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印度洋板块向北扩张,喜马拉雅山北移,中国和印度的边界该如何界定
边界的确定有几种方法。
1,界碑,界标法。如果这种情况,界碑,界标随地质运动移动,边界也随之更改。
2,以山,河等自然参照物为标准,边界随其改变而改变。如美国和墨西哥就经常因河流改道而发生此类争执。
3,以实际控制线为标准,中印边界目前有很大一段就是处于此种状态。
4,以经纬度为标准,这个自然不会因地质运动改变。
⑵ 印度的国土是怎么一步步扩张到喜马拉雅山脉的
可以说,印度的国土之所以能一步步扩张到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喜马拉雅山脉的四块地方几乎都是英国人的功劳。可以说在印度领土上,英国还是做了很大的贡献。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次大陆从没有被统一过,即使在莫卧儿王朝最强大的时候,南方还有很多邦是独立的。而且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同,无论是人种、文化、语言、风俗都不一样。不过英国人到来之后,他们都被英国占领了,就这样在英国统治的框架下,印度竟然实现了第一次的统一。不仅如此,英国还不断向北扩张。印度之所以能够进入到喜马拉雅山脉,都是英国统治时的功劳。
印度在摆脱几千年的被奴役命运后,继承了英帝国时期的领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暴发户。也继承了英帝国对领土的狂热追求,虽然实力和野心不匹配,但在短短数十年内通过威逼、胁迫、战争等手段一步一步蚕食周边地图,到今天为止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南亚大国。中国崛起的同时也许警惕我们的邻居印度,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两个大国之间直接接壤,没有任何缓存带,存在领土争端,潜在战争因素已经埋下。
⑶ 印度的国土扩张到喜马拉雅山脉,是因为英国的帮助吗
印度,屹立于南亚大陆的一颗明珠!放眼整个南亚,或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印度匹敌。然而印度虽然成为南亚的霸主,但是它依然热衷于领土的扩张!
回看百多年前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它还只是纷乱割据的土邦。随后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逐渐整合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印度。即便今天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英国的殖民思想却依旧深深烙印在印度上层精英人群之中!
今天,我们就从印度不断的领土扩张~看百年前的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精英阶层的深刻影响!
印度吞并的锡金
结语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第一大国,却受到几百年前的殖民思想影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热衷于对外领土扩张。这在世界现代历史上、乃至今天的国际形势下,无疑是令人惊讶与愤怒的!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身为地球村的一份子印度应该担负起自己南亚霸主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与周边国家发生摩擦,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扩张意图!
最后提醒印度高层,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好战必亡”。我也希望印度能够早日悬崖勒马,从被世界抛弃的殖民扩张思想中走出来!
⑷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与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关系
根据已知地质资料推测,在中侏罗世至中白垩世,中国东部边缘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在南海地区,古南海洋壳向西北方向俯冲,火山弧最后位于今日台湾、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万安滩一带。当时南沙地块、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可能连在一起,为古南海中的一个海岛链或海台,随古南海一起向西北方向运动。今日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和万安盆地钻遇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即为当时的弧火成岩。在白垩世晚期,南沙地块和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与北部陆缘(华南地块)发生了碰撞,俯冲活动停止了,在碰撞缝合带附近及其后面的早期火成岩地区(今日华南陆地),形成燕山运动造山带。在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燕山造山带岩石圈发生拆沉(delamination),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发生了一次张性构造运动,南海地区称做神狐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大陆岩石圈向东南方向拉伸,在陆缘地表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和地堑半地堑,这就是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开始。此时,由于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岩石圈向东南方向拉伸,推动古南海洋盆向东南方向运动,并俯冲于巽他地块北部边缘之下,火山弧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Schwaner山)。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方向运动,将南沙地块沿缝合带和西沙-中沙地块拉开,南沙地块向东南运动,并于早渐新世和巽他地块在西北婆罗洲发生碰撞。从42Ma到35Ma期间,在中沙-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之间由海底扩张而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南海西北海盆和曾母海盆也是在此期间诞生的。在约65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到约43Ma时它和欧亚板块发生了强烈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在此时发生运动方向的改变(由NNW到NWW向),也可能是其他地质原由,促使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从32Ma开始与华南地块分离并向南运动,在其间发生南海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17Ma时,向南运动的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和巽他地块发生了碰撞,其后面的海底扩张停止了,南海中央海盆产生。苏禄海盆的海底扩张也随之停止,随后它向南俯冲于苏禄脊之下,最后只剩下北半部,即今日的苏禄海盆。
上面已谈到,印度洋是从侏罗纪(190Ma)开始发育的。当时澳大利亚板块(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发生了一次张裂事件,Burma、西苏拉等地块逐步开始和澳大利亚板块裂离,其间开始海底扩张,这就是现代东部印度洋的诞生之始,也是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随着这些地块的北移,东印度洋盆逐步扩大,其北部的特提斯洋逐步俯冲在亚洲板块之下。在白垩纪(135Ma)时,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冈瓦纳大陆)分离而向北漂移,其间发生海底扩张,西印度洋逐步产生了,这是印度洋的第二次海底扩张。在印度板块的北部,特提斯洋随着印度板块的北移而逐步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大约在43Ma期间,北移的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全球大洋板块的构造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太平洋板块由原来向NNW方向运动改为向NWW方向运动;在43.5Ma前,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板块开始裂离,在两板块之间开始发生海底扩张,这一扩张脊向西北方向延伸,直达非洲西海岸,即印度洋的新扩张脊形成了,这是印度洋第三次海底扩张。在44Ma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之间的海底扩张(即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停止了。由上述讨论看出,印度洋第一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澳大利亚西部和亚洲南部海域,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印度南部第一次扩张产生的洋壳之南,第三次海底扩张产生的洋壳存在于印度洋中、南部和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扩张速率以50Ma为界,50Ma之前的第二次海底扩张之速率是逐步增加的,从16cm/a增至21cm/a;50Ma时速率突然减小,到43Ma时减至8cm/a;此后至30Ma时减到7cm/a,并一直稳定在此速率之上,直至今日。
下面我们回顾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历史。在65~43Ma期间,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即印度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和欧亚板块边缘的俯冲增生楔开始接触,其间的特提斯洋壳已俯冲殆尽,但这里仍然存在一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洋盆地,其基底是陆壳。在43~38Ma阶段,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高峰时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已拼合的拉萨、羌塘、昆仑等地块,大陆岩石圈的挤压缩短首先表现为地壳层的褶皱和逆冲推覆,各个地块呈构造片岩相互揳入、叠置,使岩石圈均匀增厚和垂向隆起。约40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海洋盆地(特提斯海)全部退出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转为陆内环境,气候由炎热向湿热转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的冈底斯岛弧带内大量的钙碱性、中酸性岩浆岩侵位和大量钙碱性火山岩喷出。羌塘地块北部可可西里-金沙江-红河一线,断续延展达2500km的浅成富钾中酸性花岗斑岩侵位,其年龄为52~33Ma(马鸿文,1990;张玉泉等,1987)。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出现的磨拉石砾岩,代表碰撞后的前陆盆地沉积。伴随喜马拉雅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和构造隆升,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以北和兰坪-思茅地区发生断块抬升,在断块一侧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如伦坡拉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兰坪-思茅盆地,这些始新世—渐新世断陷盆地内充填的是紫红色河湖相碎屑沉积,产亚热带阔叶植物。高原北缘的塔里木盆地和南部的恒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从海相到陆相均表现连续的堆积作用。因此43~38Ma期间是倾斜断块边缘的抬升,抬升与沉积速率很低,如柴达木盆地的沉积速率为0.12~0.15mm/a,表明这次碰撞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地块边缘,是一种构造抬升。25~17Ma期间,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大陆挤压,在高原内部,冈底斯岛弧快速隆起,如曲水岩体在20~18Ma间有一次快速冷却历史,抬升速率大于2mm/a(Harrison,et al.,1992)。在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地区,是一系列陆内走滑断裂活动高峰时期,如红河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3~26Ma(钟大赉等,1989;Scharer,1994),20~19Ma之间有一次7km的快速抬升历史(Scharer,1994;陈文寄,1992)。澜沧江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17~20Ma,鲜水河断裂的年龄为15Ma(许志琴,1992),藏东贡日卡布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4.7Ma,阿尼桥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6.7Ma。沿着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形成一系列走滑拉分盆地,如高原西部阿里附近的噶尔(狮泉河镇)盆地,高原北部的伦坡拉盆地、柴达木盆地,滇西红河断裂南端的莺歌海盆地。盆地内以灰色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植物和孢粉组合以阔叶落叶林占优势,反映当时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沉积速率快,如柴达木盆地的沉积速率约0.1~0.2mm/a,莺歌海盆地在16~28Ma期间的沉积速率为0.4mm/a(孙家振等,1995)。这些表明,雅鲁藏布江以北,现今高原地域和横断山地区是一个低缓丘陵和由构造沉降诱发的断陷湖盆分布的地域。
雅鲁藏布江碰撞带以南,主中央断层与边界断层相继活动并向前陆盆地方向迁移,此时近EW向的西瓦里克前陆坳陷形成(约13.8Ma开始),并伴随大量浅色花岗岩侵位(21~27Ma)(卫管一等,1989)。Harris(1995)认为在20~18Ma之前,喜马拉雅地块的沉积变质岩有一次构造抬升,造成孟加拉浊积扇87Sr/86Sr比值急剧增加,ODP钻探也表明孟加拉扇在17.5Ma时沉积速率增加。上述事件都一致说明18~20Ma期间喜马拉雅地块经历过较强的构造抬升。13~8Ma阶段,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持续挤压,喜马拉雅地块上主边界断层开始强烈活动,大规模逆掩推覆造成地壳增厚、重熔,壳源浅色花岗岩的侵位和聂拉木群混合岩化、叠加变质作用(卫管一,1989)。康马和告乌岩体在8~11Ma间出现一次快速抬升(Harris,1995)。在念青唐古拉附近NE向地堑断层岩的年龄为7~8Ma(Harrison et al.,1992)。在碰撞带南侧的西瓦里克前陆盆地中,其沉积速率由以前的0.1mm/a增大到11~8Ma的0.3mm/a,重矿物中大量出现角闪石,而8~3Ma间的沉积速率很低,无角闪石出现。在孟加拉扇的深海钻探记录中也显示11~8Ma期间沉积速率加快,有大量角闪石出现(Johnson et al.,1985;Gartner,1990)。喜马拉雅地块又发生了一次热-构造事件。在滇川西部,东缅地块东界的右旋走滑断裂及其分支右旋逆冲走滑高黎贡断裂开始大规模活动,导致安达曼海的拉开,其走滑年龄分别为13Ma和11~12Ma(Ding et al.,1992)。看来13~8Ma期间,两大板块的陆内碰撞变形也主要限于碰撞带两侧的地块。在3Ma前后,青藏高原周围受到印度板块、塔里木、华北、扬子等硬地块的围限,内部垂向和平面已达到一定的极限。当青藏高原南侧边界继续受到推挤,岩石圈下部的物质缩短受到限制,俯冲板块下部密度较大的冷大洋岩石圈板片局部裂离(Break-up),导致岩石圈底部软流圈物质上涌,而出现重力失衡和不均衡,随之发生3Ma以来的快速抬升(Zhong et al.,1995)。从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可以看出,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软流圈抬得较高(约120km,羌塘地块为210km),也是现今高原上热流值最高的地区(吴功健,1989;孔祥儒等,1996;沈显杰,1992)。推测俯冲到西藏高原下冷而重的大洋板片发生断离,引起热而轻的地幔物质上涌。这种快速抬升也和现代地面变形测量结果一致,如高喜马拉雅地块垂直变形速率为30~10mm/a,表现为一个垂直运动速率梯度带,拉萨地块为10~5mm/a,羌塘地块为2~4mm/a(张祖胜等,1989)。
由此可见,在43~38Ma期间,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变形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两大板块沿碰撞带发生挤压变形;在25~17Ma期间,两大板块的碰撞事件已影响到碰撞带的东部地区,此阶段印度板块持续向亚洲大陆挤压,在青藏高原内部,冈底斯岛弧快速隆起,如曲水岩体在20~18Ma间有一次快速冷却历史,抬升速率大于2mm/a。在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地区,是一系列陆内走滑断裂活动高峰时期,如红河断裂的活动高峰时期为23~26Ma。这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到25Ma之后才影响碰撞带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对华南和南海地区的影响应在25Ma之后。而新生代南海地区的海底扩张是从42Ma前开始的,即使按Taylor和Hayes的模式,海底扩张也是从32Ma前开始的。因此,引起新生代南海地区的海底扩张应是另有原因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事件对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仅是推波助澜之作用,不是根本因素。Tapponnier模式的错误在于他们将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假定为自由边界,而事实上亚洲大陆东部是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活动边缘,对亚洲大陆东部仍有一定的阻力,不可能是自由边界。第二,更为错误的是,他们将今日亚洲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位置的几何形态与地质时期等同看待,事实上亚洲东部边缘可能与今日有差别,当时太平洋板块向NNW方向运动,亚洲东部边缘应是走滑边缘,并非活动边缘。这样,亚洲板块向东运动是要受阻的,而不是自由的。第三,中南半岛南部是大陆板块,它不可能单独向南运动,如受到向南的力之作用,必须整个东南亚地区一起向南运动。这种板块的整体运动不可能引起板块内部发生海底扩张活动,当然不可能引起南海地区发生海底扩张。
大陆张裂、海底扩张、洋壳俯冲和陆-陆碰撞是板块构造循环的一系列构造事件,而大陆张裂和海底扩张是紧密联系的两次构造事件。南海地区,大陆张裂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早古新世,构造走向北东,拉伸方向为东南。此次构造事件在当时的地表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和地堑半地堑,由此诞生了中国东南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也为其后的南海海底扩张打下了构造基础。由上述讨论可见,此次构造事件主要是由燕山运动的造山带岩石圈拆沉引起的,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无关。从构造走向上看,新生代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海盆磁条带的走向为北东向,海底扩张方向是北西—东南向;第二次海底扩张方向为南北向,时间在32~17Ma期间。我们分析,第一次海底扩张方向与张裂事件的方向相同,因此,推测第一次海底扩张可能是陆缘张裂事件的延续,即张裂事件为幕式的,大约在第一次事件发生20Ma之后,再发生一次张裂事件,此次事件引起大陆岩石圈裂离(break-up),并发生了海底扩张。南海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亚洲板块双向作用而引起的,因为在43Ma时,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了强烈碰撞,而此时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由NNW转向NWW,并俯冲于亚洲板块东南边缘之下。这两个方向的作用有可能引起亚洲板块的上地幔软流层的流动方向改为向南,促使南海地区发生南北向海底扩张。因此,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对南海新生代第一次海底扩张可能有一定影响,对新生代南海的第二次海底扩张起了促进作用,但并非主导作用。
⑸ 二战后,为什么印度还敢不顾国际规则疯狂扩张领土
应该说,自打二战结束以后,肆无忌惮地扩张领土、瓜分世界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且同盟国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中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就是说,不允许大国肆意吞并小国,小国间相互吞并,所以整个世界相对太平,领土格局的变化不像二战前那样大。然而,就是在二战后,仍有一个国家不顾这些国际规则,不断通过武力等手段公然进行领土扩张。这个国家就是我国的邻国印度。
就这样,在二战之后,国际社会虽然有明确规则,但是印度仍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吞并邻国领土,控制邻国,甚至灭亡邻国。而国际社会却视而不见,无人过问。
⑹ 印度不断扩张领土,却不会受到欧美国家制裁,为何会这样“神奇”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利益,国与国之间的结交,没有永恒的感情,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不管是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推动印度不断扩张领地,背后的支持者就是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国家都想通过印度不断扩张领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对于印度与中国爆发的领土纠纷,美国更是坚定的支持者。同时欧美国家是以美国与俄罗斯马首是瞻,所以欧美国家肯定不会去制裁印度的。
而就美国而言,如果制裁了印度,就等于葬送了自己在南亚的利益。这是因为美国一直在执行自己的“印太战略”,所以美国需要进入印度洋,想要在这个地区发挥作用,就离不开印度方面的配合。再者因为印度挑起的战争与中国牵扯到关系,这是美国非常愿意看到的,试问美国又为什么去阻止这种战争的爆发呢?可以说美国巴不得这样呢。
⑺ 为何印度对外扩张比如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威胁尼泊尔等,就没人管,而我们收复领土就大叫又扩张又是威胁的
主要有几点:
一,因为印度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相对于历史上被殖民的中国来说,做奴才更彻底,更听话。且现在印度还是英联邦成员国,主子每年给点小恩小惠,奴才就会心花怒放。
二,印度的国家制度是议会制,因为英国的缘故没有顺其自然,强制改成议会制,这涉及到选举。只要你的国家是充分选举的国家,那就好对付了。哪个对我美国或英国更听话,我就给你“糖果”支持你,并且不承认你支持恐怖分子(即使你的党到处镇压,屠戮),选举也是完全合法(即使你用胁迫,威逼的方式),尊重人权(即使已经被屠杀无数)等等,反之,支持恐怖分子,不合法,违反人权等等。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你喜欢的政党也好办,他们出钱培训支持自己的政党,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放出来,且所有舆论一致认为该党的主张最民主,最尊重人权,最符合该国人民……反观中国的制度,那绝对是美国不共戴天的的反面,显然美国的反面的敌人更适合做朋友。
三,印度国土面积不算巨无霸,再大一些也威胁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不一样。中国跟美国差不多,不发展还好,一发展的好,就会威胁世界警察的地位。
四,锡金是被吞并,当时的我国政府无能也是一大因素,试想,当时我国坚决帮助弱小的锡金,那就不会被吞并了。不丹和尼泊尔是被控制,我国也可以控制的了,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领导,为了所谓的和平面子,鼠目寸光……
五,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极少部分被蛊惑的二鬼子等等。都是美国舆论鼓噪的焦点。其实,每个国家从独立,发展,岛强大,都会碰到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就会衰落,乃至亡国。美国也是,如南北战争,黑人奴隶等等。
六,中国的领土因为国力、政客、国人知识素养的缘故,渐渐被那些狗国,猴子国占领。显然背后的主子不会承认是您的,除非有一天你超过他,打得过他。并且我们的政治家抛掉所谓的“主权搁置,共同开发”的虚假帽子,有勇气,有决心痛打一顿那些猴子国,狗国。
七,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历史的缘故,我们还不够强大!
⑻ 锡金只是南亚一个小国,为何印度想尽办一切法要吞并它
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是有大国潜力的国家,这在西方国家当中是一个普遍认知,但是这个普遍认知是要打双引号的。而印度也是颇有信心想要一同南亚,吞并锡金对于印度的南亚统治计划来说是一个必须要走的步骤,也是解除自身威胁的一个必要步骤。
锡金的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印度在未吞并锡金之前是分为两块的,中间有一个中间有一个西里古里走廊,要是有人从中截断走廊,那么印度东北部就与印度本土分离出去了,极难给予支援。东北部的印度就会成为敌人的囊中之物,任由宰割。而印度占领锡金之后,西里古里走廊则会向北扩张,增加印度的防守面积,并能对目标施以威胁,这个目标咱们就不多谈,都知道是哪个。
别无他法的民族主义组织,只能走上街头,抢夺当时在驻的印度军警武器,但是这样未经训练的民众肯定不是印度军队的对手。印度也发现中国腾不出手来支援锡金,悍然进攻锡金国王王宫,囚禁国王。之后,印度利用公投,将锡金合并为印度的一个邦。这样印度终于拿到了在军事以及地缘上来说都极为重要的锡金。
⑼ 印度从独立以来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为何能逃脱欧美国家的制裁
印度的背后支持者美国和俄罗斯,印度作为俄罗斯和美国最大的武器购买国家,肯定是不会制裁印度的。欧美国家知道两个强国都支持印度了自然也就不敢去制裁印度,要知道欧美国家的实力是不如这两个大国的。
而印度也利用这两个大靠山,大肆扩张自己国家的领土,壮大自己的国家实力,自从独立以来,印度就已经扩张了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欧美国家只要印度没有去侵略都不会有什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