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女神”指的是什么
章西女王
Ⅱ 印度乌玛女神
湿婆大神之妻乌玛女神有着多种化身,主要的有帕尔巴蒂Parvati, 印度教万物之母,同时代表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与威猛强悍的特质。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样,Parvati女神也有许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种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数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统称。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现时有不同的名字(这也是印度教诸神的一贯特征)湿婆有上千个化身,她也有百多个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温柔相出现的帕尔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现的女战神杜儿噶(Durga )和凶猛的卡莉(Kali)。
帕尔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着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来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玛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温柔的女神,同时也是美丽的象征。常与湿婆以及她的儿子象头神嘉涅夏(Ganesh)和卡尔提柯亚(Kartikeyya)一起出现。另外则以与湿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丰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尔巴蒂(Parvati)受到人类崇拜,声望逐渐高过男神们,引起他们的惊慌,所以雷神 Indra 杀死她,砍掉她的头并将身体抛弃。她的丈夫 Shiva 很伤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请,但身躯已找不到,遂将Parvati的头接在妓女身上让她复活。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击,民众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庙宇刻上性交画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这些景象,就无法以雷电攻击神庙。
卡莉或许是所有示现的女神中最惊世骇俗的。主司杀戮与破坏,是战斗女神Durga发怒的形象,手握长剑,面目狰狞、口吐红舌,穿断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头骨串成的项鍊的黑面女刹;凭着她种形象,怎么也难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与重生的“湿婆”(Shiva)神温柔美丽的妻子——帕尔巴蒂(Parvati);当她杀尽了世间所有的妖孽,喝尽了他们的鲜血以后,仍然无法平息她的愤怒,为了平息爱妻的愤怒,焦心的湿婆躺到卡莉的脚下。
Ⅲ 印度河谷女神的历史渊源
大母神在世界各地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如此,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3]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着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氏族的确立必然是母系,这是由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那时妇女采集食物,管理氏族内部事务,男人们则从事狩猎活动。狩猎收获难以保证,而采集植物根茎果实收获相对稳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生产的组织者,财物的分配者,重大事务的决策者。此外,母系氏族皆起源于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始祖。由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中外都有童贞女神受孕生子的神话。例如,中国就有部族由女始祖感生而来的传说。据史书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炎帝之母女登、黄帝之母附宝、尧之母庆都以及舜之母握登分别在龙、闪电、虹等自然物的感应下使五位太古统治者得以降生。华胥氏、女登、附宝等便是这些部族的女始祖。在小亚细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也发现了许多类似例子,体现为母神及其身边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年轻男神。其中着名的有埃及的伊希思和贺鲁斯;腓尼基的阿斯塔尔特和塔穆兹(阿多尼斯);弗里吉亚的库柏勒和阿蒂斯;希腊(特别是克里特)的瑞娅和年轻的宙斯。在各个地区这位母神都未曾婚嫁,由圣灵怀胎而最初成为其伴侣的母亲,继而又成为诸神和众生之母。
这种童贞女神受孕的故事是那个古老时代的遗存。其时,初民对于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正如E.O.詹姆斯所说:“……最初女神是优先于那位与她相关联的作为其子或其夫或其情人的年轻男神。有数条理由可以说明她在社会和神殿中的极高地位。但起因却是:其家庭结构及其更为广泛的亲属支系几乎只能源于最初的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人们从不怀疑,一个婴儿只能由他母亲所生,无论对其来源和出生作何种解释……。父亲的作用可能非常模糊,甚至不存在。但是母亲的作用却不容置疑,仅仅是观察的问题。……妇女们由于其令人费解的特性和不能说明的属性与作用,如月经、怀孕、生育、哺乳,从来就是神秘之人,使人产生神圣的反映和评价,渗透了宗教情感,并立即赋予她神圣和禁忌。”[4]古代还流传着女娲氏造人一类的神话,这说明女性崇拜是母权社会的重要特征。追溯血统和继承财产无一例外通过女人世代相沿,而不是通过男人。也许,这就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原始社会中女权优先。
另外还需指出一点,原始社会中财富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农业的发展,一为驯养家畜。根据埃及神话传说,奥希利斯从伊希思那里接受谷物的种子,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崇拜大母神的民族中,农业文明具有女性起源。如前所述,采集和保存食物的工作大都由妇女进行,这项工作逐步发展为部落居住点附近的种植业。于是,在犁发明使用之前,农事几乎普遍成为女人的工作。从这点来说,农业可能是妇女的创造。在提供食品方面,农业仍然优于由男子从事的狩猎,因此妇女地位十分崇高。在农业获得相当发展且未夹杂有任何畜牧阶段的地方,母权因素往往成为社会的推动力。例如北美的易洛魁人和普韦布洛人等部落,在那里驯化动物没有发生,而农业在妇女手中获得了重要发展。在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一些部族中,稻谷文化是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并未出现,因此这里也保存着母权社会的秩序。同样,社会的母权性质曾在许多非洲的部族中存在,因为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为农业。农业部落崇拜作为女神的母神,初期主要是对地母的崇拜,其仪式基于丰饶巫术。在原始思维中,妇女耕种土地和养育儿女的能力,与大地生长植被效应等同。人们普遍信仰妇女能使果实繁多,因为她们知道如何生育后代。基于巫术的相似律原则,初民们认为孕妇播种的土地会获得丰收,而不育妇女会使土地贫瘠。后来,这种对地母的崇拜,发展为对无所不在的母神的崇拜,这是农业文明的特点。于是,由于妇女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优于男性的强势地位,在原始社会至关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生殖繁育与物质生产中的明显作用,以及其在初民眼中的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当人类文明之始——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成时,母神自然保持着至尊地位。
Ⅳ 藏语仙女怎么说
藏语仙女的说法拉姆。
原因是“ 拉姆”是藏族妇女的名字。 它的意思是“仙女”,一个非常美丽的女神。 “ 拉姆”是一个仙女家庭,他们拯救并挽救了苦难的生命,也是藏传佛教各流派所崇拜的女性奉献团体。
七世纪中叶,赵无极的宋赞·甘波国王在拉萨建造了大昭寺,并特别邀请印度女神吉祥女神坐在大昭寺的三楼,以保护寺庙并保护大昭寺和拉萨市。 藏族人从远方的班丹兰(Bandanlam)取了一个吉祥的女神的名字。
藏族人从小就学习谚语。藏族谚语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9世纪前后的藏文史料中,有一部《松巴谚语》集,就记录了一批谚语。藏语称谚语为“丹慧”,无数丹慧内容丰富,寓意深邃,贯穿在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中。藏族谚语常用排比、譬喻、夸张等手法,而它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具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高原气息。
常用藏语
1、 您好
发音:ta-shi de-lek
中文谐音:扎西德勒
意思:扎西是藏语的吉祥,德勒则是如意,直译就是吉祥如意。
使用时机:这句话带有浓厚祝福的意思,主要用于和人见面时使用。
2、 谢谢
发音:thuk-je-che
中文谐音:图接且
使用时机:和平常中文使用的语境相当,在藏地旅游时,如果服务生或是当地人提供帮助或服务,都可以用这句。
3、对不起
发音:gong-da
中文谐音:汞塔
使用时机:等同于英文的Sorry,用于道歉时使用。
4、 是 / 不是
发音:re / ma-re
中文谐音:勒 / 马勒
使用时机:表达对一件事情的真伪判断。
5、 没关系
发音:gye-nang-kyi ma-re
中文谐音:给囊吉 马勒
使用时机:如果别人跟你道歉,可以用这句安慰他,或是说明一件事情不用太担心。
6、慢慢的
发音:ka-le ka-le
中文谐音:卡雷 卡雷
使用时机:希望别人把动作放慢时可以使用,例如讲话慢一点或是走慢一点。
Ⅳ 用残忍都形容不了!印度的萨蒂制到底有多恐怖
印度的萨蒂制听到就会感觉毛骨悚然,非常的残忍,萨蒂制是古印度传下来的一个古老习俗,至今印度的一些部落还在执行这个制度。
在古印度有一位以美为称的女神,名为娜拉亚尼·萨蒂玛塔,有一天她丈夫决定带她回去故乡居住,本来两个人就是奔着回乡度蜜月的,谁想到在路上丈夫被毒蛇咬到不治而亡,萨蒂见到丈夫死去非常的伤心。她请求过路的人帮忙搭个柴堆,然后便抱着丈夫跳进了火堆中,在后来一直被印度人当作最美的爱情故事来赞颂。
Ⅵ 印度女神卡莉和湿婆是啥关系她为啥踩着湿婆呢萨蒂和湿婆又是啥关系
卡莉是萨克蒂的一个化身,卡莉的舞蹈会毁灭世界,湿婆为了不让卡莉毁灭世界于是用身体垫住卡莉。湿婆是自愿的,并非被降伏。
Ⅶ 4岁出道13岁拿奖,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她可是保持了十多年的宝莱坞女皇称号,而且也是拍了236部宝莱坞电影,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
Ⅷ 印度的守护神有哪些
印度教众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观念认为梵天是众神之首,宇宙的构造者和世界的守护者.他被认为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也有的说他是从毗湿奴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诞生的。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是当其演化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的时候这个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堕落.
八部众:婆罗门神话中有八种不同部类的神,是佛教八类护法天神。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亦称“八部众”。
天天众
天即神,着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属于天众。
龙众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闼婆
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他们在佛前演唱的时候 ‘三千世界皆为之震动‘。
毗湿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维持的神毗湿奴.掌管世界的繁荣并维护世界.在《吠陀》中,毗湿奴仅仅以“三步”着称,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诸天的大小。这一行为的意义后来在史诗中被引申为包括其他职能,毗湿奴等同于创造者和最高神。
毗湿奴的天国韦昆塔在世界之山梅卢正的山坡上,方圆八万英里,全部用黄金和宝石筑造。韦昆塔有五个池塘,塘中长着蓝色的、红色的和白色的莲花;毗湿奴和拉克希米置身于白色莲花之中。
与强调暴力的湿婆不同,毗湿奴的神话更多地体现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湿奴经常通过化身的办法来寻找不可动的法则的空子从而达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迹都是通过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湿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破坏神湿婆.当一个时代结束时他毁灭世界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备.吠陀时代湿婆的前身鲁陀罗,是红色的风暴和闪电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们必须好言抚慰的牲畜和医药之神。作为闪电之神。由于鲁陀罗是湿婆的前身,湿婆作为他的后继者可以要求得到众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权候补者的地位。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 “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
迦楼罗
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佛教中的金翅神鸟,极其庞大,据说两翅展开就有 336万里。 密宗中 迦楼罗 象征勇健菩提心。
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紧那罗与乾逹婆的联姻 紧那罗的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疑神。
罗刹女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帝释天
又称“帝释”、“天帝释”,亦做帝释尊天,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既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成了佛教护法神,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传说其“身体巨大,力大无穷,全身茶褐色,毛发直立。手持金刚杵,坐在军车上巡视大地”。在佛教中隶属八部众天众中的二十诸天。传说释迦降生时,他与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为女相帝王身。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亦被称做“斗神”,但皆处于劣势。因为他太好战,所以后世便把战场称做修罗场。(很符合要毁灭一切的阿修罗形象,此外,大家该知道“非天梦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归正,成了护法“八部众”之一,轮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罗道。(阿修罗在众多漫画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圣传》)
罗刹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大唐双龙传》?)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后演变为月神之称谓。“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梵文音译“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传说她是毗沙门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故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丽女神。
有的印度神话说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坐于莲上手持莲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话则把她说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湿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门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国寺庙中,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她的坐骑除莲花之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话说:佛都有火,佛一旦发火后会怎样呢?那就是变身啦。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如释迦牟尼如来佛的“忿化身”是无能胜明王,弥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为人所乐道的当然是孔雀明王,看过获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过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请赐教)
菩萨
全称是“菩提萨垂”,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比如“观音大士”既是。菩萨在佛国的地位仅次于佛,最有名的四个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金刚
是梵文Vajra的意译,意译为“缚日罗”、“伐折罗”。本来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话中的狼牙棒、粗棒,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金刚由金、铜、铁;山岩制成,有4角或l0O个角,还有1000个利齿,在佛教中,金刚以其譬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成为坚固、不灭的象征。古印度兵器金刚杆也作为丰产的象征,也曾作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则表示伏魔、断烦恼、坚利智的法器。
金刚力士:就是一些手执金刚柞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
金刚密迹: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神的总头目。“夜叉”是梵文音译,又译为“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大日疏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为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是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Ⅸ 印度河谷女神的简介
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温迪亚山区发现了一件业已风化的石灰岩雕刻品,造型酷似一尊母神像,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大概是印度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母神像。公元前2700—前2400年,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北部和南部,曾分别出现过兹霍布文化(Zhob Culture)和库里文化(Kulli Culture)。在这些文化的村落遗址中,出土了以地母神为主要形象的大批陶俑。这说明,当时,由于农业的发展与村落之间联系的加强,女神崇拜广泛流行。正是从这些陶俑中,人们可以一睹典型的印度原始母神的风采。库里文化的陶俑多为腰部以上的半身塑像,下面是八字形的底座。这些陶俑臂膀弯曲,手置于臀,通常乳房显露,双眼以小石子做成,有着精心梳理的发型,佩戴类似贝壳的椭圆形饰物,并饰有臂钏和手镯。在兹霍布的遗址中发现的大批陶俑也都属于库里类型,她们头罩头巾,颈佩项圈,鼻大,状如鸟喙,有着圆圆的眼窝和细长的嘴,乳房夸张。这些女神像大都身佩贝壳饰物,表明她们兼司生殖和丰饶,这在兹霍布河左岸附近莫卧儿衮代(Moghul Ghundai)山上发现的一具石雕阳物以及在河右岸的佩里亚诺衮代(Periano Ghundai)附近山地一块十分醒目的女阴(yoni)雕刻上获得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