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苦海无边的印度留学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为何却成邯郸学步
王玄策上表举荐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显庆年间,传奇的王玄策又一次莅临印度。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印度了,早在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蒋师仁。时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乱,权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出兵抢劫唐朝使团。
王玄策一行寡不敌众,随行的三十名骑兵全部战死,王玄策被俘。后来,王玄策、蒋师仁逃出,传檄各国借兵,吐蕃派来一千二百人,尼婆罗(即尼泊尔)派来七千人,王、蒋就带着这八千多人,在茶镈和罗城一战大败阿罗那顺,印军战死数万,阿罗那顺被俘,被虏到长安献俘。
显庆年间,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见到一个从唐朝来的留学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经王玄策亲自认证为一代高僧。回国后,王玄策立即上表举荐玄照。唐高宗很重视,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进京。
远在西天的玄照马上启程回国。玄照走了一条玄奘没有走过的路,他先到尼婆罗。此时的尼婆罗也与吐蕃联姻,尼婆罗尺尊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尼婆罗派人护送玄照穿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拜见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礼遇,并赞助玄照归唐。玄照是在第一年九月离开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阳,五月之间,途经万里,可谓神速。
玄照为何如此归心似箭?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为唐高宗将会任命自己主持翻译佛经,自己一辈子追求的荣耀时刻即将降临。什么荣耀呢?就是成为第二个玄奘。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荣归,轰动全国。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译经。从贞观十九年到龙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译了七十四部佛经,合计1338卷。为表彰玄奘,唐太宗亲自为之御制一篇《圣教序》,唐高宗亲撰一篇《述圣记》。
如此荣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和尚能够比肩。后来,玄奘的弟子怀仁,将《圣教序》、《述圣记》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缀在一起,刻成一座《圣教序碑》。怀仁从王羲之传世的作品中检索出每一个字,拼凑成完整碑文,号称《集王圣教序碑》。此碑耗资巨万,历时二十年才完成,也称千金碑。
见此荣耀,很多和尚纷纷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门,年纪轻轻就出家为僧。大概在贞观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一开始,玄照与玄奘走的是同一条路,途经中亚粟特地区、吐火罗地区,然后南下。这个时候,吐蕃已经扩张到了中亚拉达克等地,所以,离开吐火罗后,玄照进入了吐蕃的势力范围。在贞观十五年下嫁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笃信佛教,了解到有关情况后,派人护送玄照前往印度。
来到印度后,玄照先到了阇阑陀国,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学习律经和梵语,得到过当地国王的供养。之后他南下到了莫诃菩提,也就是大觉寺,也住了四年,一边瞻仰佛祖遗址,一边研习佛法,精通了《俱舍论》等小乘佛教理论。
后来,他又去了那烂陀寺,又住了三年,学习《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论。再后来,他又来到庵摩罗跋国,住在信者寺,接受国王的供养,又是三年。就在这里,他等来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荣的回国之路。
曾经际遇最隆,结局命运最惨的玄照
但是,玄照万万没有想到,唐高宗完全无意让他主持译经,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一个叫卢伽逸多的婆罗门神棍。玄照不愿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见卢伽逸多,是妄想长生不老。这种烂事,归根到底要怪王玄策。当年,王玄策横扫印度后,带回一个神棍,叫那逻迩娑婆寐。唐太宗让他造长生不老药,虽然劳民伤财,终是一枕黄粱。此时的唐高宗,仍心存侥幸,还做梦想长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于吐谷浑和西突厥的问题,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击,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栈道,遛绳桥,也是九死一生,终于在巴控克什米尔碰上了卢伽逸多。居心叵测的卢伽逸多,请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罗荼国找长生药。
于是,玄照又经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信德省,来到了罗荼国。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齐各种药物,又来到那烂陀寺,然后打算取道尼婆罗回国。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国酋长雕像中的阿罗那顺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几个印度和尚要聪明的多,比如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在开元时来华传教,名扬天下,其中的不空,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列为四大译经家。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善无畏,他是印度乌荼国王,在位时兵荒马乱,祸起萧墙,最终在19岁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善无畏长期在那烂陀寺工作,义净等和尚们应该有不少会认识善无畏,他与义净年纪也相仿。8世纪初,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来华传法和译经,是中国密宗祖师。他得到唐玄宗的礼遇,最后圆寂于洛阳,高寿九十九岁,赠鸿胪卿。看看人家善无畏选择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灯那帮人,高下立判,判若云泥
② 唐玄宗为什么要求多国进献精制药物
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
③ 唐玄宗去印度取经为何不走海路,而是选择不远万里的绕道西域
这是我们站在时代之上,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所产生的的时间差。如今的地球,俨然已经成为地球村,就算是一个没出过国门,甚至不会使用网络的人而言,用一个地球仪也能计算和比较出地球任何两点之间最短路径(不算航空)。但这对玄奘法师取经的年代而言,不现实。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能够航行的海路,选择海路也还有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从长安西行,出嘉峪关就是去西天之路了,而若是走海路,玄奘法师先要抵达沿海,不论是从福建沿海还是从广东沿海离境,自长安出发所需时日不少。而出海之后,同样需要“绕行”才能抵达印度半岛,路程相比陆路,只长不短。从时间考量上而言,也是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④ 唐玄宗去天竺取经是在什么时候出发的
有没有搞错了,唐玄宗还会去西天取经。是唐僧去取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
⑤ 唐僧到印度取经,李世民在通关文牒上写了这些,没有一个人敢怠慢
在唐玄奘去西方取经的时候,唐玄宗李世民给他的通关文牒上写了“大唐驾下御赐”这六个字就表明了唐玄奘的高贵身份,所以唐玄奘每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都会对唐玄奘盛情款待,没有人敢怠慢了这位来自唐朝的高僧。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唐朝的名声在世界各国之间都非常受尊敬,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国,很多国家也都想巴结一下唐朝,给唐玄奘行个方便。在唐玄奘离开大唐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封唐玄奘为他的御弟,这件事情也写在了通关文牒之中,别的国家一看唐玄奘是大唐来的皇室成员,所以也不敢怠慢了唐玄奘,他们也害怕唐朝会对自己做出不利的事情。当时唐朝的国力是这些西方小国的数倍之多,唐玄奘这么大的人物到小国家,肯定会受到当地国王的热情招待。而国王也希望多交流一下不同国家的文化。
⑥ 印度曾经真的是唐朝的宗主国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宗主国”是什么意思,宗主国是指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统治,可以在其附属国进行政权统治,这么说大家对于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虽然后面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国家衰弱,但这也仅限于唐朝内部,和印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印度不可能是唐朝的宗主国。
玄奘西天取经,不仅是个人信仰也是传播两国文化,为唐朝和印度建立一种良好的外交关系,后来唐朝就和印度开始文化交流,印度学习了中国的种植和瓷器,中国学习了印度的佛教文化。
⑦ 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对外做贡献的是哪两位僧人去了哪两个国家
唐太宗时,玄奘,去印度。唐玄宗时,鉴真,去了日本。
⑧ 唐玄宗取经回来的时期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䇲佛典非常丰富,共526䇲、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⑨ 唐玄宗千里迢迢去印度取经,经书取回来之后被存放在哪里
那啥,是唐玄奘,不是唐玄宗,取回的经书放在白马寺
⑩ 历史真实的唐三藏去印度取经了吗
唐玄宗时期,僧人玄奘确实去往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求取佛法。玄奘历尽艰辛,前往天竺,遍访佛教寺院,追求佛经真谛,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经过长达18年的西游,跋涉5万多里,终于回到长安,他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又花了19年的时间来翻译这些经书,今天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就是玄奘当年译经的地方。玄奘不仅是一位大翻译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旅行家、大作家。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物种、气候、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等情况,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成为现在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是一部不朽的着作。所以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真实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是相同的,但是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同,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有虚构的情节。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