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为什么要国防改革

印度为什么要国防改革

发布时间:2022-06-01 04:13:18

① 印度禁止101项军备进口,是自力更生还是“自废武功”

短时间内看印度所做出的这个决定是阻碍了国家军事实力的增长,但是这“101项军备禁令”并未完全打击到印度进口外国军事武器,因为一些印军急需的战斗机和防空导弹并不在这条禁令上面,这些禁令实际上只针对一些国外的竞争者,不会对印度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此次印度签署的“101项军备禁令”更像是一种“政治特技”,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武器生产国有化,而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等印度真的投入到军工行业后可能就会发现,仅凭借他们自己的研究根本无法掌握生产军备的关键技术,印度如今需要的不是在高科技产品上发狠话,而是应该专心将自己的基础工业搞好,在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再搞武器研发。

② 迈向全球性军事大国的印度在军事战略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再改革都是瞎折腾,你放心,印度迈不出这一步

③ 印度军事工业怎么样

总的来说是不完整的,差不多都是拿来主义.他的国防工业比他的死对头还要差.

④ 是什么让印度自信到能打赢中国

是什么让印度自信到能打赢中国?
上月中旬,印军首次越过已定边界,侵入中国领土,如今,还在耍赖不撤。印度财政部长兼国防部长阿伦·贾伊特利在回应中方警告印度汲取历史教训、尽快撤军时说,“1962年的局势是不同的,2017年的印度也是不同的”,印叫嚣已不是1962年印度,回应中国警告毫无悔过之心。
许多中国人要问,印度主动挑战中国,何来的底气?什么原因,让印度人这次认为,他们能在战争中打败中国人呢?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印度人,甚至包括高层与军方对中国的军事建设知之甚少,而对自己的军事建设成果是非常满意的。
中国古之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印军的现代化如今到底如何,我们也应知道。首先我们要看到,印军的建设这些年来也是小有成就的。印度近年投入重金发展了对华作战的山地军,我们也是不可轻视的。
为了适应与中国未来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一个山地师印度的配备人数就多达1.5万,10个山地师人数就达15万人,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
并且在中印边境上部署了印全部军力的1/3以上,特别是在十年前,空军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飞机数量目前与中国相比多得多,有8:1的优势,其印度最先进的苏30战机,多半都布置在中印边境。
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资在地理环境恶劣的中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全面进行战场建设,在许多高山峡谷处,修了许多军事保垒,囤集了7倍于中方的兵力。
2014年印度军方又开始组建一支新的山地打击军,以增强印军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与中国的对抗能力。据悉,印度军方计划在7年时间里耗资约110亿美元召集9万名士兵加入该部队,其总部最终将设在西孟加拉邦的巴纳格尔。
印度军方表示,“第十七山地打击军”将印军应对中国的能力提高到“威慑”水平,即具备了应对突袭的快速反应能力。新成立的山地打击军中将由两个独立山地步兵师和两个独立装甲师组成,每个装备师都配备有先进的俄制T-90与T-72坦克。
这些年来,为适应印军在山地战的环境,印军大力发展武装直升机,印军的武装直升机有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32架米-25/35),另购置了22架阿帕奇直升机,但目前美国还未交货。11个运输直升机中队(74架米-8型、37架米-17型、10架米-26型)。山地师的后勤工作,多来于这些直升机部队。
印度军方还在中印边境布置4个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团,加强远程冲击能力和军事威慑力。在喜马拉雅山山口,印军设立了苏30战机基地和运输机基地;印军最近也积极采办适合高海拔飞翔的直升机,并从美国进口了C130和C17运输机。
还有一点,我不得不提印军的军事革新,近年来,印度陆军也进行了改革,但与中国陆军建设全面信息化不同,他们的主要措施包括:
a.重组装甲部队,提升其快速突击能力;
b.改编陆军航空兵,将一些军属独立步兵旅或山地旅改编成空中机动旅,加装运输直升机,提高机动能力;
c.组建空中突击师,配备攻击直升机和轻型装甲车,提高陆军的立体作战能力;
d.装备更多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提升战场监视能力,使陆军具备强有力的战场反击能力。
由此可见,印度对华战争的准备是认真的,也是花了大力气的,中国千万大意不得。
但印军也有他的弱点:
一、人素质不行。
印军士兵由于多数是低种姓的人,所以基本上都是文盲。而且平均年龄方面比中国士兵大许多,体能上也不行,印度士兵的体质方面普遍较差的,这是因为,印度大部分人口几乎处于素食状态,较少吃肉。
这主要与观念有关,印度教的信仰导致主动素食人口比例较大。印度人收入不高,人均吃肉少也是正常的。热带环境导致人们的食肉欲望不大,这也导致人均吃肉少。
印军都是真正的职业兵,那就是当兵可以一直当到退休,而且可以子承父业,这是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对印度的贱民其实非常有吸引力,印度的贱民为了当兵,招兵现场那可都是人山人海,甚至出现过几次踩死人的事故,也因此,印军士兵中各种年龄断的士兵都有,非常多的兵已经三四十岁了。
印度人的体质就是虚胖,几年前,中印搞联合军事演习,印度人派出了他们的特种部队,那个体质之差,让中方都很吃惊,连一般中国士兵的体能都不如。
二、武器配置是真正的万国牌,后勤保障在激烈的战争中比中国难十倍。
印军的武器是真正的万国牌,俄国,法国,美国,英国还是本国乱七八糟加一起,这种后勤保障可想而知。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古往今来,凡用兵打仗,无不重视后勤保障,素有“打仗就是打后勤”之说。
看看在印军中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是何等的可怕,仅仅是印度组建设的山地师而言,其普通士兵的枪械种类就多达五种,其子弹就有7.7毫米、北约7.62毫米、俄制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种标准,这就意味着子弹不能通用,用7.7毫米的枪械子弹打光了,你运来7.62毫米的子弹,只能看不能用,你就只能呜呜的哭。
总的来说,中国并不惧怕印度,但却要慎战,主要原因是:
一、中国对印度市场多年都有着巨大顺差,中国对印度中国的贸易上是赚钱的。
二、印度人的民性与地痞无赖无异,是够恶心的,打了,让阿三知道疼了,之后可能老实一阵,之后又会死缠烂打,边境冲突非常可能长期化,这样欧美日肯定开心的不得了。
三、未来这十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十年,我国正处于生产结构的大转变之中。如果打印度又得付出多十几年。一旦让美国缓过来了,啥都得从头开始,要知道,中国真正的大敌是美、日,其余的国家根本不足为虑。
如果发生战争,最害怕长期化,如果中印两国卷入各种是是非非中消磨实力,中印所谓的崛起时间上后都会延后,所以不到万不得以是不能军事摊牌的,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敢打,现在我国的优势是钱多经济好,军事还在跟进中,真的干起仗来,谁特么怕印度?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印度的仇华教育从小娃娃就开始抓起了,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印度惨败,这一年从此成为印度人心底永远难以解开的心结。由于印度的媒体蓄意歪曲事实,与从小的扭曲教育,把我们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侵略者,是我们畜意挑起战争而打断了印度的国运。
和这个事件能够类比的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的意义非比寻常,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自己的贫穷和落后彻底展露在西方面前,从此中国开始面对巨大的外交压力。
同理,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对中国来说就只是一次武力促和平的战术性战争,但对印度来说完全不是,印度的起飞步伐被狠狠的揍趴在地上。
印度人认为是中国挡着了印度大国梦,自从62年那次事之后,印度人都有就有一种某名其妙的看法,现今中国在国际上所拥有的一切,本来都应该是印度的,是中国抢了印度的国运。
因此,如果真的再次发生战争,我们绝不能轻敌。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好充分准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之战。
祝祖国万岁(共产党除外)望采纳

⑤ 印度为什么军事实力那么强

从兵力现状来说,印度绝不亚于中国和巴基斯坦。分兵种来看的话,其海军力量特别突出。印度一直怀有成为印度洋霸主的雄心,在印度洋上的实力仅次于美国,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即将拥有多于一艘航空母舰的国家。 陆军是其主力,在其130万军队中,90万是陆军,在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印度在驻扎人数和兵器总量上都拥有战术优势,且可以迅速从平时状态调整为战时状态。 空军方面,印度购买了世界各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实力上除了美军以外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⑥ 印度的红色革命是指什么

【军武次位面】:杨树
印度,其实已经打了多年内战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夸下豪言:“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为了实现这个“大国梦”,印度成了世界军火市场的大买家,世界各大军火商(除了中国)在印度身上真是躺赚。印度几十年如一日的买买买,一要用来对付宿敌巴基斯坦,二要防备北边的中国。
但这只是印度明面上的敌人,除了中巴,印度还有一个真正的心腹大患——反政府的“纳萨尔派”(Naxalite)武装。
▲纳萨尔派武装士兵
为什么说他们是印度的“心腹大患”呢?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也许能把印度打成猪头,却不可能让印度“灭国”,但“纳萨尔派”可真的是要让印度“江山变色”哦!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纳萨尔派”的主力,是印度共产党!准确地讲,是印共各派别中一直坚持武装斗争的印共(毛)派。
▲印共(毛)的旗帜
印共(毛)的党纲指出:“我们是印度无产阶级的联合先锋队……以坚持持久人民战争和夺取政权为中心任务,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最低纲领是推翻新殖民主义间接统治和剥削下的印度半殖民地半封建体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印度的“红色区域”(2007年)
据公开资料显示,印共(毛)武装的活动区域包括北起尼泊尔边境,南至安得拉邦的广大地区,涉及20个邦,170多个县,有2亿人生活在这一区域,被外界称之为“红色走廊”,俨然是一大片“革命根据地”。
无论印度当政者是谁,看着地图上这红彤彤的一大片,要说不是心腹大患,恐怕是自欺欺人。
▲印共创始人之一马纳本德·纳特·罗易
这种局面从何而来?这就得从印度共产党的历史说起了。其实,印度共产党比“印度共和国”老多了,历程也非常复杂。
1921-1922年间,当时印度还属于英国殖民地,在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等地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逐渐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小组。1925年12月26日,各小组代表在康浦尔召开了建党会议,印度共产党诞生了。
1933年12月,印共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全国性”的政党。不过因为印度特有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再加上一直受到殖民当局的打压,使印共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持续不断的分裂。
▲印共的党旗,CPI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
这种状况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尤为明显,殖民时期还有争取独立的共同目标,如今真独立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加上印共在二战期间快速发展壮大,于是内部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要学十月革命的,有要农村包围城市的,有要与国大党搞统一战线的……
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交恶,接着中印发生边界战争,部分印共党员认为印共已是“修正主义”,于是退党另立了一支印共(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
▲加尔各答支持纳萨尔起义的集会
196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西里古里区纳萨尔巴里爆发了持续4个多月的农民起义,即“纳萨尔巴里起义”。
印共(马)的部分成员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而且非常明确的提出“不是为了夺取土地,而是为了夺取政权”的口号,从此他们就被印度政府叫作“纳萨尔分子”了。
▲马宗达因为搞“歼灭战”(暗杀)
而遭到同志反对,后来被捕死于狱中
此事件又直接导致印共(马)的分裂——因为对武装斗争的看法迥异,印共(马)开除了许多支持起义的成员。于是,这部分人干脆自立门户,成立了印共(马列),参加了起义的查鲁·马宗达被推举为书记。
从此印共和印共(马)坚持和平的议会路线,而印共(马列)则走上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
但印共(马列)还在继续分裂——1971年,因为对是否应该“杀害被称为阶级敌人的个人”有不同看法以及宗派冲突,该组织再次分裂为多个组织,其中实力最强的两大组织是比哈尔邦的印共(马列·人民战争集团)和安德拉邦的“印度共产主义中心”。
▲贾纳帕蒂的真名叫马帕拉·拉克什曼·拉奥
印度政府为他开出的悬赏为3600万卢比(50万美元)
这两大组织虽然理念相近,但却各自为战。到了90年代,二者开始商量联合,最后于2004年实现合并,建立了全国性政党——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简称印共(毛),贾纳帕蒂(化名)任书记。
这个新政党认为,印度国情与过去的中国相似,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人口居绝对多数,而且大多贫困,所以要走“通过持久的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的道路,这也是他们要给自己的党取一个“毛主义”名称的原因——效仿中国。
▲印共(毛)的营地
印共(毛)的决策机构为政治局,由13或14人组成,政治局下有中央委员会,由32名委员组成,中央委员会又产生军事委员会和邦委员会,还有“出版部”(相当于宣传部)、“医疗单位”和“掩护组织”(青年团、学生会、工人联合会、妇女组织等),非常严密。
至此,一直分裂的印共,终于有了一次“合”,而且效果显着。
二者合并后实力大增,迅速从比哈尔邦和安德拉邦向邻近各邦扩张,仅在合并后的一年内,印共(毛)的活动范围从4个邦扩展到16个邦,“从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受到印共(毛)活动影响的人数达到约1.8亿”,几乎相当于印度三分之一的土地。
▲印共(毛)武装中的女战士
2004年2月6日,奥利萨邦戈拉布德(Koraput)的武器库被袭击,528件武器被缴获。
2005年11月13日,一支近千人的印共(毛)武装袭击了贾纳巴德监狱,夺得数百枪支和大量弹药,关押于此的印共(毛)成员被解救,“惊醒了一些邦政府和中央政府”。
2006年3月26日,奥里萨邦警察局的17辆汽车被缴获。
2008年2月15日,奥利萨邦那讷亚格尔军械库100件武器以及价值20万卢比的弹药被劫掠。
更有甚者,印度恰蒂斯加尔邦的国大党主席帕特尔和他的儿子,以及该邦前内务部长、“反纳萨尔运动”领导人马亨德拉·卡尔玛等政要,都在印共(毛)的打击下死亡,攻势可谓凌厉。
▲辛格对反政府武装态度强硬
印度政府当然要设法应对这个新情况,但由于执政党的轮换,印度中央政府的策略摇摆不定,人民党要求武力镇压,国大党要求搞谈判,再加上对外还要对付中巴,对内还有宗教冲突等各种烂事,印度政府无暇处理,实际上给印共(毛)提供了不少生存空间。
印度第13任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上台后,印度政府开始认真起来。
辛格反复强调,印共(毛)是印度“国内安全的最大隐患”。内政部长帕提尔在向议会作证时说:“他们最初使用的是斧头和弓箭,后来使用手枪,然后开始使用AK-47,现在是手榴弹和地雷,当然还有火箭弹……我们决不能妥协,也不能与之进行谈判,除非他们放下武器。”
2006年4月,辛格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即用胡萝卜加大棒,武力加“招安”、收卖、策反的方法,企图对印共(毛)派武装进行打击和分化瓦解,这成了印度政府对付印共(毛)的基本策略。
▲由于不能直接动用军队
用来围剿的武装实为印度二三流水平
2009年5月,印度投入大量警察、准军事部队,发动了“绿色狩猎行动”,在“红色走廊”的5个邦展开了对“纳萨尔分子”的全面围剿。印度出动的各种武装力量加起来超过30万,还有印度空军的10架直升机和从以色列进口的12架无人机提供支援——印度政府把围剿行动称为“2.5线战争”。
情报方面,印度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特种情报局”,利用收买和卧底的方式打探情报。除了中央政府,印度各邦也组织突击队,甚至是民团,展开对“纳萨尔分子”的攻势。
▲按照印度政府立场拍摄的电影
《红色警戒·内心之战》
舆论方面,印度官方大力宣传“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不需要革命,印度政府十分强大,反政府力量没有机会取胜。并且把“纳萨尔分子”称为“恐怖分子”,通过影视节目,大力进行宣传。
相比之下,印共(毛)较正规的武装力量不到2万,外围的辅助力量也不超过4万,武器装备更是无法相提并论。悬殊的对比之下,印共(毛)损失惨重,政治局成员有6人被杀,中央委员损失一半,地盘也大为缩水,印度官方甚至宣称要在2022年前“彻底消灭游击队”。
面对围剿,印共(毛)一方面收缩力量,一方面针锋相对地发动了一系列反击。
▲被地雷炸毁的印度警察车辆
2010年4月6日,在恰蒂斯加尔邦的丹特瓦达地区,号称世界上最大准军事安全部队的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该邦的警察被打了埋伏,80多名官兵死亡。
2013年2月22日,比哈尔邦警察部队的汽车中了“地雷战”,至少3名警察死亡。
2014年12月1日,包括副指挥官B.S Verma和助理指挥官Rajesh Kauria在内的14名中央后备警察,在南恰蒂斯加尔邦的苏格马县遭伏击身亡。
2017年4月24日,印度恰蒂斯加尔邦苏格马县,300名印共(毛)武装人员发动袭击,25名警察身亡。
“纳萨尔分子”的斗争也引来了印度内外的关注,瑞士左翼作家简·米尔达(Jan Myrdal)曾于2010年前往“游击区”采访16天,写出了《红星照耀印度》一书,对印共(毛)非常赞赏。一位领导人拉奥(C.R.Rao)甚至还很乐观的表示,“要在2025年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印共(毛)如此顽强?
首先,印共(毛)的群众基础牢固。
印共(毛)的支持者多为贫苦农民,而印度的贫农又实在太多了。
印共(毛)影响比较大的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是印度最贫穷的地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40%,表列部落的人口占印度表列部落总人口的49%,占贫困表列部落总人口的63%。
其次,是土地问题。
穷人为什么这么多?根源在于没有土地。
印度也搞土地改革,但是很不彻底,至今仍有近2亿人没有土地,导致农民陷入贫穷。例如,比哈尔邦是印度人均占有土地最少的邦,67%的小土地持有者仅占16%耕地,而4.1%的地主却占有25%,还有400万以上的贫民地寸土地也没有。
▲2004年,温铁军教授在印度农村调研
农民要获得土地,如果走合法途径,非常不容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专家温铁军曾亲赴印度考察,他在比哈尔邦看到大片土地撂荒,因为土地诉讼案件数以万计,在判决之前不能开垦,只能荒着……多长时间才能判决呢?10年!
农民们为了保住土地经常抗议,却又招来警察的棒打,再加上严重的种姓歧视,贫苦农民苦上加苦,纷纷投向反政府武装。
▲印度警察的武器——弹弓!
第三,政府力量不足。
印度法律规定,军队只能对外,对内只能用警察和准军事部队。印共(毛)的根据地,多在偏远的深山密林,人烟稀少,政府鞭长莫及。2007年12月,印共(毛)偷袭了查蒂斯加邦的一座监狱,放走300多名囚犯,而狱警仅有3人!
▲印度警察的防具——藤牌!
印度警察的缺员率最高可达35%,装备低劣,人手不足。人员素质更加很糟糕,许多警察酗酒成瘾,业务能力差。据2005年的一份调查,在贾坎德邦的一个警察训练中心,395个警察中竟有235个不会用枪……
其实,这些现象都指向同一个根源——印度政府和司法体系的腐败和低效,这大抵符合“官逼民反”的普遍规律。
印度行政体系分为6级,中央、邦、地区、分区、乡镇、村。邦相对自治,邦政府和议会都由选举产生。这套体系在印度特有的国情下导致两个缺陷:
一是中央与邦的垂直关系复杂。某个党在中央是执政党,在邦却可能是在野党,或者反过来,治理效率大受影响;
二是邦及以下的党争严重。比如在克拉拉邦,即使是由信仰接近的印共和印共(马)轮流执政,双方还时常互相攻击对方是“替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其它政党就更不说了。
所以,无论中央和地方,还是在邦各党,嘴炮互黑者多,为民请命者少,低效的司法体系又指望不上,陷入恶性循环。
▲“人民法庭”的执法
相反,印共(毛)相对集中统一,执行力强,治理倒是颇有成效。
他们以武力迫使地主减租一半,迫使贪官污吏交出赃款用来救济贫民,部分用于自身。到他们地盘上施工和经营的企业,会被收取10%的“税费”,实质上等同于接管了这个地区。农民得了实惠,自然会倒向反政府的一方。
印共(毛)的司法体系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人民法庭”。法庭的依据并非成文的法律,而是类似于“约法三章”那样的“规矩”——强奸?游街!杀人?砍头!叛变?枪毙!
的确简单粗暴,但在那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印度很多地区,妇女遭遇的暴力和犯罪非常严重,在印共(毛)控制区却由于这种近乎于不讲理的执法而大幅度下降,这又吸引了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妇女积极参加地下武装。由于其群众基础牢固,政府和警察很难搞到情报,即使占领某地也难以巩固军事打击的成果。
而且,印度的打击力量中,还有反过来帮倒忙的——各邦政府雇佣的民团多由死于“纳萨尔分子”之手的警察或卧底家属组成,并非正规武装,复仇情绪强烈,不择手段。
▲印版强拆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切蒂斯格尔邦(Chhattisgarh)的“特别警务队”,这支民团采用放火、杀人、强奸的手段来对付印共(毛),在扫荡中烧毁了644个村庄,把几十万老百姓驱赶到“战略村”圈起来,企图孤立对手——太像当年的鬼子了。
这些恶行遭到印度社会和国际人权组织的强烈谴责,印度最高法院于2011年判定“特别警务队”违宪,要求邦政府收回装备并调查其罪行,邦政府马上划清界限,宣称这些都是“部落民”干的,跟我没关系……
像这样的清剿,不仅没效果,反而还给印共(毛)巩固了基础,制造了大批潜在对手。
▲2013年,印共(毛)的活动区域小了很多
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印共(毛)已经渐渐扭转颓势,虽然地盘少了,但基本盘未损,形成了僵持局面。
但印共(毛)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他们能够自保却难以壮大。
一是基础不够广泛。
贫农虽然数量多,但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思想觉悟低,只能在“农村根据地”活动,在城市就不灵了,“夺取全国政权”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包括印共在内的许多左翼政党也认为印共(毛)走极端,纷纷与之划清界限,在国际上也得不到任何支持。
▲印度政府也会争取人心
二是印度政府的非军事手段在渐渐挤压印共(毛)的空间。
2004年上台的辛格政府更加重视公平和社会底层的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印度的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绿色狩猎行动”进行的同时,印度政府也实施了诸如修公路、建设通讯设施、救济贫农等配套措施,以图争取人心,产生了一定效果。
▲辛格交班,莫迪上台
三是莫迪政府的态度更加强硬。
相比之前的历届总理,莫迪雄心更甚,务实且强硬,并因此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
莫迪要实现印度的“大国梦”,铁定要“攘外必先安内”,在之前的基础上,以超过前任的强硬态度,在军事、经济、民生领域发动更加切实有效的攻势——鉴于印度政府总体上强大许多,印共(毛)或许将会被进一步压缩。
▲印度低烈度内战的根源:土地兼并严重
贫富差距太大,穷人太多
这场较量已经持续几十年,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能争取到民心了
如果印度政府越来越烂,难保“纳萨尔分子”不会发展壮大,甚至把红旗插到新德里;如果印度政府能够不断改善民生,确保老百姓大多能过上好日子,再施之军事高压,则印共(毛)也将失去存在的土壤,难保不被拔除。
其实,这可能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权利只能通过斗争得来。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以“印度内战”为题材的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豆瓣评分8.4,质量还是不错的。相信大家看惯了宝莱坞的莺歌漫舞,唱唱跳跳,一定会对这部角度独特,也有思想性的电影留下深刻印象,前面的几幅动图,即出自这部影片。
关于印度的“心腹大患”,你有什么评论?请在留言中写下你的感想

⑦ 印度军事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印度独立后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长期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和动荡.年均增长率,从独立到1980年为3.5%,从1980年到1990年为5.8%,从1992年至2000年,则提高到6.4%.90年代中后期的部分年份增长率接近8%.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2万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时的4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近5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1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5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前者存在低估的问题,后者又有高估的问题.综合来看,目前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人均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56.5%下降到2000年的25%,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分别由15%和28.5%上升到30%和43%.

印度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从独立初期的10%提高到90%,工业产品自给率达80%,军事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主要由本国制造,还能向国外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和化纤等制造业和电站的成套设备.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和推进“绿色革命”,印度粮食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500万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2001年底粮食储备接近6000万吨.大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小麦产量居第四位,棉花产量居第三位,茶叶产量居第一位.

最近20多年,印度的对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近1000亿美元.外国对印投资从1990年的1.0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1年的59亿美元.印度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借用国外贷款,到2001年3月底,共有外债余额1004亿美元,其中长期债务占97%.外汇储备也有巨大的增长,2002年9月中旬达到620.21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投入巨大力量发展科技,现已进人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在原子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生物、太阳能应用和前沿科学等方面居第三世界前列.已经建立起从核燃料勘探、开采、提炼、重水生产、反应堆到核废料处理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14座核电站,9个重水工厂,还有8座核电站正在建设.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享誉世界.生物技术已经从传统的酿造、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向现代遗传工程、动植物细胞合成、酶的应用、生物冶金和克隆技术等方面发展.

⑧ 世界各国新军事革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世界各国新军事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小型、高能量的信息化作战力量,实施有区别地、精确地作战。

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并得以广泛应用,从而引起军事领域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组织体制等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导致彻底改变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模式的一场革命。

主要国家军事改革正在从军事技术层面、军事组织层面、作战理论层面,深入到军事文化层面,提出了军事转型文化、联合文化和理论创新文化等。

(8)印度为什么要国防改革扩展阅读:

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的主要标志:主要国家提出了新的军事建设发展目标。美国军方设定了“第二次过渡”的目标,要求建立一支更精简、更灵活、更先进、准备更充分的新型联合部队。俄罗斯军队“新面貌”改革已进入调整完善阶段,努力实现“精干、高效、灵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编制方针。

日本提出“机动自卫队”概念,努力建设快速、机动、灵活、可持续的多功能自卫队。欧盟主要国家提出了“建设一支规模小、装备精良、重量轻、灵活、反应快、实战能力强的军队”的军事建设方针。

⑨ 印度为什么生活水平这么低,但还要在军事方面这么这么拼

因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低容易受到欺负,并且因为与巴基斯坦的矛盾,导致它不得不大力发展军事,同时也是为了政治地位。

阅读全文

与印度为什么要国防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啊狄哦但哒什么意思 浏览:984
印度炸全鸡多少钱一斤 浏览:192
现在的英国酒馆都提供什么 浏览:316
印度空军基地有多少人 浏览:819
印度农村赶集摆摊卖什么 浏览:425
splen意大利语怎么念 浏览:335
中国人为什么管印度叫三哥 浏览:87
中国舞前腿二级班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740
没有越南你什么都不是 浏览: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浏览:366
印尼地震及海啸死亡多少人 浏览:533
越南大学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133
印度脆卷饼怎么做 浏览:259
去印尼坐飞机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浏览:56
中国哪里出生的明星最多 浏览:741
如何制作印度综合香料 浏览:418
中国古代有哪些巨舰 浏览:584
柳州在中国哪个城市 浏览:639
越南教师年薪多少 浏览:818
印度黑公交什么原因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