝国同时的中国,秦王国逐渐一统天下,建立秦帝国,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国在阿育王之后逐渐衰落,不断受到外敌入侵,而大月氏人则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于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区建立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与汉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并称帝国时代的四大帝国。
四大帝国
此时的中国处于古代的鼎盛时期――汉帝国。
6、印度人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分裂为许多小国,这些小国最终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国所统一。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最后一个,这一时期是印度文明的黄金时期。
笈多帝国
超日王,是笈多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时期笈多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笈多帝国时期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转变,佛教也拥有许多信徒,只不过后来印度教逐渐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体在东亚和东南亚,南亚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时的中国处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最辉煌的时期即将到来,而印度的历史却马上就要暗淡无光。
7、中国唐帝国时期的印度
笈多帝国在中亚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渐解体,中国唐朝时期的印度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暂的霸权。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灭印度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8、伊斯兰教统治时期
随着阿拉伯帝国在西亚的崛起,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兰教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并且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国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是指先后在德里进行过统治的5个伊斯兰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
这一时期是印度的伊斯兰文化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处于宋朝至明朝时期。
9、伊斯兰在印度的统一时代
结束德里苏丹国时期的是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国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后一个统一时期,其统治者并不是印度人,这一点和英国人进入中国时期很像。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和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并称世界进入近代史前最后的四大帝国。
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上流社会和文学外交的通用语言。
莫卧儿帝国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帝国版图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与大清帝国很相似,大英帝国、法兰西、荷兰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国开始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胜出的是大英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成为傀儡。与大清帝国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英国成立了英属印度,印度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二战结束的印巴分治。
此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此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大清帝国,帝国末期至今则是中国在黑暗者摸索并逐渐走向复兴的时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时间论,古印度比中国文明起源要早,只不过古印度文明在现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现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国
如果以文明的稳定和绵延而论,印度文明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印度与中国几乎同时进入统一时代(孔雀帝国和秦),然而中国在唐帝国时期涅磐重生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时,印度文明则完全沉沦。
中国虽然也受外敌入侵,但华夏文明主体不变,而印度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分立。
如果以中国历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国相当与汉帝国,笈多帝国相当于唐帝国。但中国汉唐之后尚有宋,有明,印度则只有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莫卧儿帝国。
㈣ 中国历朝GDP及世界排名,看古中国有多强大
中国历朝GDP及世界排名:
汉朝:
国力强盛,经济更是占全球26%的地位。并且和罗马帝国一样,称霸一方,可以说是是世界东方的中心。
唐朝:
已经达到中国古代封建史最高峰,其经济占全球的 58%,并且远远拉开了他国的差距。就连第二名的东罗马帝国也只占9% 的地位。像第三名阿拉伯帝国与东罗马差距不大为7% 。第四名古印度也紧随其后。可见唐朝在当时不可一世,经济地位十分显着。
宋朝:
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盛况,当时的宋朝的GDP占世界的60%,是中国占世界GDP比例最高峰。同时,宋朝也是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代,典型的藏富于民的时代,由于宋朝的纸币的出现和贸易的发展给许多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元朝:
成宗大德二年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元朝经济总额大约320亿。
明朝:
万历年时我国经济占世界的55%,平均水平为45%,虽然明末期间灾荒战事不断带来经济下滑,好在在明朝中后期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恢复,甚至更加发达。
清朝:
经济占世界GDP在35%-10%之间,1840年后的经济更加大幅度衰退,被侵略后大量白银用于赔款并外流,造成整个国力迅速跌落,从康熙干隆嘉庆的35%最高峰跌至不足10%。
㈤ 中国哪个朝代最发达
宋朝最发达。
【理由】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 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桥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江阴)、庆元府(明州,宁波)、嘉兴府(秀州)澉浦镇(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着作《洗冤录》。针炙有了很大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末期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开封、洛阳、临安(杭州)、大名、应天(今商丘)、镇江、平江(苏州)、江陵(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长沙)、泉州等。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夜市与晓市。南宋行在临安府(浙江省杭州市)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㈥ 北宋经济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 ,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由于人口的增加 ,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产量倍增,以及经济作物的扩大,多种经营的展开,从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北宋国土小于汉、唐,但人口则多于汉唐,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分布密度都高于汉唐,这是宋代农业生产远远超过汉唐的一个重要条件。南宋初,东南一带遭受严重的兵燹破坏,但是 ,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农民共同辛勤劳动,使南宋的农业生产,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宋时农具制作不但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农民对精耕细作更加注意。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真宗时推广到江南、两浙以及淮南诸路。宋代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在南方,有相当大的发展 。南方各地普遍栽种茶树。川蜀、两广、两浙、福建是着名的甘蔗种植区。宋代的纺织纤维生产仍以丝和麻为主,而棉花的栽培区逐渐扩大,产量逐渐提高。
宋代手工业在原料采集 、生产过程和产品种类、数量方面,都有显着的进展。两浙、江西、荆湖、陕西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宋代采矿冶炼业的发展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已大量开采石炭(煤)。宋代在军事和医药上都已利用石油。北宋时,两浙、川蜀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麻布产量比唐代增加很多。棉织品在全部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纸张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间造纸业迅速发展。宋代造纸技术比前代大有提高。宋代制瓷窑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定州(今属河北)定窑、汝州(今河南临汝)汝窑、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的钧瓷、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各有特色 。
宋代商业的发展 ,超过了前代 ,大城市和小市镇兴旺发达,纸币出现并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宋代拥有一批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城市。开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大城市逐渐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工商与居民杂处。临安府作为南宋的行在所,也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成都府城和泉州都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商业中的赊,即信用关系,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除了铸造铁钱外,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宋与辽、西夏、金在某些交界地点设置榷场,进行官方许可的贸易。民间的走私贸易,不论在陆地和沿海,都相当兴盛。宋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宋时有从广州和泉州通往越南、印尼乃至阿拉伯、东北非洲等地的海上交通线,还有从明州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丽,由登州(今山东蓬莱)或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通往高丽的海上交通线。宋朝与印度支那半岛 、南洋群岛、阿拉伯半岛以至东北非洲等几十个国家都有贸易关系。北宋在主要港口广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温州、江阴军(今江苏江阴)等地相继设立市舶司,主管舶商进出手续,并征收舶税,抽买舶货 。
宋代交通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内河运输以大江(长江)、汴河和运河为主动脉。宋代除广泛的海外贸易外,国内沿海运输业也有较大规模,两者都以民间运输为主。宋时的通信系统是遍布各地的驿站网,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㈦ 为什么元灭宋不称之为亡国灭种这和古印度被入侵有什么区别
蒙元灭宋和满清灭明,这是内部分裂政权的更替。蒙元建立政权那是唐之后,满族之前也是明的附属族,不满政权腐败自己建立政权。 再说,四大文明古国,强调的是文明,首先不是国家概念,国家是政权概念。那按照你的说法,只要换朝代,这就不是文明古国了。那全世界那个政权延续几千年?
就是亡国了,但还没有达到灭种,因为汉族人太多,不得已采用汉家文化(儒家治国)来统治汉人,选取汉人来统治汉人。因为汉人不管你谁当主,只要安居乐业即可。但宋朝的百姓绝不是这样想的,所以自尽的多,至于名言,看看当今的骨头就明了。
因为中国文字最能表达心情!虽然语言各一,但文字文化都能认同。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族内传播。中央集权后。少数民族为了融入主流,所以汉文字文化都可以接受。伤害不了少数地方政权的基本利意。接受是生存。不接受是毁灭。
因为我们内心强大,人口众多,同化了,就觉得没有亡国亡种,清朝灭亡后,好多汉人不愿意剪辫子,其实汉族人最好统治,只要不动汉族人的地,有饭吃就可以了。所有朝代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各个民族至今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都是中国人。我们的文明传承是以汉文明为主体,同时吸收各种文明来成长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别的国家都只是民族型国家。
也就是说我中华民族社会制度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但我中华民族的文明一直流传到现在。其实我们是一种文明,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有社会制度的区别。
㈧ 宋朝为什么强大不起来
一谈到宋朝,军事爱好者大多对其没有好感,因为它未能像汉唐那样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北方蛮族的阴影下,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段历史的话,就会发现研究宋朝历史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知道宋朝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两次御驾亲征幽州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在军事上对宋朝评价很低。但有多少人思考过宋朝为什么不能恢复汉唐疆界,建立横跨南北的大帝国?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宋朝建立时的国际环境和汉唐立国时大不相同。现在国人比较一致看好的朝代是汉唐两朝。我完全赞同汉唐两朝是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最令人自豪的朝代。稍为仔细一点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朝代竟然十分相似:两朝均建立在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之上,汉承秦祚,唐承隋祚。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时代;隋平南北,结束五胡乱华,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终,问题都出在第二代皇帝的接位上。 秦隋末年,天下曾一度陷入大乱,但所幸持续时间不长,国家的政治格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虽然经历了若干年的战争,但使汉唐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帝国,而这个帝国可是秦始皇和隋文帝征战几十年才挣得的家当。汉唐可谓得了天大的便宜啊! 而相比之下,宋朝就没这么好的运气,它所取代的后周只不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而已。它建立国家的过程,可不是在接收一个大帝国的遗产(象汉唐那样)。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之际,地方势力经营已久,业已形成互不统建属的独立国家。国家统一不象楚汉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那么简单,也不象隋末各割据势力那样立足未稳即被唐各个击破。国家统一需要象秦隋那样进行长期战争。 更重要的,是汉唐宋所处的国际环境(这是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家忽略的,但却是决定因素的问题):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宋的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问题在于:匈奴、突 厥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他们仅仅是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靠天吃饭。部落管理仍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组织军事化,机动性强,来去飘忽。这两个游牧民族是真正国际化的民族,活动范围它生活资料,一般而言,他们对生产资料不感兴趣。当大漠风调雨顺,牛羊肥美时,他们不会对中原地区构成任何威胁,当干旱等自然灾害使他们的生活无法过下去时,到中原地区抢夺食物便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除非中原地区主动送食物给他们),毕竟农业社会对自然的依赖要大大低于自然放牧,而且农业人口居有定所,住地分散,便于掠夺。如果遇到抵抗,他们往往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因此,汉唐两朝经过几场比较大的战争就将匈奴、突 厥问题基本解决(唐安史之乱后,又成了问题,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视),部分归顺中原王朝,部分迁徙到中亚、中欧。反观宋朝立国之前,辽已经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强国,早在后梁成立之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已经脱离唐朝。阿保机称帝时,已有高丽回鹘以及中国之吴越进贡。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与契丹,那时候,耶律阿保机已经死去,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国主的位子。石敬瑭竟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做父亲,其向契丹上奏章时,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送礼。其时中原仍处唐末军阀割据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 五代统治时期中原地区政权最长的不过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换了五个朝代,十几个皇帝。辽国正是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挑拨离间,然后坐收渔人之利,辽国人通常扮演助弱抗强的角色,这一政策实际成了分化削弱中原王朝的主要法宝(以华治华,不是美国人的发明,专利可以由契 丹申请)。到后周时,辽国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而且基本上辽国往往是进攻的一方,中原王朝往往是防守的一方。后周世宗虽然曾经北伐,但只是击败了北汉军队,却没有征服北汉(背后有契丹的支持),收归版土,更谈不上“幽燕十六州”的收复(现在有些学者喜欢假设历史,声称如果周世宗不过早的辞世,以他的雄才大略,必然会收复北方失地,这种假设对于历史研究是不足取的,是不公正的)。 当宋立国之时,辽已经正式立国50年,几乎是被儒化的民族。首先他们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其次,他们已经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当然,民风和社会组织上,仍保有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准军事化,这种传统使辽军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再次,他们垄断当时最重要的战争资源:马匹贸易。因此,无论是宋辽,还是以后宋金之间的战争,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是简单的抢夺食物的战斗,而是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一旦涉及这方面的争夺,就是寸土必争的问题了。这种性质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实际上,我们可以从隋、唐的的高丽战争就能理解。高丽国是个幅员狭小的农业国家,国家实力与大隋、大唐相比简直不成比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蕞尔小国,却让隋朝大军和唐太宗的亲征大军劳而无功)。拥有土地就是拥有生存权(还有发展权,)!因此,宋辽战争、宋金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持久的、难分胜负的。宋辽之间的战争,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负就可以决定战争命运的。土地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意味什么,无疑是不言自明的。这也反过来解释为什么宋伐辽的战争总是先胜后败,而且是惨败;辽及以后的金总是不断向南侵扰,一句话:对土地资源的争夺。 可以说,面对如此糟糕的立国环境,就算是大家最崇拜的汉武大帝和唐太宗在世恐怕也束手无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是草原对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使然,自汉朝以后,北方尤其是草原的自然环境每况愈下,荒漠化越来越严重,而自中唐以后,尤其是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地球气候进入干冷时期,这加剧了北方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生存危机。。这是迫使一些游牧民族改变生存方式的根本原因。(如契 丹,党项等就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化)而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失去产马良地也使收复幽云十六州或河套地区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熟悉古代战争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马镫出现到火 药武器成熟之前,骑兵对步兵的优势犹如今天坦克或战斗机对步兵的优势。而收复上述地区非用骑兵不可。是什么原因使中原王朝丧失了产马良地?大家都知道“儿皇帝”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危害中原王朝几百年,但有很多人不清楚那个被骂为“汉奸”的石敬瑭其实并非汉人,而是沙陀族人(西突厥的一支),而控制河套地区的是党项族,这些原本是汉族王朝控制的产马良地由于“引狼入室”的缘故被外族控制,那么谁是“引狼入室”的罪魁祸首呢?就是被不少学者盲目吹捧的唐朝。自唐末以后,党项人控制该地(祸由唐的制度错误,自太宗之后,唐的守边军队渐渐落入外藩之手,由胡人建立军队替唐中央作战 雇佣军终酿大祸,安史之乱即出于此,西夏的始作蛹者也是唐之误,党项人因征战有功,被唐派去治理河西走廊,从此,该部落有了立足之地),逐渐经营,实力不断壮大,进而和宋分庭抗礼。而且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爆发威胁到唐朝的统治时,唐朝都无一例外从其他游牧民族借兵镇压,(相比之下,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爆发时,东汉王朝从国内借兵镇压)沙陀族就是被唐朝政府借来镇压黄巢起义才得以入主中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中就由三个是沙陀族人建立的。这就为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埋下了祸根。中国自中古时期以后的不幸,实际上都是唐朝埋下的种子(这句话可能使很多赞美大唐的人不爽)。 应该说,面对如此糟糕的国际环境,宋朝能在四个游牧民族的“车轮战”的打击下坚持几百年也算奇迹了。尤其是与“上帝之剑”蒙古铁骑的较量中能坚持近半个世纪也很难得。当然也不能说宋朝的军事制度因此就可以不对宋朝的灭亡一点责任也不负。(宋朝军事制度怎么样大家可以自己讨论) 如果对照宋朝和本朝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两者的立国环境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时,中国的边境上已经存在几个实力比我们强的国家:日本、苏联和美国,还有一个实力稍弱但也不容忽视的印度。这和宋朝立国时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吗?当然本朝遇到的敌人更强大,(美国苏联对中国的优势可是几乎压倒性的,不像辽金等只是单纯军事上占优)自身发展起点比宋朝更糟糕(指的是相对起点)。因此维持边界安宁,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是当务之急的事。以夷制夷,利用其它国家的相互矛盾牵制、制约主要敌对国家,无论在宋代,还是在现在都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国策。恢复汉征服日本吗?有能力扫平俄罗斯吗?有能力让印度向我们俯首贴耳吗?我们什么都不可能。我们连统一一个小小的台湾,还要仰美国人的鼻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当年的强汉盛唐的周边可没有这样的邻居。中国主要朝代政治的一般传统是万邦纳贡,从来没有将邻国当成一个平等的政治对手看待。只有宋朝例外,我们完全从研究宋史中得到启发,又从现实中更好地认识宋代及宋代统治者。现在不少国人总是沉醉于汉唐盛世的迷思之中,每每以中华上国国民自居,动辄以蛮夷贬低他族他邦之国民。这既不合时宜,也自外于邻邦。空有热血,但不足以成事。因此我觉得从以史为鉴的角度,加强对宋朝历史的研究。
㈨ 元灭宋和古印度与古埃及被其他种族入侵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都有不同,元灭宋,实际来讲元只是推翻了宋朝的政权,再说到蒙古人的想法,个人感觉蒙古人更喜欢的是抢东西,只要你给他东西他就不会打你。翻越历史,蒙古人打过的地方他基本都是抢完东西就完事,根本没有实际的占领。
其实历史的战争大家不要过于繁琐的理解。产生战争的理由都非常简单,唯独就是物资战争。例如我连吃穿都成问题,然后我找了10个和我一样处境的伙伴。然后去一个饭店告诉老板给我们没人一碗饭一个菜,老板说不给,我们几个就把老板打出饭店。但是饭店里的人每天都给我们好吃的,而且还非常听话。这时候谁会把这饭店的人都赶走或者杀掉。至于你们说啥,干啥,姓啥,跟我是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