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怎么读
印度:yin第4声,第4声。
其英文名称是India(如果用拼音汉字来标,接近于:印地阿)。
㈡ 汉代时印度的读音是什么
身(yuan)毒()
可以网络搜一下身毒(拼音输入法当然是shen……)
㈢ 印度的古称是什么
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
㈣ 印度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译为申毒﹑辛头﹑信度﹑身度﹑贤豆的说法。
一、身毒
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
《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意思是从东南的神度国,走数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大国,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经(即西天取经)此地为西天。
(4)古代印度怎么读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最早与古代印度的联系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
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
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
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㈤ 印度从古到今有几种称呼
身毒:是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身毒古国是古代中国的邻邦,这两个国家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对音)《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采纳哦
㈥ 印度古代叫什么
印度古代叫“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
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读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s。
(6)古代印度怎么读扩展阅读:
印度各代的称谓简介:
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其领域有时亦包括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
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印度的古译名之一。《史记.大宛列传》:“﹝大夏﹞东南有身毒国 。”司马贞索隐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谓 浮图胡也。” 清严允肇《洗象行》:“雄姿几耐身毒战,猛力可代苍梧耕。”
㈦ 印度古代叫什么
印度古代叫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见于《史记·大宛传》。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读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s。 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
㈧ 古印度"身毒"怎么读音
身毒读shēn dú。身毒是华夏文明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现代印度次大陆上之文明区域称呼的音译词。其范围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带。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
身毒(依照古语发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国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闽南语)仍保留了这种发音。这是华夏文明古代对印度地区的称呼之一,见于《史记·大宛传》。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中古读音类似“tin(汉语拼音)”,
“身”发音类似“xin(汉语拼音)”,二者发音相近。更正错误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这些称呼都是从波斯语“Hin”或古希腊语“In”音译而来,而它们又都是从古梵语读音“Sindhu”转译而来。
(8)古代印度怎么读扩展阅读
天竺国,是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汉朝的时候称为身毒,也有称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天竺国的具体位置在葱岭之南,距离月氐东南数千里远。
开元三年二月。遣使瞿云惠成来朝。八年五月。南天竺遣使献豹皮。五色能言鹦鹉。又奏请以战象兵马讨大食吐蕃。求有以名其军。制书嘉焉。号为 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
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僧伽宝多为南天竺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王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大德僧来献方物。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国王李承恩来朝。授 游击将军。放还。天宝中。累遣使 朝贡。
至十五年。自称摩伽佗王。遣使朝贡。上乃遣云骑尉梁怀璥往通其国。尸罗逸多惊问诸国人曰。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乃遣使随怀璥来朝。至二十二年四月。遣使右卫长史王元策奉使天竺国至。尸罗逸多死。其国大乱。
发兵拒之。元策御战不敌,挺身宵遁。至 吐蕃。发精锐千二百人。并泥 婆罗国兵七千骑。元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大破之。虏其王以归。太宗大悦。谓侍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查寻更多资料请至宋朝吧口鼻耽于臭味。
此败德之源。若天竺不劫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敝。蜀侯以 金牛致灭。莫不由也。是时。就其国得方士那逻迩婆娑寐。自言年二百。云有长生之术。上深礼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 兵部尚书 崔敦礼监主之。
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延历岁月。药成。服之无效。后放还本国。天授三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 罗逸多。南天竺王遮逻其跋逻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贡。及中宗睿宗两朝。并献方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_身毒
㈨ 古代中国人怎么称呼印度
印度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
2、贤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别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创根据In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腊India(国名),Ins(河名),新称印度,印特伽,译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总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来自Sindhu。
4、印度。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㈩ 古印度的名称为身(yuan)毒,而"身"为什么不是多音字
身(yuān,不读shēn)毒(dú)是古代印度的称呼之一,见于《史记·大宛传》。印度最早的称呼见于成书于先秦年代的《山海经》,书中称之为“天毒”。唐初将印度统称为天竺,天的读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音相似。此外还有贤豆的称呼。
这些称呼都是从波斯语Hin或古希腊语In音译而来,而它们又都是从古梵语读音Sindhu转译而来。
网络很有用,多拜拜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