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征,来到中国后会发生什么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征,竟然用3万步兵、5000骑兵的远征军在十年时间里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4年,抵回巴比伦。
由此看来,亚历山大东征中国到义渠就失败了,这有可能引发十年后的义渠西征,因为十年后秦灭义渠,义渠如果知道东边还有那么多土地和人民,一定会像后期的匈奴等一样往西逃,建立一个西起波斯、东至阿富汗的强大义渠国。
2.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入到打到了当时的中国会发生什么
早期古代社会,许多地区的版图疆域还未扎稳根基,总有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想要为了扩大领土而发动战争,因而战火硝烟时常弥漫在各处,一场战争的成败与否同战争的领导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将领可能仅通过一场战争便功成名就,而有些统领,可能一生领导过数百场战争也默默无闻。
3. 中国跟印度打起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印度的老毛病又犯了,如果他们真的反省过1962年的教训的话,就应该明白,虽然中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是1962年开打的,但是在1962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印度就一直在尼赫鲁政府“前进政策”的指导下不断蚕食中国领土,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国为了缓和边境局势,甚至单方面后撤以示诚意。但印度却将这视为中国软弱可欺的表现,更加狂妄起来,声称尼赫鲁已经取得了“拿破仑式的胜利”。
既然敬酒不吃,偏要吃罚酒,那就不要怪我们不客气了。在1962年那场战争中,尼赫鲁一败涂地,他的失败可比拿破仑要惨多了——至少拿破仑失败一次之后还有威信,还能卷土重来,但是本来享有印度“国父”之称的尼赫鲁失败之后却威严扫地,被全国上下嗤之以鼻,最后郁郁而终。
不仅是尼赫鲁个人,连带着整个印度的国家地位都受到了打击。印度本来搞了个“不结盟运动”,以结盟的方式来号召不结盟,并且自封为“盟主”,在第三世界里地位很高。但1962年开战后,印度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而饥不择食的尼赫鲁也放下了盟主的架子,不再坚持对美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向美国总统肯尼迪写信求援。在此之后,印度也失去了“盟主”的道义,地位一落千丈。
这一切恶果本是印度咎由自取,但印度却怪到了中国头上,在此后五十多年时间里总是将中国作为假想敌来看待,经常挑起争议。现在印度感觉自己翅膀又硬起来了,又把当年的剧本拿出来了。
4. 亚历山大征服印度之后,为什么不继续东进,攻打中国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仅用了13年就横扫了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马其顿王国为为什么在已经征服了印度后选择停止,没有继续东征,甚至征服中国呢?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可以有如下原因:
3. 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在放弃继续东征以后,亚历山大选择了回国重顿之后再继续东征,可在回去之后的没几年却因为意外得病而去世了,享年32岁,在正当壮年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否则现在的世界格局可就不一样了。
以上就是亚历山大没有选择继续东征的原因,但是他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5. 四大文明古国被亚历山大灭了3个,打到中国会怎么样
四大文明古国无非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亚,还有中国,这4个国家是有很长久的文化历史的,都知道其中的3个国家被亚历山大灭了,唯独中国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如果真的是打到中国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成立的,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文化传统等等各个方面中国都是无法侵入的。
所以说即便是经过了当年的战争中国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强大的,也不可能会打到中国来,不然的话也不会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了。
6.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进攻春秋战国
估计过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就全军覆没了!可能现在被登山爱好者在积雪中发现雪人亚历山大大帝!
7. 亚历山大大帝打到印度继续东征中国会是什么结果
运气好他会大败而归,运气不好就客死异乡。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到中国要过喜马拉雅山脉这片雪域高原。高原反应大部分士兵就受不了。然后到达地形复杂的巴蜀国,十活其一就万幸了。即使不谈补给,士兵死亡人数没有补充,也消耗不起。即使好运到达中原地区,此时正面我国春秋最强大的楚国,秦国。800年楚国和横扫天下的秦国,随便一个他都没有生还的可能。华夏雄踞亚洲几千年,即使非统一时期,也不是一个远离故土的军队能肖想的。
8.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打到中国会怎么样
首先,不会遇到秦始皇。
因为大帝嗝屁的时候(BC 323.6.23th),始皇帝他爷爷,也就是昭襄王,才2岁。
昭襄王因为嫡兄,秦武王举鼎作死而仓皇登基,那是大帝病死20年后的事情。
大帝用十年时间横扫欧亚,假设他长命百岁,且从印度打到中国再花上二十年,那昭襄王也才刚刚登基,孝文王,也就是秦始王他爹子楚异人,还是个小蝌蚪,连他的着床卵都还没找到。
接着我们说说如果大帝来了中国会怎样。
先谈当时中国的形势。
秦:惠文王在位,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于——商鞅之法效果初现,正走在强国崛起的起跑线上,但是实力和齐楚尚有差距,只能利用张仪的无赖外交搞搞事情,伺机四处捡便宜。
魏:马陵之役被齐国打得元气大伤,背后还被秦楚捅了刀子,墙倒众人推,中原第一强国一去不返。
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之前年年得给魏国上供交保护费,还时不时得遭受周围北方游牧民族的洗劫,正逢魏国衰落,日子才刚刚看到一点盼头。
韩:本身家底就不厚,哀侯灭郑,实力也远比不上周边的秦魏楚三强。不是齐军发动马陵之战,恐怕已经被魏国灭了。虽然后期还有变法强国,但从这个时期起,就已经开始一直在列强中挣扎的命运了。
燕:还是齐国属臣,在宣王乱政齐国衰败前还没他什么事。
齐:威王中兴,文武用贤,着名的稷下学宫就是这时候修建的。齐魏两国在当时是中原经济文化的绝对中心,而齐军在马陵大败魏军,让齐国一跃成为天下霸主。
楚:东吞吴越,北侵魏韩,几乎成了当时全东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怀王在位,经济文化都趋于鼎盛——然而对楚国来说,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期,怀王误信张仪,破齐楚之盟,最后被五国连横之军打得连国都都没了,楚国从自衰败。
由此可见,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这二十年,正是中原政治势力最动荡的二十年。天下霸权4度易手,从魏国到齐国,从楚国到秦国。
如果马其顿这时候从印度侵入,他是不会遇到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的——但这也绝非说明他的进军会一帆风顺:
华夏民族虽未统一,却早已一气相连,斥强并弱,已成传统。
合纵攻齐,连横破楚,这些霸权强国被诸国联军虐杀至渣的例子战国时期真的不要太多,外族的马其顿想逐鹿中原,尸骨未寒的中山鲜虞族就是例子。
再说技术。
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常年的战争需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为科技与学术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首先是冶金之术。
战国时期铁器在中国已经大量使用,作为耕战之备已不可缺。加上水利灌溉的技术,农业生产力空前发展,成为战国战争沙盒坚实的底盘。
这即是说,在当时的中原,列强无论哪个国家,都有数年甚至十年作战的机制和准备。论长期战,在公元前三百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区域,可以和长江黄河流域的诸国相提并论。
其次是砖木混合的立体式战术防御建设,和中国独有的山地战争理论。
在特殊地形下的临时城寨,在山地战中常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效。结合各种骚扰牵制与伏击,是任何外来侵略者都难以适应的——虽说当时最着名的杀神煞将(像乐毅白起王翦李牧)都还没登场,但是由吴起孙武发展,在当时的孙膑公孙衍等兵家手中完善的军事理论成就,已经不可小觑。
这即是说,就算不考虑补给和自身的民族融合问题,当时的马其顿光要在正面战场上对付中土诸强,就已经是非常困难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封建政治体制的形成。
就算短期内技术可以偷师,机巧可以复制,但要举国上下推行一套稳固的政体,却需要数十年的经营和培养。这也是为什么秦以彻底的变法强国,而终于统一天下的关键。
马其顿帝国,乃至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是奴隶制国家。虽然有严明的法典为立国之本,但是中央集权不稳,地方民族问题严重,官僚管理混乱,行政效率不高。这些体制上的弊端在大国战争对抗时会暴露地十分明显,一环失败,全局就会化为散沙,不攻自溃。
战国时期,中原列强通过变法都纷纷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直辖的范围空前扩大,国君一言可直至乡陇,远不是分封分治时期可比。而在长期的大国角力中,诸国也建立了稳定的传承机制——纵使礼崩乐坏,人们也依然尊崇嫡长相传,看重民心向背,而只要血脉流淌,国家就不会轻易灭亡。
这种专制体系下的高效执行力和顽强生命力,是早期的共和联邦所无法达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亚历山大的庞大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就随着他的病逝而土崩瓦解。当时的马其顿就算在文化上领先世界,其体制在稳定性上也是远远不如中华战国诸强的。
最后就是总结了。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亚历山大在公元前三世纪打下印度,而此时的中华大地还在群雄割据,毫无疑问,入主中原的天时,大帝是具备的。
但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战争地形,当时世界上最丰富机巧建设,任马其顿士兵南征北战地跨欧亚,历练绝伦,地利这一项也绝讨不到什么便宜。
最后是人和,马其顿内部不稳,扩张和不断树立外敌是这个国家的维稳之道,但是忽视问题并不代表解决了问题,体制上的劣势决定了它,一旦陷入长期的持久战,缺少持续胜利的催眠和麻醉,疲惫和焦虑就会把人民心中的怨愤一股脑全拉上来,而这样一个难以融合的多民族国家,届时势必面临全面的崩溃。
相反,中华诸国,乃至其后千百年的华夏历朝历代,都是极度追求内部稳定的政治体。相对高效集权的行政机制和厚实强大的经济基础都是西方古国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就算再给大帝二十年阳寿,他入主中华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马其顿至少要再维持帝国状态十年以上——而无论如何,它的崩溃都是注定的,即便赢下逐鹿之争,它也无力经营,华夏马上又会在它的覆灭之后重返纷争——就像欧亚诸国一样。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反攻欧洲——至少在内部矛盾平和之前,而在这点上,我们已经努力了五千年了(手动滑稽)。
9. 假设中印全面战争,世界会有哪些改变
中印全面战争,假设不爆发核大战
印度会掐断中国的海上补给线,没办法,邮轮必须走印度洋,为了海上生命线的安危我们必须出兵印度洋
这时候南亚小国不得不站队了,因为我们出兵印度洋必须找一个补给港口,而根据国际法,战舰停留中立国不得超过48小时否则中立国有权对其解除武装,对参战军舰提供补给视同参战。所以南亚各国想中立都不行,必须站队,否则我国海军不得不一路杀过去挨个逼他们表态,我预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可能会加入中方阵营。新加坡反而不好说。而站队则意味着印度极其盟国可能攻击他们,最终变为南亚地区遍地战火
欧美各国则高兴坏了,毕竟印度没什么本国工业,战时需要靠买补充弹药,这样就会忙坏外交家们,两国外交合纵连横游走各国之间,印度希望他们提供帮助,中国希望他们严守中立,欧美各国坐享其成,特别是俄罗斯,两国大量装备都兼容俄国武器,他将成为战争最大的受益方。
美国正好可以借口亚洲局势紧张出兵南亚,甚至直接驻兵台湾,反正这时我海军远征无力控制,反面战争是胜是负都得接受台湾独立的既成事实,即使对印胜利,我国也无力在打一场针对美太的战争了
所以和印度的全面战争,中国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输了国家分崩离析,赢了也没有实际利益,因而国家是很不想和印度打的,宁可打韩日联军不愿意打印度
10. 我记得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都打到印度了。。。 如果接着向被打就到中原了,,,当时好像是战国时代,,如果
历史不能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