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楞严经是怎样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升《续古今译经图记》说:此经译者般刺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一作铄佉,此云"云峰")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留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记》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升开元十八年(730)所着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留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
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经过,据宋释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迥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悫传》云天宝末,悫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此经的内答,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媱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勅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一、众生别业妄见,二、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盘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媱、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编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悫《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着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徵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
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其中属于贤首宗的,有宋子璿《义疏》二十卷、《科》一卷,怀远《义疏释要钞》五卷,戒环《要解》二十卷,明真鉴《悬示》一卷、《正脉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记》一卷,德清《悬镜》一卷、《通议》十卷、《提纲》一卷,圆澄《臆说》一卷,通润《合辙》十卷,观衡《悬谈》一卷,广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续法《灌顶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悬示》一卷、《事义》一卷,溥晼《宝镜疏》十卷、《悬谈》一卷、《科》一卷。属于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闻记》五卷,宗印《释题》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前茅》二卷、《圆通疏》十卷,真觉《百问》一卷,一松《秘录》十卷,智旭《玄义》二卷、《文句》十卷,清灵耀《观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纲》一卷。属于禅宗的,有宋德洪《合论》十卷,咸辉《义海》三十卷,可度《笺》二十卷,明函是《直指》十卷,大韶《击节》一卷,真可《释》一卷,乘旹《讲录》十卷,元贤《略疏》十卷,曾凤仪《宗通》十卷,清济时《正见》十卷,净挺《问答》十卷。其居士所着,不属于专宗者,有明钟惺如《说》十卷,焦竑《精解评林》三卷,陆西星《说约》一卷、《述旨》十卷,钱谦益《疏解蒙钞》十卷,凌弘宪《证疏广解》十卷,清刘道开《贯释》十卷。其中台、贤二家疏释,互有诤论。特别是真鉴的《正脉疏》、传灯的《圆通疏》中互相讥评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此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第一,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一切经所无。第二,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定解。《首楞严经义海》云:"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璿《义疏》云:"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迭。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迭。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迭。能变之法即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如是诸解,莫衷一是。第三,卷五中,世尊说偈。其最初一偈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此是清辩菩萨所造《大乘掌珍论》偈。此偈若是佛说,论中不应不标明。第四,此经卷其中说十二类众生,以休咎精明为有色众生,空散销沉为无色众生,神鬼精灵为有想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是无想众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为非有色众生,咒诅厌生为非无色众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是非有想众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是非无想众生。此亦与各经论有情无情之说不符。第五,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天、人、鬼、畜、地狱),或说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罗)。而此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为七趣。第六,此经说菩萨修位阶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亦与各经所说有异。第七,卷十中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亦与各经论所说相违。
关于此经的真伪之争,不仅在汉地如此,即此经由汉地传入藏地以及由中国传入日本时也曾发生过争论。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此经的第娑九、第十两卷,经末不注译人及译经时代,但其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经无疑,因为西藏的卢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而布敦(十四世纪间)则深为置信。很可能此经在唐时曾全部译藏而经朗达玛王灭法,遂至残缺,沦为二帙。嗣后在清高宗干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又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至于此经传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携回的。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云:"经本东流,众师竞诤。则于奈乐宫御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请集三论、法相法师等而使检考。两宗法师相勘云:是真佛经。掌珍比量与经量同,不可谤毁。论定竟,即以奏闻。奉勅依奏已毕。然宝龟年中(770~782)使德清法师等遣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云:《大佛顶经》是房融伪造,非真佛经也。智升未详,谬编正录。"由此可知此经真伪之诤由来已久。要之此经属于密教。其中所说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自与显教的理论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或瑜伽宗的学说来衡量。因而诸家注疏所诠释,或亦未能尽称经旨。
‘贰’ 有个印度人念的楞严咒的mp3
您要找的是不是斯里兰卡法师念诵的版本?(可以在网络找 斯里兰卡楞严咒)
另外,比较标准的有果滨居士念诵的版本
http://www.ucchusma.net/sitatapatra/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叁’ 不空是从印度带来的楞严经,然后翻译的楞严经和楞严咒吗
不是不空翻译的。《楞严经》,着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〇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谛于是剖膊出经,并诵出,与另外两位法师一起译成汉音,房融笔受。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肆’ 楞严咒在哪里可以奉请
楞严咒是可以到寺庙请的,也可到网上请的,也可自己抄写或打印的,不过要检查好是否只有楞严咒,好多是多合一咒语,好多咒语都是不可以佩戴,而楞严咒是可以佩戴的,我这边也有楞严咒饰品,可以免费结缘的。
根据楞严经记载,你可以自己查看的: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根据经中所写的,这个咒能书写,读诵,佩带,珍藏,这样若你能按照经中所说去做,你是可以灭贫穷,你会逐渐富有的,不过要坚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坚持做就可以。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这个楞严咒还可以辟邪,安镇家宅的,是可以贴在家里。
看来《楞严咒》,我们可以读诵书写,也可以带在身上,也可以让我们放在家里,也可以让我们放在车里,其实它所说的就是所有我们要安宅,要避邪的地方都可以放。
‘伍’ 楞严咒的发音
咒,是梵音,印度那边的语言,传到东土,用地方语言,文字,加以修改的,就像英文“ok”,翻译过来,用中文,就变成了“偶克”,“欧克”,“欧凯”,尤其是,因翻译的时间(朝代)不同,空间(地域)不同,所翻译过来的文字,也不同,如大家都熟悉的“南无阿弥陀佛”,当时唐朝官方语言里面,‘南无’,发音就是‘那摩’,其他地方,一看到‘南无’,发音,也就不同了。如今也是这样。再者,咒,是佛,菩萨,护法,鬼神,能听懂,你的发音,多一点半点,没有关系。如‘ok‘’,我说成‘欧克’,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没必要,在咒子的发音上面,下功夫,另外,有的咒子,多字,有的少字,也一样,多了些语气助词而已,不影响效果。
真正修法时,要遵循师父的教导,师傅教你怎么念,你就要怎么念,这样,加持力特别强。比如大家熟悉的六字大明咒,显密念法不一样,如果师父叫你的是“嗡。。。。。”你就这么念。不要自己改。这,就是传承问题。
‘陆’ 楞严咒消失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景象
楞严咒是楞严经中的。
智者大师,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祖师大德,那个时候没有《楞严经》,很多佛法修行中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佛经的指正,所以他很想能尽快地拜读《楞严经》。
智者大师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台山的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诚地礼拜。他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东土来。
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于公元 597年往生了,一直就没有见到这部经。
没有《楞严经》就是这种景象。
‘柒’ 楞严咒出现的时间
唐中宗时期由中印度传入中国的 最早的记录见于唐智升所着《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记》,随后的元照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也收录此书。由北宋初,中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开宝藏》开始,一直到清朝的《干隆大藏经》都收入正藏中
‘捌’ 南传佛教有楞严咒吗
没有。
南传佛教只承认巴利三藏。因此,北传所熟知的几乎所有的经文都是不被承认的,如:楞严经、楞伽经、阿弥陀经、地藏经等。论也是一样,如:瑜伽师弟论,菩提道次广论等。
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佛陀入灭之后500年,那个时候印度佛法已灭(正如佛陀在世时所说),因此,北传从一开始就是像法,这一点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证一下历史。
再有一点,佛陀的语言是巴利语,这一点也是在经文里可以找到证据的,而且佛陀反对用梵语说法或纪录法,因为巴利语是大众的语言,而梵语是贵族语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传和南传跟本不是同一种宗教,虽然根是一样的。
补充一点:
巴利三藏是在佛陀入来后三个月第一次结集记录下来的,第一次记录的方法是由当时还在世的阿难尊者背诵,再由500位阿罗汉一同校对而成。2600多年来一共有6次结集,之后的结集都是由能够背诵默写的三藏法师以及驻世的阿罗汉以及其他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校对而成。最后一次巴利三藏结集应该是1957年在缅甸,目前缅甸还有5位三藏法师驻世。
‘玖’ 在哪里能求得楞严咒
要寺庙的楞严咒佩戴可以去师父那里求或者法宝流通处买,需要读诵可以去寺庙免费结缘,买的戴还可以去淘宝上。记住,楞严咒不需要开光,它本身就是灵文,是佛顶化佛所说,是佛菩萨慈悲救世的咒语。
佩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单身男女可以晚上睡觉佩戴,结婚后有恋人白天亲热或者晚上同居必须摘下;洗澡必须取下;不可随地乱丢,尊重才能获福。
希望您能常持楞严咒,使佛法常住在世,世人能安居乐业,阿弥陀佛! 随喜您的功德!
‘拾’ 哪里可以求到楞严咒
楞严咒由于其无量的威力和功德,在佛教中被广泛用于做护身符,一般佛教的护身符多是楞严咒,因此,在一般的佛教用品或结缘法物中,多有楞严咒挂件。
想请楞严咒的话,可以到附近的寺院里请,很容易结缘到。也可以到流通佛教用品的店里请,一般也会有的。
如果是学习用的。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打印,网上有许多楞严咒的快速记忆方法,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