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㈡ 中国人在印度属于什么种姓
中国人在印度属于安珠万南。
在中古时代的南印度喀拉拉邦,由于当地素来有和中国人,希腊人,犹太人,波斯人贸易往来的传统,所以当地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种姓给这些外国人,那就是安珠万南(Anjuvannam),这个词意思是组织,将外国人在印度的组织统称为一个集体。但是整体上,他们和其他的印度种姓是不兼容的。
相关内容: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㈢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外国人去印度算哪个种姓呢
一、在印度它的种姓制度有着严格的区分,对于印度之外的外国人来说,通过肤色来决定划分的,像欧美它的肤色比较白,印度有着天然的优势,一般会归纳为刹帝利阶层。印度的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基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除上述四种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人”之外的阶级,称为“贱民”,即“贱民”或“贱民”。
四、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人,由于肤色不深,加上在文化、经济、体育等方面的突出地位,默认为特殊的二姓和三姓,低于白人。但比其他人高。因此,作为一个去印度的中国人,如果你想得到尊重,你还是要穿得时尚。
以上就是关于外国人在印度排名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的了解一下。
㈣ 在印度,如何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高种姓的印度人都是古时候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并非本地的印度人,也就是印度土着人民。因此处于印度统治阶级的种族,往往是那些肤色较浅,身材比较高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以及吠舍阶层,而对于一些长相比较接近黑色,而且身材瘦小的人,大多数就是低种族了。可以这么说,低种姓和高种姓的人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在印度,最高种姓是婆罗门,他们大多都是宗教领袖和学者,第二种姓的是刹帝利,刹帝利大多从事的是高新职业,再就是吠舍。再就是印度的土着居民,而他们也被称为贱民,永远都翻不了身。因此,相比起印度,中国不知道先进民主了多少倍,起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不同的是,他们连所受的教育都是有严重区别的。总之印度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㈤ 印度种姓制度非常强,印度的军人属于什么种姓呢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所有国家中最特别的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将所有的印度人分成了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还有一些连种姓都没有的贱民。但是在印度军队中,其实主要构成是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但是实际上基层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首陀罗,而基层军官基本上都是吠舍,只有高级军官和将领才是刹帝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婆罗门是最高的种姓,所以这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宗教和神职人员了。不会进入军队。其次就是刹帝利本身就是军事贵族和政治贵族,一般政治上的高管和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都是由他们担任。最后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参加军队的实际上并不多。最后就是首陀罗,由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最终到军队服役的都是首陀罗。
最后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参加军队的实际上并不多。最后就是首陀罗,由于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最终到军队服役的都是首陀罗。毕竟首陀罗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且经济收入非常低,这就导致了整个首陀罗群体非常希望加入军队,毕竟加入军队之后,起码可以吃饱饭。
㈥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按照阶级区分的吗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
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
。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㈦ 印度有什么种姓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
1.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2.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3.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
4.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
1.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3.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㈧ 印度高种姓是什么人种
高种姓属于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把印度占领之后,为了能够便于统治印度人而制定的制度,把当地的印度人划分为低种姓,并且规定他们只能生活在印度的南方,而雅利安人则被划分为高种姓,生活在印度的北方。
最高贵的婆罗门就是纯正的雅利安人血统,因为他们被禁止跟印度印度人通婚。而下面两个种姓的印度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印度土着居民的血统。但是他们看起来还是比较白的。
种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岛,为了维护本民族的长期统治,肤色较浅的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他们编造了一个传奇故事,说创世者梵天的脑袋变成了婆罗门,上肢和身躯变成了刹帝利,腿变成了吠舍,脚变成了首陀罗。
祭司集团属于婆罗门,武士集团属于刹帝利,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群体属于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罗。
首陀罗男性与其他任何种姓通婚产下的婴儿,就是贱民“达利特”,三千多年下来,他们也产生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连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罗一道,占据了现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为金字塔架构的最底端。
㈨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可以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种姓的区分和辨别纷繁复杂,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难以说清。我们要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和社会地位,只能多了解种姓制度的常识和趣闻,然后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例如,仅凭经济状况无法判断种姓;据一项调查表明,印度55%的婆罗门经济状况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印度总的贫困人口比例仅为40%;可能是他们自恃种姓较高、有一定特权,导致其好吃懒做造成的。
以下将从家族姓氏、服装饰品、肤色相貌方面,介绍一些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高低的依据。但要说明的是,这些依据仅作参考,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有参考价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个种姓阶层。
一、家族姓氏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早期婆罗门所着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㈩ 中国人在印度属于什么种姓
中国人在印度属于安珠万南。
在中古时代的南印度喀拉拉邦,由于当地素来有和中国人,希腊人,犹太人,波斯人贸易往来的传统,所以当地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种姓给这些外国人,那就是安珠万南(Anjuvannam),这个词意思是组织,将外国人在印度的组织统称为一个集体。但是整体上,他们和其他的印度种姓是不兼容的。
外国人在印度的历史:
在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他们对于外国人有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Mleccha”,这个词是用来概括那些不属于印度人的外国人的,而且不论种姓或肤色,这个词被用来描述非雅利安人的蛮族或者非印度人,类似于中文语境中的蛮夷或者蛮族。
所以在印度历史上,印度-希腊人,白匈奴人,斯基泰人等同属于印欧人的外族入侵者也被划入了这个群体,明明是当年的征服者,却被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化为低级族群,这也是印度人的精神胜利法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