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人种主要是什么人种
第一种,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可以说是印度土着,不过却是印度最悲惨的人种。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种入侵,对尼格利陀人进行了不断的杀戮。尼格利陀人最初来自非洲,外貌有很多非洲黑人的特征,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等等。现在主要生活在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等地区。
印度五大人种的体貌差异,哪一种长相地位最高?
第二种,原始澳大利亚人。也是一支较早来到印度的人种,和尼格利陀人的体貌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因长相酷似澳大利亚土着人,所以称为原始澳大利亚人,学界普遍认为,他们根本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在体貌特征,生活方式,甚至语言方面,都和澳大利亚土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现在这类人种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
印度五大人种的体貌差异,哪一种长相地位最高?
第三种,达罗毗荼人。祖先来自地中海一带,在原始澳大利亚人之后来到印度。他们进入印度后,和原始澳大利亚人不断的杀伐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所以有澳大利亚土着和地中海人种的特征,他们肤色呈浅黑或黄褐色,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正是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现在分布比较广泛。
印度五大人种的体貌差异,哪一种长相地位最高?
第四种,雅利安旁遮普人。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肤色较浅。祖先来自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经开伯尔山口一带进入印度,然后毁灭了印度河文明,创造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经过和达罗毗荼人的融合,形成了雅利安旁遮普人,现在分布比较广泛。
印度五大人种的体貌差异,哪一种长相地位最高?
第五种,东亚人种,祖先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他们肤色多呈白色、淡黄色,鼻梁中等,头发呈黑色,主要分布在现在印度的东北地区。实际上这些东亚人种,也是当地的土着,原本并不属于印度,历史上也从未与印度本土统一,直到英国殖民时期才被并入印度,所以印度东北部的东亚人种聚居区,对印度的认同感很低。
印度五大人种的体貌差异,哪一种长相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印度五大人种,及其体貌差异,其实体貌的差异,原本无关地位高低,但自从雅利安旁遮普人来到印度之后,创造了种姓制度,把所有印度人分成了四个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肤色越浅,地位越高,其中婆罗门地位最高,主要就是雅利安旁遮普人,所以雅利安旁遮普人的外貌,眼眶深陷,鼻梁高窄,肤色较浅,便成为了印度地位最高的长相。
㈡ 为什么有的印度人包头,有的不包头,是区分已婚和未婚吗
印度人包头不是区分已婚和未婚而是由于宗教文化等原因。
印度是个多种族,多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在印度裹头巾的主要是锡克教徒,大约有2000多万人,除此之外还有穆斯林女性也必须裹头巾,这在我国也是很常见的,在我国的宁夏回民自治区有很多伊斯兰教信徒,哪里的女性也都必须裹着纱巾。
根据印度不同种族的相关习俗来看,有些是必须要将自己的头部包裹起来的,不允许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头发,也不能被摸,否则会不吉利。
锡克的男性自出生以后头发是不允许剪的,所以包头巾成了必须的,一旦摘下来,让别人看到了,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
(2)印度旁遮普人为什么包头扩展阅读:
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渐渐的成为了民族习俗。
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锡克族
㈢ 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真的层次分明吗
印度不是等级分化,应该是等级固化,咱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印度的四大阶层,确实是存在的。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绝对禁止的,君不见印度的报纸上经常有谁的新兄弟因为与其他阶层的交往,而手刃自己家族的姐妹,而且还被民众所支持。印度人通过了解你的姓,来知道你是哪个阶层,因此有些下层的人,会刻意隐瞒自己的姓。
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印度人的印度的现状有着非常清楚地认识,这些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眼界足以匹敌欧美国家 然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任何的了解甚至没有任何的认同 旁普遮人不会认同部长全是古吉拉特人的国家 马哈拉施特拉人不会为了阿鲁纳恰尔的居民和邻居刀兵相见 马拉地语和印地语彼此不通 中产阶级以下,没有印度共和国 甚至没有马哈拉施特拉 没有果阿 没有阿萨姆 只有每天为了果腹而奔波终日的几卢比。
㈣ 印度军队有哪些奇葩传统
作者:小蔡
很多军迷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印度军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奇葩传统?比如摩托车上叠罗汉、夸张的正步走、五花八门的军帽、阉人兵团等等。
今天,笔者就讲一下印军这些开挂传统是怎么来的?
杂技一样的摩托车阅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印度政府每年都会在新德里举行阅兵和巡游庆典,当中最吸引摄影师眼球的便是如杂技般的摩托车方队。
摩托车方队在穿越人群期间会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叠罗汉动作,犹如马戏团杂技一样,很多人都对这个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实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跟印度军队的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时代。
印军摩托车杂技
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总结军方内部问题的时候,发现军队里面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不少指令无法传达到前线,最终延误了战机。于是英国军方下令所有通讯兵改用摩托车来传达讯息。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车通讯兵部队。
但是,驾着摩托车穿梭战场是一件危险的事,对通讯兵驾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讯兵会透过增加负重、跨越障碍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驾驶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车部队在二战的缅甸战场上大放异彩。在丛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驾着摩托车翻山越岭,为各地盟军通风报信,盟军得以在缅甸更有效地阻击日军。
摩托车叠罗汉
印度摩托车部队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印军的标志,尤如解放军的夜战部队一样在军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军方至今还保留了摩托车部队的番号,甚至安排他们在每年的共和国日巡游上表演。
独一无二的阉人兵团
中印边境的藏南地区,驻扎着一支怪异的印度军队。他们有着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体格,但是他们却都被阉割了。这支部队便是印军的?1?8阉人部队?1?9。
这些?1?8太监兵?1?9的出身其实是既悲惨又低贱,他们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对性别认知存在困难,常常认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则是双性人。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他们在10-15岁的时候都要接受宗教阉割,成为海吉拉斯(意为?1?8阉人?1?9)。
印度阉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属于贱民的一种,一般人都害怕与他们接触。他们经常出现在印度的婚丧嫁娶场合,浓妆艳抹地为这些场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这在印度是十分低贱的工作。
印度阉人
但是,印度军方认为这些阉人既拥有男性的体格和体能,又没有普通男性的强烈性欲,可以专注于防务,所以就在军队里面增设?1?8阉人部队?1?9。而印度的阉人也认为到军队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也踊跃参军。
夸张的正步走
说起印军的正步走,大家会想起印巴边境的换岗仪式,极其夸张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看热闹。那么,这种正步是怎么来的呢?
印度军队的正步走其实是继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带有浓厚的英国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过,印度是一个独立国家,必须要讲政治正确,不能完全模仿英国。因此印度军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满传统特色、也更加夸张。
印式正步规定摆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于头顶,踢腿则要超过九十度。这样改动后,印军正步更为标新立异,但也给士兵带来不少苦头。曾经有士兵因为摆臂过于用力而脱臼,又有士兵因为踢腿过高而拉伤脚部。
印巴边境的正步就更加夸张了,两国是世仇,任何领域谁也不让谁。两方士兵一定要比谁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过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来就更搞笑。
印巴边境换岗,踢腿已经高过肩了
不戴头盔的士兵
如果仔细观察中印战争的照片,会发现有些印度士兵没有戴头盔,很多人就认为印度没有足够的头盔装备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实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规定不需要配戴头盔的部队——锡克军团。
锡克人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他们信奉锡克教,头裹橙色头巾。由于他们把头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种类的头盔都带不上。而且,锡克人认为头巾、裹头是神圣的行为,配戴头盔无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鉴于此,印度军方特别将锡克士兵列为例外,容许他们不用带头盔作战,这也使得锡克兵成为印度军队里面最特别的一支。
锡克人
没有配戴头盔绝不影响锡克兵的作战能力。锡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锡克人以勇武善战闻名天下。
早在英殖时代,英国就大量招募锡克人从军,并称其为高素质的士兵。锡克兵随英国人在缅甸丶马来亚等地东征西讨,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战争中,给解放军造成严重伤害的往往是锡克兵,可见戴不戴头盔对锡克兵并无影响。
五花八门的军帽
印度阅兵时,各地的军团都会浩浩荡荡齐步进场,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各个兵团的军帽大有不同,有些军帽是传统的包头款丶有些则像扇子,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阅兵仪式是一个大型的巡游表演。
“鸡冠”军帽
这些富有特色的军帽其实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由于印度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饰差异很大。
印度独立后,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纷纷加入了军队,而印军为了突显印度的联邦共和,就容许各地军团根据当地特色来设计军服。
各地的军团就直接将当地的特色帽子搬到军队来,印度阅兵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五花八门的形象,成为印度的一个特色风景。
印度阅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军队独一无二的种种奇葩开挂行为和装扮,都与印度的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英国的殖民有密切关系。
㈤ 旁遮普人的渊源
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②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③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④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据1994年统计,约6980万。属雅利安人种的拉其普特人,身材高大健壮,多为浅棕色皮肤,也有人具有雅利安人的白色皮肤,高鼻子,黑眼睛,黑头发。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的扎哈拉和德拉伊斯梅尔汗以及信德省。主要从事农业、纺织业和制陶业。
“旁遮普”意为“五河”,因其境内的五条河流而得名。旁遮普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在历史上屡遭外族的侵犯。
“拉其普特”意为“王之子”,即外族统治者与印度社会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来到印度西北部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贵霜人等诸多民族,其贵族和军事首领与当地印度教徒杂居通婚,改信印度教,逐步被印度社会同化,并取得“刹帝利”(“武士”)的种姓地位。在穆斯林统治时期,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形成和文化建设中,外来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希腊人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随亚历山大的军队来到印度西北部地区,定居下来。在希腊人统治的100多年里,许多希腊士兵和王朝官员与当地家庭联姻,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所以,在今天的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省,还可以看到希腊人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后代。
塞种人的部落早在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就来到印度河流域。虽属于雅利安人的东部支系,但文化却不同于雅利安人的文化。既未接受种姓之分,也不承认婆罗门的精神领导。由于来自巴里黑(巴赫特尔),所以雅利安人称为“巴尔希卡”。据说,巴尔希卡人是普勒尔、帕尔瓦纳和帕拉族人的“根”。后来,“巴尔希卡”一词逐渐变成了“瓦希卡”,印度河流域被称为“瓦希卡国”。在旁遮普语中,至今把农民叫做“瓦希”。第二批塞种征服者是公元前1世纪来到印度河流域,他们分成达哈、萨卡拉欧卡和穆萨格迪亚伊三个部落。达哈部落的人至今还在旁遮普。这三个部落的共同首领叫穆加。在旁遮普,至今还有穆加族人。
塞种人使印度河流域流行新的干果、水果和蔬菜,如干果中的核桃和阿月浑子,水果中的杏、桃、葡萄、西瓜和梨,蔬菜中的大蒜、洋葱、胡萝卜、茴香、豆角以及桉脂和五倍子等;还教会当地人缝制圆领衫和钉马掌等技术。塞种人最明显的特点是宗教上的宽容,自己倾向于佛教,但也十分友好地对待其他宗教。
安息人属伊朗人种,其文化也染上了伊朗文化的色彩。安息人统治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塔克西拉挖掘出的那一时代的各种制品,具有极高的水平。犍陀罗艺术实际上起源于他们那个时代。
贵霜人大约在公元前170年迁徙至阿姆河和锡比河流域,后征服巴赫特尔,进而攻占喀布尔河流域,最后占领犍陀罗,定都白沙瓦。贵霜人在犍陀罗和印度河流域大约统治了200年。贵霜人最着名的统治者迦腻色伽赞助学术和艺术,在当政时期,佛教大振,犍陀罗艺术得到极好的发展。
自雅利安人以来,犍陀罗一直是印度西北部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犍陀罗艺术实际上是雅利安、希腊、塞种、安息和贵霜文化的精华,是阿拉伯人到来之前最灿烂的文化集锦,也是巴基斯坦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旁遮普省是次大陆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木尔坦、曼苏拉和乌奇是大的文化中心。9世纪末,什叶派伊斯玛仪派就成为木尔坦的统治者,在那里建造了清真寺。据着名阿拉伯旅行家和地理学家穆克德希描述,当时的木尔坦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和旅游城市,居民属什叶派,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10至16世纪在突厥人占领和统治时期,旁遮普的许多拉其普特家族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与定居的突厥人混居融合,成为印度穆斯林的主体。同时,旁遮普始终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加兹尼王朝占领旁遮普的200年,是印度伊斯兰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拉合尔是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中心。1039年,大神学家和苏非学者赛义德·阿里·胡吉维里(1010—1079)来到拉合尔传教,苏非派的经典着作《秘密的揭示》就是他在拉合尔定居期间写成的。11至12世纪,许多苏非用旁遮普语和其他语言传教和写作,而采用了穆斯林的书写体,形成了印度穆斯林的语言乌尔都语。乌尔都语至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的通用语言。德里苏丹国时期,苏非派的苏赫拉瓦迪教团在旁遮普有很大影响,木尔坦和乌奇是苏非派神秘主义中心。
莫卧儿王朝时期是印度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除了德里的红堡、阿格拉的泰姬陵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外,拉合尔的皇家清真寺、皇宫、城堡、陵墓等建筑也同样雄伟壮丽。今天,这些建筑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国家的保护。在莫卧儿王朝时代,旁遮普语诗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主的民族文学形式,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大部分旁遮普人讲与乌尔都语近似的旁遮普语,一部分人讲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是梵语“俗语”的一种方言,酷似乌尔都语。
㈥ 印度人是什么人种
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
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人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白种人。
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原始澳大利亚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
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一部分进入印度。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
蒙古人种-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
㈦ 印度人为什么在头上缠布条,有什么宗教由来
印度有些地区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头巾的习俗的,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
当年锡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在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
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着如故。
(7)印度旁遮普人为什么包头扩展阅读:
锡克族是是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头、蓄须,魁梧的身材,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锡克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2%,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㈧ 为什么印度片里总爱说旁遮普人
旁遮普是印度的一个邦,旁遮普历史悠久,民族、宗教复杂,人民贫困,乞丐小偷较多,社会治安较乱。
㈨ 锡克人和普通印度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个种族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彪悍。在偏“软趴趴”的印度,锡克族被叫作“印度的战斗民族”。二是富有,印度的阿姆利则金庙(耗费750公斤黄金打造),就是由锡克族自己打造的标志性宗教建筑。相关扩展:
锡克族是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民族。身材高大,包头、蓄须,魁梧的身材,是锡克族男子的典型标志。锡克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2%,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是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锡克人在印度10亿人口中只占2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当年锡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个分支,后来在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
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着如故。
锡克族人有些很独特的优点,心气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很多信念和重视忠义的东方人比较接近,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晚上休息时,锡克人也要将包头布打开,并隔三差五地清洗长发。记者曾看见过一个打开头布的锡克老人,当时的感觉真是“白发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