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的皇帝多少岁

印度的皇帝多少岁

发布时间:2022-05-28 15:13:41

A. 什么是印度皇帝(英国那个)

莫卧儿皇帝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废黜的同一年(1858年),东印度公司的行政权力被解除,英属印度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后来,印度皇帝称号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夺取,时值大英帝国极盛时期。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被冠以印度女皇(英语:Empress of India)的头衔,而这一年是大英帝国正式将印度次大陆并入版图并成为印度各土邦的宗主国的第19年。当时的英属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包括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锡金国、法国殖民地本地治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1937年脱离英属印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印度皇冠 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通常被认为是这次“王冠变皇冠”的始作俑者,因为就在不久以前(187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维多利亚长公主的丈夫、德意志帝国唯一的皇子,也是普鲁士王国唯一的王子弗里德里希(即后来的弗里德里希三世)被他的父亲、德意志帝国皇帝兼普鲁士王国国王威廉一世立为德国皇储兼普鲁士王储。一旦威廉一世驾崩,弗里德里希将成为德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而维多利亚长公主也将成为德国皇后兼普鲁士王后。迪斯雷利认为,虽然英国的国力大过德国,但德国是帝国,英国却只是王国。如果维多利亚长公主成为德国皇后,那身为母亲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还要在其之下,这样不合理。所以他希望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女皇,这样才能在礼仪上不被视为在德国之下,况且英国在事实上已经是帝国(大英帝国),而且还是高于其他所有帝国的日不落帝国,只是缺了名义上的确认。维多利亚女王便顺水推舟,接受了这一称号,她也是英国和印度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之前和之后都只有男性皇帝。维多利亚女皇死后,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他的称号变为印度皇帝(英语:Emperor of India),继位的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都继续保持这一称号。这一称号一直保持到1947年8月14日/8月15日的午夜。此后,印度和巴基斯坦自英国独立。但是,乔治六世并没有立即正式放弃“印度皇帝”的称号,直至1948年6月22日,他才正式放弃该称号。当英王为了印度事务而签名时,他们会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签上大写字母组合R I(拉丁文Rex Imperator或Regina Imperatrix的缩写,意为国王—皇帝或女王—女皇)或Ind. Imp.(拉丁文Indiae Imperator或Indiae Imperatrix的缩写,意即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这种写法也被用在很多英国的硬币上,比如1948年乔治六世发行的硬币。爱德华八世的签名
大写字母“R”和“I”分别代表拉丁文中的国王和皇帝。 当一位男性君主拥有“国王—皇帝”(意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及印度皇帝)的称号时,他的王后则获得“王后—皇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王后及印度皇后)的称号,这和“女王—女皇”(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及印度女皇)的称号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Regina Imperatrix),但她只是国王的配偶而已。拥有“Regina Imperatrix”称号的女性中只有维多利亚女王是“女王—女皇”,其他人都只是“王后—皇后”。而且,只有维多利亚女王在签名时用R I,其他的王后—皇后们只简单地用R(拉丁文Regina的缩写,这里指王后而不是女王),即表示她们地位低于维多利亚,甚至连I(拉丁文Imperatrix的缩写,这里指皇后而不是女皇)也略写了。[编辑] 印度和巴基斯坦国王 印度独立后,乔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国王(英语:King of India)达两年,这期间的印度总督是路易斯·蒙巴顿和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后,乔治六世依旧保有巴基斯坦国王(英语:King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他在1952年逝世。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即位时也拥有巴基斯坦女王(英语:Queen of Pakistan)的称号,直到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B. 印度皇帝世系表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东周末、西汉初)

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

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

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

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

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C. 1919年的印度国王是谁

乔治五世(英语:George V,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尔伯特(George
FrederickErnestAlbert),爱德华七世和亚历山德拉王后的次子。1917年取消维丁(Wettin)姓氏,印度皇帝。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他的孙女。乔治五世(King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印度独立后,乔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国王 (King
ofIndia)达两年,这期间的印度总督是路易斯·蒙巴顿和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有时又称希腊-印度王国

于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间,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诸多国家,起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印度部分与王国分裂,建立许多松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国,并统称希腊-印度王国。疆域横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罗、今日的锡亚尔科特和查萨达(Pushkalavati)

皆为当时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腊王国历任30多位希腊化君主,并且经常相互交战。

经历两世纪的统治,印度-希腊王国在语言、符号、宗教艺术和建筑上把古印度、古希腊两个丰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后再扩散影响其他地区,时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印度-希腊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艺术上。

D. 世界历史上有几个女皇帝如题 谢谢了

中国武周王朝(共1位) 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即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皇帝;14岁进入唐帝国皇宫,因美貌和胆识为太宗所赏识,后与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以先帝嫔妃身份入感业寺出家;651年奉诏重入唐宫;经过一系列宫廷斗争,于655年成为高宗皇后,开始干预朝政,创垂帘听政制度,称“天后”(高宗称“天皇”),掌握实际权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后先后立其子中宗和睿宗为帝,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继续掌权;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为女皇帝,称尊号“圣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称“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变”被迫内禅于皇太子李显,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亦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后谥号多次改动,其孙唐玄宗时定谥则天顺圣皇后。她自从成为高宗皇后起就开始掌握最高权力直到退位,历时50年;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多数胜利,巩固并拓展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开创殿试和武举,发展了科举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更有所发展,史称“武周之治”。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国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奥四世死后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为帝,为皇太后,掌握实际大权;797年又废儿子,自立为女皇;802年被废黜,伊苏里亚王朝告终。她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λισσα,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又称“正统嫡系佐伊”,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与海伦娜皇后之女,皇帝罗梅纳斯三世皇后,拜占庭帝国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后,夫罗梅纳斯三世即位,她与心腹宦官约翰共谋,于1034年杀其夫,同年与出身微贱的帕夫勒戈尼亚人米海尔结婚,助其登位为米海尔四世;1041年米海尔四世死,她立侄儿兼养子米海尔五世为帝;米海尔五世图谋将她排除,但她被忠诚于马其顿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拥立,废米海尔五世,作为马其顿王朝正统嫡系与妹狄奥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余岁之身与君士坦丁九世结婚,三位皇帝共同执政。 狄奥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与海伦娜皇后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庭帝国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马其顿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与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为拜占廷帝国共主,三位皇帝共同执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与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两人执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后为单独的女皇;无嗣,1056年临终前指定米海尔六世即位,马其顿王朝告终。 越南(共1位)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称昭圣公主;1224年因惠宗长女顺天公主已嫁,又无男嗣,乃立其为皇太女;同年权臣陈守度废惠宗,立其为帝,时年仅七岁,实际权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陈日煚(即陈太宗),同年禅位于夫君,降为昭圣皇后,李朝为陈朝所取代;因无子嗣,于1237年被陈守度逼令太宗废其后位,复称昭圣公主;1258年太宗内禅于太子陈晃,是为陈圣宗,圣宗遂娶昭圣公主为皇后,为乱伦之举,同年生子陈昑(即后来的陈仁宗);死后谥昭皇帝。她做过女皇,后又成为父子两代皇帝的皇后,儿子也是皇帝,是越南史上的传奇女性。 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共4位) 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罗斯帝国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俄罗斯帝国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为立陶宛一农民之女,在大北方战争中为俄军所俘虏,旋为彼得一世所宠,成为他的情妇;1712年正式成为彼得一世的皇后;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后得到近卫军支持,成为女皇。在位时间短,政治上无所建树;她与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与此女长大成人,次女即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皇;死后无男嗣,令继孙彼得二世继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诺夫娜,俄国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罗斯帝国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与库尔兰公爵结婚,但不到三个月其夫死,遂以遗孀身份成为库尔兰女公爵,以后终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后无嗣,遂即位为女皇;在位期间长期对外用兵,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亦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联合对抗波旁王室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并取得胜利,但在南下进攻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第四次俄土战争)中受挫;以风流着称,无后,令其甥孙伊凡六世继位。 伊丽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罗斯帝国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其甥孙伊凡六世,自立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继承人自居;在位期间鼓励商业发展,使俄国经济有所复苏;资助文学艺术创作,创建莫斯科大学和艺术院;对外参加七年战争,与法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对普鲁士作战屡屡获胜;但她给贵族以特权,使广大农奴处境更加艰难;亦以荒淫着称,终身未婚,死后无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继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叶卡捷琳娜大帝,全名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三世皇后,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本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于后来的彼得三世为妻;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死,无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皇后,同年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为女皇。其在位期间发动第五、六次俄土战争并取得胜利,击败奥斯曼帝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获得黑海的出海口;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使俄国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全世界最大帝国,故被尊称为“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大帝”之一(另一个是彼得大帝);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旧保守,反对法国大革命;亦以风流着称,男宠众多,两个儿子(包括后来继帝位的保罗一世)都有可能是她与男宠之子(因为其夫彼得三世没有生育能力)。 日本(共8位、10代) (这个存在一定争议,因日本自天武天皇才开始改称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称号应为大王,所以推古天皇及皇极天皇应不在此列。) 推古女帝(592年—628年在位):钦明天皇之女,敏达天皇妹、皇后,崇峻天皇妹,日本历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苏我马子杀害后被拥立为天皇;即位初立侄儿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间限制贵族权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团访问中国隋朝,开创飞鸟时代;屡次发兵朝鲜半岛,讨伐新罗,未果。 皇极女帝(642年—645年在位,重祚为齐明女帝,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后,孝德天皇姐,日本历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后被权臣苏我虾夷拥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发动宫廷政变,灭苏我入鹿,乃内禅于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后于次年重祚,而实权掌握在儿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统治后期奢侈挥霍,广营宫室;在位最后一年发兵朝鲜半岛,支援百济,对抗新罗和大唐联军,未交战先病逝。两年后(663年),日本、百济联军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 持统女帝(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后,日本历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后临朝称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于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内禅于其孙文武天皇,称太上天皇;统治期间日本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开始了白凤时代。 元明女帝(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统女帝妹、儿媳妇,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亲,日本历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孙、也是儿子的文武天皇死后,由于其侄儿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内禅于其女元正女帝,为太上天皇;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715年内禅于女儿元正女帝,为太上天皇。 元正女帝(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与元明女帝之女,日本历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内禅,乃即位;724年内禅于其侄儿圣武天皇,为太上天皇。 孝谦女帝(749年—758年在位,重祚为称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之女,日本历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圣武天皇内禅,乃即位;758年内禅于远房表弟淳仁天皇,为太上天皇,仍掌握实际大权;764年因藤原仲麻吕之乱,废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间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国,是“奈良时代”的全盛期;晚年宠信道镜法王,颇多弊政。 明正女帝(1629年—1643年在位):后水尾天皇与德川和子之女,日本历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后水尾天皇内禅,乃即位;1643年内禅于异母弟后光明天皇,为太上天皇。 后樱町女帝(1762年—1770年在位):樱町天皇之女,桃园天皇姐,日本历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后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园天皇死,由于桃园天皇之子英仁(后来的后桃园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内禅于侄儿后桃园天皇,为太上天皇,继续辅政。 印度帝国(共1位) 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77年—1901年在位),即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之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属印度皇帝,英属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获得“女皇”称号的君主,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后即位为英国女王;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击败大清帝国,签订《南京条约》,开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称号;其在位期间英国空前强盛,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殖民统治方面,使大英帝国进入全盛时期,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第一个是西班牙帝国),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如今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其子女众多,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有“欧洲的祖母”之称。 阿比西尼亚所罗门王朝(今埃塞俄比亚,共1位) 佐迪图(1916年—1930年在位):阿比西尼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埃塞俄比亚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称号是“众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异母姐妹之子埃雅苏五世继位;1916年埃雅苏五世被废,遂即位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马康南亲王摄政并立为皇储;后与摄政王在改革还是守旧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秘密策动前夫发动地方叛乱,但被摄政王镇压;1930年4月在惊恐中病逝;摄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 追问: 英国不是也有吗?

E. 古代印度国王是谁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国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称无忧王。为频头娑罗王之子,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王国西北部重镇叉始罗城叛乱,他又被派为该地总督,前往镇压。叉始罗城闻风归顺,从此阿育王初露头角。约公元前273年颇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帮助下,与其兄修私摩争夺王位取胜。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正式登极典礼。阿育王即位后,继承旃陀罗笈多的事业继续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在其铭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规模远征。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开始大举进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号铭文敕令中说:“当慈颜的、诸神所宠爱的国王登极后8年,羯陵伽国被他征服;有15万人从那里被虏走,有10万人在那里被杀,还有几倍于这样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后,由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阿育王时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极盛时代。

征服羯陵伽的战争对阿育王本人及其内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在他的第4号敕令中所说的,“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声音”。阿育王所宣扬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以此实行精神统治。阿育王笃信佛教,大力宣扬佛法。据佛教文献记载,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华氏城举行第3次佛教结集。以后他向国内的边陲和周邻诸国派出许多传教使团,以广布佛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大张,而且广为传播于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4万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谕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参见彩图插页第14页),分布全国各地。这些铭文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国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称无忧王。为频头娑罗王之子,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王国西北部重镇叉始罗城叛乱,他又被派为该地总督,前往镇压。叉始罗城闻风归顺,从此阿育王初露头角。约公元前273年颇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帮助下,与其兄修私摩争夺王位取胜。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正式登极典礼。阿育王即位后,继承旃陀罗笈多的事业继续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在其铭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规模远征。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开始大举进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号铭文敕令中说:“当慈颜的、诸神所宠爱的国王登极后8年,羯陵伽国被他征服;有15万人从那里被虏走,有10万人在那里被杀,还有几倍于这样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后,由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阿育王时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极盛时代。

征服羯陵伽的战争对阿育王本人及其内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在他的第4号敕令中所说的,“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声音”。阿育王所宣扬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以此实行精神统治。阿育王笃信佛教,大力宣扬佛法。据佛教文献记载,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华氏城举行第3次佛教结集。以后他向国内的边陲和周邻诸国派出许多传教使团,以广布佛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大张,而且广为传播于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4万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谕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参见彩图插页第14页),分布全国各地。这些铭文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阿育王 (?~公元前238或前232)古代印度孔雀王朝国王(公元前265~前238,或前273~前232)。亦称无忧王。为频头娑罗王之子,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王国西北部重镇叉始罗城叛乱,他又被派为该地总督,前往镇压。叉始罗城闻风归顺,从此阿育王初露头角。约公元前273年颇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帮助下,与其兄修私摩争夺王位取胜。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正式登极典礼。阿育王即位后,继承旃陀罗笈多的事业继续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在其铭文中只提到向羯陵伽的大规模远征。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开始大举进犯羯陵伽。在他的第13号铭文敕令中说:“当慈颜的、诸神所宠爱的国王登极后8年,羯陵伽国被他征服;有15万人从那里被虏走,有10万人在那里被杀,还有几倍于这样多的死者。”羯陵伽被征服后,由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阿育王时的疆域,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空前的,是孔雀王朝的极盛时代。

征服羯陵伽的战争对阿育王本人及其内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在他的第4号敕令中所说的,“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声音”。阿育王所宣扬的“法”,即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以此实行精神统治。阿育王笃信佛教,大力宣扬佛法。据佛教文献记载,在他即位的第17年,在华氏城举行第3次佛教结集。以后他向国内的边陲和周邻诸国派出许多传教使团,以广布佛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大张,而且广为传播于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4万座佛塔。他的敕令和教谕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参见彩图插页第14页),分布全国各地。这些铭文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F. 阿育王在位的时候,都城是叫什么他的王妃是谁他几岁登位的

阿育王在位的时候,都城叫波咤厘佛城.

佛陀晚年时,摩揭陀国的国王是阿阇世王(此云未生怨。频婆娑罗王之子),当他在位第八年的时候,佛陀入灭。佛灭后,阿阇世王犹在位二十四年。
阿阇世先受提婆达多之惑,黜其父王频婆娑罗而即王位,继而笃信佛教,仍不失为英明有能力的君主。他征服了中印度各地,巩固了摩揭陀国的主权。
摩揭陀王朝传到那各答沙伽时,为人民废掉,其大臣苏苏那哥即位为王。这时,征服了位于中印度南部的阿般提;经六十八年(共三代),乃为难陀王朝所代替。
希腊方面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率军入侵西北部时,为公元前326年(前327年末或326年初之际),适当难陀王朝之际。
不过,亚历山大只是占领了西北印度(越过印度河流域以东少许地方),即还军而去。于公元前323年客死于巴比伦。是以,印度中原地方得免于希腊人的践踏。
当希腊人入侵之乱以后,青年的旃陀笈多(亦写作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changupta:此译月护。为阿育王之祖父)举兵,得宰相考提利亚(Kautilya)辅助,创建了瑁利亚(Maurya此云孔雀)王朝,扫荡了盘踞在西北印度的希腊人势力。几乎征服了全印度,建成强大的王国。
旃陀笈多王在位二十四年,由其子宾头沙罗(Binsara此云适实。为阿育王之父)继位,他在位二十八年。宾头沙罗王之子即阿育王(Asoka,此云无忧),他即王位之年是公元前268年。

他登基的时候可能是27岁.

阿育王也许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详,也许是公元前300年。阿育王约在公元前273年登位。} 起初他沿着祖父的脚步向前行走,企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他在统治的第八年中,胜利结束了一场对印度东海岸上羯陵伽国的征服之战。但是当他认识到他的胜利使人类惨遭伤亡时,就感到心惊肉跳。有十万人丧失生命,甚至有更多的受伤致残,阿育王在惊愕和忏悔之余,决定不再用暴力来完成对印度的征服,并且放弃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努力实践“达摩”规范,包括诚实、仁慈和非暴力。

阿育王放弃了狩猎,开始食素。更有意义的是他采用了各种人道的政治方针,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缓和许多粗暴的法律,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教导人们要虔诚,要相互促进友好关系。在阿育王的国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许实行,但是他特别注重发展佛教,因而佛教的声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传道团体被派往许多国家,在锡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广阔国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这些纪念碑有许多至今尚存,它们的地理分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阿育王势力范围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们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来源。还提上一句,这些碑文也被认为是杰出的艺术品。

阿育王死后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极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G. 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皇帝沙贾汗!

咆哮体不错兄弟,这事在历史上不存在的,因为泰姬陵是沙贾汗自己一手设计的。沙贾汗的妃子死后,他的儿子篡夺了皇位,将沙贾汗关在牢中,七年后,沙贾汗因忧郁死于狱中,享年74岁。

H. 印度皇帝沙贾汉皇后的陵墓是什么

泰姬陵是沙·贾汉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马哈尔修建的。1631年马哈尔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 沙·贾汉极度伤心,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当时的许多工匠都是来自欧洲。直到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当然耗资巨大。有传说,沙·贾汉曾想在河对岸修建一座和泰姬陵一样的,但是黑色大理石的陵墓,但因他晚年遭儿子囚禁,所以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I. 印度末代皇帝的概况

印度末代皇帝:82岁高龄参加反英大起义
反英起义的精神领袖

1857年初,由于英国在印度军队中大肆亵渎士兵宗教信仰,最终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5月10日,德里附近的印度第三骑兵团士兵率先发难,并宣布拥戴巴哈杜尔·沙为印度皇帝。

面对千载难逢的良机,巴哈杜尔·沙积极与起义军进行合作,试图把印度从英国人的魔掌中解放出来。他不但派太子担任起义军的总司令,还整天在皇宫里祈祷。

作为起义军的精神领袖,他不断发布激励民心的文告,呼吁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印度人起来反抗。

他在文告中说:“印度斯坦的子孙们!如果我们抱定决心,立即就能消灭敌人”,这些豪言壮语对起义军起了巨大的鼓励作用。

在起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英军总指挥巴纳德也被击毙。不过当英国把派往中国、锡兰的军队召回后,形势就急转直下。不幸的是,起义军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9月21日拂晓,英军重新夺回了德里。当起义军撤退时,巴哈杜尔·沙拒绝随同,而是率领家人躲藏到祖先的陵墓中。没过多久,在内奸——皇太子岳父的指引下,英军骑兵包围了他们。起初,英军少校霍德森曾承诺保证巴哈杜尔·沙等人的安全。然而当他们束手就擒后,霍德森却残忍地枪杀了2位皇子和一位皇孙,从而使莫卧儿王朝失去了继承人。令人发指的是,英国人竟把他们的头颅作为礼物送到了巴哈杜尔·沙面前,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刺激。

流放异国的诗人皇帝

战争结束后,东印度公司于1858年进行大审判时,将巴哈杜尔·沙列为“首恶”,巴哈杜尔·沙的“印度皇帝”称号也被剥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趁机攫取了这一称号。为了防止新的动乱,英国将巴哈杜尔·沙和剩余的皇室成员押解到缅甸仰光软禁起来。

在缅甸期间,陪伴巴哈杜尔·沙左右的只有他的皇后。这位曾一度辉煌的皇帝,唯一自由的活动就是写诗。1862年11月7日,巴哈杜尔·沙在仰光去世,这也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的彻底终结。临死之前,他还满怀悲伤地在诗中写道:“爱的一切都去了,就像被秋天夺去美丽的花园,我只拥有记忆中的辉煌。”

巴哈杜尔·沙死后,英国人怕印度人找回自己皇帝的遗骸后,利用它再次发动反英大起义,于是将巴哈杜尔·沙秘密安葬在仰光附近的一座佛教寺庙内。直到1991年,人们才找到了巴哈杜尔·沙的墓地,并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位忧郁的印度诗人皇帝。

J. 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是谁

阿育王(又称无忧王,约公元前304~前23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戒日王是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瓦解之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戒日王15岁的时候,国内政局发生了大变动,国外势力也不断进犯。此时已是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他在战争中取得了更大的胜利,赶跑了两个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612年,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
第一次征伐的胜利给了戒日王无穷的力量,此后,他建立了象、车、马、步四大兵种,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印度的战争。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到戒日王去世之时,版图囊括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地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ps中国这份史料才让印度人知道其史上最伟大的君王

19世纪30年代,就有个喜欢考古的英国工程师亚历山大-康宁汉姆(Alexander Cunningham)师傅来印度开展了一些挖掘工作,但由于印度严重缺乏严谨的文献资料,康师傅考古工作几乎就是在瞎子摸象一般,挖掘出的文物让康师傅根本找不到线索研究,直到他遇到了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康师傅才眼前一亮,这本书简直就是古印度历史和地理的系统指南啊,玄奘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建筑,当地有什么人文掌故,有什么历史都记载的非常详细(玄奘师傅如果放在今日,绝对是名遍马蜂窝穷游网的旅行达人),康师傅就在这位导游跨越时空的引导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足以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

之后根据康师傅以及后来一些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部分汉译佛教经典,以及先前希腊学者麦加斯梯尼的着作《印度史》,人们才最终重新拼接起历史上的孔雀王朝的历史和阿育王的故事。也进一步让印度学成为国际上的显学。

印度现在拥有的27项世界文化遗产中,有5项遗产的发现与研究与法显和玄奘的记录有关。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法显,玄奘以及义净这些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时的记录,重塑古印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所谓,印度人的历史,中国人的记载,英国人的考古发现。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印度的皇帝多少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今年中国杯在哪里买 浏览:443
伊朗领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浏览:575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卖多少钱 浏览:738
印度国名怎么来 浏览:112
意大利实心粉用英语怎么写 浏览:134
12万印度卢布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344
伊朗人喜欢说什么 浏览:537
去英国买什么麦 浏览:345
ff中国基地建在哪里 浏览:231
英国属于地球哪里 浏览:976
英国第二套房的首付是百分之多少 浏览:655
中国医院看癫痫哪个医院好 浏览:455
中国最能打仗是哪些省 浏览:859
印度木薯怎么做 浏览:699
抖音超级火那个印尼歌曲叫什么 浏览:289
意大利鸡血石什么价 浏览:782
惊奇队长中国有多少人 浏览:1004
英国贵族人吃什么蛋糕 浏览:810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来的中国人 浏览:168
意大利软奶酪怎么吃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