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冈仁波齐是一个怎样神秘的地方
说起西藏这片土地,总会萦绕着一些挥之不去的符号,比如藏传佛教、比如净土。
其实,去掉的这些关键词的西藏同样迷人。
对于我来说“ 有生之年系列 ”基本意味着,如果我去过,这辈就不可能再去了。
因为这些地方去一次就足够在你的记忆里开出鲜花。
当人们和我聊起西藏,聊起阿里地区。
我大概会和你们说,没有宗教加持的冈仁波齐同样神秘,没有故事修饰的玛旁雍错同样迷人。
这就是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吸引如此众多朝圣者的主要原因吧。
拉萨的街头手持佛珠和转经轮的僧侣已经模糊了样貌,弥漫着藏香的大昭寺留给我的最后记忆是一片和煦的阳光。
② 西藏不缺神山,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却都把冈仁波齐视为神山之首,它有什么神奇之处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在藏区,对山峰的崇拜登峰造极,放眼整个藏族文化地区,凡山皆有神,凡水皆有圣,在这门类复杂的神山中,冈仁波齐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广的神山。
佛经中释迦牟尼说:世界的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山有四棱,四棱发源四条大河,流向四个方向。佛教中最着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谁能据有冈仁波齐,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为争夺冈仁波齐,宗教之间的冲突多次发生,之后的流传中则演化为一场斗法,公元1093年,藏传佛教上师与苯教大师在此为争冈仁波齐是何教神山而斗法,最后苯教大师疏忽大意,一时失败,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上取得优势,圣湖玛旁雍措也正是在此时得名。在边缘地带重燃佛陀之光,这就是冈仁波齐所经历的佛教生死存亡,西藏再没有一座神山能与冈仁波齐的历史地位相提并论,“第一神山”的称号当之无愧。
③ 关于冈仁波齐神山的传说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着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冈仁波齐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着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④ 冈仁波齐山的名称来历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着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
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着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⑤ 冈仁波齐为何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
岗仁波齐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称。如在马年来神山转山,被当为人生之大幸事。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为着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玛旁雍错之北,峰顶四季冰雪覆盖,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状,峰上空常是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1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
⑥ 印度人为什么认为冈仁波齐峰是神山
LZ您好
印度人知晓冈仁波奇峰是在唐朝。并且没有征服过该处。
7世纪初,发生了唐玄奘取经,还有王玄策出使印度等事件,之后,唐朝与印度关系没有更为拉近,反而是吐蕃与印度北部政权越走越近。
在此之前,印度宗教兴起时,无论是佛教,还是印度教,其“天下”的范围就是印度半岛三角形的一亩三分地,喜马拉雅山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神山,而是人与神居住的分界线。
之后,他们推测了神明分别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之后哪里,其中财神阎婆罗的财富,被推测在冈底斯山脉所在位置附近。这一些,可以在古印度《往世书》中找到记载。
【当然,冈仁波齐峰附近不可能满地财富。】
然后就回到开头,吐蕃与印度交往密切之后,终于,有印度僧侣被邀请,前往吐蕃弘法,然后就发现了冈仁波齐峰独特的外形,符合佛教教义中“须弥山”的形象,于是就将其称为神山,并将这一说法带回了印度。
这本来只是佛教内的事,但也很快引起了湿婆崇拜的印度教徒的注意,于是冈仁波齐峰也就“顺便”变成了印度教的神山。
在这里必须明确重申:藏区在吐蕃崛起之前,与周边是几乎0交流的【要有,也是东北青海方向羌人有交流】,非要有宗教,也是偏向中西亚的拜火教等。与南方印度是隔绝的。冈仁波齐峰成为神山,完全就是个偶然事件,是其特殊外形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