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如何影响中国国防

印度如何影响中国国防

发布时间:2022-05-26 06:27:02

① 印度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印度经济崛起的战略影响
当全世界还在试图理解冷战结束对全球势力均衡和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会产生何等影响时,并且,在印度的经济改善对全球和亚洲势力均衡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价之前,哈佛大学一位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对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的性质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预测,至今,这一预测还令印度的战略政策分析家们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亨利·基辛格在其研究西方外交史的《大外交》(1994)一书的序言中,对“世界新秩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下猜测:
“21世纪的国际体系表面上将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分崩离析;另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在国家关系层面,新秩序不同于僵硬的冷战体系,而更像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国家体系。新的体系至少包含六大主要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或许还有印度——以及众多的中等规模和更小的国家。”
不可否认,美国仍然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不过,它也要接受其他经济大国崛起的现实。最近,基辛格不断重复他早先的看法,在强调其经济成就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次谈到印度作为一个强国的“潜力”(基辛格,2000)。1994年,当基辛格认为印度是一个正在迈向“大国”地位的国家时,人们还不能想象印度可能出现一个1992~1998年那样的高经济增长阶段,另外,印度也还没有宣布自己拥有核能力。难道他有先见之明,还是他希望我们在定义印度的“国际主要力量”的身份时,关注其历史因素和潜在力量?作为一个研究国家实力和现实政治的专家,基辛格在那时就应该非常清楚,印度不但能够维持从20世纪80年代业已开始并且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态势,而且,其经济政策将打上现实主义的深深烙印。事实上,那时印度的外交政策正是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对此基辛格当然是心领神会的。然而,和许多其他的分析家一样,如果基辛格仍然只看到一个那时还不确定的印度大国的“潜力”,那么,问题在于:印度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将潜在力量转变为现实力量?
军事分析家们认为,尽管印度已经宣布了其核大国地位,但是,印度要想成为一个被世界承认的、超过其近邻的军事和核大国,目前还存在巨大的信誉和能力缺口需要弥补。为了弥补这一“可能”和“现实”之间的缺口,最重要的莫过于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和增长是印度作为一个“强国”重新崛起的根本所在。如果印度能够成功地保持高增长率,获得必需的财力用于国防和安全建设以及进行人力资本和社会福利的投资,以确保与邻国之间的和平与安全,那么,基辛格的预言才能最终成为事实。
新的印象
不管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印度的印象如何,20世纪末,有两个决定性因素迫使西方国家重新认识印度。首先,20世纪最后十年印度的经济成就,以及印度在经济政策和思想方面的转变;其次,印度宣布拥有核武器。对于这两个内生于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因素,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近年来,美国在重新形成对印度的认识时,还有另外两个因素需要考虑进去,它们虽然是“外生”因素,但却影响到印美关系,即恐怖主义活动的上升和中国在亚洲的崛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即印度经济的强大、它的军事和技术能力,以及它作为一个自由和世俗的民主国家在对抗教派主义和恐怖主义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将决定着21世纪印度与美国及西方世界之间的双边关系,反过来,这又影响到美国对未来几十年内印度在全球地位的看法。
印度面临的挑战在于,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否处理好上述每一个因素——经济增长与发展、国家安全、恐怖主义活动和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从而增进国家安全和确保国民福利。印度如何处理这些挑战,将直接关系到印度在21世纪的全球体系中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性质及其国家安全。
经济要求
在一本新近的杰作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2001)在驳斥了最近有关国家能力经济基础的过于单纯化的理论之后认为:
“托尔斯泰的问题是:‘国家前进的力量是什么?’如果用‘动员’一词来替代的话,这个问题可能更好回答。显然,它不仅仅是购买力。尽管经济财力很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国家能力的唯一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打击力不仅仅包括其钢铁工业的产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国家即便不具备进行足够的军事动员的能力,只要它有更好的战略、运筹和战术能力,它依然能够击败一个经济上的超级对手。同样,我们需要把一个国家的财政体系完善程度——它从纳税人手中集中财力和向投资者筹款的能力——考虑进去。而且,在重大冲突中,一个国家还必须能够最有效地动员其平民。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必须形成适当的平衡,以便在最大可能地形成作战财力的同时无损于国内的社会福利。因此,国家和私人部门官僚组织的素养及军事组织的素养是同样重要的。”(P418)
弗格森关注的是他所谓的财政力量的四个重要机构支柱:税收征集机构、代议制议会、国债体系和中央银行,它们构成了经济“能力方阵”。显然,弗格森避开了国家能力的经济决定理论,他认为:
“不论税收体系多么有效率,不论议会多么具有代表性,不论国债市场多么具有流动性,也不论货币管理多么完善,最终,一个国家的合法性与如下无形之物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过去受益的回忆)、感召力(当今领导人的吸引力)、公众信心(对未来收益的信念,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以及宣传(政府开动可用的媒体来鼓励所有这些方面)。尽管卡莱尔(Carlyle)担心现代性将把所有的人类关系都转变为经济关系,不过,真正的‘纯粹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即在每一次交易中永远只考虑最大化自己效用的人,还是极其罕见的,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人好比是怪物。在日常生活中,男男女女会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屈从于一些其他的动机,像赌欲、惰欲、性欲和破坏欲。”(P422)
尽管不借助于经济手段,国家也可以追求权力和提高其战略能力,但是,从长期看,可持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对于印度而言,毫无疑问,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挑战便是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经济成就和经济能力构成了国家安全和实力的基础,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情况更是如此。经济实力将决定军事实力,并且改变印度与其邻国,特别是她的两个主要对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印度具备保卫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军事实力,尽管如此,她仍然需要维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能够改变亚洲乃至全球战略均衡,实现自身发展利益的目标。也正是如此,印度的对手才会努力让印度保持经济上的弱国地位,这正好强调了经济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其对印度国家能力的“潜力与希望”的调查中,科恩(Stephen Cohen,2001)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未来若干年内,印度能否通过发展技术、后勤服务和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南亚的大国?”这个问题综合考虑到了成为一个大国所必需的经济与军事力量。然而,科恩过于强调印度的军事、外交和政治能力,而相对疏忽了经济能力。他注意到印度精英阶层的“世界观”与“自我评价”和印度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断层,这非常正确。但是,在给后者下定义时,他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成就的中心地位。实际上,要充分实现印度的战略潜力和国家安全,经济领域的稳健表现将至关重要。
在兰德公司(RAND)的一项研究中(Yeh和Zycher,2000),经济因素被直接纳入到了对亚洲不断变化的战略实力平衡的计算之中。研究认为,如果印度在2000~2015年间能够持续1992~1998年间的经济增长表现,那么,亚洲的力量均势就将发生一个大改写。遵循这一观点,特里斯(Ashleyr Tellis,2001)对印度经济崛起的多方面战略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说道:
“问题的本质在于,如果印度在未来二十年左右能够维持大约5.5%的年均增长率,它将成为亚洲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如果它能够将增长率提高到5.5%以上的水平,那么,它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会更进一步。”
“如果增长率能够一直保持在7%甚至更高的话,这样的经济成就不但会不可阻挡地使印度成为一个强国,使它在亚洲地缘政治平衡中成为有影响的一极,而且,这也迫使全世界更加关注印度,把它作为一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实体。”(p240)
在沙费尔(Teresita Schaffer)的《印度的崛起和美国在亚洲的政策选择》一书中,这些思想也有所反映。该书把经济增长的稳健性和治理视为决定印度国家能力性质的关键变量。沙费尔写道:“印度崛起为经济大国和国际事务参与者的程度将主要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在我们看来,两个因素的驱动至关重要。第一是经济转型,它将对政治气候、领导人竞争和印度的国际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个驱动力……是政治领导人的素质……”
经济表现与经济实力是政治与外交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必要,尽管并非充分基础,这样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特别是当人们看到苏联由于经济上的失败而崩溃,而在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决定印度的国际形象和能力、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国家安全的并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增长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印度解决当前所面临挑战的方式。所谓“本质特征”,在这里指的是增长成果的分配方式、增长对印度的全球竞争力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有增长的部门构成,即工业化的程度及其财政可持续能力。这些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在印度迈向强国地位的过程中,它所面临的更大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内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恰恰是社会和经济的落后状态,由此产生的不公平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发展的质量威胁着近来备受关注的“本土安全”。
印度国家安全的最大外部挑战来自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北地区的跨国恐怖主义活动。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少数人群的社会和经济落后,以及教派和种姓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引致的国内安全问题,那么,也就无法解决这一外部挑战。不平等的经济增长只会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同样,经济落后状况导致印度经济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限制了印度融人全球经济的程度。总之,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印度国家能力和安全的基石。
印度过去的经济成就和当前的国家能力
如果说加快经济增长是实现印度战略潜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是,印度现有的表现如何?以及,准确地说,经济成就与发展潜力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有必要承认的是,促使印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强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她的文明史、她对宗教和哲学所做的贡献、她在知识方面尤其是在科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她的人口规模和构成、她的地理空间和位置以及她的军事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正如加维(John Garver,2001)在讨论印度和中国的竞争时所提到的那样,“人类创造的两个最为璀璨的文明:中国和印度,毗邻在亚洲大陆之上。创造了这两个文明的民族不但有理由为她们的历史与成就而自豪,而且,可以肯定,她们在当今世界还将发挥重大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的一项统计工作通过清晰的经济数据反映出这种历史潜力。麦迪逊(Angus Maddison,1998)在对中国经济成就的研究中构造了一组有关1700~1995年间世界总收入的数据,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工业化和前殖民时代印度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以及近年来她们对这一失去地位的不断收复。1700年,中国和印度占到了全世界国民收入的45.7%(表1.1)。到19世纪末,这一比重滑落到24.2%,而到20世纪中叶时已经只有不到9%。随着这两个亚洲巨人在世界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应的,首先是美国所占份额的急剧上升,紧随着是日本。欧洲的比重在19世纪末上升到超过40%的最高点,随后也开始下降,目前大约和前殖民时代的水平相当。这些数据助长了印度的战略和经济决策界的信心,他们坚信,印度一定会重新恢复她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国地位。同样,他们也注意到,经济成就在塑造一个国家的战略实力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不可否认,尽管学术界对这些统计数据的可信度还存有怀疑,但是,20世纪后半期最惊人的故事莫过于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印度之前,中国就开始了她的高增长路径,在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便成功地使自己世界总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5.2%上升到1995年的10.9%。随着其经济上的成功,中国也成为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大国,其占全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约1%上升到2000年的4.5%。相比之下,印度的起步要更慢。不过,在整个20世纪,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不断加速(表1.2)。
准确地说,最近一段时期印度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增长成就?在她的成就与潜力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程度的距离?尽管印度起步较慢,但是,如果用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待其增长过程,那么,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增长速度在稳步加快。20世纪前半期,统计显示印度实际上几乎没有增长,此后,在1950~1980年间,其GDP年均增长率为3.5%,在1980~1990年间为5.4%,在1990~2000年间为6.2%。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1998年间,经济增长率超过了7%,尽管随后在1998~2002年间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部门增长放缓所致。这就引起了一些有关中期增长潜力的问题。如果全美工商业圆桌联合会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NBAR—CSIS)的观点可以被接受,那么,5.8%的年均增长率,即1980~2002年间所得到的长期增长率,不但无法使印度这个贫穷的人口大国解决发展问题,而且也无法使印度获得一个强国所需要的外交和军事地位。印度的决策者很清楚,只有在下一个十年内保持至少7%~8%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够完全解决印度的大规模减贫和应对人类发展的挑战。战略分析家们也认为,政府要想筹集足够的财力来对传统装备的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形成一个可靠的核威慑命令控制系统,这样的一个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必须要保证的。
尽管还有这些需要警惕的不足之处,印度过去二十多年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战略性影响。如果中期的增长速度能够提高到年均7%的水平,那么,各种战略性影响也将随之增加,我们下面来讨论这些问题。
业已取得的战略性影响
印度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以及更重要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已经影响到她与各国(或政治实体)的政治外交关系,这些政治实体远的有美国和欧盟,近的有东盟和中国台湾地区。不过,从战略角度来看,受影响最深的还是莫过于她与两个既是邻邦又是战略竞争者的国家的关系。

② 印度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在历史上同样是“被入侵的大陆”,在五十年代曾经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然而,为时不久,印度某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势力错误地把对外扩张作为印度发展的“捷径”。九十年代初,印度又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初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八十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面对中国、巴基斯坦以及海洋军事大国的现实环境,印度要称霸东南亚并在二○一五年前进入“世界级军事大国”,就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核力量为后盾,威慑中国,遏制巴基斯坦,争夺印度洋控制权。这就要求印军具备对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的控制能力及在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保持实力优势,对次大陆地区及附近岛屿保持战略核威慑和常规威慑能力,在中东、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取得应急制海权等实力。这是一种不同于美国“全面威慑”战略全球性和“攻巴防华”的“区域威慑”有限性的地区霸权战略。在此战略定位下,印度军方制订了“西攻、北抗、南下、东进、内稳”的全方位的战略方针。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态势,以彻底打败巴基斯坦;对华采取攻势防�战略,保持军事优势,固守既得利益,稳住并遏阻我发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积极发展海军,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并干预亚太事务。

在印度的“区域全面威慑”战略中,对华战略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九九八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却公开宣称:“中国的威胁远远大于巴基斯坦”,“是印度最大的威胁”,并以此为据确定了以实力为后盾,以争夺领土为目标,以高技术战争为蓝图的对华军事战略构想,力争在二○○五年之后具有同我打一场具有信息时代背景、核威慑条件下的高强度局部战争的能力。

由于印度的军事战略构想始终是与领土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不惜一战思想,例如,所确立的“领土蚕食、内部颠覆、军事优势、战略威慑”的攻势原则等,因此,影响未来中印关系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中国能否就范于印度“保东、守中、攻西”和慑止我突入印度洋的最低对华军事战略目标。目前,印占领着中印边境争议区四分之三的面积,成为既得利益者,为保持此现状并不断扩大成果,印在中印(锡)边境地区的现阶段战略方针是攻势性的“三段结合,谋求平衡,稳定全线”的方针;在东、中段地区则采取“守势”战略,而在西段仍为“攻势”思想。从长远看,印度实行全线重点推进的进攻性战略方针不会改变。在海上,印度明确提出了:在印度洋水域,实行“发展自己,扩大影响,遏阻他国”的方针,并全面扩大军事活动范围,炫耀武力。在其加强海军建设,提高海洋控制力的同时,特别提出了要防止中缅关系的发展,为实行牵制,印度海军进入我南海地区与菲律宾海军进行军事演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度增加,海上运输线关系到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一九九三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对我们思考国家安全问题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

然而,领土争端、海上交通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为实现其对华战略目标,印度从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军事上,印度的“北抗”策略正在向“北进”演变。

考察影响未来中国安全的周边因素显然不仅以上三大因素,但是,这三大主角互动所造成的影响将更为巨大。首先是冷战后亚洲地区的“联盟战略”经过瞬间的调整,已再次复兴:美日联盟向共同参战迈进新步伐,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次,美印、日印关系的发展从军事交往切入,引起国际间普遍关注,这种完全出于权益之计的合作可能加速对华的破坏性影响。再者,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默契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变数;美印在西藏问题上的合作也达到了默契的程度;日印合作在地缘和领土问题上构成了对我国最佳的斜线战略牵制,日首相森喜朗二○○○年八月下旬对印度访问时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联手印度遏制中国的企图:“关于日印关系,只要看一眼地图就可一目了然,这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对称夹击中国的战略构想对日印显然已了然于胸。最后,美日防务指针和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在威胁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不谋而合,客观上已形成左右中国对外经济命脉、制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力量。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现实,周边这三大战略因素的发展及其互动,是中国未来安全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zhengfa/34221/200103/18329433/#

③ 印度对中国的优势有哪些

印度学生:“中国比印度差很远!”

表面上看,中国比印度先进富裕,中国的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都是印度的两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约12%,按说中国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实情况确相反,从我在中国生活的两年半的所见所闻,真实的中国人比印度人生活艰难的多、苦的多。

印度农民没有苛捐杂税。印度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中国差不多,但印度农民自给自足,国家根本不从农业上提取税收,也不象中国地方有那么多官员要养活,尽管印度的农业技术比中国落后,这主要是印度农民懒造成的,要是印度农民有中国农民这么能吃苦,印度农村肯定要比中国富裕,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农民,有最高的农业单产,但中国农民被压迫的太深,税赋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印农民比中国农民轻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动自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暂住证,印度不需要,也没有因为暂住证被关押被打死的情况。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的对面要饭,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繁华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没有人以影响市容而象赶鸭子一样到处赶。印度也没有象中国一样到处打砸摊主的城管,也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没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就严格的多,官员们关心对外形象重于关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劳动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电视机为例,此次美国对中国实行反倾销,就是以印度的电视机价格为参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会比中国高,唯一高的是劳动力成本,而中国电视机价格低就是因为劳动力工资低。在中国的很多工厂里工作的中国工人的收入比印度产业工人工资低的多。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开工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没有中国人牛马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国相对高的GDP没有让人民得到实惠。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难以从中得到实惠。以汽车为例,中国连乡镇村的官员都可以坐上进口高档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消耗了中国GDP总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这种情况是绝对没有的。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印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这些都是民众的钱,所以中国虽然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实惠。况且,中国的GDP在剔除水分后的真实数字是多少,大概没人能说清楚。印度没有那么多大盖帽。在中国大盖帽满天飞,“九项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是中国特色。这些大盖帽都是冲着人民来的,每顶大盖帽都是人民的负担。印度没有这么多大盖帽,即使你戴着大盖帽也不能向人民乱收费。中国人光养这些大盖帽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谁也不清楚中国人要花多少钱来养他们。一些大盖帽领导贪了太多的钱以后卷辅盖走人跑到国外去。据中国自己报道,近年来卷款外逃的官员有好几百人,这些人带走的财富估计可以供养几千万儿童上学。

印度没有官员终身制。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但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起来,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的官员总数和法国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比法国还低,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没有中国普遍存在的烂尾楼。在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资金存入烂尾楼里多登天还难。可以说每幢烂尾楼都是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每幢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这个黑窟隆,这种现象在印度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色。

总体上看,中国的GDP虽然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养活无数的公车和公车司机和修理费、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摘自印度留学生感悟

④ 试述印度军事快速发展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印度单单从装备上看,个人认为战术武器已经不比中国差,甚至如航母数量和实战经验等方面在我们之上,至于战略武器,我不希望有生之年看到被运用在实战中。
但这些不能说明印度威胁到了我们,因为我总觉得那个国家弱爆了…
数不清的民族,种姓制度的不平等,贪污腐败~都会导致国家没有凝聚力,前线的士兵甚至搞不清自己在为谁卖命,为什么卖命,这这种军队,除非他们武器领先我们一百年,不然没什么好怕的。其实就像清政府一样,当年新军发展的很好,武器已经很先进了,不像一些影视剧中只拿着大刀长矛~但是还是一触即溃,就像甲午战争,各方面全是优势,结果灭团了~一个军队战斗意志非常重要。
也许有朋友会说他们打的东巴基斯坦独立,不过我认为那是因为印度在各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印度打顺风仗会打得很顺,就像当年印度人打进北京紫禁城,而且当时巴基斯坦的混乱程度跟印度有一拼,但天朝还没那么混乱。印度人打仗一旦遇到挫折,经常是掉头就跑,就像当年日本人打马来,数日之内横扫马来,就是因为当地守军有很多印度人,他们几乎是看到日军掉头就跑~
所以不用担心~没啥影响~让他们自己玩吧

⑤ 为什么我国的国防建设成果没有印度显着

第一:我们收到周边太多国家的制约,而印度受到我们的对手的支持。第二:我们购买武器的途径单一,而印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第三:印度的自主国防落后,我国主张自己研制武器,所以慢慢来 第四:我们收到舆论影响,而印度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第五:我们的人比印度多,所以武器上的开支较少

⑥ 试述印度军事快速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的看法

⑦ 中国和印度问题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迪帕克�6�1卡普尔上将(Deepak Kapoor),空军参谋长法里�6�1霍米�6�1梅杰上将(Fali Homi Major),海军参谋长阿琼�6�1普拉卡什上将(Arun Prakas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2007/2008财年,印度国防预算高达9600亿卢比,约300亿美元。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度始终致力于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是印度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印度当局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的必要基础,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军事必须以外交为补充,军事力量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战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机构、军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支持,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直截了当地宣称:“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 为实现“直接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印度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到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陆军: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 以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为适应军队的现代化转型,军费支出结构也作了极大调整,被称为“首要花费项目”的武器采购费用达到了3340亿卢比,比上一财年1690亿卢比的实际采购费增加了近1倍。 在采购装备的资金分配上,印度空军、海军分别获得了1478亿及756亿卢比,而人数居多的陆军只得到875亿卢比,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印度优先发展高技术军种的决心。印度军费和采购费用的大幅增长将有助于印军购入更多的先进装备。从俄罗斯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从英国购买价值17亿美元66架“鹰”式高级教练机,以及从以色列购买3架11亿美元的“费尔康”空中预警机。凭借“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舰载“米格-29K”战机,印度海军届时可在一天内控制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国防部目前的重要采办项目包括:空军计划从美国采购126架多用途中程战斗机、先进无人机和运输直升机,采购额高达90亿美元;陆军计划采购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统和网络中心战装备;海军计划购买先进潜艇、海上监视飞机、一颗人造卫星和3艘航空母舰。 印度财政部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印度军费预算将增加24%,达1.42万亿卢比,约500亿美元。将为印度的123万军队的现代化计划提供资金。除了军费预算,慕克吉还批准了为准军事部门增加1.43亿美元。他还说,在本财政年度将为加强所谓的边境安全增加4.56亿美元。印度是新兴经济体当中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以来,印度进口的军事装备价值280亿美元。未来几年,印度计划进一步签署价值估计达300亿美元的合同。 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它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既得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军事强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度制定“适当控制数量,重点加强质量,进一步提高战斗力”方针,积极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印度将与俄罗斯联合研发代号为PAK-FA的第5代先进战斗机。俄印联合研发第5代战斗机项目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将成为俄印两国政府在军事领域内数额最大的一个联合研发项目。目前印度从俄罗斯引进的最新战斗机为苏-30MKI战斗机。印度空军主要将领已经证实印度空军目前已确定了印度第5代战斗机的技术性能指标。据称,印度空军希望用5年的时间研发第5代战斗机。据悉,第5代战斗机PAK-FA具备隐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进行超音速巡航,机上将安装主动式电子扫描阵列(AESA)机载雷达以及可增强机动性的推力矢量喷管。 进入21世纪,印度陆军已经向俄罗斯购买了310辆T-90主战坦克。 印度陆军高级军官则表示,陆军用1781辆主战坦克替换老旧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将通过引进1657辆俄制T-90S和订购的124辆阿琼坦克得到满足。俄印签署协议引进310辆俄制T-90S坦克,根据双方又达成协议,印度再进口347辆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车辆制造厂已经开始根据俄方许可证生产另外1000辆T-90S坦克。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来十年里要建立一支航母舰队和核潜艇的计划。最近,印度还进行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其射程可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而在临近中国的边境地区,它也正在重新开启空军基地。 为鼓励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逐步加强与印度军队紧密合作。 对于中国,不做太多评价,自己去和阅兵典礼上的中国兵力比较一下就行了 0

⑧ 印度对中国的优势有哪些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印度虽然一般科技发展缓慢,但高科技领域却发展迅速,在核能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印度具有很强的实力。印度为成为有声有色的军事大国,长期保持了较高的国防科技投入;印度空间技术发展很快,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间大国;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业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增长率是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在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的地位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大国之列。印度科技的发展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开发。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2000~2001年度,印度拥有254所综合性大学,2223所职业学院,7926所其他学院。印度信息技术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3万人,在校大学生与人口比例高于我国,印度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科技教育从小抓起 印度的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印度人的心算速度惊人就与他们从小受的教育有关。小学生必须记住的乘法口诀是1×1到22×22。小学生解扇形面积的题目不是计算题,而是证明题,因此他们解数学题的思维方式与电脑程序的方法十分相近。 印度教育部门制定了统一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大纲,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了电脑课,400多所大学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这使得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体系。为了有效地实施和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印度政府专门制定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规定小学必须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的使用方法。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高中学生则要学会利用电脑收缩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基础软件制作等技能。印度现有的电脑培训中心还为3~14岁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每家公司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年龄组。这些培训与学校的正常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那些3~8岁的小娃娃们,只是轻松地学着玩。培训人员认为,儿童应以他们自己的节奏与方式学习。通过电脑培训程序使孩子既懂得了电脑,又能帮助他们学好学校的日常课程,决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电脑的多媒体效果和动画画面,给孩子创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他们在游戏中便学会了很多知识。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将来当医生、律师,而现在,如果你问一位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是“软件工程师”

⑨ 印度军队越境挑衅背后动机为何对亚太局势带来怎样影响

印军越境,其目的有三个:一是阻挠中国修路;二是想乘机捞点好处;三是配合美国,在西线牵制中国,美国在东线(东北亚、朝鲜半岛)联动,让中国处于两线作战,美国有可能对朝鲜动武。
由于印度实力无法与中国抗衡,冒然越境,处于骑虎难下的处境。加上联合国、东盟不敢插手,美国迟迟畏缩不前,反倒三十万大军被中国五万人马,牵制在中印边境的中线段,进不得,退不得。曾谋求与中国谈判,遭到中国政府拒绝。
印度面临三个抉择:撤军、被俘、全歼。中国在八月份可修好公路,达成既定的目标与事实。九月初,印度不撤军,九月中旬,铁定要用武力解决。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畏缩,造成印度的被动,有迹象表明,印度被美国卖了。以印度的军事实力,中国要揍它,支撑不了一个星期。十月份高原地区寒冷降临,因此,战争会在几天内解决。对东南亚局势不会受到影响,速战速决。

阅读全文

与印度如何影响中国国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位于亚洲哪个片区 浏览:886
中国本土猫怎么分辨 浏览:310
英国巫婆成什么样子 浏览:82
意大利人签证被拒怎么办 浏览:116
中国球员有多少人去nba 浏览:816
意大利好的学校在哪里呢 浏览:731
中国四大行哪个行免费办不收费 浏览:706
意大利米兰家具展都有哪些形式 浏览:995
伊朗事件专家怎么看 浏览:625
中国有哪些牌子的毛线 浏览:319
印度疫情怎么不增加 浏览:664
保定哪里有印度人吃饭 浏览:372
西安印度菜有哪些 浏览:732
一元中国人民币可以换越南多少钱 浏览:770
到湛江哪里有印尼猫屎咖啡卖 浏览:681
意大利虹桥有什么好吃的 浏览:748
伊朗航运服务怎么样 浏览:69
印尼有什么持久的药买 浏览:550
从江苏运货到英国海运走哪里 浏览:249
英国富人区租房多少钱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