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教的教宗是什么【详细】
印度教,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2.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生在印度
1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为什么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出世的意念。
2 你看儒家、道家,这在中国可以说学术思想顶尖的,他们所讲的顶多讲到天,并没有超越世间这个观念,佛要降生到中国来,他没有法子说这个佛法,他说要超越三界,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这个想法,还不想超越三界,那他来没有用处。
3 但是,印度那边不一样,印度在当时,他们的学术思想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研究比我们深刻,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在印度一些宗教里面,他们能够看到饿鬼道、地狱道,能够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他们提出了涅盘,他们有追求涅盘这个欲望,但是达不到。
4 所以佛就降生在印度,帮助他们突破这个境界,超越六道,帮助他们成就。那一个地区根性成熟的众生多了,佛就应身来了,所以佛应化在印度,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这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
3. 有关印度宗教的介绍…在线等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伊斯兰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锡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庆祝之机,吸收了500万“贱民”加入佛教。但现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佛教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4. 在众多宗派中哪个宗派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
这个要看具体的历史时期。
一般按学术界的区分,印度佛教史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小乘并立时期的佛教,和密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没有宗派的分裂,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部派佛教时期,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来陆续分裂为二十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恐怕当属上座部系统的的“说一切有部”。
大乘兴起后,说一切有部仍然具有很强大的势力。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有三个宗派,中观,唯识,如来藏。总体来说,中观学派应该是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印度佛教被伊斯兰教冲击,直至灭亡后,逃亡西藏的论师,多数是中观学派的。
晚期密教,无论是什么宗派,都收到密教化影响。
因此你的这个问题,要看具体的历史阶段,很难笼统的一概而论。
其他朋友的回答,估计是没看清楚楼主的提问吧。楼主问的是印度佛教中的宗派,怎么扯到印度教去了……
5. 佛陀为何出生在印度
佛陀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而不是印度。
佛陀(释迦牟尼)出生于蓝毗尼园,蓝毗尼园地处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今属尼泊尔国西部省鲁潘德希(Rupandehi)县境内管辖,南邻印度国北方邦。
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即将分娩,于是她启程返回娘家,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后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
佛陀(释迦牟尼)由姨母抚养成人,29岁时,佛陀(释迦牟尼)放弃优裕的生活,离开王城,出家修行,经过6年的修炼,创立了佛教,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圣人。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
佛陀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
佛陀静坐约一个月 (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
6.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
(6)佛陀在印度有什么宗教扩展阅读: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
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7. 在印度佛教之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再往前是什么宗教
印度婆罗门教之前是原始宗教,婆罗门教只是印度的其中一个教派而已,古印度的教派极多,在佛住世的时候至少就有九十六种外道,婆罗门教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道。
8. 佛教有哪些宗教教派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唐密失传。
9. 佛教是印度的发源地,为什么印度信仰伊斯兰教
当今印度从来没有把伊斯兰教视为国教,而且,现在印度的印度教人口占其国家人口的82%,伊斯兰教占11%,古印度的最后一个帝国莫卧儿王朝是个外来民族,它们征服印度时带来了伊斯兰教,并运用武力传教,当近代印度从英国殖民地获取自由后,由于国土内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所以通过了蒙巴顿方案,将原印度国土分为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联邦两个主权国家,印度联邦以印度教为国教,而巴基斯坦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来东巴基斯坦地区也独立成为了孟加拉国。
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发祥地,但是随着莫卧儿帝国的伊斯兰化征服,在印度的佛教永久的消亡了,反而是古婆罗门教通过商羯罗等大师,吸收了大量佛教哲学因素改良后,形成了现代的印度教,占领了印度人的主流思想,也就是所印度教才是印度地区最主要的信仰方式。
10. 佛教和印度教同源于印度,两者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
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