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多少政党
印度1991年第十次大选后,有 7个全国性政党,即:国大党(I.甘地派)、国大党(社会主义派)、人民党、印度人民党、民众党、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有26个邦一级政党,影响较大的有:安德拉邦的泰卢固之乡党、泰米纳杜邦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同盟(1972年成立)、旁遮普邦的阿卡利党(1920年成立)、阿萨姆邦的阿萨姆人民联盟等。
Ⅱ 印度什么是印度所有政党中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力量最雄厚,最富有政治经验的政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国大党(英)是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
(2)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
(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组成。发展较快,党员增至70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现任总书记哈·辛·苏吉特(H.S.Surjeet)。
(4)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于1920年。有党员54万。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与党内发生分歧而被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现任总书记A·B·巴尔丹(A·B·Bardan)。
(5)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党。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在安得拉邦执政,党主席、邦首席部长钱·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视信息技术着称。
Ⅲ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
人的纷争:印度的民族分离主义
尽管宪法不承认民族的存在,印度政府也一直声称全体居民已经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即印度民族,但这并不能否认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印度的民族分为两类,即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和次民族形式的部族。据统计,印度约有100个左右的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等10个较大的民族构成印度人口的主体。此外,印度还有400多个部族,是亚洲部族最多的国家。印度各个民族和部族都有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形成文化上的多样性。但由于印度政府否认民族特性的存在,罔顾各个民族和部族的特殊利益与要求,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从地区分布上看,印度的民族问题集中在以下3个地区,即东北部、西北部和南部。从矛盾的焦点上看,包括语言、外来移民、宗教、领土争端和自治权等问题。地区分布广泛,矛盾积重难返,是印度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
东北部地区是印度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重灾区。该地区包括阿萨姆、曼尼普尔等7个邦,几乎每个邦都存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其中尤以阿萨姆独立运动最有影响。创立于1979年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ULFA)因近年来制造过多起恐怖袭击事件而引起世人关注。阿萨姆独立运动主要与当地不断迁入的外来移民有关。历史上阿萨姆地区一直处于掸阿宏王国统治之下,因此与印度次大陆长期隔绝。1818年,英国殖民者借掸阿宏国王邀请其出兵抵抗缅族入侵之机开始向该地区渗透,逐渐将其纳入殖民统治之下。上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在阿萨姆地区开垦茶园,从外地雇佣了许多种植工人尤其是孟加拉穆斯林,此后,这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资源上的争夺和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孟加拉移民与阿萨姆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增多。在以本地人自居的阿萨姆人看来,外来移民会带来4个方面的问题,即争夺土地资源、增加本地人的失业率、降低本地人口的数量以及投票权重和引发族群冲突。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针对“外人”的阿萨姆人组织建立起来,如“全阿萨姆学生联合会”、“全阿萨姆人民运动委员会”等,他们要求限制甚至驱逐外来移民。激进组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甚至提出了阿萨姆独立的主张,认为只有建立独立的国家才能维护阿萨姆人的利益与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走上了武装对抗的道路。1990年,“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在印度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中受到重创,于是又开始通过制造恐怖事件来扩大影响。2009年底,“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主席拉吉霍瓦向政府投降,成为印度近年来打击分离主义势力的最大收获。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部地区民族问题的解决,因为阿萨姆邦和“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只是该地区民族分离势力的一部分。
西北地区是印度民族分离主义的另一个重灾区,其中以旁遮普邦的锡克族卡利斯坦独立运动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独立运动最有影响。旁遮普的锡克人独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民族、宗教、语言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殖民统治时期,聚居于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并没有明显的独立倾向,只是由于宗教文化上的分歧而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存在代表权上的争议。印度独立前夕,锡克人甚至提出建立一个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人共同治理的“自由旁遮普”,但英国殖民者拒绝了这个方案。1946年3月,锡克人政党阿卡利党提出建立一个单独的锡克人邦以保护他们的经济、宗教和文化权利的主张,然而这一要求因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而没有获得满足。上世纪50年代的语言问题促使锡克人走向自治与独立的道路。印度独立后,印地语被规定为官方语言,一些较大的地方语言也在宪法中获得了确认。但由于锡克族人的少数地位,锡克语并没有获得确认。该事件直接导致1950年8月阿卡利党人的第一次大规模抗议。印度独立之后的现代化进程构成锡克人独立诉求的社会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绿色革命”让旁遮普邦成为印度最富裕的地区,但是以农业为主的锡克族农民却被进一步边缘化。阿卡利党认为这主要是由印度教资产阶级把持的中央政府所为。该因素成为锡克人在上世纪80年代要求建立独立的卡利斯坦国的直接原因。因此,正如伯明翰大学教授塔特拉所说,“锡克人的族群冲突应该被视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它是在锡克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与印度国家民族主义的强势支配发生联系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1984年,印度政府军队袭击锡克教的圣地金庙成为卡利斯坦独立运动由和平方式向暴力斗争的转折点。当年10月印度总理甘地被锡克人刺杀,引发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升级。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印度政府加强对锡克分离势力的打击和允许阿卡利党回归政坛,卡利斯坦独立运动进入低潮。尽管如此,诸如“国际锡克青年联盟”等激进组织仍没有放弃独立建国的目标。
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独立运动源于1947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依据宗教差异将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该方案还规定,印度各个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一个国家,使之成为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穆斯林占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的多数,但是克什米尔土邦大君却是印度教徒。印巴分治时,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土邦大君却想加入印度。结果引发印巴两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即第一次印巴战争。此后,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于1949年签订《卡拉奇协定》,克什米尔被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两部分。尽管如此,在印控区穆斯林仍占人口多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控区穆斯林提出了从“印度人的印度”中解放出来的口号,并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或并入巴基斯坦。自1988年穆斯林分离组织“查谟和克什米尔解放阵线”首次制造多起袭击、爆炸和刺杀事件以来,恐怖活动成为他们表达独立诉求的主要方式。由于印巴双方在该地区一直存在争端,因此克什米尔独立运动具有明显的国际特征。印度一直指责巴基斯坦暗中支持印控区的分离主义,而巴基斯坦则批评印度压制穆斯林的自决权。另外,受近年来国际宗教极端势力影响,印控区穆斯林分离运动的恐怖色彩越来越明显。
印度南部纳德邦的泰米尔人分离运动由于其规模和影响远逊于北部地区,因此常常被人忽视。实际上泰米尔人的分离运动要比北部地区的还要早。早在英殖民统治时期,南部泰米尔人就发起了反对婆罗门统治的“德拉维达”运动。在梵文中,“德拉维达”指的即是南印度及其居民。1938年,印度国大党在马德拉斯省,即现在的纳德邦,强制推行印地语,结果引发泰米尔人的不满。这促使泰米尔人感到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来保护泰米尔语及其文化。当时的印度穆斯林发起建立巴基斯坦国的运动也激发泰米尔人建立一个“德拉维达斯坦”国的热情。然而印巴分治后,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得以建立,而泰米尔人却没有建立起“德拉维达”。独立后的印度继续在泰米尔人地区强制推行印地语,结果引发上世纪60年代泰米尔人的反抗。1965年,印度政府对和平抗议的泰米尔人进行暴力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此后,泰米尔人分离运动陷入低潮。尽管如此,以建立“泰米尔纳德共和国”为目标的泰米尔人组织一直存在,并且还与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分离主义存在联系...
更多详情:【印度之窗】-“解读印度”栏目文章:印度是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印度人团结吗?
Ⅳ 印度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
印度是多党制。
印度政党指的是印度的党派,印度是亚洲最早出现政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政党较多的国家之一。政党体制为多党制。而且是政党林立、变数太多的多党制。
单就总理瓦杰帕伊领导的执政联盟来说,就由24个党组成。24个政党加入的执政联盟,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庞杂的执政联盟了。
印度1991年第十次大选后,有 7个全国性政党,即:国大党(I.甘地派)、国大党(社会主义派)、人民党、印度人民党、民众党、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有26个邦一级政党,影响较大的有:安德拉邦的泰卢固之乡党、泰米纳杜邦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同盟(1972年成立)、旁遮普邦的阿卡利党(1920年成立)、阿萨姆邦的阿萨姆人民联盟等。
(4)印度阿卡利党是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政党是在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形成的。19世纪中叶,印度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缓慢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地区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开始形成。
1851年首先在浦那建立了德干协会,在孟加拉建立了英印协会;1852年在孟买建立孟买协会,在马德拉斯建立本地人协会。这些地区性政治组织通过请愿等活动。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为民族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族改良运动逐步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运动发展为全国性运动。
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它是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政治组织,也是亚洲殖民地的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政党。20世纪初,印度民族运动开始由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转变为民族革命运动。国大党也由民族改良主义政党变成民族革命政党,由“民族议会”政党变成有严密组织的群众性政党。
Ⅳ “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为何会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开枪打死
英迪拉如果想上台执政,必须赢得占据国内人口70%的印度教徒的支持。1984年,英迪拉派出20万大军,发起了对旁遮普省的战争。这一场战争导致了3000多人的死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到了1984年6月,英迪拉甚至准备彻底摧毁希克族人的精神和灵魂。10万大军包围了象征着锡克教文明的金庙,并最终用武力占领了这一地区。
金庙在锡克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类似于伊斯兰教人心中的圣地麦加,也相当于基督教文明中的耶路撒冷,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英迪拉的冒险,表面上取得了成功,实际上却为她的死埋下了伏笔。
锡克族人向来就有高傲、倔强清高的特点,他们非常团结,尤其是在面对外族压迫的时候。这个特点和中华民族则是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一场战争引发了锡克族人的怒火。
五遭到重创的锡克族人向英迪拉发出了死亡威胁,表示一定要让她血债血偿。这让印度政府的安全管理部门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们开始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锡克族人进行清理。
前边讲过了锡克族人在印度的军警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在英迪拉的卫队中就有不少锡克族人。政府官员建议更换英迪拉身边所有负责保安的锡克族军警,这一计划原则上被英迪拉接受。
但出自于政治方面的影响考虑,为了大选能够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英迪拉还是保留了几个锡克族卫兵。其中之一就是跟随她将近10年的卫队长本特辛格,英迪拉认为这是自己的铁杆,绝对不会背叛她。
在金庙事件爆发后不久,本特辛格决定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他的亲朋好友和邻居向他哭诉了英迪拉的暴行,这引起了他的愤慨。锡克族人的领导机构愿意给他10万美元作为酬劳,让他杀死英迪拉。
但这个忠勇的汉子表示为了自己的种族,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本特辛格回到总理府后,就联系了另外一个锡克族卫士萨特万特辛格,两人共同策划了这一起刺杀,最终开头的一幕就发生了。
Ⅵ 甘地之死
印度国内民族矛盾、教派矛盾十分尖锐。锡克教于16世纪兴起于旁遮普,并流行于此地区,阿姆利则城的金庙为其圣地。80年代初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徒掀起要求独立的“卡利斯坦国”运动。锡克教极端分子组织武装部队,在金庙内设立总部。
1983年10月英迪拉-甘地总理宣布解散旁遮普邦政府,实行总理治理,并调大批警察进驻该邦。1984年5月代表锡克教徒利益的阿卡利党宣布,为制止粮食外运,从6月3日起开展“不合作运动”。旁遮普作为印度粮仓,为印度提供一半的商品粮。阿卡利党的行动将对印度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对面临大选的英-甘地总理十分不利。
1984年6月2日,英-甘地总理宣布出兵旁遮普邦,对锡克教金庙及其他40多个庙宇进行围攻,占领了金庙。锡克教激进派领袖宾德兰瓦勒等被打死,共有1千多人被打死,温和派领导人等7千多人被逮捕。金庙事件加剧了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徒的矛盾,英-甘地总理于同年10月被锡克教卫兵刺杀身亡。
Ⅶ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印度锡克教的知识比如说它的起源,文化,存在的地区等等。还有它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钖克教得名于“钖克”(Sikha)一词,它在印地语的意思是“门徒”,系指锡克教徒是师尊纳那克等的门徒。钖克教是印度的地区性政教合一组织,主要流行于旁遮普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加尔各达市。加尔各答的汽车司机多半是钖克教徒。印度有钖克教徒一千多万,约占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近年来还传播到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形成在印度国内外一支值得注意的教派。
一、锡克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锡克教产生于十六世纪初。当时正是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莫卧儿的反动统治不仅激起了印度教徒的反对,也激起了伊斯兰教徒的反对,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但是两派教徒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时常发生教派冲突,大大妨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莫卧儿帝国的斗争,不少人致力于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印度教虔诚派运动应运而生。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是迦比尔(Kabi1,144C——1518),他出身于下层种姓,终生职业是纺工。他不仅是虔诚派运动的领袖、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他用地方语言写过很多诗篇,其中的一部分已由泰戈尔编译成《迦比尔诗集》一书。其父是伊斯兰教徒,母亲是印度教徒,他的哲学是印度教的吠檀多①和伊斯兰教苏菲派②神秘主义教义的大杂烩。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实在是梵③或神,号召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起来。
迦比尔哲学为钖克教奠定了理论基础,钖克教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最初的钖克教反映诚市富裕的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的情绪与愿望。锡克教和印度教的虔诚派运动一样,反对种姓差别和由种姓制度造成的一切特权,谴责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僧侣们滥用职权,主张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同时宣扬对现实世界的幻想,号召采取非暴力行动,对现行的不合理制度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博得莫卧儿帝国的好感,因此,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俾儿和以后的阿克巴都鼓励锡克教派的活动,锡克教导师从阿克巴那里得到大量的封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是锡克教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锡克教的教义既继承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学说,又提倡坐禅修行。它基本上由三个观念组成:一个真主、一个师尊(锡克教导师)、一个名字(印度教神的名字)④。把圣音节“唵”当作神的象征,每天晨祷时都念。锡克教被称为“名字道路”,教徒常念纳那克的名字,据称他的名字可以纯洁灵魂,根除恶源,消除欲、贪、怒、骄、执(对尘世生活的追求),达到绝对的幸福。
二、锡克教的历代祖师
锡克教的祖师虽多达十人,但仍属一神教,只有纳那克被称为“真正的导师”,其他导师被认为是附加的。
纳那克(Nanak,1469——1539)是锡克教的创始人,他生于拉哈尔附近的塔尔万提村(今纳那克村),属刹帝利种姓,出身于商人家庭,本人也曾经商,旱年曾在拉哈尔邦当过小官吏。为了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他创立了锡克教,并亲自担任宗教导师。他曾周游印度各地,还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巴格达。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的卡泰普尔,从事宗教说教。
二祖导师安格德(Angad,1504——1552)是纳那克的弟子,他发明了果鲁穆奇字母,写了纳那克传记。在他的领导下,锡克教发展成特殊的社团。
三祖导师是阿马尔·达斯(Amar.Das,1479——1574),他是安格德女婿的叔叔,在他执政期间,把锡克教徒分派二十二个教区进行传教活动,妇女也参加了。每个教区都由教区长领导,教区长把教徒的一切收入都据为己有,向莫卧儿帝国领取的封地也归他们所有,导师在教派内部的特权和莫卧儿帝国对他们的支持,使他们逐渐发展成宗教封建主。在阿马尔·达斯执政期间,锡克教徒人数剧增,遍布整个旁遮普邦。他还说服莫卧儿政府免除锡克教区的租税。
四祖导师是拉姆·达斯(Ram.Das,1534——1581)。前三名祖师主要在农村传教,而拉姆·达斯却在阿木利则奠定了锡克教的基础,阿木利则的金寺是锡克教的着名圣地。拉姆·达斯反对寡妇殉葬,反对妇女带面纱,允许寡妇再嫁。他还创作了婚歌,锡克教徒举行婚礼唱婚歌的习俗沿袭至今。
四祖以后,锡克教的师尊职务成为世袭,因为拉姆·达斯指定他的幼子阿尔琼(Arjan,1563——1606)做他的继承人。阿尔琼有突出的组织才能,他以“专员”制度把锡克教组织成为类似政府的机构,向他的信徒们征收租税。在他的领导下,为锡克教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阿尔琼的信徒绝大部分是贾特(jat)种姓,即有地农民。他还于1604年编纂了锡克教圣书《格兰特》,共一千四百页,是锡克教的唯一崇拜物,用多种方言写成,内容是锡克教前五代师尊的诗歌总集。阿尔琼的政治、宗教活动激起国王查罕杰的仇视而被处以死刑。
自此以后,锡克教结束了它和平发展的道路,在阿尔琼的儿子和继承人哈尔·哥宾德(Harg0bind,1595——1645)的领导下,发展成为武装的宗教派别。在他执政期间曾采用“真理国王”的封号,以腰佩双剑为标志,象征着宗教和世俗的双权。哈尔·戈宾德为人好战,他的信徒们手持双刃剑,经常与政府军、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导师的私人仇敌发生战斗。在他执政期间,锡克教徒发展很快。由于阿尔琼的经济政策和哈尔·哥宾德的武装系统,使钖克教在莫卧儿帝国内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哈尔·哥宾德指定他年仅十四岁的孙子哈尔·拉伊(Har.Rai,1630——1661)做他的继承人,因为他年龄太小,聘请顾问辅佐他执政。哈尔·拉伊又迭其年仅五岁的幼子哈尔·克里香(Har.Krishan,1656——1664)继位,他因患天花死在德里。死前指定他的叔叔得格·巴哈都尔(Tegh.Bahar,1621-1675)继承师尊职位,为九世师尊。他原名是蒂格·玛尔,由于他在反对莫卧儿政府的战斗中屡次获胜,使他得到了“得格·巴哈都尔”的称号,意思是“勇敢的剑”。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在与钖克教的战斗中收买钖克教的上层人物,使钖克教在战斗中惨败,巴哈都尔被俘,在德里被处以死刑。
最后一位师尊是得格·巴哈都尔的儿子哥宾德·辛格(Gobind.Singh,1666-1708)。他建立了辛格的神权政体,宗教的哲学基础基本未变,只是在外表和仪式上有所变化。此时在钖克教派中占多数的是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他们极力反对钖克教封建上层人物的特权地位,使哥宾德·辛格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钖克教世袭导师)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权力转交给钖克教公社。为了表示和正统的印度教彻底决裂,规定钖克教徒举行特殊的洗礼——用双锋剑揽匀的水洒身。为了表示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严格区分,还做如下规定: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入教仪式称为帕胡儿(Pahur),他们的口号是“师尊万岁”,教徒必须重视对师尊纳那克及其继承者的纪念,要求教徒做到五件事,根据印地文,每件事的第一个字母都是K,所以称为五K。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单身男子婚前集体居住,把全部精力贯注在刀剑武功方面,保护弱小,随时准备战斗,承认哥宾德·辛格夫妇为父母。哥德·辛格批判了他的前任导师所宣扬的“非暴力”,召号钖克教徒和莫卧儿帝国进行坚决的斗争。还经常与伊斯兰教封建主、印度教封建主进行斗争。钖克教部队多次打败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教国王的联军,最后哥宾德·辛格遇刺殉难。
以上十名祖师是钖克教徒公认的,以后的锡克教领袖不再哥宾称为“祖师”,有的仅被某些教派称为“祖师”,但并未得到锡克教徒的公认。
哥宾德·辛格的继承人是班达(Banda),他自称是“真理国王”,声称要伸张正义,惩罚莫卧儿。1710-1715年,锡克教部队和莫卧儿军队发生过多次战斗,锡克教部队屡遭失败,班达最后于1716年在德里被处死。锡克教部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宗教狂热,不能团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广大农民群众,力量十分单薄。此后,锡克人在和阿富汗人的战斗中获胜,锡克教徒占领了旁遮普邦的绝大部分。1765年,锡克教军事领袖会议宣布旁遮普独立。把锡克教徒分成十二个战士社团,由酋长领导,逐渐发展为神权联盟的封建主义组织。
在兰季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的领导下,锡克教整顿了内政,改组了军队,没收了旁遮普封建主的土地,大大加强了锡克教的经济基础,还聘请欧洲有经验的军官训练锡克教部队,创建了锡克教正规军,大大加强了锡克教部队的战斗力。兰季特·辛格率领锡克教部队和阿富汗人及英国人进行多次战斗,多次获胜,使锡克的疆域大大扩大。从此以后,锡克部队和英国侵略军进行过两次大战,第一次是1845-1846,第二次是1848-1849,两次大战都以锡克教徒的失败而告终。恰泰尔·辛格和舍尔·辛格于1849年3月向英国投降,钖克教部队被改编。当时,锡克教徒还不到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印度雇用军中却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徒还随英国侵略军来到我国上海,当地人称他们为“红头阿三”。
三、锡克教的改革运动
在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下,锡克教的很多教规受到破坏,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了四个锡克教的改革运动。
第一个是尼朗迦利斯(Nirankaris)运动,创始人是巴巴·达耶尔(Baba.Dayal,1783-1854),总部设在白沙瓦附近的底耶尔·萨(Dyal.ear),他们把神看作无形体的精神,通过默念神求得解脱。把锡克教祖看作自己的救星。他们为了和印度教相区别,不搞火葬,为了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区别,不搞土葬,而搞水葬。
第二个改革运动是难陀利(Namdhari)运动,意译“神名派”或“呼神派”。因为该派男女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往往呼喊“谢神”。其特点是宗教改革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混杂,在小商人、手工业者、士兵和农民当中有些影响,因为难陀利教徒大部分在部队,所以对锡克教中掌握大权的“军队五人会”影响极大。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佩·罗姆,在兰季特·辛洛时候,他是一名士兵,当锡克教部队溃散以后,就向巴巴·罗姆·辛格学习宗教,巴巴·罗姆·辛格和尼郎迦利斯运动的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一样,主张恢复锡克教的原始特点,吸引很多人做他的门徒。他的门徒称他为锡克教的第十一代祖师,称佩·罗姆为第十二代祖师,但大多数的锡克教徒都不承认这一意见。
难陀利派继承了哥宾德·辛格的战斗精神。佩·罗姆于1863年根据哥宾德·辛格的主张,对锡克教的教义作了广泛的解释,宣扬道德完美化,赞扬朴素的生活,严厉批判在锡克教中实际已经存在的种姓区分,坚决反对童婚,反对杀牛,严格吃素、戒酒,不吃非难陀利人做的饭。佩·罗姆·辛格还要求自己的信徒不要从事高利盘剥,不要为英国政权服务,不要送子女到官办学校读书,不要向英国法院提出诉讼,不要穿外国布做的衣服,不要使用英国人办的邮政局。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难陀利派教徒开始增多,人数达五万多人,旁遮普的每个地区都派有代表和助理代表,每个村庄都派一名诵读祭司。原来只注意宗教改革,恢复锡克教的原始特点,后来则提倡战斗精神,公开号召推翻英政府,在教徒中举行军事训练,开办用旁遮普语授课的学校。为了表明锡克教的“慈善”,还办了免费赈济粥厂。
难陀利派的活动使英国殖民当局严重不安,极力挑拨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之间的关系。1870年,英国殖民当局下令在阿木利则建立屠场,让穆斯林肉商宰牛,这一举动挑起了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之间的严重武装冲突,锡克教被战败,很多教徒被监禁,罗姆·辛格被流放到缅甸仰光,永远不许回国。从此以后,难陀利派被宣布为非法。到1922年,政府为了利用它反对正统的锡克教,又予以承认。在帕尔德帕的领导下,该派教徒严禁酗酒和荤食,严禁铺张浪费,严禁争论问题,提倡团结、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这一派的政治观点是:忠实于政府,与当权派合作。
第三个改革运动是十九九世纪末出现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研究锡克教的原始教义,恢复其原始纯洁,反对印度教及其雅利安社,主张锡克教徒要成为政治上和法律上独立的社会集团。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于1873年在阿木利则成立了“什里古鲁协会”(“吉祥导师协会”),用旁遮普语翻译、注释和出版锡克教最重要的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在锡克教徒中进行普及教育,把旁遮普语作为东方学院的教学科目。于1879年又成立了“辛格协会”,第二年又把“什里古鲁辛格协会”和“辛格协会”合并。到1886年,由于“辛格协会”的阿木利则分会和拉哈尔分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该会分成两个独立的团体,它们在旁遮普的其他城市里都各有自己的分会。八十至九十年代这两个协会主要用旁遮普语进行宣传教育、出版工作和慈善事业。1892年“辛格协会”在阿木利则开办了一所综合性的“哈里萨学院”。“辛格协会”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温和态度博得了英国殖民当局的赏识。
最后一个改革运动是于二十世纪初所开展的阿卡利运动(Aka1i,意思是不死运动),它发起占领锡克教寺庙,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锡克教的中、小学及学院和医院等。在政治上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强硬态度。在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个军事组织叫锡克教徒军,也就是阿卡利党,首任主席是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的金寺。阿卡利党的最高首领是主席,由一个各地区支部约四百名代表组成的总机构选举产生,它的活动经费由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坎普尔的锡克教大资本家提供。它的宗旨是“保护教会”,“保护锡克人的权利并确保锡克人作为一个独立实体而继续生存下去。”
1923年初,阿卡利党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严厉镇压,此后该党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大部分成员跟随国大党搞“不合作运动”,另一部分人则从事教育活动,不过问政治,其中最激进者成立了自己的组织——“阿卡利狮子”,意译“不死的狮子”,他们散发传单,号召锡克教徒拿起武器,反对政府和锡克教内部的叛徒,多次采取恐布行动。
阿卡利党于1955年发起一个“旁遮普语邦口号运动”,受到国大党政府的镇压,约有一万二千人被捕,1961年至1962年它又组织一个“旁遮普语邦运动”,又有三万人被捕。1966 年印度政府被迫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阿卡利党为旁遮普的执政党,邦主席由锡克教导师担任,把旁遮普语作为该邦的标准语,旁遮普邦被称为锡克教的故乡。
锡克教徒尽管人数不多,但因为受到大资本家的支持,所以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前任印度政府中有两名部长是锡克教徒:即农业部长苏尔吉特·辛格·巴纳拉和教育部国务部长丹纳·埃因格·古尔尚。
①吠檀多(Vedanta),最主要的印度教哲学派别之一,它宣扬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除了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实在,物质世界和它的一切现象都是“梵”的一种“幻现”,鼓吹证晤个体灵魂与最高存在“梵”的合一是宗教解脱的主要途经。
②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受柏拉图主义和印度佛教瑜伽行宗的影响,认为现象世界以安拉为本体,人通过虔修默祷即可与安拉合二为一。
③梵(Brahmā)是印度教所宣扬的宇宙灵魂。
④参看辛哈和班纳吉:《印度通史》。
Ⅷ 锡克教的改革运动
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多次改革运动,主要有:①尼朗迦利斯运动。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他们把神看作无形的精神实体,主张通过默念神即可获得解脱。参加这个派别的大都是锡克教徒中的下层群众;
②难陀利运动。意译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该派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呼喊“谢神”而得名。领导人佩·罗姆。该运动有一定的社会民主要求;
③19世纪末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恢复锡克教原始教义,反对正统印度教及其改革派圣社,要求锡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为独立的社会集团;
④阿卡利运动。为一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组织。形成于20世纪初,后演变为阿卡利党,首任主席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党要求下,印度政府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锡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马拉雅山麓一带,也有部分教徒。
随着锡克教的对外传播,在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区,也有少量锡克教徒。
Ⅸ 印度建筑风格与其民族关系
民族文化与建筑(印度篇)
在建筑的世界舞台上,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闭关自守的东方建筑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至于有一种倾向主张完全取消或者文化的民族性,闪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趋同。在这种趋同的走向中,民族性是否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而成为一种需要淘汰的社会因素?如果不是它的积极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建筑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 给人一种旋律似的审美感受,给人一种宏伟的历史感,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一词的来源,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依照人文来教化。以现代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同时有它的整体性与历史性,是人类在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的复合体。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哀潮汐之映射;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3页)我的理解,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它反映、巩固或者削弱某种生活模式和社会观念、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特性、它的建筑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内涵有三方面内容:一、指建筑物等人为的空间环境;二、指建筑着述等文字理论形态方面的东西;三、指与建筑有关的人的风俗、生活方式、审美要求、价值观念等。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造就建筑,建筑造就人”。
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部落或地域的文化丧失了自己的归属大吃一惊和凝聚力时,它的文明就会衰退乃至灭亡。西方有不少建筑师论述过建筑的民族性,如德国的桑珀着有《建筑四要素》分别是土地(地坪)、构架、屋盖、墙体和火炉,这四个要素随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而不同。例如欧洲北方民族连年征地,其建筑强调防卫,屋顶和土基的地位就是相对的突出;而南方气候和土壤条件好,人们重视集体耕作,建筑很多是庭式的,大型 公共建筑较多,墙的作用更为重要。20世纪丹麦建筑师伍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对东方的建筑做过较多研究,他的作品有明显的“跨文化”特征。在当今“国际风格”和全球化席卷世界时,建筑的民族性是否“淡化”消失呢了呢?我在这里举例说明。。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发祥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产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交融的印度---萨拉森文化。在15~19世纪统治的莫卧儿王朝时间的印度---萨拉森文明,成为印度的主要民族传统,泰姬陵就是这个时期的的经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务性。在世界文物古迹中,它足以与万里长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誉为“瑰宝”。
这是印度总统府大厦,其苍穹形圆顶直径为8米,用青铜封顶。印度总统府建筑群位于首都新德里市区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维多利亚宫,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的总督府,整个建筑群为典型的英国皇家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点缀以印度传统的屋顶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画装饰及装修大部分采用了印度教风格。两种不同风格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取得独立,总理尼赫鲁为了体现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意志,自觉地引进国际现代主义后出现的民族传统的现代演变。尼赫鲁邀请来国际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设计的议会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形象强劲有力,又采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号号语汇。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还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现代建筑实例。对印度来说,这可以说是新一轮处来的建筑文化输入。此后,有多西、柯里亚、瓦尔等不少致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时代要求和传统特色相结合的建筑师。正是这种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筑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Ⅹ “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为何会被自己的贴身护卫开枪打死
因为英迪拉身边的两个护卫是印度的锡克族人,而当时英迪拉的很多国内政策让锡克族大为不满,特别是英迪拉想法设法让锡克族内部分裂,导致锡克族人对英迪拉充满了敌意,所以才会有他的两个护卫刺杀他的事情发生。
宾德兰瓦勒后来决心用武力来实现锡克族人的独立和自治。锡克族人比较激烈的独立运动,迅速在国内引发了不少血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共引发了1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了上万人的伤亡。
锡克族人居住的旁遮普省还是变得非常混乱,这引起了印度教徒的强烈不满。于是英迪拉·甘地直接派兵血腥镇压,其中有646人死亡,4712人被拘捕,而这次甘地袭击锡克教圣地金庙、屠杀锡克教徒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锡克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