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怎么防止通胀

印尼怎么防止通胀

发布时间:2022-07-06 13:35:45

❶ 为什么美国可以随便印美元而不用担心通货膨胀

实在是看不下去,那些人不知道从哪里复制来的。
我说说我的理解,不代表正确。
首先,美国不可以随便印美元,因为它是世界货币,需要征求各国意见。但是也只是征求而已,而且印制额度,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适当调整。当然,为了维护自己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肯定不会薅羊毛把羊给薅死。不过,时不时的薅点没关系,假如没有好处,为什么要费劲的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但是如果它印的太多,太过分,大家就不乐意了。毕竟你只是印了几张纸,就把我们的财产分掉了。这就像,中东有10亿桶石油,一美元一桶,美国只需在家印5亿美元,就可以换购5亿桶油。是不是很霸道?所以,从目前来看,美国已经做的有点过分了,好多国家都再想办法,使用其它货币替代美元。中美贸易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中国要推行人民币结算。当前以前也有小的国家挑战这个,后来被武力颠覆了。
其次,其它国家,比如印尼,巴西,等等包括中国,自己疯狂印自己的钞票,结果就是,通胀。可美元是世界货币,它疯狂印钞票,结果就是,全世界来买单。所以,每当它自己经济遇到风险的时候,就疯狂印钞票,发钱,这样就把美国的风险,转接给世界来承担。即使通胀又如何,反正,印出来的钱都是美国的。
最明显,看得到的就是,我们存了10万亿美元外汇,如今这十万亿美元的购买力远不如从前。
当然,为了维持自己美元的地位,一般都不会太过分。只有再金融危机等危急的时候,才会多薅点毛,俗称,印钞票,发钱。其实已经有点过分了,只不过大家无力反抗。美国维持这个靠的是什么,是武力和高端制造业。他几乎控制了所有高端制造业的咽喉。中国推行2025制造和人民币结算,这就是向美霸权主义宣战。所以,中美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咳咳,有点扯远了~

❷ 金融危机中的印尼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6日晚发表讲话,号召本国和境外企业着力拓展国内市场以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说,印尼将鼓励购买国产原材料和商品、扩大出口并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以保证收支平衡。为此,他将颁布特别命令要求政府各部门集中支出,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产业和购买国内产品。此外,他还准备发布一项刺激国内产品消费的计划。

据当地媒体7日报道,苏西洛是在开斋节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的有内阁部,金融界、企业界人士和经济问题专家等100人参加的特别扩大内阁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他同时要求企业不要有恐慌情绪,因为通过10年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印尼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他强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不会在这个国家重演,政府将努力确保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的水平。

在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印尼股票与外汇市场6日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双双告跌,其中雅加达股票综合指数下挫10.03%;印尼盾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跌3.23%,降至去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

舆论认为,苏西洛的讲话不仅勾画出了印尼政府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向,对稳定人心和市场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表明印尼政府严肃看待此次金融危机可能蔓延的情势。

印尼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受害者。当时,连续10多年一直保持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的印尼,陶醉在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之中,金融管制松懈,盲目引进外资和忽视工农业基础建设。当金融风暴袭来时,政府惊慌失措,应对无方,造成数十家银行倒闭,工商业陷于停顿,企业资本大幅缩水,人均收入从1000余美元锐减至400多美元,失业和贫困人口大幅增加。

因此,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印尼政府和经济金融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研议对策,防患于未然。印尼中央银行为防止资金外流,在连续5次提高利率的情况下,7日再次提息0.25个百分点,达到了9.5%,而私营银行利息已调高到12.5%。央行还考虑抑制贷款增长以保证周转资金充足。与此同时,为防范金融动荡,政府准备动用20亿美元备用贷款,供预算赤字所需以外的融资资本。政府有关部门还达成了出口市场多样化和削减消费品进口的共识。贸易部长冯慧兰说,印尼政府准备以中国、印度和中东市场代替美欧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种类和提高商品质量。另外,印尼政府还决定采取修正政府开支、扩大社会安全网和革新创业资金三大预防措施。国营企业管理部门还要求国有企业将海外美元存款转移到国内,以保护国家外汇储备。

印尼经济专家和各界人士也纷纷就此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舆论普遍认为,美国金融危机至少将延续几个季度,并将危害亚洲经济增长。为此,政府必须采取具体和实质性的安全步骤加以应对,其中稳定民众和市场信心、完善金融危机防范机制、大力挖掘拥有2.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并激活购买力以及实现出口目标国多样化等应成为政策重点。

❸ 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5.9%。分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3.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9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比1-5月份低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9%,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02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3.就业目标完成较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0万,完成全年目标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完成全年目标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万,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09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5%。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城乡消费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9966亿元,增长23.2%。在城镇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第一产业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其中城镇34819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16224亿元,增长20.0%;批发和零售业4306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720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4.0%。

2.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快33.4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减缓

1-5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完成2906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关税和企业所得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 本外币存贷款反向变动

6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余额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6.86和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75%,上半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0亿美元,同比少增23亿美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1.98和0.74个百分点;外汇贷款余额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3%。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外汇贷款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量扩大 利率略有所回升

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31万亿元,日均成交 4153亿元,同比增长55.9%,同比多成交1489亿元。
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07%,比上月高0.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08%,比上月高0.2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1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1.95%,比上月末高0.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

6.全球股市普遍下跌,A股跌幅全球之最
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油价持续高走的影响,全球股市普跌,美股创两年来新低。A股处于下跌中继当中,第二季度上证综指收于2746点,单季跌幅达20%。由于越南股市已反弹30%,因此上证股指自6000点以来跌幅是同期全球之最。
影响A股下跌趋势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有对国内经济下滑的担心和CPI的持续上扬,并且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国内机构对A股仍是一片看淡,基金赎回压力大增,反过来又进一步对A股走势构成压力。

三,政策效应

1, 总体经济形势判断

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继南方雪灾之后,四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一波三折,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通胀上升,增长趋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上半年GDP增长10.4%,CPI上升7.9%,呈现出经济增长明显滑落,通货膨胀高位趋降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测大致相符。
经济增长回落,表明我国的经济运行进入了本轮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不过,目前仍处在高位,回落的空间还有。人们对增长回落给予了过分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果回落过大,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无法掩盖和拖延;二是官员晋升的锦标赛以及政府的正当性和威信也可能受到影响;三是就业困难有可能增大,社会稳定会受到威胁。
其实,真正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经济运行风险的进一步积累。这从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是进口高速增长,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虽然符合经济调整的需要和方向,但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操作方向不错,但一时难以到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旧,甚至呈加剧之势。三是企业利润增长下滑,个人收入增长趋缓,而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再加上相对价格扭曲,既可能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使增长进一步下滑,更不利于结构调整。
关于地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在经济上,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估计在上万亿元左右,有的甚至无法补救,但损失的是存量资产,而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引致和增加的是新的社会需求,拉动的是流量的增长。在社会生活方面,地震也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应对和把握得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否则,也可能是又一次付出的学费。

2, 关注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动荡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基本趋势是经济增长趋缓,通货膨胀加速。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0.8%,二季度会进一步萎缩,CPI已经达到3.7%,今年夏季有可能超过4%,是欧洲央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2倍。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接近4%,晚些时候有可能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季度为0.6%,全年预计为1-1.6%,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1.1%,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也是26年来的第二大升幅,预计全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8%-4.2%。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而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两位数,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5%,形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态势。
很多人将通货膨胀的上升归之于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议有一定道理。近四年来,国际油价每年以每桶10―20美元的幅度上涨,自去年7月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市场监督原油一篮子平均价翻了一番,从70美元涨至140美元,今年涨得更快,前6个月提高了近50美元,涨幅超过了40%。近三年,国际粮价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3、4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猛涨75%。然而,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国际货币政策环境过于宽松,特别是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实行了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日本央行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至于一些新兴经济国家,由于采取不同形式使本币与美元挂钩,因而当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走贬时,也就无法收紧自己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等于美联储输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这是目前国际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是什么人的阴谋。因为,现行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强权主导和盛行的格局,而各个国家又都是民族利益至上,其行为方式和政策选择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的利益。
与全球通胀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动荡的加剧也值得特别关注。最近,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运营危机,一周之内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去了50%,半年内市值合计蒸发了460亿美元,受此拖累,纽约三大股指全线下挫,全球市场发生“金融海啸”。与此同时,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由于包括次贷在内的信贷资产出现大批坏账,造成亏损,发生流动性困难,出现挤兑,因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案。于是,次贷危机远未结束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自去年9月次贷危机暴发,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次贷危机的冲击一浪接着一浪。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着名金融机构相继报亏和扩大损失计提,并向外寻求融资,市场流动性压力剧增,美联储在向市场流入资金的同时,与欧洲央行等联手干预。一些人预断,次贷已经见底。今年三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到了4月份,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一些人又预测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一次的冲击让人们重新认识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承担着美国12万亿美元普通住房的融资或者信用担保,其破产倒闭可能是灾难性的,与之相比,次贷危机已经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美国政府不可能见死不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已达506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5787亿美元),并且是两房的最大债权人,损失已无法避免,即使美国政府通过发行更多的国债施以援助,也只是减少了一些损失而已。

3, 货币、汇率与短期资本流动

今年以来,面对通货膨胀上升之势,央行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曾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回收流动性1.3万多亿元,并按季度加强了对贷款的控制。应当肯定,从紧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持,不能因通胀率的高位回落而改变。但是,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讨论的。数量控制是刚性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就是证明。不如适当放松数量控制而运用利率调节,这就会给那些能够承受得起的企业以选择的余地。
央行偏好于数量手段而摈弃价格手段的原因在于,在中美利差倒挂和升值压力未解的情况下,运用利率调节会刺激热钱流入。特别是最近,有人估算热钱流入的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之巨,更增加了央行的顾虑。其实,热钱本身的概念就不清楚,不如改用短期资本流动,其数量也是一个难以准确估算的问题,上述估算就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我们曾经指出,短期资本流入套汇套利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汇率升值预期,利差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短期资本不可能在银行呆那么长的时间,而实际利率为负和存贷款利差过大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和财富逆向转移才是主要问题。对此最好的证明是,在股市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利润猛增,中信、浦发、民生、招商预增100%以上,其中,中信和浦发分别是150%和140%,全部上市银行上半年预增利润有望达到70%,全年达到50%,其中,利差收入占1/3以上。要知道,政策操作和市场调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适当的政策。因此,政策调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只求稳妥,不求进取,否则,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其失误和风险可能更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6.1%,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累计升值接近20%,但对欧元不升反贬。有人认为,升值已经到顶,升值速度过快,升值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其实,短期资本流入加速,升值压力依旧,说明升值并未到位。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通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既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之于货币政策,也不能把升值的目标定位于治理通货膨胀;汇率升值主要是调整内外相对价格关系和解决经济内外失衡。不仅如此,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既有互补的一面,也有互替的一面。汇率升值减少了相对价格扭曲和外部需求,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在没有调整到位以前,升值预期和升值压力造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还会推动通货膨胀。CPI和PPI的不同走势、储蓄存款回流、一般市场价格与资产价格涨落互见以及本外币存贷款的反向运动,均与此有关。
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会增加进口和抑制出口,今年以来出口增长趋缓、进口增长加快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关闭破产,纺织等一些出口行业和珠三角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受到明显影响。这正是汇率调整的目的以及调整的代价或者机会成本。须知,任何政策都不是免费的午餐。经过调整,汇率趋向合理,内外失衡缓解,国内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改善,失业的工人就会重新就业,经济也会恢复增长,虽然会有一个过程和时滞。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正是进行调整的好时机。如果没有困难,生产多少出口多少,利润不断增加,日子很好过,谁还去调整?事实上,真正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来的。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技术水平低、加工程度浅、增加价值少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需要退出的企业。这些企业不退出、不转型和不升级,新的企业就进不来,只有低水平和低技术的企业退出去或者转型升级了,新的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才能提升,出口结构才能改善,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这是汇率升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汇率政策就成为调整的主要手段。在最近的汇率政策操作中,央行改变了一升一贬的操作方式,开始了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同时升值的操作。这是一个进步。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反而扩大了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至于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运用其他政策手段予以平衡和缓解。最近出台的提高纺织业出口退税的办法就是如此。
在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和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造成了风险的积累,而资本流动的逆转则将是危机的来临。最近越南的情况就是证明。因此,央行不仅要治理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而且要关注资本流动,保持金融稳定。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虽有滑落,但依然保持了10.4%的增长速度,似乎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是,资本流动的逆转也许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而中国目前的情势又是历史上不曾遇到过的。所以,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方面在加强资本流动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动趋势和情况进行有预见的研究和事先的充分准备。这样,在事件来临时就能处于主动地位,进退有据,应对自如。

4, 把治理通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

在上个季度的经济分析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指出,中国进入了一个中度通货膨胀时期,这个时期并不是一、两年的短期的,而可能是中期的。即使下半年的消费价格走低,今年的通胀率也不可能降到6%以下,明年也不会更低,企图把消费价格控制在5%以下是不可能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不得不调整人为压低资源要素价格,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即使别的因素存而不论,仅就粮食来看,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尽管今年的夏粮取得了丰收,预计达2400亿斤,全年粮食产量10241万斤,但是,在国际粮价大涨和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据了解,现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小麦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虽低于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接近1元/斤),但远高于2008年国家规定三级白麦的最低收购价格(0.77元/斤),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不仅现行收购价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再一次发生谷溅伤农的事情,也阻止不了粮食的走私出口。因此,与其采取价格控制和扭曲相对价格的办法,不惜代价地把通货膨胀率压至5%以下,还不如面对现实,在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相机抉择,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校正相对价格关系的人为扭曲。

在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人们更关注价格总水平和通货膨胀,而忽视相对价格和比价关系。这一点不难从新闻媒体的舆论中得到证明,政府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是其集中表现。不仅如此,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甚至采取了控制物价、扭曲相对价格的做法,如扩大实际利率负值,保持资源要素低价,进行不适当的价格补贴等等。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统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会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其实,通货膨胀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虽然对低收入阶层的损害较大,但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的是相对价格扭曲,而非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如果说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相对价格的调整比较困难,那么,用扭曲相对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大。因此,把抑制通货膨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也许更为恰当。6月20日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就是一例。如果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油品的消费和浪费还会增加,财政补贴和社会不公也会继续扩大,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加剧,油价还要进一步上涨。而调升成品油价格,虽然有可能使今年的消费物价稍有上升,但会使以后的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国际油价应声回调就是证明。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说,成品油提价是长期利好。目前,美国的汽油价格是4美元,日本是188日元,香港是16港元,而国内提价后是6元多。如能通过几次调价,与国际油价接轨和联动,进而放开油价,就可以彻底消除油价管制中发生的种种荒唐事件,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奥运会以后,应当继续做下去。油价如此,其他价格也是一样。
此次成品油提价虽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与此同时采取的一些价格管制和补贴措施还值得讨论。发改委在把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的同时,宣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农业和生产化肥用电价格不作调整,对全国发电用煤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发电用煤出矿价不得超过提价当日的实际结算价格。此外还出台了一些价格补贴。从这些情况中不难看出,一是价格调整的政策目标全部集中于此次提价不能影响消费物价,这与其说是关注民生,不如说是为了政府的面子,结果是大大削弱了调价的效应。比如,如果说低保补贴标准较低,应当及时提高;既然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价格不得提高,为什么借此提高低保标准。再如,出租车租价不能提高,油价提高由政府补贴,究竟补贴了谁?能够经常打的的不会是低收入群体。二是进一步扭曲了相对价格关系,比如,与油品相比,天然气价格本来偏低,现在更低了。再如,煤电联动搞了多年,很难推动,这次政府干脆把它取消了。三是政府的价格管制大大加强,以至于深入到很多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中去,这才是更令人担忧的事情。可见,用加强价格管制和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四,体制分析

1, 关于国企高管的激励和薪酬

在第1季度的报告中,我们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先收租,后分利,收租和减税并行的建议,这里根据新的情况再做一点补充。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和薪酬问题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国资委和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着手实施股权激励。开始时,境外高管的高薪和股权激励只是画饼充饥,名义上与国外高管一样,实际上拿的仍是国内工资。当年刘金宝案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只要有了这类制度规定,企业及其高管都会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地将其从名义规定变成实际的好处。于是,除了令人膛目的在职消费以外,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如脱缰野马。资料显示,2002年中央国企主要负责人的实际平均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是12倍,2003年扩大到13.5倍,前不久,人大常委郑功成在审议国有资产法案时说,央企高管年收入与职工收入差距高达数百万元,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有的企业经营者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年薪超过数千万元。中移动1997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激励范围从最初总公司董事、高管扩大到分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员,历年来,这家公司经理人员共动用100.6714亿港元认购期权3.5395亿股,以行权时的市价计算,相关收益高达111.2196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为此设定上限封顶,规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权授予时薪酬总水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H股公司不得超过40%,境外红筹公司不得超过50%,超过上述规定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不再行使。与此同时,中纪委也发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于〈中国共产党缓慢行走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对国企老总违规自定薪酬要进行党纪处分。其实,股票期权封顶也与当年的奖金封顶一样是管不住的,党纪处分也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相对价格扭曲,资源要素租金变成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对企业高管的任何激励安排都缺乏基础和依据。其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内部董事为主制定的激励方案不可能合理。因此,与其在激励安排的具体办法和管制上做文章,不如在基本制度基础的改革上下功夫。
五,趋势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通胀和金融动荡还会继续,国内政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奥运会是最重要的事件,对当期的经济运行既有推动,也有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具体预测如下

季度

经济指标 2007年全年(实际) 2007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3季度(预测)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GDP 11.4 11.5 10.4 9.8
工业增加值 18.5 18.5 16.3 16.0
固定资产投资 24.8 25.9 26.3 25.0
消费品零售额 16.8 15.4 21.4 22.0
出口 25.7 27.6 21.9 20.5
进口 20.8 18.2 30.6 28.0
消费物价 4.8 3.2 7.9 7.5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❹ 当前经济环境下,在不大幅加息的情况下,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有哪些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

关键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美国经济危机中国纺织行业的影响
生产所用原、辅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市场持续疲软的共同影响,2008年1-6月,公司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3.70%。2008年下半年受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众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对公司经济效益影响较大。这是德棉股份半年报中的一段表述。受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类似的表述见诸于诸多纺织企业的公开资料。纺织行业困难重重。 “前7月出口价格上涨对出口额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现节节下滑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出口提价能力正在逐渐趋于衰竭。”日前,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公开对纺企出口提价能力表示担忧。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开始,我国出口价格增幅开始加速回落,致使前7月我国纺织出口综合价格指数升幅减缓至3.52%,数量增长幅度降至5.21%,而同期纺织出口额增幅也降至8.92%,价格对于出口的贡献率显着低于量。行业不景气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完成投资1534.10亿元,同比仅增长13.1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3.15%,纺织投资实际已经回落到10年均值以下。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行业分析师刘欣介绍,从分行业投资情况来看,除了棉纺行业的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有所萎缩,其他行业均呈继续增长之势,但丝绸、制成品、针织、服装、化纤、纺机等行业的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水平的回落。其中投资增速回落最为突出的就是纺机行业,其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0.9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进行人力成本的裁减,目前,已经有30家纺织服装上市企业中报显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同比下降。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再次,国内旅游支出消减。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因此,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之中,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普遍惜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华尔街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紧缩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控”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放松。即使不久前出台的“两率”下调,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房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将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结论:

金融危机虽然不是在中国产生,但是其影响是波及全世界,中国也不利外,中国的许多行业受到其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等等这些影响都会左右中国人民的生活,这些行业的受损使得更多的企业倒闭,使得更多的人下岗。所以就业市民生之本!中国经济的确应早实现由外需主导向内需拉动,中国企业也应该着力于产业升级换代,即使这种转型导致一些企业的死亡。不过,面对失业人口可能激增的情形,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为调整赢得必要的稳定的环境。当此艰难局面,帮助国民保住他们的工作,正是政府应尽的最大职责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❺ 黄金可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说其他有保值功能的商品.是为什么呢200分

黄金可以消化流动的资金,使纸币变少.这个理解是对的。因为应付通货膨胀,有人会因为货币要贬值而购买成黄金来保值。货币的流通就会减少。 黄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硬通货。太平盛世古玩玉器价值高,灾荒乱世年间黄金就值钱。

❻ 结合11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应采取什么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日益增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供给因素(1)地球上的黄金存量:全球目前大约存有13.74万吨黄金,而地上黄金的存量每年还在大约以2%的速度增长。 (2)年供求量:黄金的年供求量大约为4200吨,每年新产出的黄金占年供应的62%。 (3)新的金矿开采成本:黄金开采平均总成本大约略低于260美元/盎司。由于开采技术的发展,黄金开发成本在过去20年以来持续下跌。 (4)黄金生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变动状况:在这些国家的任何政治、军事动荡无疑会直接影响该国生产的黄金数量,进而影响世界黄金供给。 (5)央行的黄金抛售:中央银行是世界上黄金的最大持有者,1969年官方黄金储备为36458吨,占当时全部地表黄金存量的42.6%,而到了 1998年官方黄金储备大约为34000吨,占已开采的全部黄金存量的24.1%。按目前生产能力计算,这相当于13年的世界黄金矿产量。由于黄金的主要用途由重要储备资产逐渐转变为生产珠宝的金属原料,或者为改善本国国际收支,或为抑制国际金价,因此,30年间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无论在绝对数量上和相对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下降,数量的下降主要靠在黄金市场上抛售库存储备黄金。例如英国央行的大规模抛售、瑞士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准备减少黄金储备就成为近期国际黄金市场金价下滑的主要原因。 2、需求因素:黄金的需求与黄金的用途有直接的关系。 (1)黄金实际需求量(首饰业、工业等)的变化。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了黄金的总需求,例如在微电子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黄金作为保护层;在医学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尽管科技的进步使得黄金替代品不断出现,但黄金以其特殊的金属性质使其需求量仍呈上升趋势。 而某些地区因局部因素对黄金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如一向对黄金饰品大量需求的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7年以来黄金进口大大减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及韩国的黄金需求量分别下跌了71%、28%、10%和9%。 据统计,中国现在人均黄金消费量仅有0.2克,与世界最大黄金消费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印度人均黄金消费量为0.85克,相当于中国人均黄金消费量4倍以上。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均收入看,中国大大高于印度。因此,中国有着非常大的黄金消费潜力,前景非常可观。 (2)保值的需要。 黄金储备一向被央行用作防范国内通胀、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投资黄金主要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达到保值的目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态势下,由于黄金相较于货币资产更为保险,导致对黄金的需求上升,金价上涨。例如:在二战后的三次美元危机中,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趋势严重,各国持有的美元大量增加,市场对美元币值的信心动摇,投资者大量抢购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1987年因为美元贬值,美国赤字增加,中东形势不稳等也都促使国际金价大幅上升。 (3)投机性需求。 投机者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利用黄金市场上的金价波动,加上黄金期货市场的交易体制,大量"沽空"或"补进"黄金,人为地制造黄金需求假象。在黄金市场上,几乎每次大的下跌都与对冲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黄金在即期黄金市场抛售和在 COMEX黄金期货交易所构筑大量的空仓有关。在1999年7月份黄金价格跌至20年低点的时候,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COMEX投机性空头接近900万盎司(近300吨)。当触发大量的止损卖盘后,黄金价格下泻,基金公司乘机回补获利,当金价略有反弹时,来自生产商的套期保值远期卖盘压制黄金价格进一步上升,同时给基金公司新的机会重新建立沽空头寸,形成了当时黄金价格一浪低于一浪的下跌格局。高赛尔金银研发中心高金表示:"现在黄金市场价格走势并不完全由市场供需来简单决定,也不是由各国央行在其间简单博弈,其中投机性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3、其他因素: (l)美元汇率影响。 美元汇率也是影响金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黄金市场上有美元涨则金价跌,美元降则金价扬的规律。美元坚挺一般代表美国国内经济形势良好,美国国内股票和债券将得到投资人竞相追捧,黄金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受到削弱;而美元汇率下降则往往与通货膨胀、股市低迷等有关,黄金的保值功能又再次体现。这是因为,美元贬值往往与通货膨胀有关,而黄金价值含量较高,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加剧时往往会刺激对黄金保值和投机性需求上升。1971年8月和1973 年2月,美国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在美元汇价大幅度下跌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作用下,1980年初黄金价格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突破800美元/盎司。回顾过去20年历史,美元对其他西方货币坚挺,则国际市场上金价下跌,如果美元小幅贬值,则金价就会逐渐回升。 (2)各国的货币政策与国际黄金价格密切相关。 当某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由于利率下降,该国的货币供给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可能,会造成黄金价格的上升。如60年代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大量美元流入欧洲和日本,各国由于持有的美元净头寸增加,出现对美元币值的担心,于是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但在1979年以后,利率因素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日益减弱。比如2005年美联储十一次降息,并没有对金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惟有在 "9.11"事件中金市受利。 (3)通货膨胀对金价的影响。 对此,要做长期和短期来分析,并要结合通货膨胀在短期内的程度而定。从长期来看,每年的通胀率若是在正常范围内变化,那么其对金价的波动影响并不大;只有在短期内,物价大幅上升,引起人们恐慌,货币的单位购买力下降,金价才会明显上升。虽然进入90年代后,世界进入低通胀时代,作为货币稳定标志的黄金用武之地日益缩小。而且作为长期投资工具,黄金收益率日益低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但是,从长期看,黄金仍不失为对付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4)国际贸易、财政、外债赤字对金价的影响。 债务,这一世界性问题已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在债务链中,债务国本身如果发生无法偿债的现象将导致经济停滞,而经济停滞又进一步恶化债务的恶性循环,就连债权国也会因与债务国之关系破裂,面临金融崩溃的危险。这时,各国都会为维持本国经济不受伤害而大量储备黄金,引起市场黄金价格上涨。 (5)国际政局动荡、战争、恐怖事件等。 国际上重大的政治、战争事件都将影响金价。政府为战争或为维持国内经济的平稳而支付费用、大量投资者转向黄金保值投资,这些都会扩大对黄金的需求,刺激金价上扬。如二次大战、美越战争、1976年泰国政变、1986年"伊朗门"事件等,都使金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如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组织袭击美国世贸大厦事件曾使黄金价格飙升至当年的最高近$300/盎司 (6)股市行情对金价的影响。 一般来说股市下挫,金价上升。这主要体现了投资者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如果大家普遍对经济前景看好,则资金大量流向股市,股市投资热烈,金价下降。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影响金价的因素外,国际金融组织的干预活动,本国和地区的中央金融机构的政策法规,也将对世界黄金价格的变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7)石油价格 黄金本身作为通涨之下的保值品,与通货膨胀形影不离。石油价格上涨意味着同伙会随之而来,金价也会随之上涨。

❼ 为什么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不对本国货币进行调整

我个人觉得,货币面值大主要是与通货膨胀有关。货币就像一根头发。看上去似乎政府说改便能改,实则不然,牵一发动全身。另外,我觉得题主的问题有点误导性。题主问为什么不调整一下货币面值,但是题主想解决的问题是“买个面包都要几百万,为什么不调整为几块钱就能买得到呢?”。所以您的提问和想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方向的。如果越南等国家取消大面额纸币,因为通货膨胀依然存在,所以并不会出现调整货币面额便能把一个面包价格从几百万下跌到几块钱的情况,而是会出现一个市民要提着几麻袋10块钱的纸币凑成的几百万去买一个面包的情况。

在经济市场上,任何东西都与货币相关。例如对内的货币体系,对外的各国汇率等,这个发行货币的面值和货币的总额,可谓牵动全世界,并不是某一国政府拍脑袋突发奇想而出的,我在武大修读经济学第二专业的时候,曾经在宏观经济学上学过一个公式,用于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英国发行多少货币,面值多少最为适宜。但是由于现在没有从事相关工作,所以便忘记了,想起来也实在对不起教我经济学的老师们。

❽ 越南、印尼通货膨胀严重,会成为下一个津巴布韦吗

并不会,越南有实力,应对这种问题!

❾ 百姓怎么样有效的规避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萧条时期

可以啊,可以用货币购买价值稳定的物品.比如地产 黄金等.
我们国家发生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是我国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大型资本操作有政府机构监管.
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金融系统由于GCD和香港政府的介入扶盘.
才使得香港金融稳定,不象泰国 马来西亚,恨死所罗斯了.

GCD虽然小问题不少,但至少GCD的社会主义控制经济稳定是西方国家比不上的.

*******************************************************
以下引用自 http://..com/question/22221698.html
*******************************************************
亚洲金融风暴 中国对香港有什么帮助?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

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
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
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
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
,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
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
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
诺骨牌"效应。
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

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
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
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对此,国际货币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

,狠抛泰铢。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
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
帅印,泰政府此举,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湖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菲律宾成了受害者
,比索汇率开始大幅起落。
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

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其时,人心
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盖下的各种弊端一一暴露出来。为了稳定军心,6
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
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发誓归发誓,偏偏其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此
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就在泰总理
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
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
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

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对抗索罗
斯。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阔的幅
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个瘾君子,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们四下出动,寻找可捕

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
马来西亚央行企图拉高沽空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

印度尼西亚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终挡不住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马币、印尼币对
美元兑换比价一低再低。
邻国阵地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货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唇亡齿寒,

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
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
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捍卫行动,开

始屈服,一副任打不还手的样子。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
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东南亚货币狙击战弄得人人自危,各国金融当局使尽浑身解数以免掉入这一泥

潭之中,就连在此次风潮中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也开始表态,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
席格林斯潘说,他特别"感到不安的是"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涉及到
另一个国家,美国愿意帮助"受这次波动影响的国家"。
国际投机商咄咄逼人的气焰已使得国际社会对集体应付货币危机的认识正在加

深。7月25日,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
来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层代表在
上海开会,会议结束后发出的声明表示,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亚太
各国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对有关国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协助成员国在
必要时进行经济调整,这个消息对东南亚各国来说,至少让他们觉得在自己与国际
货币炒家进行殊死搏斗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8月5日,危机重重的泰国,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

贷款计划及一揽子措施。8月11日,为拯救资金短缺的泰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主持,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行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诺分担为泰国提供总共160亿美元(后增至1
67亿美元)的融资款计划,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都各自承诺向泰国借出10亿美
元的贷款。8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
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就在东南亚各国四处求援、积极谋划之时,国际投机商却销声匿迹,突然不再

攻击。8月20日,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暂时回稳,东南亚各国人们均大大喘了口
气:好了,风暴终于过去了!
就像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一片杀机,东邻各国显然欢乐还 为时过早,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令人无奈的是
,这种宁静仅仅持续了几天;东邻各国还没来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迹。8月底,又一
轮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势瞬间而至。这一次,却把东盟成员文莱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罗斯一副得势不饶人的架势,剩勇追穷寇,再度集中火力扫荡东南亚

。进入9月份,这场风暴持续肆虐已进入第三个月,外汇市场的颓势仍在继续。东
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0月19日,泰国财政部长他农·比达亚也满腹惆
怅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这场对东南亚来说噩梦一般的4个多月的黑色风暴才渐趋平

静。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场动荡已告一段落。但对东南亚,特别是身处震源的泰国
来说,弹冠可以,相庆却已苦涩难提。
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这场危机中,受害最惨的恐怕非泰国莫属,猛烈的金融风暴把这个国家一下

子砸到了谷底。而在此以前,泰国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形象令人神驰目晕,一
个小业主回忆说:"好像我们挺有钱,以至于每个人都着手准备去买奔驰。"他们
热衷于海滨别墅,瑞士欧米茄、法国XO、德国奔驰、日本松下。像美国人一样,
他们每年也潇洒地安排去欧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当你在曼谷郊外碰见一
个乡下主妇,甚至街头叫卖的小贩,说不定就是股票大军的一员;"钱来得太容易
了",那时候,他们会以这么一种调侃的语气说正准备去欧洲旅行。可是现在,泰
国人目瞪口呆地瞧着索罗斯之流从他们手里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一切;家庭轿车被
警察拖走、失业开始困扰自己、浪漫的欧洲之旅只好取消,孩子也只好转到便宜的
公立学校……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这个家伙(指索罗斯)来到我们的国家
,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
泰国一银行行长差旺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瞧着索罗斯这流氓强盗剥夺我们

曾经拥有的财富,我们只想说,你不就是要钱吗?"
对所有的东南亚人来说,他们过去曾拥有一大笔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萨马特电

讯公司总裁查奴瓦斯特说:曼谷人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汽车刚下生产线,房
子新刷的油漆还没有干。但他们已经失去了一切。印尼音乐家邦尼勒古马赫为买一
幢梦中花园而奋斗了30年,正准备迁入时,风暴来了,"我不得不退掉它。"他
说。
一个为吃饭而忧的时代,一个需要省吃俭用的时代已不可避免,但曾经沧海的

感觉,让他们仍沉浸在富有的回味中。在曼谷市中心的广场里,有小贩在声嘶力竭
地叫着出租衣服,"你可以租到任何东西,私立大学的学生们为了保持体面,几乎
从头到脚都租。"小贩说他的生意还挺火的,礼拜天的商场里,依然人头攒动,唯
一不同的是:囊中已羞涩,只能闲逛。就像许许多多的北京老人遛鸟一样。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豪,也只能傻看着自己50%甚至更多的财产无影无踪而去

,据估计,从3月到9月,马来西亚排名前12位的富翁,仅在股票市场就损失了
130亿美元,印尼总统苏哈托的子女们也被迫出售他们的公司,以免颗粒无收局
面的出现。"过去的世界不复存在。"泰国第三大银行农业银行总裁拉姆萨姆如是
说。
曼谷奇异的风光依然那么美丽动人,吉隆坡的高楼大厦依然那么鳞次栉比;可

是,曾经的富有与现在的贫穷的鸿沟却是那么遥不可及。"这不仅仅是一种失落感
",泰一大学教授无奈地叹气。
直面现实,也许这是东邻人最痛苦又最无奈的选择!

三个月之后,席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登滩香港岛---狼终于来了。

黑色星期一

也许,在许许多多的香港人的记忆当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灾"就

像一场噩梦,至今仍心有余悸。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

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正因为此,它成了投
资分析家们最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气氛却并未在华尔街股市出现,恰恰
相反,道·琼斯指数一周之间跌落210点之后,当天却反弹了74点。
正当投资分析家们额手相庆之际,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早已危机四伏、暗潮汹涌

。事隔10年之后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开始降临,只不过,这次笼罩的是有购物
天堂之称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

.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对于港元前景
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
涨300倍。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41%。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当天表示,香港基本经济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
到外围因素暂时投机影响,投资者不必恐慌。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股灾。"他认
为,无论如何,特区政府首先是要捍卫港元汇率。虽然此前一天晚间有炒卖港元的
投机活动,但此时炒卖活动已被平息。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总裁任志刚也
发表讲话,声称金管局已于前一天晚上击退炒家。
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

的信心感染了投资者,24日,在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后,香港股市在这天强
力反弹,恒生指数上升718点,升幅达6.89%,27日,曾荫权再次重申,
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受损失的只会是投机者。
此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

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
小时。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
,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
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在这种状况之下,香港股市的震荡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因
素了。
对此,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强调,香港股市的震荡只是暂时性的调整。中国外

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波动,不足为怪,港股波动是
特区政府要自行处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将依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不会直接干预
香港的股市和港元汇价。北京方面对香港整体经济仍充满信心。
特区临时立法会财政事务局局长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说,社会对于稳定联合汇

率制度十分关心,关于市场的运作,特区政府的一贯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预应
减到最少。
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则劝市民保持冷静,反应不要过敏,入市时要审慎并

要量力而为。
香港舆论则表示了强烈的信心,《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过去,在经历

了经济危机后,本港会很快复苏,而且更加蓬勃,这次亦应不例外。美国财政指出
,自1987年全球股灾后,香港股市过去10年的回报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经过
九七股灾后,本港只要大力发展经济,十年后的回报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港币保卫战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

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
时间问题而已。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
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
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机商就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了冲击,

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
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和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
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香
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
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
的投机者面对坚壁清野之局,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故在很短的时间内,
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然而,人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批炒家并不会就此罢休,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

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
不要轻举妄动。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
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
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
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
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
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
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
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

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获益,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场上积累大量
淡仓,然后买上远期美元,沽远期港元,大造声势。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
采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推低股市与楼市,这
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
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换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
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

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
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
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
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
,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
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
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
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
多的人去思考。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

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
击。

❿ 美国和印尼近五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CPI 类别和比重 还有五年的通货膨胀率 谢谢在线等

各国CPI的类别、比重,应该都是保密的,尽管有些大类可能会进行很粗糙的披露。
对印尼的情况不了解,但是美国的CPI数据及说明,可参考如下链接:
http://www.bls.gov/cpi/
页面下边的CPI databases里,可查到历史数据。

阅读全文

与印尼怎么防止通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体育是什么 浏览:381
印度做饼哪里最好吃 浏览:226
为什么伊朗做不了商检 浏览:869
中国画烟多少钱 浏览:980
500块钱可以换多少印尼盾 浏览:845
印尼玛瑙怎么辨别真假 浏览:649
去英国考研多少钱 浏览:517
为什么印度人不喜欢泰姬陵 浏览:625
印度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浏览:693
武汉哪里有卖意大利面 浏览:143
伊朗为什么信仰宗教关系 浏览:1002
中国吉他制造在贵州哪里 浏览:55
越南摆摊一般多少钱 浏览:515
越南人说中国话是什么语言 浏览:317
印尼海啸怎么死这么多人 浏览:130
中国机专是什么专业 浏览:821
意大利特产有哪些最贵 浏览:474
印度苦行僧吃什么最好 浏览:467
印度的电影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700
英国老师怎么管理班级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