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 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 婆罗门教 印度教 佛教 的 生死观念 和 生死解释 请详细介绍
除佛教外,其它那两种教派的生死观念是承认轮回及因果,但未发出离心,只求升天做神仙罢了,而他们信奉的湿婆之类的神也仅仅是无色界的天神罢了,自己尚在三界火宅,如何来救度信众呢。而且,在因果上讲,那些神虽也神通广大,但不能干预因果,各人各有因果,不是外力能改变的,任谁都不行。
而佛教的生死观念说的更为透彻,三界内的六道轮回,如何发心修行来出离轮回,乃至最后成佛,这些都讲的很清楚。
详细介绍很难,粗略说说如此。
阿弥陀佛!
㈡ 佛教与印度教对于死亡的阐释是什么其阐释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又在哪里
佛教生死关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往生极乐,大家都了解。不多说,重点说说印度教!
印度教对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为(业)所决定。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连锁中的环节。一个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恶则能令他来世堕为畜类。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终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间求得快乐。虔诚的印度人的愿望是获得解脱,在那种不变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称为梵。
印度教具有正反“二元”性,它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它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认人——他们自己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与宇宙的本质。因此,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时代表着毁灭者和创造者两个方面,既创造痛苦,又带来福祉。
因此,虔诚的,尤其是有文化的教徒,基本上是一神论者,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超乎类人神灵之上的唯一创造本源的尊严。即使没有宗教信仰,通过信仰、默想和对永恒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种中间媒介,也可以找到通向创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门。
㈢ 印度人为什么不把人的生死当回事
因为印度人口实在是太多了,生活环境也很恶劣,所以死一个人根本没什么大不了。印度的贫困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印度的领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而中国却有960万平方公里。如此庞大的人口只争夺少数资源,这必然会使社会负担过重。然而,无论印度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生更多的孩子。
这种奇特的规则相当于直接告诉全国各地的女性,你的角色是生孩子。你有越多的孩子,你就会越有用,你会从社会上得到越多的尊重。正如我们所说,印度的经济太落后了,所以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导致很大一部分印度人口是文盲。
㈣ 印度下层种姓有机会翻身吗为什么印度人不反抗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它发源于印度教,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
不少开明的印度人早就意识到了种姓制度的各种缺陷,因此想过很多办法改变,但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比如出身婆罗门的印度近代思想家罗姆·摩罕·罗易就曾建立了一个任何种姓都能参加、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的新型组织——“梵社”。然而,这个组织很快就淹没在如汪洋大海的亚种姓(印度有上万个亚种姓)集团之中。最终,“梵社”自己也成为了亚种姓之一。
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换了一拨又一拨,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时至今日,印度在法律上正式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顽疾”却难以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㈤ 生死,命运,人与自然,婚恋,战争与和平就这些人类的问题基督教和佛教(印度)有哪些区别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㈥ 谁能给我讲讲人的生死轮回是怎么回事
道教与佛教的轮回应该是一样,所不同的是出离轮回的方法不同,妖魔死后和人死后一样,都要走六条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
所谓六道轮回是指金桥, 银桥, 玉桥, 石桥, 木桥, 竹桥。
第一道是金桥:给在世时修炼过仙法、道法、佛法,积有大量功德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银桥:给在世积聚功德、善果、造福社会的人通过,成为担任神职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间香火。
第三道是玉桥:给在世积聚了功德的人经过,转世为有权力和财富之人,享富贵荣华。
第四道是石桥:给在世功过参半的人经过,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桥:给在世过多于功的人经过,投身贫穷、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桥:给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的人经过,分作四种形式投身:一为胎生,如牛、狗、猪等;二为卵生,如蛇、鸡等;三为湿生,即鱼、蟹、虾等;四为化生,如蚊、乌蝇、蚂蚁等。
佛教信徒要持好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过了这五关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关上)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六种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有缘、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圆果满。
科学证明的生死轮回
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即使活到100或数千岁,仍不免一死。可事实上,在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着鬼神的出现,以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如今,更有科学家声称,生死轮回是存在的。
奇事异闻信不信由你
春秋时代,思想发达、诸子百家争鸣。有学问的哲人学者,开始对人类的生死问题发表意见,知道如果生死为人类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好生恶死,存在于人类共同的心理中。但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应该使之顺其自然。故子夏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因为人之生死,不能随人的爱恶。人们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养生与长生,却无法免于不死。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祝祷他人之颂词,即使活到数千岁,仍不免一死。
可是事实上,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现,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即使20世纪,民间轮回转世,借体还魂之事,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经常发生。报刊杂志经常记述这类情形:有人亲身经历,有人是眼见,有人是耳闻,都为奇事异闻,辗转流传。
而一般科学家、医学家,由于不是亲身目睹,对此都加以全盘否认。即使偶尔目睹经历,也用他的观点否认,说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于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则斥为迷信。
不过,也有少数人持相反意见,据《死亡之后的生命》一书中说:“早在19世纪中叶,受当时那些据说死者灵魂有感应力量,并与精神世界取得联系的层出不穷的报告影响和刺激,人们已开始一本正经地认真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从那以后,为了最终决定性证明这种交流到底可不可能,这些先驱者突破万难,千方百计地对数以百计明显难以解释的实例,进行了调查和探索。”
轮回说的科学研究
生命是有轮回的,这是宗教家的说法。人们依据一生的善恶,上升天堂,下降地狱;一般的人,仍轮回为人,依其福泽而有高下。史传和笔记小说,记载有人能记忆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现在,仍不断有转生借体还魂的事实,登在报纸上。这类事实,超心理学研究者,从国外已收集到不少的实例,除身处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当做奇闻异事,流传而已。
根据历史的记载,新观念的提出,总是遭受科学界和外国的阻力,所以轮回之说,虽然到处流转,却未为大众所接受。
近来,一位出身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提出了人类有轮回的说法。她举例说,1980年,一位27岁、名叫凯瑟琳的女子,因患焦虑、恐惧和痛苦的侵扰,找她求治。她花了18个月,做传统心理治疗,毫无成绩。于是用催眠法,想追踪她童年所受的伤害,哪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
她在催眠中说话毫不迟疑,名字、时间、衣服都描述得非常生动。她并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对细节的注意,和她清醒时的人完全不同。在一连串催眠治疗状态下,她回忆起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也传达了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
前辈大师告诉她,在地球上她活过80几次。但催眠治疗中,前后只出现过12次,有几次重复出现。在催眠中,她自己说:“她曾是石器时代的穴居女子,埃及时代的女奴,18世纪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时的妓女,19世纪美国维吉尼亚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被割喉谋杀的荷兰男子……她栩栩如生地描述身外的景象。她测试过凯瑟琳,确定她没有说谎。魏斯告诉自己:”恐怕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问题,而是让我知道轮回是真实的事情。”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类似。死后自己会浮在身体之上,可以看见底下的场面。通常死后感觉到一道亮光,她可以从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过去,光愈来愈亮。她漂浮到云端,接着她感觉到自己被拉到一个狭窄温暖的空间,她很快要出生,而转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现今生中对她关系重要的人,根据多次研究,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降生在一起,用很长时间清偿彼此间的债务。人们对他人的暴力和不公都须偿还。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这些轮回转世偿债的情形,和中国传统宗教中因果轮回报应的说法,并无不同。
㈦ 古代人对生死的看法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曰:"夫处生而言,即以生为得;若据死而语,便以生为丧。"(《徐无鬼》)。可见,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但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何况从另一方面讲,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齐物论》)。当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时,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大宗师》)"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庚桑楚》)"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秋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至乐》)"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大宗师》)。所以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以上见《大宗师》注)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他们对于生死的主张主要是长生。认为人们只要善于养生,则可以成仙,从而长生不老。道教虽然有许多派别,但这一点是他们都认同的。他们认为形神同质,都是由"气"构成的,如《太平经》说:"夫物始于元气",《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神形皆气,故养气可以长生。《太平经》中说:"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神明精气,不得去离其身,则不知老,不知死矣。"他们认为,"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抱朴子内篇·至理》)所以要保养身体,这样才能保存精神。他们认为,人只要"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抱朴子内篇·论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权在我不在天命,"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西生经》),所以只要自己由决心毅力,通过一些方法(如行气、导引、存神、守一、内丹、外丹等),就可以长生不老。
3、佛教之生死观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但自东汉时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向来以儒释道来概括我国的文化,因此,佛教的生死观也应重视。
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色、受、想、行、识)。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道"即是实现灭"苦"的方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四谛"。
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来世之生)、老死。丛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丛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
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丛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佛教还讲"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是刹那生灭的,人也一样。"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没有自性的。"涅盘寂静"则是在此基础上达到解脱。这是他们的基本主张之一。
从上可知,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无明"和"贪欲"。东晋慧远在《明报应论》中说:"无明为惑网之源,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正因为"无明"和"贪爱",人们才有苦难。断除二者,才能得到解脱。
由此可见,佛教认为人的身体和欲望是人受苦的原因。他们人们的身体是虚而不实的,因为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他们认为人有贪、瞋、痴"三毒",所以在六道轮回中不得解脱。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只有消除"三毒",才能超脱轮回,获得解脱。否则永远在这六道轮回之中受苦。可见,佛教认为人之所以受苦在于人执着自己的身体,正因为有身体,所以才有种种的贪求和欲望,才在人间受苦。他们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有生,有生则神形结合,精神在涅盘之前的轮回中受苦。只有神与形离,超脱轮回才能解脱。所以他们主张"形尽神不灭"。神灭与神不灭是南北朝时讨论的重要的问题,佛教认为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还说神是"精极而灵者",与物不同,是不灭的。可以说,佛教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实质上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死亡以后是幸福的,也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但在下层,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唐代武则天也信佛。宋代以后虽然有点衰落,但仍有影响。
㈧ 为什么在印度历史上男子去世,作为妻子要进行殉葬
很多人了解国外历史,都是依靠着外国的官方媒体,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很难了解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对于很多负面报道,国外媒体都会尽可能选择避而不谈。像是现在的印度,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印度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的祭奠甚至不亚于中国,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并没有延续自己的辉煌,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将民族的劣根性全都暴露出来了。
但是好在这个不成文的习俗在1987年就被印度政府严令禁止了,总算是给了女性一条活路。印度甚至在法律当中还要求,不得强迫,执行,教唆甚至旁观,歌颂该行为,一经发现都属于刑事犯罪。
㈨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9)印度人眼中的生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着、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㈩ 印度人是不是不怕死,因为他们信佛,死了就到了极乐世界了
呵呵!印度人比其他人都怕死的,所以他们的教义就是佛教的看破死亡,让教徒认为死亡是往极乐,要是他们不怕死的话,那么他们的佛教就会宣传死亡的可怕了。要知道宗教其实是为掌权者所掌控的,印度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因为佛教的主要危害了。还有一点就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是天差地远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佛学和印度佛学的思想理念都决然不同。所谓的极乐世界其实说的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和精神,而不是一个地点或世界,当然了,想要超脱自我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的教徒就会越来越离经叛道,所以印度佛教现在死亡了,他们现在出现了其他宗教信仰了。要知道除了中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多不可能长盛不衰的,包括他们的信仰和宗教以及他们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万年传承和底蕴,就像现在的中国佛教,现在的佛教已经向道教转变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