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辩〕该不该禁吃狗肉
篇一 : 到底该不该吃狗肉
现在想谈谈关于吃狗肉这件事的看法。
先表明立场:本人小时候似乎吃过一次狗肉。但出于个人感情原因,现在不吃狗肉了。同样由于个人感情原因,我还不吃鱼籽。免得有人说我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
我老家在胶东一个农村。我在农村里生活到16岁,然后在县城里生活了4年,之后就来北京,又生活了10年。
小时候,我家里养过狗。什么是狗呢?狗是六畜之一,与牛、马、羊、猪、鸡并列,主要作用是看家护院。反正当时我们的观念里,基本没有“宠物”这概念的,养家畜,都是为了有用。所以我家养的狗,都是为了看家护院。当然,养久了养出感情,当然就舍不得吃了,但这感情不是狗所专有,其他牲畜也有感情。
狗的繁殖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一年大概能繁殖2-3窝,每窝一般是5-6只,所以狗是不缺的,也有人把自己家养的狗杀了吃掉,我小时候吃的那次狗肉,似乎就是我大伯家的狗。我记得那时候常有人骑着自行车走村串乡,就是为了收狗,收了的狗自然是去宰杀吃掉。我家养过的两只狗,有一只送给舅舅家看果园,后来老死了。还有一只似乎就是卖掉了。收来的狗被绑在自行车侧面,狗嘴里吐着白沫,如果被现在的爱狗者看到,肯定要骂了。但是我们那里同样也有收鸡的,收到的鸡也是要吃掉,鸡绑在自行车后,一个个倒吊着,不时发出一点哀鸣,看上去比狗可怜多了。这些情景,爱狗者们肯定是看不到的。
我写这些,意思就是说,狗的数量不如鸡那么多,不是常规肉食,但人们养狗然后吃狗肉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相反,人们会买牛肉来吃,但几乎不会有人宰杀自家的牛来吃掉。我们对狗的观念这种情况。
后来就有人专门来养狗了,养的狗就是专门用来宰杀的肉狗。我听说过很多养狗发财的。养狗场不像养牛养羊那样多,因为养狗毕竟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从食物链上讲,狗比鸡羊更高一级,而且狗肉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猪肉那样成为日常肉食,需求量没那么大,所以总体来说,养狗业的规模没有那么大。
我是很喜欢狗的,只要以后家庭条件允许,我是愿意养一只狗的,也不愿意去吃狗肉。但是我依然认为吃狗肉并不比吃牛肉更野蛮。有人养狗是为了当宠物,有人养狗是为了吃肉,这都无可厚非。
这几天我被玉林狗肉节刷屏,有很多骂吃狗死全家的,我觉得这不是讲道理的态度。对于动物保护主义者,我是心存敬佩的,我甚至认同动物保护者的大多数主张。但是单把狗拎出来,说别的肉可以吃,只有狗肉不能吃,我是不能认同的。各种动物与人的关系都有特殊性,比如狗能导盲,牛就不行。但是反过来说,牛能耕田,狗也不行吧。凭什么我们可以吃牛肉,就不能吃狗呢,何况培养一只导盲犬成本那么高,谁舍得吃呢?所以吃狗肉和吃牛肉,没法说谁在道德上更高尚一些。
有人把狗定义成“伴侣动物”,将狗同其他的动物区别开来,让狗具有不被吃的权利。我想说,牛也可以定义成“役使动物”。中国的本土观念中,似乎只有猪和羊的本职是“被吃”。你能强调狗的特殊性,也就能够强调牛和驴的特殊性。大家都很特殊,就都别吃了吧。
上网随便搜一下“肉狗”,就可以知道养肉狗这个行业现在已经不是个小行业了,而且各省几乎都有,北京狗肉馆子多的是,吃狗肉并不是广西独有的传统。而且古代小说中,不乏吃狗肉的记载,所以好这一口的人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有人说,玉林狗肉节上杀的狗,几乎都是被偷来的宠物狗,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调查,说的是不是真的。姑且算是真的吧,这也不是禁止吃狗肉的理由。凭什么有人偷狗,就要禁所有人吃狗肉?按他们的思路,是不是有狗咬人,就禁养狗呢?
还有人拿国外的标准,说吃狗肉不文明。我只能说,世界之大,大家的菜单差别太大了,你要是以人家的习惯为标准,那不该吃的东西可就太多了。他们以前还不吃螃蟹呢,还不吃猪内脏呢,还不吃臭豆腐呢;印度人还不吃牛呢,穆斯林不吃猪肉呢,信犹太教的以色列人还不吃贝类和无鳞鱼呢。大家都有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凭什么你吃牛肉就文明,我吃狗肉就不文明?
我认为喜欢养小动物的人,是有权利养你喜欢的动物的。比如你养狗,只要不放狗咬人,你的权利就应该得到保障。就算你的狗出来咬人,只要你赔偿之后管好狗,你仍然有养狗的权利。同样,我也认为人有吃肉的权利,只要你不吃珍稀动物,不偷不抢,那么吃肉的时候就不应该被人骂死全家。
爱狗者应该理性一些,搞清楚“爱狗”是你自己的感情。人没有天生就必须“爱狗”的义务。爱狗者的一些口号我是很赞同的,比如“爱它就是照顾它一辈子”、“不遗弃、不抛弃”之类,但“吃狗肉者死全家”、“诅咒吃狗者下辈子当狗”之类的不在此列。养宠物,本是一件有爱心的事,但你要弄死别人全家,这就有些失心疯了吧。
假如爱狗者肯听劝,莫过于要求政府对狗肉市场加强一下管理,让狗肉市场像猪肉市场、牛肉市场那样规范,合法屠宰,完善检疫,杜绝那些偷来的狗流入市场。要求禁止吃狗肉,于理不通,而且一味谩骂,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污了爱狗者的名声。所谓的“狗奴”称号,不就是那些脑残爱狗者们自己作出来的吗?
篇二 : 我们该不该吃狗肉
记得有一回和几个朋友自己开车去广东云浮,在高速公路上,遇见一辆满载着狗狗的货车。是那种一般的土狗,关在后厢的铁笼里躁动地吠叫着。联想到广东的饮食文化,我们知道这些狗狗显然不是送往笼物店的。于是我的朋友叶愤怒地对着货车上的人挥着手,结果对方以为我们是在打招唿,兴高采烈地也对我们挥着手。真是鸡同鸭讲,人跟人区别咋就那么大呢?
世界上有两种爱狗的人,一种把狗当宠物,一种把狗当食物。他们之间的区别,就象火星人和地球人那么大。一直以来,宠狗派和吃狗派争吵个不休,基本上也是各说各话,形同鸡同鸭讲。爱狗人士说狗狗是人类的朋友,狗是有灵性的动物,吃狗肉是野蛮的行径;爱吃狗的人说狗和猫和猪牛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动物,单拿吃狗肉作文章是一种伪善。有时候,吃狗肉还会被上升上民族文化的高度。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西方民间组织对韩国人吃狗肉的行为提出了强烈抗议,连国际足联也出面干涉,面对一片友邦惊诧声,很多韩国人愤怒地反驳说这是对他们传统饮食文化的干涉。但是为了办好世界杯,韩国人最终还是对吃狗肉做了很大的限制。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也很长。史载樊哙发迹以前就是以屠狗为业的,那么中国人至少在汉朝之前就开始吃狗肉了,而且看来还是产业化规模化地吃。不知什么缘故,后来狗肉之风在中原地区并不盛行,倒是在两广一带发扬光大起来,不知是中原流俗,还是南粤土着遗风。
作为名义上的广东人,我是吃过狗肉的。狗肉吃起来有一股热乎乎的浓烈的味道,虽然心里有点发毛,但口味确实不错。《少林寺》里说: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可是一个人的美味,往往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对于爱狗人士,杀狗吃狗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如丧考妣——不,如丧儿子。但是,逻辑上,爱狗派是很难驳倒吃狗派的。毕竟,动物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我们偏好某种动物,就认为吃某种动物是一种罪恶,吃其它动物就理所当然,这听起来确实很伪善。这样,除非是素食主义者才有资格指责吃狗肉的人。但素食主义者是不会指责吃狗的,因为他们反对的是一切的杀生。这是爱狗人士的软肋,因此他们在反对吃狗肉的时候,只能诉诸于感情,而说不出太多令人信服的理由。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人类从来不是仅仅根据逻辑来决定我们的行为的——最讲逻辑认死理的,往往是那些极端主义分子和恐怖分子。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但没有说君子不吃肉。因为君子固然不戒肉食,但对于杀生,总有不忍之心的。这一点不忍之心,正是善之端源。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理性和感性交织在一起的,专门倾向于一方,难免失之于偏激。王阳明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也就是说,我们看待外界事物时,总归是要打上我们自身的烙印的。所谓的纯粹客观的眼光,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比较能够理解和同情爱狗之人的态度了。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地位不高,但随着宠物文化的发展,猫狗越来越被看成人类的朋友和伙伴,被看作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当我们赋予动物以某种意义,它们在我们眼中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食材。焚琴煮鹤,大煞风景,是因为琴和鹤都是高雅之物。同理,一只天鹅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也比一只鸭子要重得多;一条银龙鱼和一条鲫鱼在我们心目中也不是一回事。因此那种所有动物都平等的逻辑前提,在人这里其实是不真实的。问题只是在于,对于同一样东西,譬如狗,人们的看法存在分岐,爱之者视若儿女,嗜食者视之美味。我曾经看到过某通讯社的一幅年度图片,是一只正在烧烤着的猴头,那种感觉是相当震撼的。如果我们对于狗肉,尚可以无动于衷,那么,对于跟人类更相近的猴子,甚至是猩猩,是不是也应该一视同仁?相信绝大部份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对于动物的好恶,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在感情和食欲之间,应止于何处?很难有标准答案。对于猫狗一类的动物,我建议还是以不吃为宜。因为这些动物,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过于亲近,对于它们的好感,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通感,吃它们变为一种相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当这种不愉快的心理能从旁观者转向吃食者的时候,也许吃猫狗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我希望戒食猫肉狗肉逐渐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一种禁忌。
跟韩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除了吃狗肉以外,还好吃一切野生动物,如蛇、穿山甲、果子狸,蜥蜴、猫头鹰等等,天上飞的,地下爬的,四只脚的除了桌子椅子不吃,其他都吃;长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其它都吃。反对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不环保,不卫生。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吗?人从生物学上来说是杂食动物,吃肉也算是一种本能。可是生物界的肉食动物,只求能填饱肚子,大概没有象人类这样上天入地,刻意挖空心思地搜求异味的吧。广东人在饮食上的异嗜,我极怀疑是百越土着的遗风。也许彼时的南方多山丘陵地区,农牧业尚未发展,没有合适的食品,只能以山中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物为食,所以形成了这种顽固的饮食文化。我们当然不是要提倡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所能获得的食物,已远比古人为丰富可靠,又加以种种繁复的烹饪之术。可是口腹的享受,终究应该有个限度,大抵食物,总应以方便,健康,卫生为宜。那种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穷极无聊,不顾卫生,不惜破坏环保的饕餮行为,不能算是一种健康和道德的生活方式。孔子说过,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我愿意在这里把它理解成一种端庄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端庄健康的饮食文化
篇三 : 该不该吃狗肉?
该不该吃狗肉?
前段时间,一辆装满狗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被动物保护主义者拦下,双方僵持不下10多个小时,最后在警察的调停下,动物保护主义者出十多万元买下了车上的狗,事情算是有了1个结果,但远远没有结束。动物保护主义者在网上发布言论声讨虐待狗的做法,还公布了司机郝小毛的照片、手机号等一些个人的信息。一时间波澜又起,有人声讨吃狗肉是没有人性的行为,有人说这是饮食习惯,有人为郝小毛打抱不平等等。
狗肉到底该不该吃?到底能不能吃?
动物保护主义者义正言辞地声讨,说吃狗肉是1种没有人性的做法,“狗帮助了人类,是人类的朋友,你怎么能忍心吃自己朋友的肉?”这话看似有理,其实可笑。
我们平时吃猪肉,吃牛肉,吃鸡肉,可是没有谁说,猪是多么多么可怜,牛是多么多么可怜,鸡是多么多么可怜,可是为什么一吃狗肉,就会有很对人反对呢?我们是应该尊重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但是这绝不意味不能吃肉。如果按照一些人的逻辑,尊重生命,就不能吃他们,猪、牛不能吃,鸡狗不能吃,那么人类是不是都要吃素?还有,即使吃素也还是不行,我们把麦粒和稻谷磨碎、蒸熟做成馒头米饭和各种饭食,我们是不是太残忍了?我们应该不吃他们,他们也是生命啊,因为据现代研究,树木被砍伐时,他们会发出愤怒和悲伤的信息(仪器可以测量)。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封住自己的嘴巴,每天只喝一点清水度日就可以。还有,还不能穿衣服和鞋子,只能赤身裸体,因为衣服鞋子离不开其他的物种来做原料。最后,人类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呵呵,多有趣。
要说人类的朋友,难道养育人类身体的猪不是朋友,既养育身体还勤勤恳恳为人类做活的牛就不是朋友?小麦不是朋友?水稻不是朋友?我们何以厚此薄彼?为何嘴里边嚼着牛肉边义愤填膺地说着要保护狗这种动物?
吃狗肉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1个组成部分,这就如同法国人吃鹅肝、西班牙人斗牛一样,是各自文化的1个元素。据记载,汉代养狗就像今天养猪一样普遍,说狗养育了中国人,有点夸张,但是狗肉绝对养育了中国人的身体。在中医看来,狗肉就是一味良药,对人的身体有滋补作用。
尊重身边的生命,这是不错的。但是,尊重生命的伦理,即使搬出它的创始者史怀哲来,恐怕也未必说得清楚,因为它本身就是个悖论。自从地球上有了生命,自从生命中有了智慧生物,自从智慧生物中人类脱颖而出,人类与其他的物种之间便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那就是,人类是所有生命的中心,其他的物种必须为人类服务。这是造物主的安排,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让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合理化,和谐化。
我们应该尊重其他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人类善心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人类和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尊重不能机械理解为不杀生,不能将这种观念无限制的泛化。该做的是把握1个度。丹麦人在钓鱼时经常带着一把尺子,发现钓的鱼小,就把它放生。古人孟子也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不是不吃,不是不用,而是要有个度。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你特喜欢狗,你当然可以不吃狗肉。但是你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也跟着你一起不吃狗肉。更没有理由对别人吃狗肉说三道四,说什么无人性、陋习之类。自以为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别人的行为妄加指责,这才是陋习。为了人类的生存,一些作为肉食的动物是要被杀的,但不能滥杀,更不应该虐杀。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是当需要牺牲一些生命来保障另外一些生命生存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在那些奉献的生命消失之前,善待他们。
活泼可爱的宠物犬可以养,它们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同样,只要喜欢,狗肉当然也可吃,它是1种对人体很有益的肉食。
㈡ 有兴趣的大家看看
目前国家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在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候,我们认为它应该对课程和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在纲要撰写的同时,2000年初基教司在广州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8所高等师范院校参加: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西南师大,华南师大,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和南师大,再加上中央教科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共10个单位。会议的目的在于动员大家来申报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所做的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一些省市教研室也参加了。各个单位非常积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么多高校参与进来还真是第一次。后来又有更多高校参与进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由原来的8所发展为12所。申报以后,经过了3轮筛选淘汰,最后是强强联合。这么多高层次院所卷入国家课程改革,这件事本身非常有意义。它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改革只是少数人、有限的研究力量投入的局面,使一大批从事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卷入进来,将理论研究真正与中国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不仅释放了这部分人的能量,也开始形成我国的课程问题研究队伍。各标准组从2000年暑假开始着手,到春节前大半年的时间,就做出了义务教育期阶段除了个别学科所有课程的讨论稿。春节前在全国10个地区征求意见,然后又有一次修改。到2001年暑假,所有的课程标准(除了小学社会)以实验稿的方式出台了。不仅课程标准的讨论稿出来了,而且起始年级的教材也出来了。从2001年的秋天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起始年级都开始使用新的教材。这个教材是为验证标准服务的。标准将在实验区实验情况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修改。在经过一年的实验以后,38个实验区将扩展为500个,以后还将扩大,进展很快。现在,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问题即教师问题,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陈旧。
有一天,我去听一节小学的科学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先激活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我问题是“如何使一杯水尽快凉下来?”我觉得孩子上课的时候应该很活跃。结果那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想了很多的办法:用扇子扇,把它放到冷水里,倒来倒去,用筷子搅等。那个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先写好小纸条,学生讲一条,他就把它找出来贴在黑板上。有个小孩子说我可以把它放到空调机下面去,那个老师想到小纸条没有写好就楞住了。学生看出不对劲,就问:“老师,我可以说你没有写的吗?”这是一起老师用传统的观念来处理教材使新教材变味的典型事件。 从这里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老师。所以请在座的各位到这里来,在座的各位肩上的胆子非常重。你们在这接受国家级培训,我们为每个省培训4个,你们回去以后就要做省级的培训。老师的观念能不能转变,老师重视不重视,老师的教学方法能不能改变,很大程度上要靠在座的各位。何况你们是全新的学科。很多东西没有现成的参考,靠你们去创造。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下面我就对纲要作一个解读。主要讲一下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举措。重点讲为什么要提这些目标。刚才讲了社会的变迁会在教育上有所反映,更会在教育的心脏“课程”上有所反映。老师们可以对照看一下第一页关于培养目标这一段。如果你们做培训,就可以把现行的培养目标和新的培养目标作一比较,看看哪些是新提出来的。比如说,“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个培养目标就和以前的不一样。“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也是适应学习化时代所提出的新的目标。在作培训的时候可以让老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提。例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能老师一看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在提的时候真是有切肤之痛。大家知道科索沃战争中我国使馆被炸事件。我们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刷标语:“落后就要挨打”,“民强才能国富”。这是大学生由衷的话语。大家知道印度的软件出口情况吗?我们国家的软件出口和它相比就是一个零头。美国的硅谷有很多中国人,但是硅谷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很多却是印度人。德国的绿卡非常难拿,但是对印度人开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个人,不会创造就永远落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挨打地位。世界各国都对创新能力给予高度的关注,如新加坡的课程改革文件10条中有8条与创新精神有关系。美国89年执政党和在野党联合召开峰会。峰会以后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的正标题是“国家正处于危机中”,副标题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很快引起反映,公开信以后,很多科学团体,教师联合体搞了一个2061计划。这个计划非常有名。什么叫2061计划?1985年哈雷慧星接近地球,2061年会再次接近地球。在这个时期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的未来。2061计划对整个未来的教育和课程作了一个全方位规划。根据2061计划又做了各个课程的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所做的教材也已经出台。创造,创新是他们标准中非常核心的观念。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他们请我们吃螃蟹,螃蟹都是公的。我当时很奇怪:美国人不喜欢吃母螃蟹吗?他们说不是的,在这里抓到母的螃蟹和小的螃蟹都要放回大海。这种保护意识令我非常感动。我立即想到苏北沿海地区,很小的鱼、虾都会抓来吃。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没有环境意识怎么了得?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人文精神等新的内容,这的确非常重要。艺术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次韩美玲在美国开过画展。有个人看完画展后对他说:“我有一杆猎枪,看了你的画展之后我决定再也不打猎了。”这就是艺术。斯大林在二战的时候把美术作品放在前沿阵地上。俄罗斯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列宁格勒在围困百天的时候,老百姓饿着肚子把东宫夏宫的雕塑埋到地下,害怕战争把它破坏。我们今天看到的精美的雕塑都是他们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特别欠缺。创造精神,实践精神,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社会的变迁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我们把他们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㈢ 为什么印度人总是能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意想不到的事
因为印度是宗教大国,大部分国民多信奉宗教,相信神力。所以会做些我们认为很离谱他们认为很正常的事情
㈣ 印度人是如何吃螃蟹,如何吃咖喱饭
印度由于三面环海,所以国内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卖几十元几百元一斤的螃蟹在印度却卖的十分便宜,而且个头十分大。印度人想吃螃蟹时,直接在干旱的泥土里就可以刨出来,有些技术较高的印度人甚至可以在徒手在水中摸到螃蟹。
这也成为很多印度人打牙祭的重要方式,印度的一些大厨一到空闲时间就喜欢在外面做野味,虽然印度的食材丰富,可是中国人最怕见到印度人做菜。印度人一般会把螃蟹做成咖喱味,不需要多么高超的厨艺,只需要放入调料使劲煮,最终都会变成咖喱,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中国的大厨都会气疯!太不珍惜食材了!
㈤ 印度螃蟹泛滥成灾政府无计可施,为什么他们不吃掉它
归根结底,吃不惯。
螃蟹,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物了。螃蟹好吃好玩,可惜国内螃蟹已经出现逐渐减少的迹象了。放眼国外,螃蟹的现状让我们不禁惊叹。澳兔子泛滥,漫山都是,美鲤鱼泛滥,印度恒河鲶鱼泛滥,,感觉一些经常出现某种生物泛滥的情况。
放眼国内,国人喜欢吃螃蟹,不管小孩,老人,是情有独钟,看过红楼梦的知道,古人对螃热爱,吃得有讲究,用工具,佐料,一壶好酒,,多么惬意,自古以来,国人喜欢吃螃蟹。
㈥ 为什么印度的有些食物都做成恶心的糊状
据悉,在印度不管是吃路边摊,还是去高档酒店的餐厅,印度人总是特别擅长将各种食材做成黄色的、白色的、绿色的糊糊,还黏黏腻腻的形状。先别说味道如何,光看这些“食物”的样子,都已经让人食欲大减,难道印度人做食物完全不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吗?甚至连我们平常所熟悉的绿叶蔬菜,到了印度也会做成绿莹莹的糊糊,这叫人怎么下得了口?不由让人感慨印度人果然“另类”,从他们做的食物都能看得出来。然而,很多来印度旅游的中国游客却对这里的“美食”欣赏不来,宁愿选择吃水果、饼干来充饥,也不愿意吃当地的食物。
当然,在印度也有很多很美味的食物,就像是最传统的套餐——塔利,摆盘类似韩国料理,因为在一个圆形的盘子中,每个小碟子里都装有印度特色料理。话说如果你怕掉入印度重口料理的大坑中的话,那点这个绝对不会出错!
㈦ 地理题为什么当地人吃螃蟹
主要受地理环境影响并且有营养,所以当地人吃螃蟹。
螃蟹含有丰富的的大量蛋白质,具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镁等等微量元素。 螃蟹里含有的蛋白质大部分都是优质蛋白,这些丰富蛋白质中还含有一些氨基酸,可以更好的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的作用。
螃蟹体内有一种叫做精氨酸的物质,它能参与体内能量新陈代谢以及解毒的功效,适量吃蟹可促进肌体能量平衡,对身体里面的毒素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减肥的人群也可食用。
蟹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可以更好去保护粘膜上皮组织,达到一种很好的抗衰老的效果。它还含有大量的硒,含量也是非常的高,从而可以促使人体的免疫力提高。
老话常说:秋风起来,蟹脚就开始痒痒,菊花开了以后,我们就要煮螃蟹。这就说明螃蟹它也是一种时令型的食材,它只出现在秋季,如果你的秋季错过了吃螃蟹的好时机,就失去了吃螃蟹的感觉。所以传统的吃螃蟹一定是天气刮起了西风,然后菊花也遍地开花,边喝酒边赏月边吃螃蟹。
㈧ 犹太人大部分都是b型血
O型血在人类学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猎血型;A型血是第二种最多见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从事农耕作物的,也叫做农耕血型;与O型和A型相比,B型却是人类学上较晚出现的血型,这类人是最早习惯于气候和其他变迁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AB型为最晚出现、最稀少的血型,占总人口不到5%。这类人拥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征。在中国北方长城的两边,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为主,B型血占了大多数。现在蒙古、满族中B型血占40~60%;湖北湖南人、广东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瑶壮侗语族各民族,素食为主,A型血数量呈上升趋势,估计30~60%;在长江流边,AB型血是比较常见的,但数量非常少,历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在中原地区,陕西人、山东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占主要地位,估计40~55%。在整个汉族中:B型血占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于汉族的血液中造成的;A型血占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蛮等古老民族融入华夏集团演变而来的;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杂而成的。
犹太人是啥血型
啥血型都有,没有一个民族的血型是统一的。连亲兄弟的都不一样,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的血腥一致,是不可能的。
2015年中国人什么血型最多
中国人
A型血型:28%, B型血型:24%, O型血型:41%, AB型血型:7%
O型血型由华南地区到华北地区比例递减;O型血型是东南亚的代表性血型。
中国人什么血型最多?
中国人
A型血型:28%, B型血型:24%, O型血型:41%, AB型血型:7% (O型血型由华南地区到华北地区比例递减.O型血型是东南亚的代表性血型。)
韩国人
A型血型:34.2%, B型血型:27.1%, O型血型:27.4%, AB型血型:11.3%
日本人
A型血型:38.1%, B型血型:21.8%, O型血型:30.7%, AB型血型:9.4%
印度人
A型血型:21%, B型血型:40%, O型血型:31%, AB型血型:8% (B型血型由北向南比例递减。南部地区 O型血型较多。)
美国黑人
A型血型:29%, B型血型:18%, O型血型:49%, AB型血型:4%
欧洲诸国人口中A型和O型占据前两位。
中国人什么血型的人最多?
AB血型是人群数最少的了 血型解析:透露AB型血人的限制级秘密 根据遗传规律,只有在A、B两种血型数量相对比较多的地区,AB血型人的数量才会多。AB血型兼有A、B两种血型的特点,同时又都不完全是这两种血型中的类别,所以较之B型的松散难以集中把握而言,AB型逻辑的“别致”就更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与O型在本能性、数量多方面占先天“优势”不同,AB型在数量上占“劣势”。但其智慧的力量却让其它血型难以企及。AB型人的特征最好用辩证法来把握,也只有这样说才算适之过半。对于他们所兼具的A、B两型的特点这里就不再多讲。更由于AB型智慧所具备的转化性,所以其血型性格素质不能用单纯的显隐逻辑来划分,强弱势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㈨ 印度人家常美食是什么
看看印度人家常美食是什么?突然感觉中国的活蝎子都不算啥了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丰富,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螃蟹还有抗结核作用,吃蟹对康复大有补益。虽然中国有些食材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不过对于多数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来说,即使对于外国人也同样是一种美味,同时还能让他们喜欢上中国食物,因为人们往往会注意那些比较罕见的食物,所以才会对中华美食留下那样的印象。如果你看到印度的这种美食,在中国应该就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了!
这种看上去有点像是“臭虫”一样的东西,在印度可是一种难得的美食,一般的人家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过吃上,而且大人和孩子们都喜欢吃。如果看到这样的东西也能称为食材,是不是觉得云南吃的虫子宴都已经不算什么了那?还有配上一度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才可以。
印度人处理这种食材可是一种技术活,因为需要将它们的嘴和外壳都取出掉才可以,其实每个这种虫子里面的肉都没有多少。外国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吃螃蟹那种肉质很少的海鲜,看到这种印度美食,是不是已经能够理解中国人喜欢吃螃蟹了那?
在印度人烹饪的美食当中,无论是制作什么样的美食食物,一种配料绝对不能少,那就是西红柿!对于印度人来说,如果食物里面没有这样的配料,他们甚至会无法接受不能吃饭。将这样的重口味食材和西红柿、洋葱混合之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螃蟹富含蛋白质,有高胆固醇、高嘌呤,痛风患者食用时应自我节制,患有感冒、肝炎、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蟹。中国有中秋前后食用河蟹的传统,由于传统上中医认为蟹性寒,故常用姜茸、紫苏等配置食蟹使用的调料。看看印度人家常美食是什么?突然感觉中国的活蝎子都不算啥了
㈩ 游客在印尼树下发现大量螃蟹,刚想捕捉就被当地人制止,这是为啥
因为这种螃蟹是椰子蟹,它们的巨螯十分有力,很容易会抓伤人的。所以当有游客想要去捕捉这种螃蟹的时候,当地人制止了这种行为,以防游客们被椰子蟹的巨螯伤害到。椰子蟹的体型比较大,最大的居然有一米长,这真的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椰子蟹的肉质很美味,所以椰子蟹在最近几年总是遭到人类的疯狂捕食。从而如今的椰子蟹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所以政府都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以此来保护椰子蟹。有了法律的保护,如果有人捕食椰子蟹的话,是会被法律制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