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乌苏里船歌 歌词
歌名:乌苏里船歌
歌手:蒋大为
作词:胡小石
作曲:汪云才/郭颂
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回声)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呢哪,赫雷
给根,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桨来
掌稳舵,双手赢得
丰收年,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赫啦哪呢赫呢哪,白桦林里
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回声)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1)印尼船歌什么时候诞生扩展阅读:
《乌苏里船歌》是黑龙江省民间的一首民歌。
翻唱版本
霍尊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广东卫视《劳动号子》首期节目中演唱了该首歌曲,《乌苏里船歌》是一首诞生于乌苏里江畔的东北民歌,最初由歌唱家郭颂,根据赫哲族的民歌曲调“嫁令阔”(意为“唱歌”)进行改编创作。
② 印尼歌曲<星星索>的词曲作者是谁,有没有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你可以到优酷去看中文版的,有杨钰莹唱的!!“星星索”(Sing Sing So),印尼文的歌词是:
Ue......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Dari patolo tohoga
Ue......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Tu huta ni Datulangi
Sing Sing So......
Sotung manimbil roham da hasian
Parima so ro sirongkap ni tondim
Tiur do tong tong langka ni Baoadi
Tarsongon......
Parbinsar ni mataniari da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Tu huta ni Datulangi
Sotung manimbil roham da hasian
Parima so ro sirongkap ni tondim
Tiur do tong tong langka ni Baoadi
Tarsongon......
Parbinsar ni mataniari da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llushon ahu da alogo
Manang tudia petaho
Ue.....
Lugahon ahu da parau
Ue.....
③ <<星星索>>是哪一个国家的民歌
印度尼西亚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
④ 船歌有哪些
着名的船歌有意大利的船歌(意大利流行威尼斯的船夫和渔歌)和印尼的船歌,中国的船歌有“船工号子”“乌苏里船歌”等等。
在罗大佑的音乐里面,跟导演的心情一样,都在探寻中国人的“根”,都在想从电影也好,或者音乐也好,不同的艺术形态里面,来探寻中国人在离开家乡以后,在海外渴望落叶归根的这中间的许多心境。描述的是--似乎你在海面上漂浮,慢慢就要荡回去了。
创作背景:
由齐豫演唱,罗大佑词曲。电影描写男主角“洪金宝”从美国打工归来,到大陆的故乡寻亲,与女主角“张艾嘉”之间纠纠缠缠的爱恋故事。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张艾嘉一身嫁衣,戴着洪金宝用自己的八两金打造的嫁妆,乘船远嫁三藩市,洪金宝奔走在岸边,骑车追逐,登上高坡远望,此时响起主题歌《船歌》,年华如水,爱情似舟。
《衣锦还乡八两金》是香港女导演张婉婷作品《移民三部曲》里面的第三部。罗大佑为它作配乐,同时也撰写了这首主题曲。
⑤ 星星索风格特点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这首印尼民歌是无伴奏合唱曲,风格特点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声音。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哀伤。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星星索》赏析:
《星星索》采用G大调,4/4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第一段那委婉、悠长的旋律,长短交替进行的节奏、固定的音型以及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的大量使用,使音乐具有浓烈的印度尼西亚民间特色,表现了一个青年驾着小船,伴着微风去和心上人幽会。
第二段的旋律平稳流畅,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连续运用,抒发了这个青年内心的热切心情。
接着,当唱到“我心像东方初升的红太阳”时,旋律长时间在高音区环绕,音乐达到歌曲的高潮,并引出第一段再现。最后,音乐在悠长的、渐弱的高音上结束。青年随着歌声向心上人那里划去,渐渐地消逝在远方。
⑥ 乌苏里船歌的意思
找了一些,这个算是比较好的答案。
读《佳木斯电视报》第28期第7版:“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一)乌苏里船歌
“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一)
乌苏里船歌
编者按:由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电视台、佳木斯广播电视报社联合主办的撒刁“城市名片”市民论坛活动已经结束,最终揭晓11张“城市名片”。在评选和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并且饶有情趣的故事,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佳木斯,更热爱佳木斯,本报将从本期开始为大家讲述这些“城市名片背后的故事”
《乌苏里船歌》
演唱:郭颂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赫雷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紧摇浆(来)掌稳舵
双手赢得丰收年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 啊朗赫呢赫呢哪
乌苏里江人儿笑
笑开了满山红杜鹃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人民的江山万万年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
乌苏里船歌
记者李抚生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的是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后,欢快、甜美、心情愉悦的歌曲,由歌唱家郭颂演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收录的中国仅有的两首民歌之一。
郭颂从1962年开始唱《乌苏里船歌》,至今已唱了40多年,关于郭颂,关于《乌苏里船歌》,几十年来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传奇……
歌词中的疑惑
“啊朗赫赫呢哪”是什么意思?
“啊朗赫赫呢哪赫雷给根”又是什么意思?
同江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赫哲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齐艳华向记者介绍时说:“其实这些话专业上叫做‘衬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无法翻译。很多人说这些虚词是赫哲族的劳动号子,这显然是错误的。”
齐艳华还说:“赫哲人撒开千张网”的景象早已不在了,由于环境污染和过渡捕捞等因素,现在的乌苏里江已经没有那么多鱼,很多渔民也都纷纷转产去种地了。‘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这句中的红杜鹃在3月的街津口就能看到,但当地的老百姓把它叫做‘达子香’,紫粉色的花朵映入眼帘,确实令人流连忘返。”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其中序唱和尾声都是根据赫哲族的说唱音乐“伊玛堪”改编的,只用虚词;主体部分的韵律依据的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阔”,“嫁令阔”是一首一曲多用的民间曲调,在赫哲族中流传十分广泛,多首名称不同的赫哲族民歌都用这首曲调演唱,是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
大顶子山的故事
在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有一座形似锅顶的大山。山顶缭绕的云雾、山脚奔腾的江水、蓝蓝江面渔船点点,构成一幅诗一般美丽的山水画卷。着名歌唱家郭颂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这座养育赫哲族儿女的神奇之峰——大顶子山名扬全国。饶河农场就坐落在大顶子山边绵延的绿色宝库之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农场境内就是肃慎人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1991年在大南山顶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两人合葬墓穴更证明了7000多年前就有我们的祖先居住。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联第七军的大本营,英勇的抗联战士曾在农场十队附近的新兴岛击毙日本关东军少将司令日野武雄等大批日伪强盗。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大力开发旅游项目,游客们欣赏完山林美景后,可乘船在乌苏里江上体验一下打鱼人的生活,品尝江水炖江鱼的美味,或是停泊在江心,领略对岸俄罗斯农庄的异国风情。沿江逆水而上不到三个小时,便是赫哲族聚居地,可一睹赫哲族的风情园景。
永远为赫哲人民歌唱
《乌苏里船歌》诞生于1962年。当时郭颂等人决心要写一首歌颂党的领导、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艺术歌曲。于是郭颂等人来到了街津口八岔采风,在那里,郭颂听到了很多赫哲族小调,兴奋的他先写了第一稿的歌词,然后请来词作家胡小石、作曲家汪云才,三个人共同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反复修改历时大半年之后,才逐渐定稿并由郭颂首唱。
东北赫哲族中流传的民间音乐曲调《想情朗》,属于赫哲族传统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乌苏里船歌》曲调的作者在创作中吸收了《想情郎》等最具挖根生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因此,在几十年后的《乌苏里船歌》的音乐着作权属于赫哲人,还是属于将这首歌唱出名的郭颂的纠纷案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乌苏里船歌》的主曲调是郭颂等人在赫哲族民间曲调《想情郎》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作,改编成的作品,不是作曲。郭颂等人使用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该客观地注明该歌曲曲调是源于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改编。
郭颂,1931年出生在沈阳市,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1953年从事专业演唱工作以来,整理和改编了大量东北民歌。他演唱的《乌苏里船歌》198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教材。这首歌跟随郭颂走遍了大江南北,也走出了国门。如今,78岁的郭颂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他离而不休,依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郭颂说自己很感谢赫哲人民,“是那个地方,是那里的人民让他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我要永远为赫哲人民歌唱!”这句话郭颂老师说得铿锵有力!
《乌苏里船歌》后继有人
33岁的刘继峰在佳木斯铁路乘务员公寓工作,他从小就喜欢唱歌,无论什么曲目,听两遍就能跟着唱上来。1990年,我市铁路系统第一届艺术节,刘继峰演唱了一首《乌苏里船歌》,他的声音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不但获得了金奖,而且还被大伙誉为“郭颂第二“。
2001年刘继峰被单位推荐到中国音乐大学学习,在一次关于中国民歌的讲座上,刘继峰见到了郭颂老师。听了郭老师的讲解,刘继峰对《乌苏里船歌》更有感情了。
后来刘继峰特地去了一趟同江,“近距离地接触赫哲人,感受赫哲文化,了解赫哲历史,鱼皮、打猎、草屋、捕鱼,我忍不住高声歌唱‘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自那以后,我对这首歌有了更多的了解,演唱也更有感情了,可以说,这首歌在我心里从此升华了!”这一年来,桦南老马红透了大江南北,这个“天然去雕饰”的农民歌手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眯。“我能有今天还得感谢《乌苏里船歌》,早在1988年的全省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我就是唱了这首歌,更巧的是,当时郭颂老师就是评委之一,而且还是他亲手给我颁的奖。颁奖时,郭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能听得出来,你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你的声音和你的感情的表达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你是真正的农民歌手,原汁原味,好!好!好!’”
如今已经年近八十高龄的郭颂老师坦言并不担心接班人的问题,他说全中国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少说也得有几万人,所以即便是有一天他唱不动了,也不担心这首歌会失传。
一首歌一生情一辈子
上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郭颂艺术生涯五十余年来,带着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唱遍了祖国各地,唱遍了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黑龙江的神奇与美丽也伴随着这些优美的旋律一次次地展现在世人眼前。着名美术大师黄永玉先生曾写信给郭颂说:“我是由于你的《乌苏里船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的一片土地。”
郭颂说,《乌苏里船歌》他唱了40多年,歌曲里的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已经深入骨髓,这是他一生的骄傲和自豪,虽然前些年出了一些小意外,但这丝毫不影响郭颂对这首歌的喜爱。郭颂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不管到什么时候,哪怕是我唱不动了,《乌苏里船歌》仍然是我的最爱
⑦ 风儿啊吹动我的船帆 船儿啊随风飘荡 是什么歌
船歌
印度尼西亚民歌
中文歌词 庄奴
呜喂...
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
船儿呀随风荡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呜喂...
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
情郎呀我要和你见面
诉说我心里对你的思念
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
你千万要把我要记在心间
要等待着我呀
要耐心等着我呀
情郎
我的心象那黎明的温暖太阳
呜喂...
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
船儿呀随风荡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人总会因为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词,瞬间引起共鸣或者遐思,陷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从此,就再也无法忘却。
这首《船歌》和《甜蜜蜜》一样,都是印度尼西亚民谣,被庄奴先生填上中文歌词后,由邓丽君唱至街知巷闻。
原曲的名字是《星星索》,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是看邓丽君1985年12月15日在日本NHK演播大厅举办的《one and only》演唱会DVD。这一年的邓丽君32岁,演唱水准已是登峰造极。这场演唱会中的邓丽君实在是太自然了。尤其是这首《船歌》,字字珠矶、字正腔圆,没有丝毫的造作,浑然天成地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倾诉出来。这首歌曲有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学院派歌手唱不出,无论美声、民族或通俗歌手。
听到这首歌曲,很自然会让人想起那部很老的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仿佛自己置身浩淼的江舟上,落日余辉,迎面飘来一条小船,船头是一位朴素而美丽的女子,蓝布碎花的对襟褂子,发髻边戴着一朵火红的杜鹃,躲开你的注视,仿佛又不经意地看你一眼,她唱着船歌。泱泱的大河水流平静而迅速,等你凝神望去,却只能捕捉到她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首歌的气息处理和控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唱第一个“喂”长音符后,又不着痕迹的继续下一句的演唱,下一句的吸气和吐字是同时完成的。邓丽君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可能是触景生情,激动时嘴角忍不住颤抖,眉头微皱,用直白浅易的歌词来倾诉对自己心上人的一如既往的爱,美妙醉人、安人心魂。即使你不在演唱会现场也会身临其境。
这首《船歌》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这恰恰体现了邓丽君的处理巧妙和其非凡的唱功,可以感受到来自歌者内心深处的颤抖。颤音自然而动听,其他歌手唱歌时也喜欢用颤音,但有些做作,是发自于喉结。邓丽君的颤音纯属科学的气息控制自然发出。尾音自然上翘,也是邓氏歌曲的独门特征。还有一些尾音竟然能唱出回声的效果,最明显的如“要等待着我呀”的“呀”字带有绵长的拖音,有回音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大概就是指这个。转音的处理技巧极为高超,悠扬而动听,比如末尾“阳”字的转音,相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唱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摹仿经典;有的人,创造经典;有的人,超越经典。邓丽君就是既创造经典又超越经典的人。
我们所处的时空之外,是否还存在时空?邓丽君并没有消失,她只是躲进时空深处。让我们数年后的欣赏,多了一分历史的无奈和沧桑的感触。
邓丽君的出现,让那些以民族或美声的发声方法为根本的人不敢再小看流行歌手。尽管现在的主流音乐界认为美声的发声和气息是最科学的,但它注定了“曲高和寡”,只能是小众的音乐,因为过分注重声音的美感而使歌曲显得很无情。邓丽君则是曲高而又和众,她将流行音乐提到了新的高度,带到了新的境界。邓丽君,是唯一一个得到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都认可的歌手,戏剧大师们也很喜爱她的唱腔,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歌手只有她。很多歌手都是听了她的歌才走上歌唱道路,哪怕只要能学到她的一鳞半爪就足以傲立歌坛。她与任何歌手都没有可比性,只能成为别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人们对她歌声的喜爱,完全是在无数歌手声音中自觉自愿作出的选择,谁会怀疑亿万歌迷不约而同的自觉选择和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听邓丽君唱歌的时候仿佛是在听一段年代久远的故事,一段感情的倾诉,是用歌声表达出的心声。记忆如此漫长,歌声仍然美丽。流年似水,歌声悠悠。
好的音乐就是这样,给你一个磁场,让你或沉醉,或充满柔情。也许,《船歌》就是那种非常契合流水气质、流畅悠扬的歌曲,让我们不由得步入那种意境。假如歌声可以慰藉孤寂或者郁闷的心灵,让我们感到温暖而有希望,那我祈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船歌》,在泛舟人生的短暂旅程中,永远不至于绝望。
拂晓,太阳冲破厚厚的云层缓缓钻出地平线,透过玻璃窗照进了房间。看初出的阳光那么柔弱,但很快它的光明和温暖就能照彻大地。人生也是如此吧?有失望和忧愁,也有希望和光明,只要坚强面对,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好好的活下去吧!
⑧ 东南亚某个国家音乐
1英国
对于中国乐迷们来说,所谓“英式”(Brit-pop)是一个纪念性的符号。它充斥着太多人的青葱岁月,同时现在仍然回荡在新一代年轻人的音乐梦想中。年轻的孩子们正在狂热地痴迷弗兰兹·费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这些崭新的“英式”摇滚乐队,而青春已过的人们还在不断从“英式”黄金十年中的作品获取感动。如果你是个朋克乐迷,你应该会把性手枪(Sex Pistols)或者冲撞(The Clash)乐队当成永远的偶像;即使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头士(Beatles)!英伦,这个清冽骄傲的字眼让多少乐迷心中热血沸腾!
细说Brit-pop,有人形容它“颓废而不绝望,感伤而不煽情,躁动而不狂热,是一种阳光灿烂的放纵,一场充溢着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继了后朋克的忧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华美,很多乐迷更熟悉的也许是其中无与伦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从后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曼彻斯特之声”作为承前启后的音乐潮流,在英式摇滚乐历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个连Brit-pop这个标签都还没被发明出来的年代,英国流行音乐进入低潮,曾创造新浪潮音乐的曼彻斯特在这期间也变得萧条。正当英国音乐将在沉闷中进入90年代的时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乐队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了。他们除了让香菇头发型,渔夫帽加连帽衫成为新的时尚,更带来一股新的音乐之风——融合了吉他摇滚和独立舞曲发展而成的迷幻摇滚舞曲。乐评人惊呼“上帝在第八天创造了石玫瑰乐队才收手”。
石玫瑰给英国音乐带来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笔涂鸦般的音乐和唱片封套,嗡嗡作响的迷幻吉他舞曲,经典流行音乐创作概念的复苏……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开的如此灿烂!
石玫瑰乐队1985年发行的最早的两支单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议的温柔声音让人心醉。随着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后的加盟,人们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经含苞待放。终于,在也许再过50年还会被人传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为单曲发表后,石玫瑰的第一张同名专辑《The Stone Roses》横空出世。这张充满傲慢、怜悯和无法言表的高贵气质的唱片绝对震慑了时代,慢慢变成一代人的精神图腾。毫不夸张地说,石玫瑰开始影响整个音乐世界,而这一切是这群街头小子们开始根本无法预料的。在不久前英国权威音乐杂志《NME》的一次评选中,《The Stone Roses》被评为百佳唱片之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压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无一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可以说石玫瑰乐队改变了90年代的英国音乐世界——因为他们“启发”了绿洲(Oasis),收音机头(Radiohead),污点(Blur),山羊皮(Suede)这些在整个90年代呼风唤雨的英式乐队;但可能他们最伟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国的摇滚乐。回到1989年,摇滚乐在英国某种程度上沦为被耻笑的对象,独立乐队顽固冷峻,主流音乐被极端保守的野心家们所污染。石玫瑰的处女专辑正是射向野兽心脏的一支飞箭,他们鹤立鸡群,与时俱进,从怀旧的噪音制造者演变成为时代的化身。他们汲取着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们以Sex Pistols对道德的傲慢攻击着制度,还拥抱着Acid House变化着的可能性。他们是一帮酷小伙儿,创作着倔强并可以随之起舞的优美歌曲,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风格,他们的骨子里闪烁着深刻、丰盈的英式吉他音乐灵魂。
像所有的经典一样,遗憾总是与它紧紧跟随。由于各种原因石玫瑰过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运的是它没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经心的和孤傲的声音还在继续唱着,他带着石玫瑰的灵魂继续创作、前进。如今他已经拥有4张打着伊安·布朗印记而不是石玫瑰名号的专辑,他的音乐中保留着石玫瑰的清纯雅致,却还多了些电子音乐的迷离气息。他用音乐告诉我们,他虽然已经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旧带着一颗年轻、桀骜的心,带着他的油漆筒,在属于他的音乐世界肆意的挥洒、涂抹!
2法国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着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近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斗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家中,德里布(1836-1891)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1832-1892)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1835-1921)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着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1842-1912),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现已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1845-1924),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和室内乐。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开展了许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为了把最能体现法国音乐创作现状的音乐盛事介绍给中国的乐迷,法方将雷恩音乐节,<<跨越音乐-2005法国现代音乐会>>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阳公园.雷恩音乐节,是当今法国乃至欧洲音乐潮流的前沿一极,是法国的狂欢节.这次,他们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向中国观众呈献了一台法国最有代表性,最前卫,最先锋,最好听的现代音乐会.(看这个的话应该很有帮助)
⑨ 印尼民歌《星星索》和邓丽君的《船歌》是一个曲子吗
好像是一个曲调,船是根据星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