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印度不杀牛
众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印度牛还被赋予了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还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荡荡地穿过闹市,汽车也要为它们让路,交通警对此也束手无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让牛”、“为牛是瞻”的景观。而这一独特景观的背后是印度独特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会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这样的现象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现在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欢牛这个特点,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爱与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将这一习俗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牛尊崇地位的形成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进入了南印度次大陆,并在此后一千年统治着北部印度。依据现代考古资料,雅利安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牛马羊等动物相伴为生,同时还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圣书——《梨俱吠陀》。这部吠陀经最早记录了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祭祀阶层、“刹帝利”武士阶层,“吠舍”商人阶层和“首陀罗”贱民阶层这四个不同的社会等级。从出现祭祀阶层这一点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雏形已经出现。由于这时的宗教受婆罗门阶层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称作婆罗门教。
现在流传下来的“吠陀”经典书中并没有关于牛崇拜的迹象。当时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种代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有雷电和战争之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鲁那”等等[1]。而婆罗门种姓的宗教职责之一就是在祭祀时选择什么样的牛采用何种屠宰方法,这说明吠陀时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护母牛。这与当时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关,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驯养动物,牛肉、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时还充当货币来流通。
但应当明确的是,吠陀赞歌和梵书中的论述是由“婆罗门”而作的,婆罗门属于当时的上等社会阶层,他们的论述自然不会顾及他们眼中低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真正的生活及情感,这些低等种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视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这些人却占据了雅利安社会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大部分人终日跟牛马等动物打交道,从事生产劳动,牲畜几乎就成为他们个人财产的全部。从这个层面看,牛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占有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据印度着名学者恰托巴底亚耶考证,吠陀文献中许多词汇的词根都是“牛”,这反映了当时牛与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战争”一词原意为“争夺牛群”;“部落酋长”意为“拥有数百头牛的人”等[3]。
以上事实说明,最初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并不保护牛。但是,作为上层统治工具的宗教着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形。实际上当时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牛这种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当时的印度,牛崇拜还没有出现。
大约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恒河流域出现了许多王国,印度的居民、生产、城市和商业的主要集中于此。这里的季风雨保证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冲积土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潜力的区域[4]。
随着主要生产方式由流动的游牧经济到固定的农业经济的转变,恒河流域的人口增长了好几倍,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由此带来的是战争、干旱和连年不断的饥荒,下层人民面临着接二连三的灾难。而婆罗门上层却无视民间疾苦,仍然向农民征收大量的赋税,并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满足其食欲。当时的肉类产品主要分散在小户居民中饲养,牛往往是一家一户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但为了献祭神灵需要屠杀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剥夺了作为小家小户重要财产的牛,对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就基本上等于剥夺了其全部财产,所以不愿意献出牛作为贡物的人越来越多。
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社会阶层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刹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农业主与婆罗门上层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反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随之兴起[5]。上层社会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与下层群众反对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对婆罗门僧侣特权的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了印度社会第一个倡导不杀生的宗教——佛教。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主张人们通过冥想,而不是仪式和祈祷来达到拯救的目的;同时,他谴责夺取动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径,反对动物牺牲。同一时期,印度还兴起了几种类似的倡导不杀生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纪时期,孔雀王朝创建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着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后,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别的优待,不杀生和吃斋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
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获得了较快发展,有取代婆罗门主导地位的势头,但是土生土长的婆罗门教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危机中不断调整着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并战胜佛教重新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印度教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十九世纪后期的伟大的梵文学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写道:当婆罗门信徒们不得不同强调并且成功地废止了所有牺牲的佛教相竞争时,他们发现尊重动物生命的教义异常强大也异常流行,根本无法战胜它,于是他们就渐渐地、不知不觉地采纳了这种教义,让它看起来好像是他们原有教义的一部分似的。印度教紧跟潮流产生了变化,多元崇拜变为一元崇拜,楼陀罗成为至上之神,又吸纳了很多当时受到民众信奉的流行的教义,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义,这些变化导致原来小部分贵族崇拜的婆罗门教过渡到了大众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杀生则成了印度教教义的重要内容。
从杀生到不杀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转变,这时的印度教信徒认为神灵们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牺牲献祭的文字只不过是隐喻的和象征性的动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对动物牺牲的迷信,采纳了不杀生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吸纳信徒,在不断吸收借鉴其它教义的调整过程中,印度教教义的改革者鉴于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的现实地位提到神灵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为印度教仪式上的主要食物,拥有了神灵化身的牛在现实生活中则具备了不可屠杀性和“为所欲为”性,牛崇拜的观念开始形成。
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并且,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圣文献中被描述为一名守护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场合需要拆除神像时,不容许人们用手去打碎,而是让一只牛犊去践踏,因为虔诚的印度徒认为黑天不会介意他心爱的动物去踩踏他。
现代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于是就有说法称,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印度人对牛的举世无双的包容态度易使人联想到原始人对动物的尊敬崇拜,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的话属于何种联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审明一下图腾的含义,“Toten”是个近代词汇,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译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为祖先的某种事物[7]。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追踪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传着这种原始信仰,当时,先民们不仅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当作神灵来崇拜,而且把它们奉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可以想见,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威胁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动物感触最深,才会产生尊敬动物的观念,这是图腾的开始。后来气候及环境的转变使大部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猎转化为定居,植物开始给人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来源,则逐渐演变成图腾的一种。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思维水平也不断进步,逐渐地摆脱了对动植物的盲目崇拜,人开始尊人为祖先,但此时图腾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成为某一群体的固定称呼了,同时由于不断的交流融合,图腾开始摆脱单一性,出现了不少复合图腾物。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经有过这种祖先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经济水平发展越好的社会,所保留的有关图腾的因素就越少。只是在很多落后的少数民族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始部落里,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痕迹[8]。
从十八世纪晚期的英国学者J·朗格首先研究图腾这种现象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经过无数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学者的反复研究,“图腾”被确认为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图腾”是一个原始集团的标志或徽号,认为同图腾的人们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第二,部落或者这一群体把这种标志或徽号视为赖以生存的根子,图腾是初民信仰的旗帜,安全的保护神,行为预言者,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物质资料的赐予者,由此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祭祀仪式;第三,不得随意亵渎、毁伤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它东西;第四,每个图腾集团都有关于图腾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图腾信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9]。
‘贰’ 印度怎样对待牛
在印度古代,印度是靠牛来耕田,没有牛,就是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得挨饿然后死亡。所以千年来直到现在,大部分的乡下农业还是用牛来耕田。以下皆是我从部落格摘取:
世界上的牛恐怕都会向往印度,因为没有一个地方像印度那么对牛敬重。由于享有特殊的地位,印度的牛被称为“圣牛”。
印度农民大都家里养牛,他们对待牛就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甚至比家人更照顾。他们把牛住的圈舍建成和家人住的房子一样,盖不起牛圈的人家就让牛和
家人在一个房间里休息,还有一些人由于房子小,宁可自己到院子里露天睡觉,也要让牛睡在屋里。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牛梳洗,然后为牛准备一份精美的
早餐。早餐有点像西餐,面包和水果。把牛伺候好之后,一家人才开始吃早饭,他们的早饭是典型的印餐,非常简单,干烙饼蘸豆糊糊。他们认为,在早饭之前让牛
吃好可以给一家人带来好运。
在印度人眼里,牛的粪便是最纯洁的,是清污去秽的上品。看到一头牛刚拉下一泡热气腾腾的粪便,印度人马上就会跑过去用右手将牛粪抹平,其动作就像山
东人摊煎饼一样,但神情虔诚多了。抹成“牛粪饼”是为了快速晒干,晒干的“牛粪饼”是印度农村的主要燃料。印度人认为,烧牛粪的烟火可熏洁一切污秽。有些
人干脆趁热将牛粪均匀地涂抹在自家房屋的四壁,据说这样可以祛邪镇魔。
在我看来,牛粪抹墙至少有两个好处,那就是比人工合成的涂料环保,而且有冬暖夏凉之效,这对于生活在高温下的印度人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人为了荡涤身
心,延年益寿,竟恭饮牛尿,或在身上涂抹牛粪。印度前总理德赛访美时,在电视上解释自己年逾八十而能身清志明,就在乎每天饮用牛尿,并肯定牛尿是世界一切
饮料中之最富营养者。牛粪牛尿是宇宙生力之元气,得到元气便得到生命。
在印度,牛是圣物。很多印度学者研究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教徒是吃牛肉的,但后来发现牛是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于是便不仅不再食用牛肉,而
且对牛敬若神明。吠陀时期的印度教典籍明确规定,禁止杀牛和禁食牛肉,对牛要顶礼膜拜。印度学者认为,之所以对牛这样厚待,主要是因为吠陀时期的游牧民以
及后来几代游牧民的生活严重依赖牛,牛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食品,如牛奶和各种奶制品,而且为他们充当着最主要的劳动力,如耕田和运输,即使是牛的粪便也成为
他们生活的必需,如用作燃料和肥料。牛与当时的人的关系,就如母亲之于子女。久而久之,印度便形成“圣牛”文化。
现代印度,“圣牛”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圣雄甘地对牛崇拜有加,他说:“尊敬、保护牛类,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这种行业能使人超凡入圣。我对牛的解释
是,它代表一切生物,人类经过对牛的尊敬可达万物化一之圣境。牛为亿兆人民的母亲,慈爱的化身。”印度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他们对牛的感情和甘地
差不了多少。印度现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名字就叫“母亲奶制品公司”。他们不仅不伤害牛,不吃牛肉,而且听任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牛走累了,就地卧倒,
睡上一觉,绝没有人惊扰它的美梦;牛饿了,随便走到一户人家,或是一个菜市场,马上就会有人把“饭菜”奉上。我发现有人每天定时给流浪牛送食物。
看着印度人对牛的态度,我由衷地觉得在印度做牛真好,真舒服。我忽然想起了六十年代革命群众忆苦思甜时常说的话来:“旧社会,我们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我们的祖辈都给财主做牛做马”。想笑。因为印度的牛实在是很幸福的。
如果有人不小心开车撞了牛,马上就会有很多当地人围上来,轻则把撞牛人的车砸个稀巴烂,重则把撞牛人痛打一顿。正因为如此,印度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就
出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牛大摇大摆在马路中央徜徉,长长的车队静静地等候牛踱过马路。牛在印度神圣不可侵犯。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
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这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感情,结果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
印度法律规定,杀牛者是要问罪的。不过,这项法律同时规定,只有两个邦例外,那就是西部的卡拉拉邦和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在这两个邦杀牛是合法的。于
是,在印度中部通向东西这两个邦的主要干道上,时常可以看到有几百头年迈的挤不出奶的母牛、筋疲力尽的公牛和小公牛犊被驱赶着向屠宰场走去。其场面虽浩浩
荡荡,但和犯人被押送刑场一样凄惨,让人顿生恻隐之心,但不这样,又怎么能解决城市的“牛多为患”呢?!
“圣牛”文化造成“牛多为患”。印度绝大部分地方不允许屠宰老牛,而贩运老牛又是违法的,这就造成了牛口的只增不减。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亿头,约
一半是老牛。有人说,“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那么老牛将吃掉印度”,这话不无道理,牛口确实在爆炸。那些生病的、年老体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抛弃放生。于是,
就出现了大量可怜的迷途牛,在城市乡村四处流浪,任意游荡,自生自灭。它们阻碍交通、传播疾病、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破坏市容。目前,如何合理安置老牛成
了印度政府的一件头疼事。
‘叁’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否是变相的奴隶制
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十分严格也可以说是十分封建的国家,
在印度,等级制度是残酷的,是很多人错失了非常多的机会,也过分压榨了底层人民。希望这一个种姓制度的悲剧能够快速解决,让印度更加民主发达。
‘肆’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是如何入侵印度的?这个答案就要从公元前2000年中后期的故事说起了。
约公元前2000年中后期,一些操印欧语、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部落,从西北山口进入印度。他们与当地土着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夺,逐渐战胜了土着居民,夺取了不少土地。在以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由西北向东南扩张,成为次大陆的主要居民。人侵者自称“雅利安人”,意思是“出身高贵的人”。他们称当地居民为“达萨”,意为“敌人”。在他们眼里,达萨是一些低鼻梁、黑皮肤、语言不清,不祭神灵的人。
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部落组织依然存在。部落首领称为“罗阁”,其权力已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扩张,但仍受到民众会议和长者会议的某种制约。祭司集团开始出现,他们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一夫一妻是最流行的婚姻方式。在早期吠陀时代的后期,私有制开始发展,土地和牲畜已分给各个家庭使用,氏族内部已开始出现贫富差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更加迫切,雅利安人常把被他们击败的敌人贬为奴隶,强迫他们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劳动。但总体来说,早期吠陀时期奴隶劳动并不普遍,奴隶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以上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主要过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伍’ 印度国的国徽有什么意义
印度国徽图案是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
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雄狮下面中心处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轮;两边的守兽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这些相背而立的威严的雄狮石柱记载了古代印度的强盛,成了印度的国宝。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选择这些古老的雄狮图案作为国徽,以此来弘扬印度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5)印度是什么牛马扩展阅读:
印度国徽的由来得从阿育王说起。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原名阿输迦,意为“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公元前273年一前232年在位。 阿育王结束了列国时代小国林立、征战不已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奴隶制帝国。
阿育王根据佛教的典章为他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 为了严明戒律,公诸世人并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诏令戒律刻在全国各地带有狮头的石柱上。
‘陆’ 牛肉为何在印度很少有人吃,那些牛又是如何处置呢
在我国,牛的境况和待遇可不怎么样,通常都比较劳累和苦逼。尽管一辈子“做牛做马”、任劳任怨地干粗活重活,到头来还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并最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但在印度,牛的待遇可真“牛”,他们不但数量极为庞大,遍布印度的大街小巷,城镇乡野。而且地位非常高,简直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
(影视中的毗湿摩)
其它地位低下的水牛,是可以被宰杀的,只不过印度教徒不会亲自动手,都交给了穆斯林或其他教徒。同时,这些人还会从事一些贩卖水牛的行当,从中赚钱。
其次,印度政府会开办一些收容院,专门收养那些流浪牛。
在印度全国,大约有数千个专门的家畜收容站,收养了数十万头流浪牛。这些机构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慈善组织自发承办的,还包括一些宗教团体开设的。这些收容所里的牛大都会享受到“颐养天年”的待遇,直至死去。
第三,大量的牛会在自然条件下死去,这些牛结局都比较凄惨,一般会病死或老死,甚至也会出现饿死的极端情况。
第四,印度的牛肉大量出口。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印度将很快成为牛肉的最大出口国。由于印度国内牛肉需求很低,每年的消费量仅仅在200万吨左右,加上牛的数量太过庞大,刺激了印度的牛肉出口量逐年攀升。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将会成为了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柒’ 牛的资料
牛(拉丁学名:Bovine),属牛族,为牛亚科下的一个族。染色体数为56的野牛、60的黄牛和58染色体的大额牛,杂交有可育后代,为哺乳动物,容易发生罗伯逊易位(丝粒融合)改变染色体数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牛能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
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而且下犬齿也门齿化了,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
(7)印度是什么牛马扩展阅读
常见种类:
1、普通牛(Bos taurus)。分布较广,数量极多,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2、牦牛(B.run-niens)。毛长过膝,耐寒耐苦,适应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资源。
3、野牛(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欧洲野牛(B.bonasus)等。可与牛属中的普通牛种杂交,产生杂交优势和为培育新品种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则兼作乳用。
5、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角短,皮毛多为黄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来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捌’ 印度对中国的优势有哪些
印度学生:“中国比印度差很远!”
表面上看,中国比印度先进富裕,中国的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都是印度的两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约12%,按说中国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实情况确相反,从我在中国生活的两年半的所见所闻,真实的中国人比印度人生活艰难的多、苦的多。
印度农民没有苛捐杂税。印度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中国差不多,但印度农民自给自足,国家根本不从农业上提取税收,也不象中国地方有那么多官员要养活,尽管印度的农业技术比中国落后,这主要是印度农民懒造成的,要是印度农民有中国农民这么能吃苦,印度农村肯定要比中国富裕,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农民,有最高的农业单产,但中国农民被压迫的太深,税赋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印农民比中国农民轻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动自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暂住证,印度不需要,也没有因为暂住证被关押被打死的情况。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的对面要饭,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繁华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没有人以影响市容而象赶鸭子一样到处赶。印度也没有象中国一样到处打砸摊主的城管,也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没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就严格的多,官员们关心对外形象重于关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有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劳动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电视机为例,此次美国对中国实行反倾销,就是以印度的电视机价格为参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会比中国高,唯一高的是劳动力成本,而中国电视机价格低就是因为劳动力工资低。在中国的很多工厂里工作的中国工人的收入比印度产业工人工资低的多。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开工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没有中国人牛马般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国相对高的GDP没有让人民得到实惠。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难以从中得到实惠。以汽车为例,中国连乡镇村的官员都可以坐上进口高档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消耗了中国GDP总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这种情况是绝对没有的。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印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这些都是民众的钱,所以中国虽然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实惠。况且,中国的GDP在剔除水分后的真实数字是多少,大概没人能说清楚。印度没有那么多大盖帽。在中国大盖帽满天飞,“九项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是中国特色。这些大盖帽都是冲着人民来的,每顶大盖帽都是人民的负担。印度没有这么多大盖帽,即使你戴着大盖帽也不能向人民乱收费。中国人光养这些大盖帽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谁也不清楚中国人要花多少钱来养他们。一些大盖帽领导贪了太多的钱以后卷辅盖走人跑到国外去。据中国自己报道,近年来卷款外逃的官员有好几百人,这些人带走的财富估计可以供养几千万儿童上学。
印度没有官员终身制。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但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起来,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的官员总数和法国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比法国还低,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没有中国普遍存在的烂尾楼。在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资金存入烂尾楼里多登天还难。可以说每幢烂尾楼都是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每幢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这个黑窟隆,这种现象在印度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色。
总体上看,中国的GDP虽然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养活无数的公车和公车司机和修理费、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摘自印度留学生感悟
‘玖’ 牛马精神是指什么_
专注于工作,以磨砺心性,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
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为早期恒河流域的农耕十分仰赖牛的力气,牛粪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与生机。
‘拾’ 印度有哪些牛品种
(1)黄牛 主要有蒙古牛、秦川牛、晋南黄牛、南阳牛、延边牛、鲁西黄牛、华南黄牛等品种。
(2)奶牛及乳肉兼用牛 奶牛主要有荷兰牛、娟姗牛和中国黑白花奶牛;乳肉兼用品种主要有三河牛、中国草原红牛和新疆褐牛。
(3)水牛 主要有中国水牛(如滨湖水牛、温州水牛、德昌水牛)、摩拉水牛,尼里和瑞菲水牛等品种。
(4)牦牛和犏牛 国内主要有九龙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
(5)肉用及兼用牛 主要有短角牛、海福特牛、夏洛特牛、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