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河谷地是当今什么国家
印度河谷地是现在的印度,古代叫天株
㈡ 关于印度河谷文明有哪些有趣的事实呢
很少有古代文明像印度河流域那样发达和繁荣。与许多其他文明相比,它有组织的城市,繁荣的经济,更高的生活质量。
封条
为了保证贸易,信任是必不可少的。买卖双方必须互相信任。如今,商标,如徽标或标签。
但是数千年前,印度河谷的人们已经发明了这一方法。特别是,他们使用的陶土印章具有与现代品牌相同的功能。他们证明了产品的质量以及特定社区的商人身份。
㈢ 印度河谷地区有哪里些历史文畅及古迹
在河谷地区7处 着名的古迹中,有3个是老王宫广场。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三市各占其一。尼泊尔语中的“杜巴(Durbar)”是王宫的意思。在历史上,尼泊尔国王在王宫周围的广场上总要修建一些宗教寺庙,不同的王朝不断增加新的建筑,因此在三个都城中,均形成一个以老王宫为中心,周围广场布满具有重大历史、宗教、文化和建筑意义的寺庙。这些建筑群体年代不同、风格迥异。德巴尔广场是尼泊尔建筑奇迹和历史文化的集中
展现,是尼泊尔人民的智慧结晶。
(一)加德满都王宫广场(Kathman Durbar Square)最闻名的建筑是哈努曼多卡宫(Hanuman Dhoka Palace)。哈努曼多卡意为“猴神门”。该王宫座落在加德满都市中心,已有数百年历史,始建于13世纪前的李查维王朝。自15世纪末起,成为加德满都历代马拉国王的正式官邸。1768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攻陷加德满都并统一尼泊尔后,又一直成为沙阿王朝的王宫。老王宫内有一纳尔萨方型大院落,四周为建筑。马拉王朝时期,该庭院是表演歌舞的场所。在沙阿王朝,国王的登基和加冕典礼便在这里举行。1970年,王室迁往“纳拉扬蒂”新王宫后,老王宫辟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里面陈列历代国王画像和特里布文国王生前大量实物和照片。
加德满都德巴尔广场共包括3块空地和50多处建筑古迹构成。主要有独木庙。建于公元8世纪,是加德满都最古老建筑。传说全庙由一根树木的木材建成。此外,还有童女神库玛丽(Kumari)庙,象头神庙,湿婆神庙、毗湿奴庙,纳拉扬庙,黑天神庙等等。
(二)帕坦王宫广场(Patan Durbar Square)。帕坦是加德满都河谷三镇之一,与加市毗连,仅一河之隔。帕坦建于公元299年,是尼最古老的城市。从15世纪末至1867年马拉王朝期间是独立的帕坦王国的首都。德巴尔广场面积没有加德满都老王宫广场大,但建筑物较为集中。建筑物修建的时间多在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具有明显特色的古迹是一个全部用石块砌成的黑天神庙,建于1667年,雕刻精美,被誉为“尼泊尔建筑艺术的奇迹”。广场寺庙供奉的绝大多数为印度教神祗,有湿婆神及其配偶帕瓦蒂及湿婆神坐骑南迪,毗湿奴和其配偶拉克希米及其化身黑天,坐骑嘎鲁达。还有象头神,猴王哈努曼,蛇神纳嘎等。
(三)巴德岗王宫广场(Bhaktapur Durbar Square)。又称巴克塔普尔,是加德满都三镇之一,位于加市以东约13公里。从13世纪至18世纪曾为独立的马拉王国之都。该市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称。这里有长达500年马拉王朝的王宫,包括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宫殿、庭院、寺庙、雕像等,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其中的金门和55窗宫,惟其精美的铜铸和木雕艺术而闻名,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离王宫广场不远的尼亚塔皮拉庙,即着名的五层塔,是尼泊尔最高的寺庙建筑。
(四)浮图纳特塔(Boudhanath)。在加德满都市环路东1公里处。浮图纳特是觉地的意思,浮图纳特塔是尼泊尔最大的佛塔,高38米,周长100米。据说该塔藏有古佛迦叶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历史。该塔还有一个尼瓦尔名字,叫做“露珠塔”。其来源是,当年兴建此塔时,尼泊尔适逢干旱,无法取水,建塔者便采集露珠来和灰泥。十六世纪该塔由宁玛派喇嘛修复。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该塔曾由中国喇嘛主管。该塔规模比斯瓦扬布寺的塔大。塔的构成分四部分: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塔基落于地面之上,为一巨大的穹隆形屋顶,塔座安放在该屋顶中央上方。塔座为四方形,每面绘有一双大眼,象征觉悟。此处以上的塔锥,共有13层阶梯,表示成佛的步骤。塔冠象征成佛。在圆形塔基数米远外环墙围绕。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内悬经轮,经轮里侧,共有108尊打坐的佛像。
此处从前只是一个村落。从50年代起是藏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周围有很多宗教用品商店。附近分布着30多个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萨迦派的寺庙。
(五)斯瓦扬布寺(Swayambu)位于加德满都市西侧环路内的小山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着名的佛教圣地。斯瓦扬布意为“自体放光”的意思,相传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曾在此处投下一支藕根,预言这里将来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水将变成富饶的国土。斯瓦扬布寺所在位置,便是当年毗婆尸佛种莲之处。释迦牟尼佛的足迹也曾到过这里。山坡东面的台阶旁,至今还保留有文殊师利菩萨的脚印。藏传密教莲花生大师和阿底峡等数度驻足于此。1234年,该地成为佛教中心。
该寺耸立在山顶的大佛塔造型奇特,建筑风格大致与浮图纳特塔相似,圆基直径20米,塔高10米。塔座四周各绘一双大眼,塔座以上的塔锥亦为13层阶梯,顶部为一尖形塔冠。塔锥表面皆由铜片镶嵌或金箔镶镀。其纯白的塔基,金黄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阳光照耀下交映生晖,十分光彩夺目。从该寺俯瞰。加德满都市的全景历历在目。
(六)帕殊帕蒂纳特庙(Pashupatinath)。建于公元五世纪,是南亚最重要的印度教庙,坐落于圣河巴格马蒂河岸边,占地260公顷。寺庙的主体是一座塔式建筑,周围许多小寺环绕,与主体建筑构成众星捧月之势。该庙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帕殊帕蒂”是湿婆神的另外一个名字。“帕殊”是众生的意思,“帕蒂”是主的意思,合起来即众生主之意。与之相邻的巴格马蒂河岸边,相踞不远便砌起一座平台。印度教徒死后,都在台上火化。火化后骨灰扫人河中,顺流而下,以示进入天堂。
(七)长谷那拉扬庙(Changgu Narayan Temple)。位于加德满都河谷东北约22公里,由公元 4世纪李查维王朝的曼德夫国王最初兴建,5世纪正式建成,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印度教塔庙。此处比加德满都河谷高出153米,可俯瞰河谷。庙门由金银装饰,极尽辉煌。入门右手,立着一根纪念曼德夫国王功绩的石柱。庙内主要供奉毗湿奴神及其十种化身。
(八)加德满都河谷其它旅游景点
加德满都河谷还有许多值得游览观赏的地方。如在加德满都市,有纳拉扬蒂新王宫,首相府,烈士纪念碑等。位于加德满都北部山脚之下的毗湿奴神仰卧石像。
㈣ 如何认识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约公元前3200—1600年)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从阿拉伯海岸起,北经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达利亚(乌浒河)。尽管该文明的基础是农业,但其本质是城市文明,它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讲究享受的都市社会,与外界有大规模贸易。
㈤ 印度河是印度的主要灌溉水源吗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主要(也可说是最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但印度河也是印度的重要灌溉水源,印度的主要灌溉水源是恒河。
从远古以来,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农业的基础。现代灌溉工程始于1850年左右,庞大的灌渠系统是英国行政机构修筑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许多旧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复和实现现代化;从而创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渠网。1947年分治时,印度与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国际界线将原来设计为一体的巴里河间地区灌溉网和苏特莱杰河谷工程分为两个部分。其源头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经巴基斯坦。这就导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区供水中断。由此而引起持续若干年的争端,通过世界银行的斡旋得以解决,巴基斯坦和印度订立《印度河河水条约》(1960)。根据此条约,印度河流域西部3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于喀什米尔)供巴基斯坦使用,而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的全部水量完全供给印度。
㈥ 最早的印度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如何征服印度河谷地的
公元前4世纪,恒河东部谷地出现了摩揭陀王国。两个世纪前乔答摩曾在此向弟子布道。这里成了北印度绝大多数国家和部族走向统一的斗争中心。政治统一的需要和达成统一的手段在印度无力阻止外敌入侵的问题上展现出来。作为约公元前50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的一个结果印度河谷地成了波斯帝国的一个省(管辖地),每年需交黄金年贡和提供雇佣兵。在着名的马其顿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帝国之后,他挥师东进,穿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河上游(公元前327—326年)。他虽然在印度呆了不到两年,但却横扫了旁遮普的大部分地区,与地方罗们进行战斗和谈判,并在该地区设置了马其顿官员。尽管亚历山大的入侵第一次为印度历史提供了可考日期,但它在印度人心目中却几乎没留下印象,甚至当时的记载也没提及他的名字。然而,这次入侵加强了印度人与希腊语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更为直接的是,它开辟了在印度建立一个强大国家的道路。
㈦ 印度河谷文明的基础是什么
印度河谷文明(约公元前3200—1600年)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从阿拉伯海岸起,北经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达利亚(乌浒河)。尽管该文明的基础是农业,但其本质是城市文明,它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讲究享受的都市社会,与外界有大规模贸易。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间特别活跃。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前者距海岸约300英里,后者座落于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据估计两个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并且在住房式样上鲜明地反映了各阶级不同的财富拥有量和不同的社会地位。两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坚固的砖结构,展示了与雄心和智慧相应的设计能力。甚至有些三层的坚固的房屋,配有带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铺设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达罗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围用不透水的砖砌成并配有美丽的装饰。哈拉帕的一个巨大的粮仓由一个升起的平台作基础,以防止所存储的各种谷物被洪水淹没。驯养的动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没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猪、驴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复得,因为水平面已上升数百年了。但所获证据足够说明,这一文明在其顶峰时期,是高度发达,可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时期正是印度的青铜时代。赏心悦目的带有金银饰物的铜和青铜器皿已被发现。手工技术是专门化的,其水平极高。虽然印度河谷居民没留下威仪堂堂的纪念碑,但他们在个人饰物,动物和人物优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艺才能。一些象征被采纳,其中包括字符,它成为以后印度艺术的基本装饰图形。在哈拉帕发现了两件石刻的男子躯干造型,它们完美地符合解剖规律,比起一千年后古希腊的雕刻来,更具有生气。
一批在美学上有深远意义但却是为日常生活而设计的物品,包括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印,已发现2,000多件。每一个印——大概是用于个人签字标志,正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圆筒印章——都刻上一个动物和一行简短的文字,它提供了迄今所发现的惟一的书写证据。印度河谷文书有约270个象形文字或字母,与任何别的体系的文字明显无关。遗憾的是,由于这种文书至今仍没破解,所以还不能断言使用它们的人与智慧的生活有关。
关于早期印度河谷居民们的众多宗教信仰和实践问题是需要推测的,但无疑它们为印度宗教遗产提供了持久的因素。已发现的雕刻和造型表明了生殖崇拜的突出地位。男性生殖器象征,一个母亲女神,一个男性神袛,一株圣树,一头公牛,这些都是圣物。一个出现在三个印上、头上有角的雄性形象被认为是印度教广为人知的湿婆神的原型。
神母塑像
㈧ 为什么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关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时就有了,而那时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岛。即今天的南亚。在16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独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岛东北部成为印度,信仰伊斯兰教中南半岛西部地区成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这样,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赞
踩
镜头下的世界观旅游达人
06-1602:25
关注
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语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干流除上游在中国西藏境内之外,中下游流经了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目前为印度巴基斯坦所争议,分为巴控克什米尔和印控克什米尔。印度河流经了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乱与误解
历史上所说的古印度文明,其实就是以印度河平原为中心的一小块古文明区域。然而这块地域,在地理上现在归属于与中国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这块被称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区,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在17世纪被英国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为统一的近代印度,于是发生了地理和历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长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及文化区域,是一系列独立王国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继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换句话说,人们所传说的印度古文明,并非来自今日的印度,而是来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个名称的地理意义和国家意义。印度本义不是国名,而仅仅是地名。直到英国殖民者进入控制南亚次大陆以前,古代的南亚次大陆并不存在一个叫印度的统一国家。
古印度次大陆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在隋唐以前,汉语中用来称呼南亚次大陆那些神秘国度的名字不统一,非常杂乱。最常见的名号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称之为印度。印度这个地理名称并非国家名称,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区域名称。
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时,足迹遍及西域及南亚。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当时中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数目多达138个。即使在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地区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异国为数众多。所以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印度”之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
二、英国殖民解体后对于英属南亚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英国政府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顿任印度总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2)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3)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印度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统治。
分割后,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国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总流域面积为110多万平方公里,干流长约3000公里,平均年径流2070亿立方米。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的东北部,源头称为狮泉河。河流在印控拉达克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确的讲,目前印度河流域还是有一部分属于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等)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着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与拉杰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着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后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后,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现在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的大河是恒河。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
展开全部
791赞
踩
云雾山中绕清泉石上流国际问答达人
06-1608:42
关注
先介绍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亿;地缘结构上,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纵贯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低地,适宜大规模工农业开展,是无可争议的本部核心;东北部的青藏高原将印度河板块与东亚大陆隔离开来;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这两个中亚国家的地缘分界;东部,塔尔沙漠则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分隔开来。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它身处的印度河板块,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所压制。
这种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是自身地缘实力更强。印度河全长1368公里;而恒河则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积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致相当;但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恒河中下游地区却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
其次,地缘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亚次大陆边缘;而恒河却居于中部。这种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恒河平原不仅自身条件占优,还可以借助“中原”的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获得整体实体的提升――而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最终,恒河大平原却成为了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恒河,而非印度河。
当然,印度河板块和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说到底也只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由于双方同处于一个整体地缘板块,通常情况下,这种博弈与文明核心的转移,并不会影响造成文明的分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同为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最后竟演化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和人文上的决裂――不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印度河板块的人类文明也彻底发生改变,这个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后竟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这又是为什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度河板块受到中亚板块的强势冲击。
以地缘隔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河板块周边的地缘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断能力最强,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尔沙漠则最次。
这种隔断能力的差别,决定了印度河板块属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归属,但也为中亚外来势力的进入留下了巨大空间。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缓的多。尤其是兴都库什山脉西部的低矮山岭,自古便是中亚进入南亚的天然通道。上古时期,发源于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正是经此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时代,伊斯兰文明兴起,中亚被纳入其势力范围,并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为跳板,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占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无论是在规模、发达程度、以及军事能力方面,都超过过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属性,导致其无法抵御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势力范围逐渐萎缩。最终,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着政治势力,彻底取得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儿帝国。
如果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看,在取得政治胜利后,通常会对当地的原有文明进行覆盖式的替换。
不过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影响力辐射到南亚时已近强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蕴深厚,体量庞大,故在南亚次大陆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但是,借助自身的强势地位,伊斯兰文明仍在部分区域留下影响――在最靠近西亚核心区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于海上往来的孟加拉,当地的印度土着彻底伊斯兰化。
及至近代,伊斯兰文明衰落,英国取代莫卧儿王朝,成为印度的统治者。但英国式殖民统治,带有典型的资本主义色彩,其出发点是盘剥利润,而非夺取领土,故无兴趣对印度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反而,为了便于统治,英国还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以防备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随着二战结束,英国势力退出南亚次大陆,印度独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联合组成巴基斯坦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印度理所当然的意图主导该区域的新秩序。而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体系的不同以及恒河、印度河两大板块的地缘矛盾等等因素,决定了它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不可避免。
凭借互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当然不可能敌的过占据南亚次大陆主体部分的印度。两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皆以失败收场;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彻底击败东巴基斯坦,使其摆脱伊斯兰堡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当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将巴基斯坦彻底吞并――就像他吞并锡金一样。不过巴基斯坦毕竟不是锡金那样的弹丸之国,自身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至于文明体系方面,伊斯兰文明虽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强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诱伊斯兰民众重回故主门庭;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彻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巴基斯坦难受了。毕竟在地缘属性上,印巴的地缘分隔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是一个59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而印度一统南亚次大陆的野心不可改变;印度河板块的地缘实力,决定了巴基斯坦无论如何都不是印度对手。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兰和英国都曾充当国这个外力的角色。但伊斯兰文明已经衰落,英国势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于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国。
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还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关键的是,这种地位,和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战略构成了天然冲突,因此联美制印是很自然的选择。
对美国而言,联巴制印,不仅有利于压制印度洋上的潜在威胁,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两大方向上分别与美、中冲突,故印度铁定亲俄),在冷战大背景下,这完全符合美国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国的巴基斯坦,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保障。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这又使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美苏二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首在欧洲、次在东亚;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块与美苏二国相隔甚远,属于冷战边缘地区,故不值得美国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关系最疏离的一个,美国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这有限的力量,美国还得主要用在中东这个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位置至关重要的关键地区。
如果美国在巴基斯坦投入过多,一则力有不逮,二则会引发印度的报复,进而严重影响自己到对中东的控制。基于这种考虑,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因为美国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选择了中国。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已经不能完全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这是中巴能够合作的保证;与此同时,青藏高原毕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它的地缘分隔作用依然相当程度上存在。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能力占领南亚――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国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对中国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决定了中印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而目光再放长远些,中国经营印度洋,必然引发印度不快。所以亲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国的利益。
即便抛开印度,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拓展也有巨大价值。
出于利益的考虑,决定了美国不能过分帮助巴基斯坦;而中国却会对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纵然美强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中国反而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只要印巴的地缘结构不发生变化,中巴的铁哥们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展开全部
158赞
踩
㈨ 1922年,印度河谷的“死亡之城”是怎样由来的
1922年,在历史悠久的亚洲古国印度,由印度本国的考古学家发掘出一座巨大的古城遗址。据考证,五千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了。它坐落在印度河口和西纳尔运河之间的狭窄地段,目前这里早已荒凉破败,不见人烟。冬天严酷的寒风使人无法忍受,而天气转暖后,又时常受到夹裹沙粒的风暴袭击。今天这块不毛之地被叫做摩亨约·达罗,意思是“死亡”。被发掘出来的这座古城也随之被称为摩亨约·达罗城,即“死亡之城”。但是可以想象,在古代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一定曾经有过一个生机勃勃的名字。
㈩ 印度河谷文明兴起时中国是什么朝代
印度河谷文明兴起时是于中国的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印度河谷文明(约公元前3200—1600年)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从阿拉伯海岸起,北经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达利亚(乌浒河)。尽管该文明的基础是农业,但其本质是城市文明,它是一个功利主义的、讲究享受的都市社会,与外界有大规模贸易。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间特别活跃。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前者距海岸约300英里,后者座落于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据估计两个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并且在住房式样上鲜明地反映了各阶级不同的财富拥有量和不同的社会地位。两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坚固的砖结构,展示了与雄心和智慧相应的设计能力。甚至有些三层的坚固的房屋,配有带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铺设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达罗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围用不透水的砖砌成并配有美丽的装饰。哈拉帕的一个巨大的粮仓由一个升起的平台作基础,以防止所存储的各种谷物被洪水淹没。驯养的动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没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猪、驴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复得,因为水平面已上升数百年了。但所获证据足够说明,这一文明在其顶峰时期,是高度发达,可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时期正是印度的青铜时代。赏心悦目的带有金银饰物的铜和青铜器皿已被发现。手工技术是专门化的,其水平极高。虽然印度河谷居民没留下威仪堂堂的纪念碑,但他们在个人饰物,动物和人物优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艺才能。一些象征被采纳,其中包括?字符,它成为以后印度艺术的基本装饰图形。在哈拉帕发现了两件石刻的男子躯干造型,它们完美地符合解剖规律,比起一千年后古希腊的雕刻来,更具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