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自然环境遭人为破坏比较少,比中国的好的多吗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饮水污染有关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损失7300多万个工作日.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印度商业能源中,有60%来自灰分很大的低质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化学、机械等工业很少有排污设备,导致这些地区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除了生态环境污染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从独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35~40%缩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减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万公顷土地受损,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万公顷土地受损,地表土损失达60亿吨.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如果有人硬要说印度的环境比中国好,首先就没有可比性。因为什么?监测条件天壤之别,同样的数据在中国有两三百个站点公布,甚至连一些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未闻其名的城市也都有空气监测数据。偌大的印度空气监测站甚至比法国都少,印度空气之殇由此就可见一斑了。很可悲,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持续性的空气污染监测机构和数据网都成问题。没有数据的监测老百姓当然也就很难去监督政府,印度的环境恶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B. 印度可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吗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奉行不结盟战略,力图避免参加冷战,将多边机构和不结盟运动列为优先事项。印度的政策也始终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军事力量。但是印度发现冷战后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同时扩大与所有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因此印度奉行“多结盟”战略,力求成为有时相互竞争的“过渡力量”。随着印度开始宣称自己是地区大国,它今天正在将其“棕水”海军转变为“蓝水”海军,并扩大其空军的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事务。
现在已经普遍认为印度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大国。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印度经济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印度仍是为数不多的继续以高个位数增长率增长的大型经济体之一。美国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战略上押注印度,支持其崛起,因为它期望这将促进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利益。
C. 中国的地理位置好,还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中国的地理位置并不差,从战略上讲西边背后有天险巩固,虽然说现在东边有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封锁,但是如果从老美那边弄过来为己所用,也是天然屏障不沉航母,北上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邻居多一点出门有点不方便而已,还有就是邻居多容易闹矛盾,也容易被人挑拨,特别是一些看不惯别人好的邻居。这句话搁在家庭与家庭之间也很适合。
说地理,说气候都是中国好。唯一不争气的是人,中国没把湾湾控制住还把琉球安南缅甸丢了,不然就面向太平洋印度洋了,而印度,这么不济,距离印度本土1000多公里,临近缅甸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照样控制在手里。
D. 印度无论是人口还是基础条件都和我国差不多,为何却远远落后我国
主要是因为印度没有完成过彻底的土地改革。而且印度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种姓制度问题。所以这些都制约了印度的发展。而且印度各地语言文化差异都非常的巨大。使得各地的交流非常的不顺畅。虽然印度官方语言被定为英语,但是这也仅是少数一部分人才能学习得到。当然还是有印度巨大的人口压力也使得远远落后于中国。
当然还有印度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口就意味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所以很多的国际投资者对于印度这个地方望而却步,因为印度政府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因为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还是非常的低,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也使得印度发展非常难。
E. 耕地面积比中国都大的印度为什么总是挨饿
印度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他们的地不行,农业技术也不行,就算是农民素质,他们也不如中国。所以产量能高才怪
F.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还是印度还是其他国家
印度的耕地面积1.7亿公顷,是中国的1.3倍。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
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3,即使印度的耕地面积超过了中国,而且耕地的质量也超过了中国
G. 印度面临的生态环境及人为原因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饮水污染有关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损失7300多万个工作日。(注:孙培钧:《印度的环境保护与持续农业》,《南亚研究》, 1990年第1期。)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印度商业能源中,有60%来自灰分很大的低质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化学、机械等工业很少有排污设备,导致这些地区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除了生态环境污染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从独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35~40%缩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减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万公顷土地受损,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万公顷土地受损,地表土损失达60亿吨。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H. 印度平原比中国还多,难怪能养活那么多人口
1地貌。整个印度除了北部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西部一列山地,东部几处局部山地,国土的全境几乎都是平坦的平原和低高原。相比之下,中国只有华北和东北有连片的大块平坦平原,即使是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内部,也只有成都平原一小块是平坦的,90%以上为丘陵和山地。
2降水量。一说到降水量,就有人老说,印度蒸发量也大什么的。但实际上蒸发量只是理论上地表水的蒸发量,如果地表不是水而是树木或者石头,蒸发量就远没有那么多。热带沙漠里蒸发量最大,但实际上呢?蒸发量为零,因为根本就没有地表水可以供蒸发。仅举一个例子,华北天津一带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三倍,难道华北就寸草不生?新疆干旱地区的灌溉之地难道就不产粮食?植被的生长本来就是根部吸收降水的水源得来的,蒸发量大可以通过落叶、叶片结构等方式控制,环境干燥,那蒸腾作用就自己控制一下少一点好了。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区是智利北部沙漠,受秘鲁寒流影响全年温和多雾,可以说是十分温润的感觉,但仍然寸草不生,需要从山区引水。再比如美国、澳洲年降水200-400毫米的沙地可以长满巨大的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和各种沙地植被,中国内陆年降水50毫米以下的新疆沙漠则只能是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但实际上,美国西南部和澳洲内陆的沙漠蒸发量要远大于新疆。也就是说,在气温和日照水平不至于低到极限的情况下,降水量在植被生长量上起到主导作用!中国已经治理成功的沙地(注意不是沙漠)的年平均降水都在300毫米以上,没有因为比澳洲蒸发量小得多,就可以在年降水200毫米以下长满植物的。世界上植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高降水高蒸发的热带雨林。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季风地区一年一半时间干旱,但总降水量达到了,照样是生长茂盛的季雨林。温带海洋气候迎风坡的美国西北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雨林最茂盛的地区,即使全年多雨多雾,也生长着世界上最高最粗的树木。然而,并不是降水越多越适合生长森林。东非和南美的稀树草原,虽然树少,但长着一人多高的草,并且树木也是枝繁叶茂只不过没有连片形成森林罢了,其年降水1500毫米左右的地区(比如巴西利亚、内罗毕、亚的斯亚贝巴等)实际的植被密度和我国同样年降水的浙江北部山地的竹林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茂盛的草本为主)。总之,可以输送到植物根部的淡水总量是决定植被生长密度的最重要原因。不论是全年不间断的输送,还是只有冬天或者夏天输送。至于降水的时间分布,最令我国人民称道的雨热同期在印度整个国土体现的淋漓尽致(再强调一遍,降水季节分布不是最重要的。美国中部的大陆性气候区和西欧法国温海气候区都是全年降水超级均匀的地区,地中海的意大利、以色列则是明显的冬雨型。但是美国中部是世界粮仓,法国的粮食供给率300%,以色列被称为奶与蜜的土地、欧洲果园菜篮、意大利也是重要粮食产区。冬小麦、各种高蛋白豆类、坚果、多糖瓜果、高质量蔬菜最适合生长的地区就在地中海和美国西南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天吸足阳光产生高量蛋白质,冬天吸收雨水发芽和长叶子。最好的搭配!如果灌溉充分解决,即便是水稻也是地中海气候产量最高(参见意大利、西班牙南部、黑海附近、埃及北部等水稻高产区))
3气温。这个十分明显,印度全年平均气温普遍高于我国除华南以外的南方地区,植被生长迅速。
4土壤。这个因素倒是和粮食产量密切相关,但仍然不是根本决定性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可以后住营养所以有黑土区当然很好,但土壤贫瘠地区比如福建山地、比如西非,由于热带降水多产生的淋溶作用或者地貌流失表土营养等原因,难以种植和收获足够粮食,但这些地区的薯类等吃营养根的作物可以在土壤更贫瘠的情形下生长产出高淀粉含量的可以日常食用的粮食。包括爱尔兰和我国北疆、东北大兴安岭的薯仔,在夏季低温、全年低日照、冻土或者冰啧土的贫瘠条件下生长,根本上还是有充足的水源。中国南方的低地和梯田种植的水稻,原本就是盐碱地和山坡地,就是几千年来不断地改造,种植水稻,才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I. 印度土地面积比中国少一多半,到底怎么养活13亿
3、有不少的地区都是贫民窟,所以这些人的生活质量也不高,有的时候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只能勉强的维持着活下来而且一般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对自己计划生育这方面也不是抓的很严,所以尽管非常穷有许多家庭还是会生很多小孩。从这些各个方面考虑,就不难推出为什么印度如此小的一个国家能有够养活这么多的人。
J. 印度次大陆的自然资源情况是否丰富
印度次大陆的自然资源很丰富。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各种木料。铜矿和铁矿的储量很大。铜矿主要在拉贾斯坦和比哈尔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里的铜矿就已被开采。铁矿分布在卡纳塔卡、比哈尔南部等地区。约公元前8世纪,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南部的安德拉地区,有很多锡矿。金矿和银矿则主要分布在喜马旺特和卡纳塔卡一带。印度还盛产各种宝石和珍珠。金钢石的产量和质量均位于世界各国前列。古印度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兴起和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