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宗教是什么
印尼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其建国指导思想“潘查希拉(pancasila)”五基原则第一条就是“信仰神道”,所以印尼政府承认人民选择不同信仰的自由,并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每年都拨专款用于扶助建设清真寺,教堂,宗教学校,发行宗教经书和开展各种宗教活动。
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徒的人数在世界上居首位。伊斯兰教对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风俗习惯都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徒很讲究礼节,熟人相见,除互致问候外,还念诵祝辞“愿真主保佑你”,而“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更是时常挂在嘴上。文雅、谦恭 、和蔼是穆斯林公认的美德。宗教在穆斯林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虔诚的教徒每天要到清真寺做5次跪拜,跪拜前要脱鞋,然后沐浴净身,一般清真寺内都保持安静、肃穆的气氛。
(1)印尼现在有什么思潮扩展阅读
印度尼西亚无国教,但规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亚建国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条),不然将被视为共产党(在印度尼西亚,共产主义等相关行为,是非法的)。
虽然印度尼西亚宪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仅承认6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儒教。印度尼西亚虽然不是伊斯兰国家,但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虽然印度教及佛教为少数宗教,但皆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文化。由于穆斯林商人的影响,伊斯兰教最初于13世纪采行于北苏门答腊,至16世纪成为各地区的优势宗教。
天主教则由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及传教士传入;而新教则于荷兰殖民时期由荷兰加尔文主义及信义宗传教士于殖民期间传入。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所信仰的宗教,如爪哇阿邦安伊斯兰教、巴厘印度教及达雅克基督教,一般较少注重宗教正统性,而具有本土化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度尼西亚人
B. 巴不亚省的独立运动
正当印度尼西亚处于政局不稳、社会治安恶化和经济复苏缓慢的严峻关头,位于该国东部的巴布亚省(原伊里安查亚省)的民族分离活动再度抬头,引起了印尼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
5月29日到6月4日,来自巴布亚省14个县和世界各地的2700名巴布亚人代表在该省省会查亚普拉召开了为期一周的“巴布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时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强调巴布亚将脱离印尼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大会政治事务委员会批准的五点声明指出,“西巴布亚(即伊里安查亚)从1961年12月1日伊里安查亚领导人宣布脱离荷兰独立以来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巴布亚不是印尼的一部分”。大会还授权由31人组成的巴布亚主席团委员会为巴布亚的“国家地位”寻求国际社会的承认。大会领导人说,“尽管巴布亚从法律和历史上不属于印尼”,但他们将通过对话和其他和平方式达到实现独立的目的。
此次代表大会是由长期从事分离活动的巴布亚独立组织召集的。为了达到“一致的成果”,会议组织者拒绝反对独立的人士参加会议并对他们进行恐吓。从一开始就认为“巴布亚全国代表大会”不合法的印尼政府立刻作出强烈反应。瓦希德总统明确表示,印尼政府拒绝承认大会试图把巴布亚省从统一的印尼共和国分离出去的所谓“成果”,因为政府已经宣布此次会议不能代表所有的巴布亚人,是非法的。他说,大多数巴布亚人仍然希望与印尼合在一起。他还对来自荷兰和澳大利亚的一些人士参加大会表示反对。与此同时,印尼国会议长丹戎也呼吁说:“我们必须警惕,巴布亚会像东帝汶那样(从印尼)分离出去。我们不能容忍国家的一部分分离出去。”
巴布亚原是荷兰殖民地,1961年获得独立。1962年8月5日,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下,印尼政府同荷兰政府经过艰苦谈判签订了《纽约协议》,荷兰同意将对巴布亚的管理权移交给联合国临时行政机构。1963年起联合国开始与印尼共同管理巴布亚。1969年7月至8月印尼政府在巴布亚就其归属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结果大多数人赞成巴布亚与印尼合并。同年11月19日联合国大会承认这一公决结果,自此巴布亚正式划入印尼版图。然而,从60年代到1998年初,巴布亚独立组织领导的分离主义运动一直以游击战的形式与印尼政府对抗。1998年5月21日苏哈托军人专制政权垮台后,巴布亚的独立运动由武力对抗改为发表自由声明、举行非正式会议等政治方式。1999年2月26日,巴布亚的一些人士同当时的总统哈比比直接进行了对话。鉴于巴布亚存在着要求获得广泛自治和要求独立这两部分人,印尼人民协商会议决定给巴布亚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为了让巴布亚人民享有更多的经济利益,印尼中央政府决定将巴布亚省75%的资源归当地人民使用。但是,中央政府的让步并没有改变分离主义分子的图谋,他们的分离活动日益猖獗,并最终导演了这次的“巴布亚人民代表大会”。
那么,为什么巴布亚省的分离活动如此猖獗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印尼军事强权统治的结束为各种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机会。新政府在政局不稳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各种势力的制约能力下降,特别是去年8月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脱离印尼后,印尼长期以来相对隐蔽的分离活动迅速抬头。除巴布亚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印尼其他一些地区的分离活动也一度出现上升势头。如在位于印尼西北部的亚齐特区,分离主义组织“亚齐独立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暴力活动,要求亚齐脱离印尼独立。在新政府的艰苦努力下,印尼政府在今年5月12日于日内瓦同“亚齐独立运动”签订了临时停火协议,并于6月2日开始实施。但是,在协议签订后的两周里双方的冲突再次加剧,造成31人死亡、36人受伤。就在该协议正式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小时,“亚齐独立运动”秘书长苏尔法赫里在马来西亚被枪杀。这表明抵制停火的势力仍试图挑起冲突,实现民族和解决非易事。第二,长期以来,苏哈托政权在政治和经济上排挤巴布亚人。巴布亚人的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他们还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不满情绪不断增长,从而坚定了他们脱离印尼的决心。第三,西方某些国家和印尼的个别邻国出于其在巴布亚的战略和经济利益考虑,公开或隐蔽地支持和怂恿巴布亚的分离活动。
针对巴布亚省的民族分离活动,印尼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动同分离主义组织协商对话,争取与其达成和平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巴布亚人民代表大会”结束时,印尼政府已向该省增派了1万多名军警,以防局势恶化。瓦希德总统6月5日发表谈话说,印尼军队将采取坚决行动,对付巴布亚省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C. 有谁知道印尼国家的历史
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岛),意为印度各岛。印度古籍称之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为大洋之间的岛屿。至今仍有人称印尼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献中,有时也泛称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爪哇;欧洲 旅行家和探险家则称群岛为大爪哇和小爪哇;当地人称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居民为爪哇人,称东边的小群岛为小爪哇。荷兰人入侵群岛后,印尼被称为荷属东印度或东印度。19世纪中叶,西欧学者最先将“印尼”用为地理名称。20世纪初,随着民族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开始考虑政治用语。初期使用“东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学生在荷兰成立“印尼协会”,“印尼”首次成为政治用语。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为民族和国家的名称之后,“印尼”便被广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为国名。
印尼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北接马来西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两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印尼是由1.3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之国”称号,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于这些岛屿星罗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国”称号。面积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亿(1985)。有100多个民族。爪哇人占47%,巽他人占14%,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语。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雅加达。
原始公社时期(公元前4万年~前2世纪) 印尼是原始人类发源地之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在爪哇岛先后发现“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罗人”等原始人类化石。公元前4万年起,印尼原始居民进入氏族社会。构成印尼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或称澳斯特尼西亚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纪陆续从亚洲大陆东南部迁来的。由于迁移时间的先后和在印尼定居地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但其共同点是种植稻谷,信仰万物有灵说,崇拜祖先灵魂,实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会(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南海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印度人来往群岛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传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叶调。公元3~7世纪,出现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奴隶制王国,如西爪哇的达鲁曼、中爪哇的诃陵和东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种姓制度被移植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社会制度。5世纪佛教开始传入。新兴地主阶级以佛教为武器反对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的婆罗门教。经过长达3个世纪左右的斗争,佛教取代婆罗门教的地位。
7世纪中期,苏门答腊和爪哇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苏门答腊巴邻旁(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迅速发展为海上商业帝国。室利佛逝是当时东南亚佛教中心。7世纪之后,爪哇各独立王国之间、特别是印度教的珊阇耶王国与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争夺中爪哇的霸权。856年夏连特拉最后失败,王子逃往苏门答腊,继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纪,爪哇政治中心从中爪哇转移到东爪哇的布兰塔斯河流域。11世纪起,室利佛逝国势日衰,到13世纪未终于灭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国。在格尔塔纳加拉统治时期(1268~1292),王朝发展为印尼第二个跨岛的强国。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尔塔纳加拉之婿罗登·韦查耶与中国元军合力,击败复辟势力,次年又赶走元军,建立麻喏巴歇王国,版图包括今印尼国土和马来半岛。13世纪末,伊斯兰教进入印尼后广泛传播,属领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区长官先后皈依伊斯兰教,建立穆斯林政权,脱离王国。1478年东爪哇封建领主军队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国遂亡。
16世纪末,印尼各主要岛屿兴起较为强大的穆斯林王国。爪哇有马打蓝和万丹,苏门答腊有亚齐,其中以农业为基础的马打蓝最为强盛。17世纪初,马打蓝苏丹阿贡(马斯·朗桑)致力于统一爪哇,征服内陆印度教王国。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6世纪末~1942年) 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来到东南亚地区。1511年7月1日A.de阿尔布凯克率领葡萄牙舰队侵入印尼。1596年荷兰商人组织第1支殖民先遣队闯入印尼。1602年荷兰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619年公司占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后,就以它为基地,开始了长达350多年的对印尼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在公司统治时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反抗有杜鲁诺佐约的抗荷武装斗争(1674~1679)、苏拉巴蒂起义、基·托坡领导的万丹人民起义(1750~1755)。印尼人民持续不断的武装斗争延缓了印尼殖民化的进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接管印尼殖民地。(见彩图)
1806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占领荷兰,继而派H.W.丹德尔斯任印尼总督(1808~1811)。1811年英军攻占印尼,建立短期统治(1811~1816),T.S.莱佛士为副督,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实行货币地租制,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816年荷兰收回印尼的统治权,恢复公司某些剥削制度,从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兰教阿訇的权益。日惹土邦爱国封建主蒂博·尼哥罗领导人民起义(见蒂博·尼哥罗起义)。在苏门答腊也爆发伊玛目·朋佐尔领导的斗争(称比达里运动)。荷兰财政日绌,为搜刮印尼资源,总督J.C.van den博施于1830年实行强迫种植制,规定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土地和时间用于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农作物,并按规定价格卖给殖民政府。强迫种植制给荷兰带来神话般的利润,大大促进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荷兰本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和印尼农民不断起义,荷兰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从1870年开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占领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颁布后,以荷兰为首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印尼,争租土地,经营大种植园,兴办各种近代企业。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村社瓦解和农民分化过程。印尼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爪哇农民运动也出现新特点,19世纪90年代,爪哇爆发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萨敏运动”。运动的领导人萨敏主张恢复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1907年,萨敏等人被流放。荷兰所发动的大规模殖民战争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别是亚齐人民坚持长达30多年的武装斗争(见亚齐战争)。直到1910年荷兰才征服整个印尼。
20世纪初由于印尼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荷兰在印尼实行所谓“伦理政策”,推广欧式教育,在印尼开始出现一批新知识分子。印尼妇女运动的先驱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唤起民族觉醒运动中作出重要贡献。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译崇知社)。此后,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出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伊斯兰联盟(1912)和“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1914)在领导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中的激进派参加伊联工作,使“伊斯兰联盟”发展为民族统一战线组织。1920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改名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义者禁止成员跨党,共产党人被迫退出伊联中央。此后,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工人运动有所发展,农民也纷纷加入党的群众性组织──“人民同盟”。殖民当局采取残酷镇压措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被流放国外。1926年共产党人领导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但遭血腥镇压。
共产党起义的失败和伊斯兰联盟的衰落,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夺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创造了条件。1926年苏加诺在万隆创立研究俱乐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义联盟,苏加诺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达召开大会,通过“青年誓言”,强调印尼儿女承认一个民族、一个祖国、一种语言,有力地推动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当局逮捕苏加诺等领导人,宣布民族党为非法组织。民族党后分裂为印度尼西亚党和印尼国民教育党(又称新民族党),从事合法活动。地主资产阶级各政党只提出温和的改革要求,脱离群众,致使工农运动失去革命领导,1933年“七省”号军舰起义也很快遭到镇压。苏加诺第2次被捕。30年代后半期,印尼民族主义者的有识之士决定与荷兰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由于荷兰政府顽固地拒绝在印尼实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数民族主义者轻信日本的宣传,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独立。
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军队侵占印尼,荷兰殖民当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印尼进行疯狂掠夺和搜刮;同时,为了拉拢有影响的民族主义者作为政治工具,就把苏加诺和哈达从流放地接回。在日本占领期间,多数印尼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基本上采取与日本占领当局合作的立场,同时利用合法身份进行大量民族主义宣传工作。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一些民族主义抗日派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从1943年起,艾地等人领导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党,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举行起义。随着战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阴谋,1945年春,准许印尼筹备独立。6月1日,苏加诺在独立筹备调查会(后改为独立筹备会)上发表有关“建国五项原则”的演说。
印尼独立与印尼共和国(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印尼人民发动八月革命(见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8月18日,独立筹备会通过宪法,苏加诺、M.哈达当选为正、副总统。9月确立总统内阁制,11月改行议会内阁制,地主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同年9月英军在印尼登陆,荷兰也企图卷土重来。荷兰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后发动两次殖民战争。印尼人民展开英勇的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印尼资产阶级政府先后被迫签订《林芽椰蒂协定》(1947)和《伦维尔休战协定》(1948),1949年11月,哈达政府与荷兰在海牙签订圆桌会议协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对和抵制保留荷兰特权的联邦制,强烈要求统一。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印尼政党林立,主要政党有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1952年退出马斯友美党)、民族党、共产党、平民党、伊斯兰联盟党和社会党。它们基本上组成 3种政治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内阁更换频繁。50年代中期,在共产党支持下,先后两次组阁的民族党奉行进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的内外政策。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召开会议,发表着名的万隆十项原则(见万隆会议)。1956年印尼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在帝国主义策动下,1956~1958年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先后发生军事叛乱。苏加诺为了平衡左右政治势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权,于1959年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倡导“纳沙贡体系”(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合作),对外继续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国内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实力的军人集团势力迅速发展。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事件之后,军人集团控制政局,大规模镇压印尼共产党和清洗异己势力,并逐步剥夺苏加诺总统的职权。1968年苏哈托正式就任总统。此后苏哈托多次连选连任总统。
印度尼西亚历史苏哈托执政期间,对外政策基本上执行亲西方国家路线,但致力于加强区域性合作。对内执行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替代工业”和“面向出口”工业,从1965年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左右,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和新生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世界市场。1976年印尼军队侵入东帝汶,同年7月印尼国会宣布把东帝汶“并入”印尼版图。
D. 净土禅宗思想疑问
您问的真是很专业,在下深深佩服,我所回答的是人类通过考古,科研等等得出的结论,与信仰无关。首先可以肯定净土思想和着作是在部派分裂后产生的,因为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主要宣说就是三十七道品,依南传佛经和阿含经内容为准。据考证,佛灭395年,印度本土原始佛法僧团发生最大一次分裂,佛灭445年,大乘佛法开始兴起。虽然净土思想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无量寿经最早的出现地点在印度,是佛灭604年前后才出来的。而传入中国最早的净土经典是阿弥陀经,是佛灭772年由支谦译出,无量寿经则是鸠摩罗什在佛灭945年左右翻译。大乘佛法并不是一派,在印度就已经分成好多部,因此不存在净土是禅宗发展起来的,这俩是独立的。之所以做到并驾齐驱,是因为当时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信众的需要,所以这两支发展的比较好。
E. 印尼为什么恨中国人
今天我又不小心了解到,原来大名鼎鼎的巴厘岛竟然在印尼。那些明星名不是动不动办婚礼都跑去巴厘岛吗。我呸,免费让我去,老子也不去了。这么看不起华人排华这么严重的国家,去了说不定哪天就是送死,虽然现在很安全,没有发生过事情,但是说不定哪天你哪天运气就是这么差被送回国的就是碎尸了。
F. 印尼现在的时局是什么样子的
都什么时候了,还战争呢.
你的消息也太落后了.
现在的印尼也是处在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主的时期啦.就是有点腐败.
G.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的荷兰殖民统治
16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印尼。1619年,荷东印度公司占领雅加达,开始了长达350年的对印尼的殖民掠夺。印尼各族人民展开了反抗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由伊斯兰教领袖领导的反抗有蒂博·尼哥罗起义(1825~1830)、伊玛目·朋佐尔领导的比达里教派起义(1821~1837)和亚齐战争(1873~1913),沉重地打击了荷兰殖民主义者。1912年“印尼伊斯兰联盟”建立后,在领导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世纪初伊斯兰教现代主义思潮由埃及传入印尼,以伊斯兰教学者塔希尔·哲拉鲁丁(1869~1957)和艾哈迈德·达赫兰(1868~1923)为代表的革新派,创办宗教刊物,建立伊斯兰文化教育组织,开办新式学校、医院和图书馆,发展现代教育。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1945年印尼宣布独立,同年制定的宪法规定,实行政教分离原则,信教自由;并规定了印尼建国的“五项原则”,即信仰唯一的真主、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和社会公道。1950年8月,苏加诺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1959年他倡导“纳沙贡”,即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合作。
H. 印度尼西亚信奉什么宗教
您好,很高兴有缘为您解答。
印尼有二亿三千七百五十万人口 (2008年数据),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49%,巽他族占14%,印尼华族8%,马都拉族7.5%,马来族7.5%,其他26%。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民族语言和方言约有300种,并且同官方语言在书写上并不相通,这给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带来较大困难。印尼无国教,但规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尼建国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条),不然将被视为TG党(在印尼,GC主义等相关行为,是非法的)。约80%以上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民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以下是印尼佛教情况 望您采纳
【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为古老之宗教,亦为新兴之宗教。西元五世纪初,爪哇岛上已有少数佛教徒,法显访问该岛时(414),见婆罗门教盛行,而佛教则尚在肇始之阶段。其后二十余年,有比丘求罗弗文(梵Gun!avarman )于此弘法、译经,佛教方正式传入,先后有王母后、国王及人民归依。至第七世纪,佛教已传入苏门答腊,时巴邻旁王为苏瓦嘉耶(s/ri^-vijaya)。当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自广州泛海南行,途经巴邻旁时,即称道该地佛教教育之兴隆,可媲美印度那烂陀寺,事见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文。义净其后又至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东部)留止六个月,学习声明。后在印度留学十一年,至武后垂拱三年(687)仍循海路回国,重经室利佛逝,留止二年,于此期间,译出杂经论,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而为我国第一位在印尼译述之人。
自七世纪至十一世纪之四百年间,为印尼佛教鼎盛时期。七世纪时,于那烂陀寺大学任教三十年之达摩普罗(梵Dharmapa^la ),自康居至苏门答腊弘法。又七世纪时,室利佛逝王国兴起,全国上下均虔诚信仰佛教。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五之译者小注载,其国有僧众千余人,皆以学问为要务,且多行托钵之法,其沙门仪轨与中印度大抵相同。八世纪中叶以后约百年间,着名的佛教建筑相继完成,如婆罗浮屠(Borobor),系建于九世纪之赛朗度拉斯王朝,为目前全球大乘佛教最大最壮观之圣地。此外,另如曼达特(Ment)、卡拉森(Kalasan)、萨垒(Sari)等皆为驰名宇内之佛教建筑,佛教隆兴之情形可以想知。其时,大乘佛教因世楞达罗王之赞助而得以宣扬,该王并曾于拿楞陀、拉迦普敦二地兴建甚多寺宇。同时,密宗亦传入。
本世纪以来,佛教居士林普遍设立,一九五三年第一个居士林成立于日惹,类此居士林,今全国约有四十余处。一九五七年,三宝垄之印尼佛学社、棉兰市之苏岛佛学社亦相继创立,一九五八年,印尼佛教菩提总会于佛陀伽耶寺召开第一次大会。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共同协力,于苏门答腊创立‘印尼佛教大学’,已获印尼政府批准登记备案,为印尼唯一之佛教大学。〔印尼之佛教(慧海)〕
【印尼佛教】
印尼位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人口约一亿六千万。面积一九一万平方公里,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为世界最大的岛屿国家。
印尼佛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为晋·法显《佛国记》。西元412年,法显由斯里兰卡返航中国途中,突遇飓风,飘流至耶婆提(今爪哇岛),并在该地停留五个多月。当时该国婆罗门教兴盛,佛法则不盛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载,印僧求那跋摩(377~431)曾留住于阇婆(爪哇)大弘佛法,阇婆国王母及国王先后归依佛教,并使全国皆崇信佛法。印尼佛教乃于此奠基。430年,位于爪哇西部的诃罗陀国派遣使节至中国。由其奏文得知该国亦尊崇佛教。又,由473年、517年婆利国(巴里岛)遣使上呈中国的奏书中,亦可得知该国已信仰佛教。此外,在斯拉维西西部出土的青铜佛像,为五世纪时作品,相传是自南印度请来的。
西元七世纪起,佛教在印尼开始兴盛。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载,室利佛逝(苏门答腊)有僧侣千余名。西行求法者皆停留此处一、二年,而后再前往印度。我国求法僧中以会宁、义净、贞固、法朗、道宏等人与印尼佛教关系最密切。会宁曾于664 年至665年间抵诃陵州(爪哇)。并与爪哇人若那跋陀罗合译《涅盘经后分》二卷。义净则止留室利佛逝国(苏门答腊)六月,学习梵语。其后,自印度返国途中,又居住室利佛逝六年,从事译经及抄写梵本经典等工作。所着《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即完成于该地。贞固、法朗、道宏等人则协助义净于当地译经。
印尼当时已有大乘佛教。在巴林邦近郊出土的达朗·土奥(Talang Tuwo)碑文,上镌‘愿一切众生皆成无上正觉’的愿文,署年为684年。由年代观之,此为东南亚最早的大乘思想。《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文亦言∶‘南海诸州十余国中,皆信上座佛教,唯末罗游(即今巴林邦)稍有大乘。’此外,719年来中国宏传密教的金刚智(Vajrabodhi,669~741),也曾滞留佛逝国五个月。国王尝以金伞盖、金床奉迎。
八世纪之后,着名的佛教建筑相继完成。如波罗浮屠(Borobor)、喀拉桑寺(Kal asan)、沙利寺(Sari)等。波罗浮屠为世界最大的佛教遗迹,塔底呈方形,塔身为五层方形石台,愈往上愈小,四周有回廊,两侧壁面布满浮雕。顶部三层为圆台,上有七十二座镂空的小佛塔环立。每座佛塔中安置一尊坐佛。最上层的正中央为覆钵形的大佛塔,直径十六公尺,高三十五公尺,气势雄浑。
喀拉桑寺为西元778年波那卡拉那(Panankarana)为供奉多罗(度母)菩萨而建。现存遗构为850年所建。外墙涂有灰泥,并饰以精致的浮雕。主殿和佛龛内的雕像全是青铜塑制,不过已悉数焚毁。沙利寺建于九世纪中叶,为二层的矩形平面建筑,共有六个房间,房间都有向外的窗户,因而据推测可能是僧房或藏经阁。外墙雕有许多菩萨像,每尊佛像的身体有三处弯曲的地方。此种‘三屈姿态’是中爪哇期的艺术杰作之一。
十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印尼的佛教与印度教并行。十三世纪在位的克达那格拉王(Kertanagara,1268~1292)甚至二者不分,其所建的阇维(Jawi)寺,为二层建筑,下层主祀湿婆神,上层则供奉阿■佛。印尼最后的王朝马遮派特,为势力最强的印度·爪哇帝国。该国国王拉阇沙那迦那(Ra^jasanagara,1350~1389在位)为统治地方、征收租税等政治目的,曾利用僧侣到各地广传佛教。其后,因回教侵入,佛教乃日渐式微。
本世纪以来,印尼佛教再度复兴。印尼佛教会设有甚多分会。此外,另有居士会及佛教青年团。全印尼约有佛寺数百所。1964年六月,印尼佛教代表团曾赴中国大陆参加‘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大会’,及中国佛教协会在西山举行的佛牙塔开光典礼。1965年,中国大陆也派出佛教团体到印尼访问。1971年十一月,台湾的东初亦应印尼佛教会邀请前往印尼。1984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联合创立‘印尼佛教大学’于苏门答腊。此为该国首座佛教大学。
〔参考资料〕 菅沼晃(等)编《佛教文化事典》;岩本裕(等)着《アヅア佛教史》印度编第六册〈东南亚佛教〉;干潟龙祥(等)着《讲座佛教》第三册。
I. 印尼国家和我国有什么茅盾
现在还好,自从印尼镇压东帝汶独立之后变接受外国的制裁,很多军用物品无法从欧美获得,国际社会上遭受一定的孤立,中国乘虚而入,给印尼提供了一定的军工武器(当然是付钱的)从此两国政治军事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用其分化东盟,以免东盟国家共同对中国提出所谓的南海问题,现在在很多时候在国际上印尼是帮中国说话的,两国之间没有好不好,有的只是国家利益。。。现在还好,自从印尼镇压东帝汶独立之后变接受外国的制裁,很多军用物品无法从欧美获得,国际社会上遭受一定的孤立,中国乘虚而入,给印尼提供了一定的军工武器(当然是付钱的)从此两国政治军事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用其分化东盟,以免东盟国家共同对中国提出所谓的南海问题,现在在很多时候在国际上印尼是帮中国说话的,两国之间没有好不好,有的只是国家利益。。。
J. 印尼现在乱不啊
印尼的情况比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好,我来印尼5年多了没有什么问题,他们现在对华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