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溪里的一种鱼,在石头下面做窝
笋壳鱼,中文学名:云斑尖塘鳢。虾虎鱼亚目塘鳢科鱼类。
笋壳鱼的体形略延长,粗壮,前段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头扁平、较大,体宽约为体长的1/3.5,嘴角下斜,与眼同宽。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颌两侧为齿带,下颚长于上颚。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鳞片呈梳齿状,有四圈黑色斑纹,腹部的颜色较浅,体表的颜色会随着周围水质和环境而变化。
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台湾于1975年自高棉引进,因是热带鱼种,野生的笋壳鱼主要分布在嘉义以南,其中又以乌山头水库一带最为知名。
笋壳鱼为底栖穴居性鱼类,常栖息于水质较清或有微流水的江河、水库、池塘的底部沙泥或草丛中,也常栖息于岸边的沙石缝隙、洞穴及杂物中。游泳能力不强,不能快速和长距离游动。性温驯,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喜藏进泥里。适温范围15~35℃,最适温度25~30℃,10℃以下大量死亡。
㈡ 这是什么鱼啊,河里捉的
棘鳅为初级澹水鱼类。长吻棘鳅喜好栖息于河川中、下游略缓流区,或是小沟渠及池沼中较清澈、低污染的水域中。常躲藏于砂泥底中。杂食性小型底栖鱼类,以水生昆虫、小型甲壳类等为食物来源。通常为8~15公分,最大可达25公分。大陆名:长吻棘鳅,印度孔龙鱼、象鼻龙、钢鳅、刀鳅、石锥台湾俗名: 棘鳅、猪母锯(客家人俗称“猪麻锯”)、带刀鱼类别:其他热带卵生鱼原产地:印度、远东备注:为典型的蛇形类鱼,头窄、鼻长;鱼体呈褐色,背鳍上匀称地布有四或五个褐色眼状斑纹;棘鳅属夜间活动鱼类繁殖方式:卵生。气候带:热带。地理分布:印度以东的东南亚之广大区域,台湾亦产,分布于台北桃园一带。体呈长条状,似泥鳅,吻端尖且向前突出,口下位。背、臀鳍前有一排分离之硬棘。鱼体呈绿褐色,体侧具14-17条不太明显之暗色横带;背鳍基底下方有6-7个黑色镶白边之圆形斑。背鳍基底长由鱼体全长之2/3处直达尾柄,但不与尾鳍相连;无腹鳍;臀鳍亦长几乎与背鳍平行。最大体长可达38公分。底栖性鱼类,对水质之适应性强,能生活于澹水与半澹咸水区。白天躲藏于砂泥中,夜晚出来觅食,利用长长的鼻子及口挖掘砂泥中的猎物,性喜吃食活饵,包括孑孓、红虫、小型甲壳类甚至蚯蚓,属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尼及马来西亚等国家之河流中。[
㈢ 这是什么鱼
如图 , 人工繁育的蟾胡鲶 学名
胡鲶科 Clariidae 胡鲶属 Clarias 鱼类
下图为 蟾胡鲶 Clarias batrachus, 俗称 土虱、土杀、泰国土虱、塘虱鱼
原始鱼体修长。体色为灰色或浅灰色,体侧带有斑点。腹鳍小,胸鳍上带有毒棘,由其是雄鱼鱼体上的毒棘很坚硬。背鳍软条60至76枚;臀鳍软条47至58枚。体长可达47厘米。
栖息于沼泽,池塘,沟渠,稻田与河水泛滥区污浊又泥泞的水域。干旱时,能离开水域并靠着辅助器官呼吸在陆地上移动至其他水域。属杂食性,以昆虫、蚯蚓、贝类、水生植物、腐肉等。
㈣ 小河里有什么鱼
小河里有的鱼品种比较多,按照正常情况下罗非鱼塘角鱼鲤鱼,小虾,草鱼,大头鱼,这些常规的肯定是有的,因为在河里面生长的鱼的品种比较丰富,因为现在荷包里面,再经过人工整治以后,很大一部分水质都得到了调整,那么在这种前提条件之下,鱼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因为很多时候河道管理部门会根据和的不同情况放生一些比较稀缺的鱼类,从而,通过这种鱼类补足品种的不足,从中,改善河流的水质环境,借此达到生态循环,优质化的效果
㈤ 印尼都产什么能吃的鱼
很多耶,因为印尼很大,也靠近沿海地带的地方很多。 靠捕鱼为生的更不用说。
鱼类更是印尼特产之一。所以印尼有繁多鱼类料理。而且印尼也能产出来的,都是能吃的了==
㈥ 印度尼西亚人民都吃什么鱼
可能是 当地的俗称 ,但很容易误导 消费者
金鳞鱼科 Holocentrida姬川灌沸弑度鬼砂邯棘e 棘首鲷属 Pristilepis 鱼类
下图为 少鳞棘首鲷 Pristilepis oligolepis
夜行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