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

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

发布时间:2022-05-27 07:15:52

㈠ 印度的风俗习惯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传统舞蹈——婆罗多舞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纱丽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㈡ 印度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集会,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商务谈判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在孟买入海关者,宜在海关申请饮酒许可,因为孟买市面无酒可购。印度人往往带你到私人俱乐部内饮酒。
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商务活动访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10月至6月,访问孟买最好选择9月至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印度全国性大节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国庆节、3~4月份有一个“酒红节”(也叫泼水节)、8~9月间有一个兄妹节、9~10月有个烧纸人节、8月15日独立日、10月2日国父甘地涎辰纪念日、10~11月有个灯节(庆祝3夭)、12月26日为圣诞节。而印度教人。锡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尔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单独假日,届时绝不进行交易,因此,访问印度,务必先了解好对方的假期。
首饰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以来,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和用首饰来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乡”、“黄金之国”、“钻石贸易王国”、“黄金宝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称。
印度海关规定,入关可携带香烟2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250克。酒1夸特。外币不限,先报数额,出关可携回。
计程车免小费。旅馆、餐厅在帐单中己加小费10% 。其他服务每次付2或3个ROUPEE即可。

㈢ 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

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称"沙丽"。沙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是印度妇女的普通装束。沙丽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女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别针别住。随着历史的发展,沙丽也发生了不少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妇女们上身配上了名为"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衬裙,穿戴起来,沙丽显得更方便实用。印度妇女还喜欢在沙丽上缀上各种图案,如花卉、几何图形等,还少不了一道花边。五颜六色的布料加上独特的图案、花边,沙丽显得更加瑰丽多彩、鲜艳醒目。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语言、风俗、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沙丽的式样也很繁多,不拘一格。渔家女喜欢将沙丽的衣片折叠在两腿之间,塞在腰后,便于水上生活;农村妇女由于参加农活,多穿短沙丽。孟加拉地区的妇女常用沙丽的折边遮掩头部,因当地的礼仪限制妇女不得在男人面前抛头露面。西南部地区的妇女穿的沙丽则是一头张开呈扇形,穿起来显得神采飘逸。沙丽的布料则因穿戴者的贫富而不同,穷人穿的沙丽大都是用棉布或粗麻布制作,贵妇人则穿用丝绸或薄纱制作的沙丽,还缀上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每逢节日,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最喜爱的沙丽逛街串门,走亲访友。印度妇女还有一种衣服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称"古尔蒂",下身穿紧身裤,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围在脖子上,长长地向后飘。 印度妇女的首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鼻饰、胸饰、脚链、脚镯等,从头到脚都有 装饰 品。 印度男人的服饰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到脚部。农村的男人则普遍穿"哈达",即一块布围住腰,一端搭在肩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男人除"托蒂"外,上身加一件肥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特别重要场合,老人会穿上"古尔达",下身围"托蒂",足踏拖鞋。这种打扮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在城市里,印度男人穿西装也是很普遍的了。一些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穿一种很像我国"中山装"的上衣,也是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口袋,别一枝钢笔。 即使在热季(3~5月),印度人也很少穿T恤和短裤,男子一般穿长袖衬衫和长裤,女人更不穿短裤,一是为了防暴晒,二是防蚊虫叮咬。 印度男人的头巾和帽子也是一绝。在城市里,除了锡克教徒外,男人一般不戴帽或头巾,而在农村戴帽和头巾非常普遍。印度男人头上的头巾称"塔布",颜色多种多样,戴法各异。男人戴的帽子有土耳其帽、波斯帽、漏斗式斜帽、船形帽等。

㈣ 印度风俗礼仪

传统的见面礼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

男童拜师礼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

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对孕妇也有不少忌讳,如怀孕期间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门远行也有许多忌讳。如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听到喷嚏声或其它难听的声音,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㈤ 印度的习俗是怎样的

印度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还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印度人见面施行握手礼,但男子见到女子应该施合十礼,并微微鞠躬,男子要尽量避免触碰女性,更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与女子单独交谈。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该同时邀请他们的妻子。印度人重视时间观念,约会时应该尽量按时赴约。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该由有钱人来支付。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情和外国人的生活,忌讳谈论有关宗教矛盾、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印度教徒视牛为“圣兽”敬之如神,只允许喝牛奶,不能宰杀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里、乡村里,老牛、病牛比比皆是。去印度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成的东西,如皮鞋、皮带表,另外手提包的牛制品也不要带人寺庙,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进寺庙或厨房之前一定要先脱鞋。印度人饮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欢吃印度烙饼和咖喱大米饭,喜欢吃鸡、鸭和鱼、虾,喜欢番茄、洋葱、薯仔、白菜、菠菜尤其喜欢吃薯仔,喜欢喝红茶、咖啡、凉开水等。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印度人认为左手肮脏,除了上洗手间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义者,所以要宴请印度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习俗。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会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越大说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贵。

㈥ 印度四大传统礼仪

印度的四大传统礼仪主要有生礼、葬礼、婚礼和普迦仪式。生礼是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葬礼是指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婚礼是当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

1、生礼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2、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3、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4、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㈦ 印度的风俗和禁忌

一、风俗:

1、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2、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二、禁忌

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鱼。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进饭馆就餐时,应按照菜谱食猪肉、牛肉,印度有许多素食饭馆和旅供给肉食。

2、按照传统观念,10岁至50岁女性不得进入神庙朝觐,原因是这一年龄段女性有经期,会“玷污”神庙,这一传统禁忌1991年获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7)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扩展阅读:

原始社会的印度: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㈧ 印度风俗习惯

印度风俗习惯 详细解答如下

印度是讲礼节民族,东西方文化共存国度,

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

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以上回答 仅供参考

㈨ 印度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习俗

1、印度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还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
2、印度人见面施行握手礼,但男子见到女子应该施合十礼,并微微鞠躬,男子要尽量避免触碰女性,更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与女子单独交谈。
3、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该同时邀请他们的妻子。印度人重视时间观念,约会时应该尽量按时赴约。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该由有钱人来支付。
4、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情和外国人的生活,忌讳谈论有关宗教矛盾、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5、印度教徒视牛为“圣兽”敬之如神,只允许喝牛奶,不能宰杀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里、乡村里,老牛、病牛比比皆是。
6、去印度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成的东西,如皮鞋、皮带表,另外手提包的牛制品也不要带人寺庙,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进寺庙或厨房之前一定要先脱鞋。
7、印度人饮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欢吃印度烙饼和咖喱大米饭,喜欢吃鸡、鸭和鱼、虾,喜欢番茄、洋葱、薯仔、白菜、菠菜尤其喜欢吃薯仔,喜欢喝红茶、咖啡、凉开水等。
8、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印度人认为左手肮脏,除了上洗手间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义者,所以要宴请印度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习俗。
9、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会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越大说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贵。
10、到印度人家中做客,可以给主人赠送水果、糖等礼物,或者给主人的孩子带些小礼物。印度人特别喜爱喝红茶,赠送他们中国红茶,会使他们心花怒放的,忌讳送牛制品的礼物。

㈩ 印度人风俗习惯

印度文化习俗:
1、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

2、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3、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

4、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5、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

6、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7、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8、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9、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10、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阅读全文

与印度有哪些文化习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什么河水有多脏 浏览:576
从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浏览:319
越南什么商品畅销 浏览:694
中国进口的冷链食品有哪些 浏览:686
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条件有哪些 浏览: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浏览:669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吃炒面 浏览:892
印尼国木是什么 浏览:108
印尼英文简称是什么 浏览:487
美国和伊朗的战况怎么样 浏览: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浏览:764
伊朗在什么大洲 浏览:479
在英国没有永居身份怎么办 浏览:774
英国三五牌是什么牌 浏览: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买什么 浏览:362
和平精英国际主播公开赛哪里能看 浏览:415
越南整条鱼怎么处理 浏览:653
越南疫情有什么补贴 浏览:897
现在去印尼打工怎么样 浏览:1002
越南的中国烟从哪里来的 浏览: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