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蓝舌石龙子的基本信息
学 名:Tiliqua scincoides 。
原产地:澳洲与新几内亚各岛。
栖息环境:干燥草原及森林区 。
体长:全长45-60公分。
适温:摄氏22-28度 。 蓝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类的狰狞 ,反而还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蓝色大舌头,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蓝舌蜥在澳洲共有六个亚种分布,最常见的亚种就是俗称东部蓝舌蜥或是斜纹蓝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几内亚等地。族群和数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最普遍的蜥蜴,经常在住家后院出没。蓝舌蜥很活泼也很容易驯养,只要常接触,很快就会失去警戒心而变得很温驯,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宠物的蜥蜴。如果饲养得当,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类似的亚种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称为北部蓝舌蜥,外型与东部种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后的黑斑来区分。
由于四肢短小,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雌雄的判别很容易,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来得宽大许多。蓝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经过冬天的低温刺激后,在初春时会进行交配,在饲养箱中设置生产箱,箱内铺上略湿润的报纸或干水草。在交配后3-5个月,雌蜥会产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饲养并不困难,只要喂食与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体积必须要小一点,三年左右可以成年,这时就会成为石龙子科中最大的一个种类,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砂砾,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 温度:29 - 31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6 °C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2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中
躲藏处
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
食物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花,蔬菜,柔软水果 (例如:香蕉,奇异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红柿);
水流慢的无脊椎动物 (例如:蜗牛,鼻涕虫),间中初生小白鼠或大种白老鼠。
繁殖
胎生。
❷ 蓝尾石龙子怎么分公母
无显着的两性差异,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着大于成年雌体,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50 mm的幼体,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当体长大于50 mm,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着大于雌性,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着。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 mm,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生态习性
以昆虫为主食的日行性蜥蜴,卵生,每次产下2枚卵。这是种分布极广的蜥蜴,太平洋蓝尾岛蜥有时会将尾巴摆成8字型,可能是其领域性行为的一部分,以此威吓其它蜥蜴。
❸ 蓝舌石龙子的主要分类
蓝舌石龙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东部蓝舌石龙子(T. scincoides scincoides ),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种类。背上有7-8条斜纹,多数眼睛后方具有黑色条纹,少数比较淡,前腿比较干净没有花纹,野外种群数量大,分布于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其另外一个亚种巨人东部蓝舌(King Eastern)体长可达50-60厘米。
西部蓝舌石龙子(T. occipitalis ),体色为茶褐色并有4-6条宽纹覆盖,眼睛后方有黑色条纹,分布于澳洲西部的干燥地区。
北部蓝舌石龙子(T. scincoides intermedia ),和东部蓝舌很像,背上带有斜纹,眼后不具黑色条纹,按不同地区也有几个亚种。
1)来自Darwin的北部亚种。
2)来自Kununurra的北部亚种。
3)来自Prince Regent的北部亚种。
中部蓝舌石龙子(T. multifasciata ),体色灰白并有多条橘色细纹覆盖其上,眼后方有黑色条纹,头型呈三角形,尾短,体型相对其它种类的蓝舌要肥胖很多,他们不太喜欢动。分布于澳洲中部及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斑点蓝舌石龙子(T. nigrolutea ),身体上具有竖直的斑点,尾部覆盖横向条纹。分布于澳洲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群岛上。分为两个亚种,普通种(Blothed)和高山种(Alpine blothed)。普通种的体色比较灰暗,高山种则比较鲜艳,通常在澳洲高山种的斑点蓝舌价格要比普通种的高好几倍。
印尼蓝舌石龙子(Tiliqua gigas giga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斜纹巨人,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是蓝舌石龙子中唯一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以外的品种,由于澳大利亚禁止出口他们的物种,这种蓝舌便成为了澳洲以外的地区宠物市场里比较常见的蓝舌石龙子。他们和北部蓝舌很像,身上覆盖黑色的斜纹,眼后无黑斑,体型比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们明显的特征。另外有一种英文名叫作Irian Jaya的品种,Irian Jaya是印尼的一个地区的名字,接近新几内亚。当地所产的蓝舌介于澳洲东部蓝舌和印尼蓝舌中 挑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两眼有神,爬行速度较快。
2.应选择体色为绿色,背锋高耸,身短尾长的水龙。
3.鳞片无破损,尾巴末端为尖圆形状,爪尖完整。
饲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可在鱼缸中饲养,缸底铺白色海沙,天气热时可放置一水盆,供其饮用,当水温在10-20度时,应在缸中放一块布,让其爬在上面夜间睡觉时为它在盖一块布,为其保暖,所用的布应选择纯棉质地的。
❹ 印尼蓝舌石龙子的饲养
蓝舌石龙是胎生的蜥蜴,每年春天他们会开始交配,蓝舌石龙子到初秋便会生下一窝小蓝色。一只成年雌性蓝舌石龙子一台可以产下5、6只小的,数量按品种不同有所变化。
比如松果一胎一般是1-2只,而东部蓝舌可以生下10只以上。小的蓝舌和大的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饲养,每天给他们喂食冬天可以加温饲养,2-3年便可以性成熟,而他们的寿命大约是20年,注意蓝舌脱皮的时候,头部的老皮经常会蜕不下来,因为头顶很少与地面摩擦。你可以帮他们蜕下,动作要轻,不要伤了他们的鳞片。
箱子里面最好放置躲避穴或者树洞,有些品种的蓝舌比较胆小,比如中部。松果,这样可以使他们有安全感。白天箱内温度保持在27-30摄氏度,晚上可以不用加温,冬天保持在15-20摄氏度左右即可,他们比较耐寒,他们的食物很丰富,机会什么都可以吃,水果、肉类、昆虫。蜗牛、猫粮等等。不同的品种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给他们喂食时当心你的手指被咬,他们的咬合力是很强的,吃完之后就是便便,他们的便便很大,一般一天一次,要注意每天清理,保持清洁。
❺ 蓝舌石龙子问题
原产地:澳洲与新几内亚各岛
栖息环境:干燥草原及森林区
体长:全长45-60公分
适温:摄氏22-28度
蓝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类的狰狞 ,反而还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蓝色大舌头,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爱好者。蓝舌蜥在澳洲共有六个亚种分布,最常见的亚种就是俗称东部蓝舌蜥或是斜纹蓝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几内亚等地。族群和数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最普遍的蜥蜴,经常在住家后院出没。蓝舌蜥很活泼也很容易驯养,只要常接触,很快就会失去警戒心而变得很温驯,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宠物的蜥蜴。如果饲养得当,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类似的亚种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称为北部蓝舌蜥,外型与东部种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后的黑斑来区分。
由于四肢短小 ,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雌雄的判别很容易 ,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来得宽大许多.蓝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经过冬天的低温刺激后,在初 春时会进行交配,在饲养箱中设置生产箱,箱内铺上略湿润的报纸或干水草,在交配后3-5个月,雌蜥会产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饲养并不困难,只要喂食与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体积必须要小一点.三年左右可以成年,这时就会成为石龙子科中最大的一个种类。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砂砾,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
活动时间 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
温湿度 温度:29 - 31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2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
湿度:中
躲藏处可用,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喂饲食物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花,蔬菜,柔软 水果 (例如:香蕉,奇异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红柿),水流慢的 无脊椎动物 (例如:蜗牛,鼻涕虫),间中 初生小白鼠或大种白老鼠
繁殖胎生
分类蓝舌石龙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东部蓝舌石龙子,
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种类。背上有7-8条斜纹,多数眼睛后方具有黑色条纹,少数比较淡,前腿比较干净没有花纹,野外种群数量大,分布于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其另外一个亚种巨人东部蓝舌(King Eastern)体长可达50-60厘米。
西部蓝舌石龙子,
体色为茶褐色并有4-6条宽纹覆盖,眼睛后方有黑色条纹,分布于澳洲西部的干燥地区。
北部蓝舌石龙子,
和东部蓝舌很像,背上带有斜纹,眼后不具黑色条纹,按不同地区也有几个亚种。
1)来自Darwin的北部亚种
2)来自Kununurra的北部亚种
3)来自Prince Regent的北部亚种
中部蓝舌石龙子,
体色灰白并有多条橘色细纹覆盖其上,眼后方有黑色条纹,头型呈三角形,尾短,体型相对其它种类的蓝舌要肥胖很多,他们不太喜欢动。分布于澳洲中部及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斑点蓝舌石龙子,
身体上具有竖直的斑点,尾部覆盖横向条纹。分布于澳洲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群岛上。分为两个亚种,普通种(Blothed)和高山种(Alpine blothed)。普通种的体色比较灰暗,高山种则比较鲜艳,通常在澳洲高山种的斑点蓝舌价格要比普通种的高好几倍。
印尼蓝舌石龙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斜纹巨人,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是蓝舌石龙子中唯一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以外的品种,由于澳大利亚禁止出口他们的物种,这种蓝舌便成为了澳洲以外的地区宠物市场里比较常见的蓝舌石龙子。他们和北部蓝舌很像,身上覆盖黑色的斜纹,眼后无黑斑,体型比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们明显的特征。
另外有一种英文名叫作Irian Jaya的品种,Irian Jaya是印尼的一个地区的名字,接近新几内亚。当地所产的蓝舌介于澳洲东部蓝舌和印尼蓝舌中
❻ 蓝舌怎么养
蓝舌石龙子作为石龙子科第二大的品种,凭借着温顺而极具魅力的优势,使得大部分爬友为之喜欢,并且对于饲养环境与要求的接受能力也极为广泛,是一种非常适合家庭饲养的爬行动物。蓝舌石龙子分为两大地域种——印尼种和澳洲种,其饲养要求是有些许差距的。
那么蓝舌石龙子应该如何饲养呢?
印尼蓝舌石龙子还是澳洲蓝舌石龙子的食谱都基本相同,采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因为它们是杂食性动物,所以需要荤素搭配。肉类以蜗牛肉、鸡胸肉、牛肉、杜比亚蟑螂、樱桃蟑螂为主食,再搭配生菜、西兰花、苦菊、火龙果、香蕉等蔬果为辅食即可。温度控制到25-32度为佳。
蓝舌石龙子的饲养环境可以根据饲主自身条件而定,标配为80-100cm的饲养箱,同时配备UVB紫外线灯和不同瓦数的UVA晒灯。垫材以爬宠专用树皮为主,资金充裕可以使用森林地表,这两种垫材的保湿性和吸水性都较为优秀。切记不能使用木屑和椰土,防止蓝舌石龙子误食而堵塞肠道的风险。顺带一提,兰花土也可以当作很不错的垫材,前提是需要将兰花土暴晒后才可使用,以免土里藏有寄生虫。
两个地域种的蓝舌石龙子的湿度要求是不同的,印尼种对湿度的需求相对较高,需要保持垫材的湿润度,并且需要在饲养箱放置足够容纳它的水盘,方便它饮水与泡澡;澳洲种则对湿度要求特别低,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在荒漠地区,所以饲养环境尽量保持干燥,但还是需要提供饮水的水盘。
因为蓝舌石龙子不善攀爬,饲养环境不需要过高的攀爬物,保证底部宽敞即可。饲养箱内的冷热区需要区分,热区的晒点温度在32度左右,冷区的最低温度在25度为宜,方便蓝舌石龙子自由选择合适的温度。蓝舌石龙子对于光照的要求并不高,不用特意让它晒太阳,并且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即可,切记不要暴晒。
❼ 蓝舌石龙子饲养方法
蓝舌石龙子为蜥蜴的一种,搭建一个足够大,通风设施比较好的居住环境,饲养蜥蜴的房子或者是笼子必须要坚固,要大要比蜥蜴本身大很多,通风一定要好,要不会导致过度闷热,蜥蜴有可能会患病严重死亡
它不像其他宠物对食物没有挑剔,它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但是他们使用蔬菜,动物的内脏,鸡鸭鱼肉,水果搭配进行喂食,以保证他们营养全面。喂养时候可以适当加一些维生素片或者钙片,帮助蜥蜴补充身体必须的营养。
太阳光照的最外线对蜥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蜥蜴通过光照是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成分,在家饲养蜥蜴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防止得佝偻病。
蓝舌石龙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东部蓝舌石龙子,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种类。背上有7-8条斜纹,多数眼睛后方具有黑色条纹,少数比较淡,前腿比较干净没有花纹,野外种群数量大,分布于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其另外一个亚种巨人东部蓝舌体长可达50-60厘米。
2、西部蓝舌石龙子,体色为茶褐色并有4-6条宽纹覆盖,眼睛后方有黑色条纹,分布于澳洲西部的干燥地区。
3、北部蓝舌石龙子,和东部蓝舌很像,背上带有斜纹,眼后不具黑色条纹,按不同地区也有几个亚种。
❽ 蓝舌蜥的雌雄鉴别
这恐怕才是很多爬友最关心的问题,我在出售幼体蓝舌石龙子的时候也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蓝舌石龙子只有到亚成体的时候才可以比较肯定的被分辨性别,坦率的说,也可以通过经验分辨幼体性别,但概率实在不敢确定。亚成体的蓝舌石龙子会出现性征的变化,雄性会变得瘦长,雌性相比会偏胖,尾巴相比也短粗一些。头部从上方看,雄性三角形更明显一些,雌性则相反(见下图)。上述方法,其实也是来自大部分个体的总结,也不完全,我就曾见过头部呈很明显大三角形的雌性个体。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办法是观察性器官,蓝舌石龙子在排便和排尿的时候会翘起尾巴露出生殖器,雄性会看到两侧各有一个小蘑菇,而且会有精液排出,雌性则什么也没有。这种方法很准,但需要我们日常饲养中的细致观察。
交配和繁殖:
蓝舌石龙子每年生产一次,野外的交配发生在冬天过后,开春3-4月份。我们人工饲养可以通过冬化降温和缩短太阳灯照射时间,来暗示蓝舌石龙子季节的变化,从而控制交配时间。一定要选择健康的雌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冬化,亲本的年龄也要保证雄性不小于一岁半,雌性不小于两岁,年龄不到不是不能繁殖,而是会因为过小繁殖而生出体型很小的幼体,也会影响雌性的寿命。冬化期也可以理解为休眠期,和陆龟的冬眠有些类似,一般1-2个月,冬化期的温度要控制在5℃-10℃左右,这期间并不是所有个体都在睡觉,有的会经常出来溜达,此时不能饲喂食物,温度低食物无法消化,反而会给繁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清洁的饮水就可以了。冬化期在我们人为地升温中结束,雌雄个体会出现交配欲望,这时将雌性放入雄性饲养箱内观察,有的雄性会开始追逐雌雄,有的则会上去就咬住雌性。交配期间,主人不要离开半步!这里要提醒大家,雄性咬住雌性身体的部位一定是要在前肢后面,咬住身体的侧面,位置要准确,太往上会咬到雌性的上肢造成骨折,咬的太往下雌性就能回过头来反咬雄性(不是没出现过交配中雌性掉头咬碎雄性头骨的事情发生),如果发现咬的位置不准就要人为干预,重新再咬一次。不管是追还是咬,雌性的尾尖如果出现蛇行的摆动,就说明雌性已经接受了雄性,反之则要注意,如果出现互咬情况就要立刻分开。交配的时间半分钟到一分钟,交配结束后雌雄会各自离开,要是在饲养箱内进行的交配,就要取出雌性,避免二次伤害。其实上述过程,我更建议大家在自家的地板上进行,既没有垫材不会划伤生殖器,出现问题又方便及时处理。为确保受精成功,可以间隔几天再交配一次。交配是由于雄性的撕咬,雌性会出现掉鳞、出血甚至遍体鳞伤的情况,不用担心,在野外人家来的比这恨,蜕几次皮就没事了。
如何看是否受孕成功?说实话没有太好的办法,最好是靠称重来区别,还有就是有的雌性个体受孕成功后会不再进食,直到生产结束。如果受孕成功,那就要经历3-5个月耐心的等待了,孕期开食的雌性要加强营养和钙质的补充,停食的个体则不用管它,它会靠之前积攒在体内的脂肪来度过孕期,这就是为什么要选择健康个体的原因了。不用担心,饿了的话,它自己会吃的。
蓝舌石龙子是卵胎生的,即卵黄有卵膜包裹在体内孵化。出生时,雌性会产下一个个由卵膜包裹的幼体。幼体一降生就会钻破卵膜,张开大嘴膨胀肺部,开始自己呼吸空气,然后第一时间开吃第一餐——自己的胎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餐,就像初乳一样,会给幼体提供抗体,不会生病。一定要确保每只幼体都吃到了自己的胎盘,没吃过的差别挺大的。脐带会自己愈合干燥脱落,不用管它。出生的幼体会蜕掉一层胎皮,隔天就可以喂食了,饲养方式和成体无异,食物体积减小就是了。起初可以群养幼体,饲养密度不要太大,如果发现打架的现象就要立刻分开单独饲养,不然那景象就跟学校里的孩子打群架一样。就算生产的全过程你不在家也不用担心,蓝舌妈妈会应付一切的,幼体出生后就可独立,而且成体蓝舌不会攻击幼体。另外,别光看孩子,也要给产后的孩儿它妈加强营养了。生产的时间会很长,有时一天都生不完,蓝舌妈妈会休息,然后第二天再接着生。随着生产,未受精的卵黄也会随之排出体外,如果你的雌性蓝舌不吃的话你就可以检出,绝对的营养品,不要紧张。
❾ 石龙子怎么区分公母
雄性在泄殖孔两边各有一组凸起的鳞片,雌性就没有;雄体尾部较雌体长和尖;达到繁殖期的个体,体形差别很大,雄性要比雌性大1/3左右;公的头小成三角状,母的头相对要大。
石龙子(Scincidae)约1,275种蜥蜴的统称。虽然世界各热带地区(以及北美温带地区)皆有分布,但以东南亚及其附近岛屿上的种类为最多。典型者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最大者体长可达66公分(26吋),一般不及20公分(8吋)。多隐匿地下或穴居;活动的下眼睑上有一适应地下生活的透明鳞片,使其钻穴时既能视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伤害眼睛。以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型种类则以植物为食。卵生或卵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