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摧残人性的印度童婚,女孩10岁就要嫁人,为何屡禁不止
想到印度,除去各类稀奇古怪的美食以外,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婚姻的陋习。印度的童婚屡屡不止,哪怕政府出台的了相应政策,也毫无改变。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长久以来的家庭观念和传统陋习的延续。
综上所述,印度的童婚早已深入印度人的骨子里了,不是光靠法律改变就能禁止的。想要让其改变的话,首先就要从底层做起,将百姓更深底部的思念改变。然后增加其底层家庭的经济能力,使其不再觉得女性就是个贴钱的存在,也许这样才能缓解这一现象的存在。
‘贰’ 印度曾经颁布了禁止童婚法的法令,为何现在童婚在印度还是很常见
因为印度虽然颁布了禁止童婚的法令,但是印度的宗教传统太过于强大,童婚这种宗教观念在印度人的心里是比任何其他的法律和法规都要重要的,他们宁愿去触怒政府也不愿意去触怒神灵,面对这种大规模的童婚,虽然有法律,但是印度政府也是无能为力,因为如果他们去强制制止,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骚动。
在这样的观念的促使下才会使那么多的父母狠心将自己的年幼的子女送去结婚。印度因为人均收入是很低的,很多家庭还不富裕,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送去结婚还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大笔彩礼钱,而且越早结婚为家庭生儿育女的时间就会越早,这也是印度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叁’ 疫情致印度童婚事件显着增加,“童婚”是什么
童婚是一种特殊的婚俗,一般是指未成年男女在没有到结婚年纪就结婚的现象。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曾经流行过童婚。尤其是印度、阿拉伯国家。当然,在新中国之前童婚也很普遍,如童养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童婚。不过我国早已在建国后的婚姻法中就规定,童婚被禁止,属于违法的行为。事实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出台了法律禁止童婚,连童婚最普遍的印度,也是规定。
另一方面是重男轻女思想和生活所迫。在印度女性地位较低,加上生育没有节制,家庭中女儿多也成为不少家庭的常态。但是在印度的传统中,女性结婚女方可以收取男方一大笔彩礼,因此越是底层人民越是主张童婚,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能够从女儿结婚中赚一笔钱。
‘肆’ 印度的婚姻法有何规定印度男女的合法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印度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1周岁、女性年满18周岁才可结婚。
所以在印度,即使有婚姻法也基本如同摆设,不过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还是比较文明的。而在落后的地区,即使是童婚这样的违法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伍’ 印度的童婚现象有多严重为何会这么严重
初识童婚现象那天,我闲着无聊去朋友家里钓鱼,朋友在屋里刷抖音短视频。朋友令突然耍到一个视频,觉得震惊她便呼喊着让我赶尽过去看。那是一个举行婚礼的视频,但结婚的两位可还看得出是两个小孩子吧。
受疫情影响,印度许多家庭苦于生活负担沉重,为了减少负担,会让儿子外出打工,让女儿嫁到别人家。不管是否出于现实,都有着逼迫未成年女儿嫁人的不善,这也就是近段时间印度童婚事件增加的原因。
有些家长存着卖女儿的心理,让孩子放弃上学,逼迫着未成年女儿嫁给大上好几辈的男性,而在疫情期间办婚礼又能省钱。这是为什么近期越发看到的越来越增长的童婚现象。
‘陆’ 印度童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娃娃亲”曾经在中国旧社会中风靡一时,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业已过时和近乎匿迹的早婚现象和习俗。殊不知,在当今印度,这种早婚风俗依然盛行。童婚是流行于印度教徒中的习俗。印度童婚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吠陀时期就存在。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算起,迄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印度女孩如果到了12岁还未结婚,人们就会感到惊讶。
在印度西北部的拉加斯坦邦马尔瓦尔地区,每年4月底的阿卡蒂节,常常有上万名儿童举行集体婚礼。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阿卡蒂节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在农村可以看到大人们带着“小新娘”和“小新郎”做在牛车里或列队徒步而行。去结婚的儿童们,有的睡在母亲怀里,有的坐在父母膝上,他们东张西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成千上万还在父母怀中的婴儿就与别家娃娃举行婚礼。这种婚礼和正常婚姻一样,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礼也和成年人的婚礼一样,3、4岁的孩童穿戴整齐,戴项链和手镯在大人指点下,绕着“圣火”进行。尚不会走路的婴儿便放在金属制的大托盘里,完成各种婚礼仪式。由印度教僧侣把小女孩举起来放到一个看来象托盘似的称为“泰里”的大圆盘上,然后他把面纱的一端塞到新郎的手中。现在两人必须围绕一堆圣火转三圈以确认他们的结合。僧侣抱着新娘、新郎在旁边绕行,在乐师们的急速击鼓声中,在摇鼓的哗咚声中,在妇女们节奏单调的高亢歌声中,礼仪结束了。
按照习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11、12岁后去夫家,此后的命运就由夫家决定。她们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遭夫家指责和打骂。有的十几岁就做母亲。守寡的少妇不许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准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她们的未来命运全掌握在夫家手里。她们要操持许多家务劳动,家庭成员稍不如意,就会对她们任意打骂和责罚。
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生活贫困的家庭占很大比例。童婚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区。
童婚过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有70%以上的妇女实际结婚年龄不到15岁,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印度妇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独立后的1961年,情况依然没有大的改善,农村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仍在15岁左右。
据《印度时报》1994年1月9日的报道,在道格拉地区的一个名家顿马的小村里,有居民219人。这个村庄的新娘最大年龄不超过12岁。这个村子里的女孩子大多是在10岁前结婚的。小的有四五岁的。甚至刚刚学会说话和独立玩耍。村子里的大人们把他们的贫困归罪于孩子的婚事。认为,婚礼的花费,直接与新娘的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所需越少。如一个村民把自己五岁的女儿嫁出去只花了五千卢比,这可称得上是操办婚事的最低花费了。早婚导致早育。5、6岁结婚的女孩到了15岁就成了母亲。每年4月,印度各邦,尤其是北部,都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包括婴儿,在这个季节完成他们的婚事。多数情况下,村民采用集体婚礼形式。集体婚礼的人数多寡主要依据当年的收成状况而定。一般有6到8对儿童举行这种婚礼。1993年4月,斋普尔地区约有500名儿童举行婚礼。拉加斯坦邦在校小学生的30%已婚。整个拉加斯坦邦,所有已婚夫妇中有25%的年龄在15岁以下。
童婚习俗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政府对遏制童婚陋习的决心非常坚定,一些邦政府已经先后开始拟定结婚要到政府部门登记的法律草案,决心用法律手段彻底解决童婚陋习问题。
1929年,印度政府通过了《禁止童婚法》,1930年开始实施。但这一法令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观念相违背,被认为是反宗教的,所以实际行不通。1978年,印度政府修改了《禁止童婚法》,把女子的结婚年龄从15岁提高到18岁,男子从18岁提高到21岁。
但在很多山区部族里,童婚的习俗仍盛行不衰。据当地人说:“印度童婚的习俗是印度教经典提倡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变来变去,但宗教经典却是永恒的。” 童婚陋习难禁,有其错综复杂的经济、宗教、历史及社会原因。
其一,经济上的节省。
印度有些地方之所以童婚盛行,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经济困难。眼下在印度,姑娘出嫁时女方仍然要付给男方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按印度的规矩,女孩越小,男方要的嫁妆就越少;而男孩越小,举行仪式的费用也越少。印度父母希望通过让女儿提前出嫁免去昂贵的嫁妆,而男方也乐得早早给幼子定下终身,省下将来操持排场婚礼的大笔花销。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对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儿女结婚更是一个倾毕生之力都难以支撑的负担。在许多农民看来,童婚和集体婚礼仪式比较省钱。据说,童婚和集体仪式每人至少可以省掉两万卢比(合三千元人民币)。因此,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希望早日让未成年的子女结婚。
其二,陈规的沿袭。
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过肯定,并作为一种社会习俗沿袭存在了上千年。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有大量记载,并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经来之前可以结婚 。如《摩奴法典》明确写道:“30岁的男人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处记载了童婚习俗 。《梵天往世书》中甚至提到幼女4岁以后可以结婚。印度教徒认为,婚姻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几千年来陈陈相因,童婚就构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而对于许多老百姓而言,传统就是法规。
其三,家庭观念的影响。
在印度,儿孙们毕竟还是唯一的养老保证。早生孩子意味着养老就有了保障。还有,按照印度教的观念,一个男人去世时,如果有他的女儿和一个孙子在他床边祈祷,那么,这个男人的灵魂由于有过多次生儿育女的痛苦而会得到拯救。陈旧的观念使一些老人极力主张孩子早日结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四世同堂"的美满结局。如印度农村有一老太太逼着让她的三个11到14岁的孙子同时结婚,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她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去世前亲眼见到她未来的孙媳妇和玄孙。
其四,出于贞节观的安全考虑。
在农村地区,女孩通常独自在田野里放牧,容易发生不测。一旦遭到强暴,未婚女孩则极难找到婆家。早婚可给女孩及父母一种安全感。也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罪于英国人对印度的入侵。为了保护女孩的贞节,人们及早将女孩嫁出去,以避免英国人玷污和破坏她们的贞节。
其五,缺乏严格的行政管理。
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里,结婚登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则。宪法虽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但没有行政手段进行法律认可也是枉然。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偏远乡村举行的集体童婚,政府根本就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习得以长期存在和蔓延。
由此看来,要禁止童婚,光靠制定法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制造社会舆论,提高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加快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
‘柒’ 想了解一下印度的女孩结婚的风俗习惯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捌’ 印度童婚的习俗起源
印度婚姻习俗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吠陀时期就存在。如《摩奴法典》 明确写道:“30岁的男人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 ,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处记载了童婚习俗 。《梵天往世书》中甚至提到幼女4岁以后可以结婚 。
‘玖’ 当印度的小女孩儿还在吃奶的时候,为何其父母就开始为其张罗婚礼
印度的女孩一般都早婚,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影响的:一是经济原因;二是家庭原因;三是宗教原因。
基于种种因素影响,印度女人平均结婚年龄非常的低,大概在13到15岁左右。更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影响,即便是政府方面插手禁止,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效果。
‘拾’ 印度结婚的法定年龄女性是18岁,男性是21岁,但为什么童婚还能如此盛行
本来,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应该是“世上珍品、百万宝贝”,男子要想娶到媳妇,必然要费尽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礼,妻子过门后更应百般珍爱。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印度,结婚时,女方反而给男方价值不菲的嫁妆,男方甚至理直气壮地向女方索要财物!如果没有嫁妆,或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耻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被迫害致死的地步。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岁和18岁 ,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部族,童婚仍很盛行。原因之一是童婚比较廉价;其次,童婚是印度教经典所提倡的。
研究结果表明,受童婚影响的不仅是16~17岁的青春期少女,还有大量14~15岁年龄更小的女孩。印度政府虽然在法律中规定了结婚年龄,但却没有相应的执法措施,对违法者最多只是处以15天的拘役和1000卢比的罚款。印度童婚现象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印度,尚无法律形式上的结婚登记制度,童婚可以或隐瞒新郎新娘的年龄,或暗地举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