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吗它的发展是怎样的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一讲古印度的教育发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现在的印度要广。大约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并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哈拉巴文化。从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为种姓制度,种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为了四个等级,第一婆罗门,即僧侣,第二,刹帝利即武士,这两种都为高级种姓,第三,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第四,首陀罗,即奴隶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以上就是小编对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㈡ 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吗和印度教什么关系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㈢ 婆罗门位于印度三大种姓之首,他们有多厉害
【婆罗门】……为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之一阶级。此一阶级之人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平素读诵《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种阶级)之最上位……印度以婆罗门阶级最具势力,故该国又有婆罗门国之别称。其民众所奉之宗教,称之为婆罗门教。
——《中华佛家网络全书》
最后,由于婆罗门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苦修,所以,他们不用交税。而且就算是犯了大罪,也不能被处死。谁要是伤害了他们的肉体,那就等于是伤害了梵天的嘴,那就死定了!而且,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古印度人把向他们进献礼物,视为无上的荣耀。
㈣ 婆罗门教易名后今天称什么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它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衰落。到了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易名为印度教。
㈤ 印度人分为哪四个等级
印度传统将人民分为四个等级:一为婆罗门,即僧侣和教师;二是刹帝利,即武士、军人;三是吠舍,即商人、地主、牧主、放债者;四是农民,叫首陀罗。
印度等级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㈥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教育是怎样的
古代印度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年龄一般为7岁-8岁,也有5岁入学的。经古儒准许接受为学生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共学习12年。在这12年中,师生同饮食共生活,学生要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着朴素,削发独身,在地板上睡觉,还必须到各地行乞,借以习惯艰苦的生恬。古儒学校教师的品德行为也都必须符合圣典的要求;他们必须精通所授的学业并善于引导学生服从规则。教师应学识渊博、言语清晰、忠贞、和善、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学生。在公元2世纪出现的教育法规中对师生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学、韵律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它们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内容。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入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政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在一些大的婆罗门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学识的高僧讲学论道。他们有的擅长科学和哲学,有的则擅长语法学和字源学,在讲学论道时皆吸引众多门徒远道来求学。婆罗门种姓的人数很少,他们又注重个人修行,故寺院数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响有限。古代印度许多帝王的宫廷里也设有学校,培养教育王子、王孙,这类学校对于政治、经济等知识更为注意。
㈦ 什么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阶级制度是什么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婆罗门,是雅利安人的祭司阶级,他们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所以雅利安人的宗教被称为婆罗门教。后来融合佛教、耆那教、民间信仰而成为印度教,19世纪后逐渐改革为新印度教。
婆罗门教把来自天启的圣典,视为绝对的真理之所在,总名为吠陀,共有四大根本教典。
《梨俱吠陀》:其中讲述了雅利安人到印度河流域的情况,以及对种种神明的奉祀与祈祷,流露出他们对宗教的纯真感情。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总共收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赞歌。这些赞歌由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代代以口相传而没有文字记载,被视为无上的圣典。
《阿闼婆吠陀》:其中记载了大量用于各种场合的咒术及魔术。近代学者认为《阿闼婆吠陀》反映出雅利安人因为受到印度土着民族的信仰影响,才出现这样的圣典。
《莎摩吠陀》与《夜柔吠陀》:这两本吠陀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祭典编集而成的,其记载不出梨俱吠陀的范围。
除了这四本吠陀本集外,《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天启书》等吠陀文献也对婆罗门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㈧ 在古印度,教师的地位和学生有哪些区别
在我国历史上,“尊师重教”一词,出自一千多年前的《礼记·学记》并传承至今,而在古代印度,同样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那么,古代印度的教师地位如何?师生的关系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历史上古代印度着名法典《摩奴法典》中去窥探一二吧。
一、戒律森严
《摩奴法典》中师生关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戒律森严。
《摩奴法典》规定:“住在教师家里的学生,要抑制各器官,遵守以下戒律,以增长虔诚”;“每天沐浴后,身体已清净时,要向诸神,诸圣,诸祖灵浇奠清水;要敬礼诸神明和维持圣火;”“要戒食蜜、肉,戒用香水,戒戴花冠,戒植物中榨取的美味汁液,戒女色,戒一切变酸的甜食,戒虐待生物”;“戒涂身油,戒眼药,戒穿鞋和打伞;戒肉欲、愤怒、贪婪、跳舞、唱歌、音乐”;“戒损害他人”;“要尽可能就教师需要,为其携壶取水、取花、取牝牛粪,土和鸠娑草;要每天去乞讨食物”。
还有说明应怎样对待老师的配偶的条文,“老师的妻子,如为同一种姓,应敬如老师;但如属不同种姓,学生只应起立问候,不另致敬”;“学生不要负责给老师的妻子撒香油,侍浴,摩擦肢体和巧为结发”;“年过二十岁且能分辨好坏的学生,也不要俯伏在尊敬的老师的青年配偶前恭敬地接触她的双足”等,从这些条文中我们能嗅到种姓制度的味道,对待妇女,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样都不是很友好,大部分条文针对老师的青年配偶,有着男女之防。
结语:
《摩奴法典》本就是一部在种姓制度下的产物,里面对师生关系的规定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产物,师生本身基本上也是属于婆罗门的,教师有崇高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㈨ 婆罗门教是什么
【婆罗门教(Brahmanism)】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产生和演变
渊源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纪至前15世纪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皿,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象形文字,并能制作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性器官和祖灵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有些出土的画品上还绘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这些宗教信仰和实践与后世印度民间信仰的湿婆崇拜和瑜伽修习等有一定的联系。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和当地的主要土着民族──达罗毗荼人进行长期斗争并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落。在他们的氏族公社中,父权占统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灵,实行火祭和苏摩祭。孩提成年时须举行入门仪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员。死后实行火葬。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着民族融合后,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实行烦琐的祭祀。
形成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至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史家称这个时期为后吠陀或梵书、奥义书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已开始使用铁器,农业有了重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兴起,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纽带的村社,变成以地域联系的、由若干村社组成的农村公社。这些农村公社是印度最初奴隶制国家的基础。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后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以《梨俱吠陀》为中心内容的吠陀宗教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开始进行重大的革新,出现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
㈩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有什么区别
一、
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是万物的根源,称梵天是宇宙的纯粹精神,永恒存在,一切事物仅是它的幻影。人们必须识破和鄙弃尘世的虚幻,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才能和梵天相接。婆罗门教规定那些能够上接梵天的婆罗门教僧侣祭司,属于最高种姓。其次为刹帝利,可充军事贵族。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国家的天然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这三个种姓都是再生种姓(即婆罗门教可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最低种姓是首陀罗,虽同为雅利安人,却是非再生种姓,只能任贱役。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则是奴隶。古代印度早期的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为教育内容,是婆罗门教神学的附庸。
教育目的 婆罗门教的教义说,人的最高境界是破除尘俗,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从而与梵天合一。婆罗门教的教育就以此为目标。《吠陀》被婆罗门教视为梵天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知识的总汇,是教育的灵魂,因此诵读《吠陀》经典和受教育是同义语。婆罗门教还视僧侣为圣书的唯一保卫者和宣扬者,因而也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机会更是极不平等的,只有再生种姓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按照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婆罗门种姓应受最优良的教育;刹帝利和吠舍两种姓虽需要学习《吠陀》,但因他们执行俗务,所习经典内容应当从简,程度应该降低。首陀罗种姓和奴隶是梵天鄙弃的人,因此被剥夺受教育权,识字读经即被视为违反神意,可能会构成死罪。
家庭教育 在早期吠陀时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氏族社会解体,农村公社成为自足经济的组织单位。在这种农村公社中,存在着单独家庭和联合家庭。前者由家庭成员分别居住而各有私产;后者是家人聚居而共有财产,以致一家之中常有数百成员之多。两种家庭都实行家长制,教育子女属于父权范围。由婆罗门在家中教子诵习《吠陀》,使之能成僧侣。《吠陀》是圣书,只许口授不许抄写,再加《吠陀》系梵文编写,不易理解,也不易诵读,父亲便每日率子一句句地诵记,使之达到纯熟程度。这种学习,十分枯燥无味。按照规定,婆罗门须把四部《吠陀》习完,才能充任僧侣。由于每部《吠陀》须学习10~12年, 全部习完须40年,故实际上只能要求学习一部分而已。对刹帝利和吠舍的要求更低,因为他们须把时间用于学习实用知识,去承担世俗任务。在古印度的漫长岁月中,家庭是唯一教育场所,直到《奥义书》时期出现学校后,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学校教育 公元前 8世纪《奥义书》问世,这是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从此时起到公元前 4世纪孔雀王朝,史家称为奥义书时期。经长期摸索,婆罗门教教育由机械背诵经典而渐渐向钻研经义发展。由于阐明经义非一般家长所能胜任,于是出现了对于经典略有研究的文人,致力于对青少年的教导工作,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批人被称为“古儒”(guru),他们在家设校,叫“阿什仑”(ashram)。儿童在校学习通常为12年,必须寄宿古儒家中,共生活起居,听古儒解经,还须外出乞讨,刻苦修行。当时,清规戒律甚多,入学须举行隆重的仪式和通过比较严格的审核;入学后须定时沐浴,虔诚祈祷,衣装朴素,乞讨时更须将所得之物敬奉古儒。学习时尤须严执弟子之礼。印度在奥义书时期,不但数学、天文、建筑术、星占术已很发达,还因为需要正确诵经和解经而产生了语法学、发音学、音韵学等学问的萌芽,以后还有了逻辑学。学校为适应时势,要求学生学习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作为习经的基础,这些知识被称为“六科”。这时学习已超出宗教的领域。与此同时,教学也采取了一些启发诱导的方法,不再呆读死记和照本宣科了。古儒还常利用年长儿童为助手,助手先学习一步,然后去教其他儿童。这种教学方法在18世纪被英国随军赴印的传教士A.贝尔采用和改进后,就成为流行于世的导生制(见贝尔-兰开斯特制)。
公元5世纪末叶,学术讨论逐渐成风。一般由3名造诣较深的婆罗门学者主持,探讨、争议有关经义问题。有志于学的青年不惜远道前来倾听。以后讨论规模扩大,则由21名学者主持,讨论范围更加扩充,宗教、哲学、法律、天文学等课题都包括其中。同时,高级僧侣修行的寺院,如最负盛名的婆罗门寺和萨马纳寺等,也出现在印度东部地区。每当寺内高僧讲道,众多门徒远道来寺听课。以上这些讨论中心和寺院逐渐成为学府,类似高等学校。在6世纪以后还出现了语法学校、法律学校、天文学校、哲学学校,分科传授各种知识。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发展。
二、
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但佛教的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教义却是基本相同的,两者都敬奉梵天,都要人通过禁欲苦修而求取精神慰藉。佛教比婆罗门教进步之处在于它具有一定限度的民主性。佛教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相标榜,认为不只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等再生种姓可以上接梵天,首陀罗同样能通过修行而登上彼岸。它对劳苦大众表示关切,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寺庙,使教育面向较多的群众。婆罗门教以家庭和学校为教育园地,施教的对象不广,相反,佛教要求教徒出家修行,以寺院为教育场所。由于寺庙有财有势,社会上形成“入寺习僧”的风尚。从此庙宇日多,僧徒日众。与此同时,寺庙的清规戒律也日严。僧徒必须学习经卷,外出行乞,由僧师予以解释和指引。婆罗门教以古老的梵文施教,理解困难;佛教则用地方语为教学用语,容易理解。而且,寺院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多由教师口授,学生记诵,到高深阶段,则进行争辩和议论,教育方法也有发展。僧徒修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作“比丘”,即僧人之意。比丘多数回家工作。少数留寺深造,继续学习者,由僧侣一人负责教义传授,另一人任生活监督,再行苦修10年,然后担任寺中僧职。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对女子教育很重视。尼庵和寺院同样分布各地,成为妇女习经和修行之所。尼庵在接受幼尼和施教方面,和寺院大致相似。但除个别尼庵外,一般水平不如寺院高。女尼学习完毕称为“比丘尼”。无论寺院或尼庵,所施的都是培养僧尼的神学教育。
佛教还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佛教教育面向广泛群众,而寺庵为数有限,不能尽容,一些信徒可以在家修行,并接受教育。这种在家僧叫优婆塞,在家尼叫优婆意。优婆塞、优婆意都要受戒律的约束,苦行修炼,祈祷诵经,更要参加寺院定期举行的宗教仪式。寺庵僧尼则对优婆塞、优婆意负有指导学习的任务。在家僧尼的水平,限于条件,一般低于寺庵的僧尼。通过这种辅助家庭教育的形式,佛教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由于佛教寺院既多,又受世人尊重,财力富裕,藏书丰富,学者集中,教育质量日益提高,终于出现了 6、7 所着名的学府。其中以纳烂陀寺最为着名。当时除印度本国人士外,还在一些外籍青年争往寺内就学。最盛时曾聚有僧徒 10000人,僧师1510人,恰似一所万人大学。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留学寺中达5年之久。该寺几乎每天举行学术讨论和讲演达100次,涉及阐述教义和争议哲学、科学、艺术等世俗性的课题。为显示学术自由,该寺曾招收非佛教徒,奖励不同流派,这对印度学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此留学的外国学生,把印度宗教文化带回本国,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