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农业的强项是什么

印度农业的强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05 01:01:26

㈠ 印度的农业发展和布局有什么特点

试题答案:(1)印度的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地区.(2)印度农业区域化布局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优势.(3)图中水稻与小麦两种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大致以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4)印度与中国相似的地理特征有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有季风气候区.(5)印度农产品产量较大,出口量较小的原因是印度人口多,且人口增长快.故答案为:(1)德干高原西北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2)C;(3)1000;(4)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文明古国;(5)人口多,且人口增长快.

㈡ 印度农业的发展特点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㈢ 印度成为农业大国是因为

印度用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4%,养活世界人口17%。的原因是印度拥有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耕地面积,约160万-180万平方公里。印度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降水量丰富、气候温暖,粮食大多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养活印度13亿人口没有问题。

虽然印度耕地面积比中国多,气候也更好但是粮食产量却只有中国的一半。今天的印度依然有很大的粮食压力。如印度现在是小农经济不利于印度用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还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如农民的保守观点,无知,文盲,迷信等)阻碍了印度农业采用现代技术。农业基础设施不齐全等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㈣ 印度有什么强项和弱项

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弱点远大于中国

现在,许多西方媒体,总是在拿印度与中国进行比较。有不少西方人认为,印度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模式,将超过中国,并真正成为世界上的超级经济体。发表这样言论的人,大部分不是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更多的是一些政客、记者和非经济类的所谓“政治学者”。那么究竟印度是不是真就比中国强,或者说比中国更有后劲,更有前途?可以肯定的说:决非如此。

第一,印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从来没有超过中国。按照西方自己讲的,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这个速度超过战后六、七十年代日本连续十年保持的8.4%记录。超过了亚洲四小的持续发展水平。而印度不论是在其改革前还是改革后,经济发展速度从来也没有超过中国。2005年,中国的发展速度是9.4%,而作为印度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年份,仍只有不到8%。而且据西方一些权威经济学家预测,中国这种发展速度至少还将持续20年左右。如果印度不能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中国,那就谈不上超越中国。

第二、印度的经济模式并不具有创造性。目前印度采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上世纪初英国的发展模式。即强调以服务业为主,拉动其它产业发展。这种模式虽然有经济效益水平较好的优点,但在解决基本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建立国家工业体系上,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就业和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这也是印度虽然有效益比较好的公司、产业,但去不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所提供的只是少数人就业的先进产业,而大多数人并不能够进入国家的基本发展领域,那对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印度的中小民营企业也不强大,没有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发展势头。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规模偏小,不能参预国际竞争。

第三、印度的投资体制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印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自主投资方面,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来源于金融资本而非产业资本。这种投资体制确实比较先进,属于西方后工业时代的特征。说白了,就是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投资体制。而中国目前的投资是以产业资本为主,即以相关产业的资本及产业链扩张为主的投资体制。这种体制的弱点是盲目性强、风险性大,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小于金融资本。但产业资本投资的最大优点是:资本与产业的结合非常紧密,资本运行的规模大、速度快,投资积极性高,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极易形成规模性产业基础/。按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话说,印度的投资可能更理性,效益更高,但却显得过于理性了。如果一个资本的运行过于谨慎,按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资本运行基本规律来看,风险很小的资本,它的收益率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尤其对那些需要以规模投资取得效益的资本来说,这种体制不具有吸引力。这也是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始终落后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如果印度每年吸引的资本始终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那印度就不可能超越中国。

第四、印度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而其投资体制又影响大规模资本的进入。据西方估计,印度要使其基础设施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大概需要8千到1万亿美元的投资。而目前印度每年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全部资本,不过百亿美元。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印度的基础设施只能是越来越破旧不堪,根本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可能。印度不仅在航空、水运和陆路运输的规模、水平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就是被印度自诩为世界最大的网络的铁路看,其运输量和效率也根本不能和中国相比。印度的铁路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

第五,印度的经济发展没有使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得到好处。由于印度经济的所谓“贵族化”特点,虽然促进了印度的白领阶级的扩大和提高,但由于印度经济对就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并没有享受到这种经济发展的好处。由于印度人的观念问题,在世界几次经济转型期,都没有主动吸引到以劳动密集型转移为主的资本,印度经济发展没有大规模的促进人口就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印度经济对人口就业的规模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印度在解决人口大面积贫困化的问题上也没有多少进展。从国际经验来看,要解决人口贫困的最主要做法,不是什么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而是就业。只能大规模的促进就业,才能从根本上缩小贫困面。而印度经济发展恰恰是在这方面没有明显作用。

第六、印度的经济相对封闭性,也不可能促进印度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据一些理性的西方经济学家分析,印度经济的封闭性远大于中国,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其封闭性也是比较高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体制。虽然印度是所谓的民主体制,但由于当选的政治领导人,要顾虑到自己选民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只能选择保护印度落后的产业,以免造成民族产业的大面积破产和政治动荡。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不进入国际竞争体制,不能积极的解决好保护与推动竞争的关系,那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种封闭性,也极大的限制了资本的进入,特别是劳动形态转移资本进入印度。

第七、印度的受教育率大大低于中国,这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据联合国统计,中国与印度的国民文盲率分别为5-10%、40-50%,这种差异反映了整个国民毒素的基本情况。从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3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制约作用会越来越大。印度虽然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基础教育的严重落后,必将严重制约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验是,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扩大国民基本教育覆盖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发展道路,是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仅从数字统计上看,中国不仅在国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水平上大大高于印度,就是在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整体进步上,也要高于印度。同时,从国家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上看,中国的投入也远高于印度,并且这种投入的水平还在不断的提高。如果印度不能改变大部分国民是文盲的状况,不改变每年以近20%的财政收入,用于到处引进和购买各种互不兼容的武器系统,即使印度的高等教育再精、再尖,也谈不上与中国进行竞争。

第八、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将为印度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千分之十到十五,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中国将在2050年左右,进入人口平衡期,到那时,中国的人口规模大约在16亿左右。而印度目前的人口为11亿,据西方估计,大概在202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如果印度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印度何时进能进入人口零增长,将不得而知。印度的国土面积大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二,虽然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约多百分之十,但印度的农业仍以小农生产为主,还不能完全满足印度的基本粮食安全需要,仍需进口粮食。按照国际通用的经验,一个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发展时代时,人均GDP每提高100美元,粮食需求率就增长千分之二。如果印度不能控制住人口的增长,那印度不仅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不了,就是农业、交通业等基础服务业,也将不堪重负。当然,如果印度仍处在目前这种基本的困状态,对这些需要的压力可能会感到不大,可随着印度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就会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人口压力的特别沉重性。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解决大面积的贫困状态,那就谈不上超越。从西方发展的道路看,如果人口不进入零增长,那就意味经济增长对资源与环境仍具有破坏性和增长的不稳定性,仍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第九,印度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不能和中国相比。中国所在的东亚,经济发展水平成阶梯状阵形,但整体起点较高,已基本形成促进良性增长的循环体系。在东亚,中国可以直接面对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美国、日本,又可以依托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同时,又能和马来西亚、泰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形成互补、转移、投资、市场、协作、服务等多种经济联系和贸易合作。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和促进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这种拉动作用还会越来越大。而印度经济从根本上说,还没有融入亚洲,印度对亚太经济的依赖度远低于中国,而它周围的国家又一个比一个穷,经济发展水平一个比一个低。这反而让印度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中国。虽然印度想融入东亚,但已经落后中国很多了,不论是从地缘优势,还是从宗教、文化与民族融合性来讲,印度也无法与中国竞争。

第十、印度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世界,也不可能打开自己的视野。印度人在面对世界其它发展时,总是采取一种非常可笑的心态。比如,在对待西方先进技术与发展水平的时候,印度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殖民地心态。即一切以西方的发展模式为好。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时,印度人总认为自己的发展水平、模式和速度好于中国。印度人最经常的就是拿他们优势,来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比如印度人最常拿的就是他们的软件产业水平来与中国进行比较,而对中国在基本信息产业规模、移动通信保有量、个人计算机保有量和网络人口上的巨大优势却视而不见,听而不信。绝大部分印度人并没有来过中国,而印度人却十分听信媒体对其孟买、班加罗尔好于中国的上海、深圳的说法。一些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出于一种妒忌和传统封闭的心理,也不能正确的报道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这反映了印度人不能正确的看待世界和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一点,那他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清醒的选择,也不会形成发展的紧迫性和持续动力。

最后,印度人并没有形成民族发展的基本共识和正确道路。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每一个上台的政党都要代表不同的利益。这就使不同阶层、地域、民族,对不同政党的发展观和执政理念,产生不同的信任度。如果印度不能在发展道路选择、发展速度紧迫等方面形成民族共识,那就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不能发挥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多方面发展经济的合力,所制订的政策就不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和针对性。如果印度是一个发达国家,这种政治体制也许比较合适。可偏偏印度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说印度的政治体制如何先进,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只能是看其对国家、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没有作用。而恰恰在这方面,印度的政治体制非常缺乏说服力。一个充满着赤贫的国家和人民,民主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讽刺,因为你的制度并没有帮助你改善生活,那你拿什么来说服人家啊?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印度的制度不民主,只是说民主应该是促进人权与经济发展的武器,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民主就是一种鸦片,它只能让人们心安理得的享受落后!

㈤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印度农业发展有利条件:①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光热水充足;②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③水源充足;④地形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⑤劳动力充足;⑥市场广阔;⑦国家政策支持.。不利条件: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造成农业减产;②同时又伴有虫害;③农业科技水平低,阻碍农业发展。

㈥ 印度盛产什么农作物

印度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㈦ 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答案是B,因为大部分是高原和平原,所以耕地面积多,印度虽然国土面试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可耕面积缺远远超过了中国

㈧ 中国农业与印度农业相比,哪个更发达

印度耕地数量比中国多,日照和雨水比中国充沛。印度水稻一年三熟,其农作物亦盛产。这个国家发展农业的各项自然条件,都比中国优越。然而,印度农业远不能和中国相比。
中国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比印度高出将近50%,水果产量也是其产量三倍。从绝对农业人口数量看,印度超过中国,不过在主要农产品指标看,印度都不如中国。印度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是西北边境的旁遮普邦,不过其平均产量,只能和中国普通农业省的平均水平相当。
印度有传统优势的领域,比如棉花,堪称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农业产出,其生产能力也不如中国。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直到2015年以后,中国国内储棉过量,主动大量削减棉产量,头号棉花生产国的座椅,才由印度人来坐。至于茶叶生产,就更不用说了。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大国。
印度人口和中国相当,农业人口比中国多,农业自然条件比中国好。为什么印度农业不如中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水利能力不如中国。印度农业水热条件优越,不过真正要组织生产,却需要复杂的灌溉系统。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需要蓄水和引水工程。传统印度是一个分裂松散的国家,缺乏治水传统——这说明传统印度的农业水平低。一直到英国人治理印度,才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并在近代超过中国。中国人有兴修水利的传统,一旦国家安定,往往就要治水,大兴灌溉,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一直很强,超过印度的底子很厚。
第二,印度工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水平之高低,由工业水平决定。工业水平高,使用化肥和机械化的能力高,对人力依赖就低。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生产的延长链条,这链条越长,延长得越远,其创造的生产力再反哺农业,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率。
中国是制造强国,还是信息化大国,这对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很有力。单单一项农药化肥,就依赖于工业系统,并对农业有相当大的拉动作用。反观印度,农业基本停留在人力时代。印度牛很尊贵,疏于参加农业生产(当然也不是全部),这也极大抑制印度农业发展。印度农业化肥的使用,也远不如中国。要记住,使用化肥农药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它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最大功臣。
第三,印度市场化水平比中国低。所谓市场化,指农业人口的自由迁徙,转农为工;资本可以进入农业领域;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即各个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中国农业在这些方面虽有不足,但也做得不错。单单一项农业人口转移,就解放大量人力资源,这为农业生率提高引入其他要素,创造了极好条件。中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不是说中国人养不活自己,而是希望引入国外更便宜的粮食,从而优化国内粮食生产结构。落后体系不被淘汰,农业就难发展。
相比起来,印度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就低得多。印度特色的种姓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自由迁徙——虽说这种限制越来越少,但在传统印度农村,传统的限制仍不可忽视。印度政府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既给予补贴,也对农产品进口有较多限制。印度社会有强大的农会势力,这是中国所没有的。
印度经济比中国落后,原因是印度长期施行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其改革开放的施行要到1992年以后才开始,且阻力比中国大。印度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其实不如中国,这是他们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阅读全文

与印度农业的强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想做什么工作 浏览:267
c罗在印度怎么样 浏览:582
怎么看印度祛痘膏化妆品日期 浏览:485
自带印尼印章用什么印油 浏览:350
印尼养什么宠物好 浏览:174
中国战疫彰显了什么 浏览:759
赴英国签证怎么办 浏览:486
中国疫情是怎么被发现的 浏览:536
英国贵族是什么狗 浏览:425
买意大利冠军怎么买 浏览:944
意大利哪里买妙巴黎 浏览:628
越南现在哪个城市好 浏览:163
越南战斗英雄有哪些人 浏览:588
哪个才是真实中国 浏览:871
伊朗急救电话多少 浏览:355
伊朗为什么总打伊拉克 浏览:789
意大利知名通讯社是什么 浏览:100
美国为什么要制裁伊朗小说 浏览:570
京族在越南叫什么民族 浏览:795
坦克世界意大利重坦用的什么成员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