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婆罗门是什么意思印度的婆罗门到底有多厉害
婆罗门的意思就是祈祷,那些掌握向神灵祈祷权力的祭司们,就被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之中最高等级的种姓,他们拥有诸多特权,可以免税,不必遭受一些惩罚,还可以接受低种姓人士的跪拜和供养。
而婆罗门下面的低种姓之人,就算操劳一生,再努力奋斗,也无法突破种姓的束缚,没有办法变成尊贵的婆罗门。对于这些低种姓的人,他们没有资格跟高种姓的婆罗门进行通婚,更不能平等相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仍然没有真正消失,在剥削着印度的底层人士和劳苦大众
对于婆罗门而言,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底层的首陀罗来讲,他们是悲哀的。个中滋味,或许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吧。
2. sahnewal 是印度什么港口
Sahnewal(萨赫内瓦尔)是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小镇
旁遮普最大城市卢迪亚纳(Ludhiana)的机场位于Sahnewal
3. 印度婆罗门是什么意思
印度婆罗门是指印度祭司。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四姓中,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是古印度掌握一切知识的核心人群,也是印度社会中最崇高的种姓。四姓中婆罗门有六法,即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故四姓中除最下之首陀罗族外,其余三姓皆得诵吠陀、自作祭祀,然为他人祭师、教他人吠陀、受施等则仅限于婆罗门。
4.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5. Raj 是印度什么种姓的
RAJ属于刹帝利的种姓。在现代,刹帝利们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即使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印度民众在观念上依旧保持着种姓的区别对待,愈是高贵的家族,所雇用的佣人也就越多,反过来则可以从这个家族佣人的多寡上看出他们的社会地位。
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四大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除此之外还有属于奴隶阶层的贱民。
6. 印度教形成的三大主神是什么
印度教信奉的是多神论,所以并没有单一的信条。万神殿继承了吠陀诸神、婆罗门教诸神的谱系,容纳印度各种民间信仰,形成了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的格局。三大主神又有各自的配偶、化身或变相,衍生出无数奇幻无穷的故事。在笈多王朝前后以梵文编写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各种《往世书》中,汇集了印度教大量的神话传说。笈多王朝的帝王大多信奉印度教,尤其崇拜毗湿奴,奉其为王朝的守护神。在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和中印度各地兴建了大量印度教神庙,雕刻了许多印度教神像。这些神像俨然是笈多时代理想化的帝王形象。在这些帝王的影响下,笈多时代的艺术普遍带有印度教的色彩。
7. 印度教的神物是什么
印度神话根据时代的不同产生了三个系统,第一个是吠陀神话,第二个是印度教神话,第三个是佛教神话,如果说吠陀神话还停留在对自然力和原始崇拜上的话,那么印度教神话便已经形成了相当规范的体系,而后来的佛教神话在吸收了印度教神话的基础上将宇宙观提升到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
印度神话的历史演变概说
对于系统的印度神话的形成,学界也颇有争论,为了方便介绍,我们可以将它细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印度河文明时期(不可考)——吠陀时期——后吠陀时期——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及至往世书时期,印度教的神话体系已经成型,而在之前,多有复杂和矛盾的叙述,尤其在大史诗时期,由于后人的添加和修改,原本的故事和神话已经面目全非。为了简单起见,这里不做更深层次的论述,只是以现在所存的记述来介绍。
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前印度神话,目前因为遗迹的湮灭以及文字的破译困难,已经只能揣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印度神话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对于后来的印度神话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为生殖之神、动物之神和公牛象征的湿婆,在前印度神话里已有的前身,即那块着名的印章上的“兽主”。
印度神仙鱼神牛
画在印度神牛(Sacred/Holy Cow)身上的印度教神祗
雅利安文明侵入印度并和当地文化融合的结果,乃是同时具有古代欧亚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神话。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是记录了各式诗歌、传说、哲学的宗教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颂歌之书)《闼阿婆吠陀》(咒语之书)《夜柔吠陀》(祭仪之书)和《娑摩吠陀》(歌书),同在吠陀体系中的还有四部吠陀的诠释性着作《梵书》、《奥义书》和《森林书》。最古老的吠陀和最重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神明的颂歌,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梨俱吠陀》的神话体系,和印欧神话体系有着显而易见的对照和关联关系;吠陀中的万神殿中的主要众神,大可对照找出他们的希腊或者波斯兄弟,最典型的就是雷神和天神。吠陀的诠释书籍,则建立起了以“梵”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并逐步演化具有典型印度色彩的神话意象。
吠陀中的主要神明大多为自然神明,比如天空之神帝奥斯,雷神因陀罗,黎明女神乌莎斯,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楼那等等,也有抽象事物的具体化神格,比如造物者、愤怒等等,但是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自然神明。在后来成为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的三大神,此时要么尚未成型,要么地位不高;湿婆的前身还只是一个风暴和丰饶的象征鲁奈罗,而毗湿奴只是作为因陀罗的伙伴出现。
印度教神话真正的转折史于大史诗时期。大史诗指的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前者记述了两个部族之间的战争,后者记述了英雄罗摩的事迹,实际可能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南进的史实。这两部史诗篇幅浩大,内容丰富,特别是《摩诃婆罗多》,通过插话的形式大量记述了印度神话,成分复杂,但成为众多神话的来源。在两部神话中,出现了所谓“护世天神”的意象,而湿婆和毗湿奴的地位则急剧上升,远远超越了往昔的吠陀众神,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梵天从《奥义书》开始从抽象的哲学象征和生主的意象中具体出自己的神格,至此完全成为创造之神和世界之父。昔日伟大的吠陀众神,此时已经下降到从属地位,尤其是因陀罗,虽仍有天帝之名,但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自然英雄,而且人格也有所转变。此时,人间的英雄以及其事迹开始在记述中占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后来却被附庸上众神的化身之说。
主奎师那神
在印度备受广泛崇拜的主奎师那神(Lord Krishna)小时候
到了往世书时期,印度神话已然成型,三大神特别是湿婆和毗湿奴的地位越发崇高,神话中的宗教意味也越发明显。往世书形成较晚,此时出现的论述矛盾,大都反映在了哲学思想和教派的分歧上。主要分为十八部“大往世书”和众多数目有争议的“小往世书”,着名者有《莲花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林迦往世书》等等。内容更加庞杂,但文学的价值则远不如两大史诗。至此,远古的吠陀众神彻底沦为三大神的附庸,有的如乌莎斯等则干脆彻底从神殿中消失,而湿婆教派和毗湿奴教派的对立已然形成,黑天Lord Krishna(主奎师那神)作为毗湿奴化身的新神地位也已经确立。此时在史诗时期出现的新神则地位上升,如战神和黛维女神的诸多化身等。除了众神事迹外,一个庞大精妙的世界体系也已经完成,特别是关于创始诸阶段的叙述和世界的诸时期及其毁灭的描述。
印度教的形成简介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它在约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着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说法称,印度教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三大主神组合——
三神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吠陀神话时期的三神组合是伐楼那、伐由和因陀罗(当然也有别的说法),后来随着吠陀诸神的地位逐渐降低三神组合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在吠陀时代人们崇拜象征着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风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罗为甚,然而虽然在保存至今的资料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歌颂因陀罗的诗歌,因陀罗并没有获得众神之上的地位,而仅仅是因为更受崇拜而被视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具有真正统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话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创造——维护——毁灭——再创造”这种具有哲学思维的程度。而创造神梵天(Brahma),维护神毗湿奴(Vishnu)和毁灭神湿婆(Shiva)便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Lord Brahma、毗湿奴Lord Vishnu、湿婆Lord Shiva(从左至右)
创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话中的身份是祈祷神,而在印度教神话中正式得名梵天,并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联系起来,一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来自于梵天,而毁灭时又重新归于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体现,在印度教神话中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也被称为“世界之主”。但是实际上梵天受到的崇拜远不及其他两位大神,介于世界已经被梵天所创造,人们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转移到了毗湿奴和湿婆亦即维护和毁灭两种力量对于世界权力的争夺上,另外梵天也因为一些所作所为导致其声誉的降低和信徒的减少——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线有直接关系。在整个印度,毗湿奴和湿婆的神庙遍布各地,而专门供奉梵天的神庙却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庙(Brahma Temple)。神话中的梵天为红肤色,四首,四臂,坐骑为天鹅,在被吸收进入佛教成为护法神后被称为大梵天。
毗湿奴(Vishnu)在吠陀神话中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着称,并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神话中地位却大大提高,被认为是拥有和梵天对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湿奴教派的信徒认为毗湿奴的地位在梵天和湿婆之上,认为只有毗湿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湿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当然了,崇拜湿婆的信徒也会反过来认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伟大的)。在创造世界之神话的一个版本中提到:在创世之初,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从他的肚脐中张出了一株莲花,莲花绽放时发出了数千倍于太阳的光华,其中诞生了梵天,然后梵天再创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影响的佛教经典《大正藏》上记载:“……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这件事——所以也有人认为毗湿奴是创造神梵天的创造者,因此理应拥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湿奴以各种各样的化身而闻名,有些神话说毗湿奴拥有一千种化身,还有的神话说他拥有无限种化身(目瞪口呆中),不过一般认为毗湿奴拥有十种化身:鱼(马特斯亚)、龟(库尔马)、侏儒(瓦摩那)、野猪(瓦哈那)、人狮(那罗辛哈)、执斧罗摩(帕罗苏罗摩)、罗摩旃陀罗(罗摩)、克里希纳、佛陀(佛陀是毗湿奴的第九中化身)以及伽尔基(白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无数的神话,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湿奴最着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会从毗湿奴的化身中脱离出来成为被单独崇拜;最后的第十化身伽尔基是唯一没有降临于世的化身,传说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沦丧到了最低点的时候第十化身伽尔基才会降世,毗湿奴会骑着白马伽尔基用手中的宝剑毁灭一切(骑着自己的化身),从这一点上来说,毗湿奴和湿婆在职能上发生了重合。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和毗湿奴的化身直接有关,从大量对这位功德无限的大神的诗篇来看,毗湿奴确实是印度教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神明之一。神话中的毗湿奴为蓝肤色,四臂,坐骑是大鹏金翅鸟,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妙毗天。
湿婆(Shiva)是印度教中三神组合中的毁灭神(或破坏神)。普遍认为吠陀神话中的鲁陀罗(Rudra)就是湿婆的前身。鲁陀罗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强大无比令人恐惧的破坏神,而另一方面却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称为“Jalasa-bhesaja”(治疗者),当时鲁陀罗已经具备了毁灭和医药这两方面的职能,而在印度教神话中,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湿婆普遍被认为是毁灭、医药、音乐、舞蹈、苦行之神,坚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称为“吉祥者”湿婆,由他而衍生出来的林伽(Lingga)崇拜体现了印度教徒对于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赞赏。印度最着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绘湿婆跳舞的青铜像,当时湿婆脚踩着一个魔鬼,身躯呈现出优美的S形,身体周围的火焰呈放射状朝四周扩散,虽然姿势异常华美,但是湿婆的表情却非常严厉,因为该舞蹈就是传说将整个宇宙都重新归无虚无的坦达瓦之舞。湿婆同时还拥有其恐怖像——这是一位复杂而多变的大神,从他身上也产生了无数的神话。一般认为象头神迦内什和战神卡尔蒂凯耶是湿婆神的儿子,关于迦内什为什么是象头也有不同的传说,另外由于迦内什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失去了一根象牙,这位憨态可鞠的象头神在印度拥有众多的信徒,他的能力范围相当广泛,印度人无论做什么事几乎都要向迦内什祈福。神话中的湿婆为五面,三眼(当湿婆感到愤怒时从前额上的第三只眼就会喷出红莲之火烧尽一切),四臂,青喉(传说是因为众神搅拌乳海的最后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毁灭世界的毒液被湿婆吞下才会变成青色,又说在搅拌乳海的过程中产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众神都想娶她为妻,而拉克希米最终选择了自己最为之倾心的毗湿奴,湿婆因此感到绝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尔巴蒂抢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咙才没让毒液生效,以后湿婆也被称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标记,坐骑是青年南迪(它是所有四足动物的保护者),在佛教中被称为大自在天。
8.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8)印度的佛罗恩是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的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
两教信徒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
而在这个政治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9. 婆罗门是什么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学世界历史教材中是重点内容。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着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相传婆罗门是梵天(印度当时所奉信的神)用嘴创造的,刹帝利是梵天用手创造的,吠舍是梵天用腿创造的,首陀罗是梵天用脚创造的。当时的贵族以此说法来巩固自己权利。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10. 婆罗门在印度的地位是什么
在四种姓中婆罗门为最高等的种姓。
而婆罗门主要负责祭司事宜,这表明祭司活动对雅利安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且祭司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婆罗门特殊的社会地位我们在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因为那时代的圣歌除了大祭司外,几乎没有提到国王的高级官员在民政事务中担任任何职能。
权利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报。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