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河谷女神的历史渊源
大母神在世界各地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如此,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3]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着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氏族的确立必然是母系,这是由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那时妇女采集食物,管理氏族内部事务,男人们则从事狩猎活动。狩猎收获难以保证,而采集植物根茎果实收获相对稳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生产的组织者,财物的分配者,重大事务的决策者。此外,母系氏族皆起源于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始祖。由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中外都有童贞女神受孕生子的神话。例如,中国就有部族由女始祖感生而来的传说。据史书记载,伏羲之母华胥氏、炎帝之母女登、黄帝之母附宝、尧之母庆都以及舜之母握登分别在龙、闪电、虹等自然物的感应下使五位太古统治者得以降生。华胥氏、女登、附宝等便是这些部族的女始祖。在小亚细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也发现了许多类似例子,体现为母神及其身边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年轻男神。其中着名的有埃及的伊希思和贺鲁斯;腓尼基的阿斯塔尔特和塔穆兹(阿多尼斯);弗里吉亚的库柏勒和阿蒂斯;希腊(特别是克里特)的瑞娅和年轻的宙斯。在各个地区这位母神都未曾婚嫁,由圣灵怀胎而最初成为其伴侣的母亲,继而又成为诸神和众生之母。
这种童贞女神受孕的故事是那个古老时代的遗存。其时,初民对于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正如E.O.詹姆斯所说:“……最初女神是优先于那位与她相关联的作为其子或其夫或其情人的年轻男神。有数条理由可以说明她在社会和神殿中的极高地位。但起因却是:其家庭结构及其更为广泛的亲属支系几乎只能源于最初的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人们从不怀疑,一个婴儿只能由他母亲所生,无论对其来源和出生作何种解释……。父亲的作用可能非常模糊,甚至不存在。但是母亲的作用却不容置疑,仅仅是观察的问题。……妇女们由于其令人费解的特性和不能说明的属性与作用,如月经、怀孕、生育、哺乳,从来就是神秘之人,使人产生神圣的反映和评价,渗透了宗教情感,并立即赋予她神圣和禁忌。”[4]古代还流传着女娲氏造人一类的神话,这说明女性崇拜是母权社会的重要特征。追溯血统和继承财产无一例外通过女人世代相沿,而不是通过男人。也许,这就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原始社会中女权优先。
另外还需指出一点,原始社会中财富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农业的发展,一为驯养家畜。根据埃及神话传说,奥希利斯从伊希思那里接受谷物的种子,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崇拜大母神的民族中,农业文明具有女性起源。如前所述,采集和保存食物的工作大都由妇女进行,这项工作逐步发展为部落居住点附近的种植业。于是,在犁发明使用之前,农事几乎普遍成为女人的工作。从这点来说,农业可能是妇女的创造。在提供食品方面,农业仍然优于由男子从事的狩猎,因此妇女地位十分崇高。在农业获得相当发展且未夹杂有任何畜牧阶段的地方,母权因素往往成为社会的推动力。例如北美的易洛魁人和普韦布洛人等部落,在那里驯化动物没有发生,而农业在妇女手中获得了重要发展。在印度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一些部族中,稻谷文化是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并未出现,因此这里也保存着母权社会的秩序。同样,社会的母权性质曾在许多非洲的部族中存在,因为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为农业。农业部落崇拜作为女神的母神,初期主要是对地母的崇拜,其仪式基于丰饶巫术。在原始思维中,妇女耕种土地和养育儿女的能力,与大地生长植被效应等同。人们普遍信仰妇女能使果实繁多,因为她们知道如何生育后代。基于巫术的相似律原则,初民们认为孕妇播种的土地会获得丰收,而不育妇女会使土地贫瘠。后来,这种对地母的崇拜,发展为对无所不在的母神的崇拜,这是农业文明的特点。于是,由于妇女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优于男性的强势地位,在原始社会至关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生殖繁育与物质生产中的明显作用,以及其在初民眼中的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当人类文明之始——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成时,母神自然保持着至尊地位。
Ⅱ 尼泊尔的活女神是怎么选拔出来的她和国王谁更高贵
尼泊尔的活女神都是在平民老百姓中选拔出来的女孩儿,在未成年之前就被选出来。在出家的时候身份很尊贵,比国王很尊贵。但还俗之后,命运很悲惨。
Ⅲ 印度河谷女神的历史形成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至前二千纪初叶,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发达,着名的哈拉帕、莫亨佐达罗等城市屋舍俨然,街道齐整,景象繁荣。通过考古发掘,这里也出土了大批的女神雕塑,一种为陶俑,一种为石像和铜像,两种雕塑艺术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人们的艺术传统。哈拉帕等城市文化标志着从孤立分散的农民村落到高度组织化的大型城市的革命性变革。这些城市的居住人口成分复杂,其主体为从毗邻村落来到大城市寻求财富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自己的信仰和仪式——农业村社的母神崇拜,从而形成了哈拉帕等城市宗教的基础。质朴无华的陶制雕塑极有可能继承了库里和兹霍布农民文化的陶俑传统,而富于贵族色彩的石雕和铜雕则代表了因商业经济发展、阶级分化而造成的更高阶层的艺术。由于他们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这种艺术风格也变得更为精致。
Ⅳ 国王都要向她下跪,退位后却无人敢娶,印度的活女神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是很受人尊敬的存在,但是她的生活却不是自己想要的。
Ⅳ 印度圣女是如何挑选的 印度圣女的生活
印度圣女源自印度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来自贫困家庭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被迫卖身于寺院,成为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的性奴隶,因此被称为“圣女”。由于不清洁的性生活,印度圣女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这些地位低下的乡村女孩10岁时便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婚姻模式,将自己一生幸福都献给了当地的神,为本村的村民进行宗教仪式和做祈祷。刚刚进入青春期,她们便在仪式和庆典上嫁给寺院,然后与寺院僧侣或长老一起洞房火烛夜。
那么对于自己的境遇,希纳古蒂心里是否有怨气?她说当然很后悔,但只能接受现实,因为全家人全靠她了。她说:有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让我做这种事,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正常的婚姻。但我能做什么呢?现在谁会娶我呢?我是印度圣女呀!
Ⅵ 印度乌玛女神
湿婆大神之妻乌玛女神有着多种化身,主要的有帕尔巴蒂Parvati, 印度教万物之母,同时代表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兼具女性柔美与威猛强悍的特质。在印度,他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所共同崇敬的神祇。就像印度教三位主要神祇一样,Parvati女神也有许多化身,“Parvati”可以是一种宇宙之母的力量,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数不清化身的女性神祇的统称。她以不同的形象出现时有不同的名字(这也是印度教诸神的一贯特征)湿婆有上千个化身,她也有百多个化身,最有名的是以温柔相出现的帕尔巴蒂(Parvati),以恐怖相出现的女战神杜儿噶(Durga )和凶猛的卡莉(Kali)。
帕尔巴蒂(Parvati)是是印度教中着名的雪山神女的名字,她的名字意思就是“来自雪山”,雪山自然就是喜玛拉雅山(Himalaya)之女。她是一位温柔的女神,同时也是美丽的象征。常与湿婆以及她的儿子象头神嘉涅夏(Ganesh)和卡尔提柯亚(Kartikeyya)一起出现。另外则以与湿婆相吻合的女性生殖力或丰收新娘的形象而受崇拜。
帕尔巴蒂(Parvati)受到人类崇拜,声望逐渐高过男神们,引起他们的惊慌,所以雷神 Indra 杀死她,砍掉她的头并将身体抛弃。她的丈夫 Shiva 很伤心,向大梵天 Brahma 求救,大梵天允其所请,但身躯已找不到,遂将Parvati的头接在妓女身上让她复活。为了怕 Indra 嫉妒引起雷击,民众特地在敬拜Parvati的庙宇刻上性交画面。雷神生性害羞,不敢看这些景象,就无法以雷电攻击神庙。
卡莉或许是所有示现的女神中最惊世骇俗的。主司杀戮与破坏,是战斗女神Durga发怒的形象,手握长剑,面目狰狞、口吐红舌,穿断臂做成的裙子,戴妖魔头骨串成的项鍊的黑面女刹;凭着她种形象,怎么也难以相信她就是印度掌管死亡与重生的“湿婆”(Shiva)神温柔美丽的妻子——帕尔巴蒂(Parvati);当她杀尽了世间所有的妖孽,喝尽了他们的鲜血以后,仍然无法平息她的愤怒,为了平息爱妻的愤怒,焦心的湿婆躺到卡莉的脚下。
Ⅶ 印度河谷女神的简介
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温迪亚山区发现了一件业已风化的石灰岩雕刻品,造型酷似一尊母神像,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这大概是印度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母神像。公元前2700—前2400年,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北部和南部,曾分别出现过兹霍布文化(Zhob Culture)和库里文化(Kulli Culture)。在这些文化的村落遗址中,出土了以地母神为主要形象的大批陶俑。这说明,当时,由于农业的发展与村落之间联系的加强,女神崇拜广泛流行。正是从这些陶俑中,人们可以一睹典型的印度原始母神的风采。库里文化的陶俑多为腰部以上的半身塑像,下面是八字形的底座。这些陶俑臂膀弯曲,手置于臀,通常乳房显露,双眼以小石子做成,有着精心梳理的发型,佩戴类似贝壳的椭圆形饰物,并饰有臂钏和手镯。在兹霍布的遗址中发现的大批陶俑也都属于库里类型,她们头罩头巾,颈佩项圈,鼻大,状如鸟喙,有着圆圆的眼窝和细长的嘴,乳房夸张。这些女神像大都身佩贝壳饰物,表明她们兼司生殖和丰饶,这在兹霍布河左岸附近莫卧儿衮代(Moghul Ghundai)山上发现的一具石雕阳物以及在河右岸的佩里亚诺衮代(Periano Ghundai)附近山地一块十分醒目的女阴(yoni)雕刻上获得佐证。
Ⅷ 印度很美的五大女明星,每一个都是女神级别,她们分别是谁
印度美女的长相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印度美女排行榜中的印度第一美女,当年不知道迷倒多少人。虽然印度美女排行榜中的美女,皮肤并不白,但胜在五官深邃精致,尤其是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
薇迪雅·巴兰,1979年1月1日生于印度孟买,是一名印地语电影(宝莱坞)实力派女演员。她凭借卓越的表演获得过一个National Film Award(印度最权威电影奖项),五个Filmfare Awards(印地语影业奖项,分别为《帕瑞妮塔》、《爸爸》、《爱情故事》、《不雅照》、《无畏之心》)。她以塑造坚强有力的女性形象而着名,并被公认为打破了印地语电影女主角的窠臼。
Ⅸ 2年前印度“油彩女神”红遍亚洲,被当地富豪疯狂追求,后来怎样
导语:追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大家都喜欢追星,追星不分年纪,有老人也有小孩,追星也不分对象,有科学家,有明星。也有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商业人士。追星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追星,是因为某个人漂亮,有的人追星是因为某个人有才华,有的人追星是因为这个人有着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成功经历,使得人心生敬佩。今天我们来讲述的这个故事也和追星有关,她是两年前印度的油才女神,曾经红遍亚洲,被当地的富豪疯狂追求,后来怎么样了,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非常的感兴趣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往下看一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结语:追星并不奇怪,甚至说追星在某一个方面能够帮助某些人的成长。但是追星也要合理,不能够盲目从众,盲目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