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巴马的身世
第一任 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任期:1789年-1797年 开国总统 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
第二任 白宫的第一个主人 :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 任期:1797年-1801年 人称“老亚当斯”,儿子是第6任美国总统,和儿子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所属政党:美国联邦党
第三任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玛斯·杰弗逊 (Thomas Jefferson) 任期:1801年-1809年 民主共和党
第四任 美国宪法的奠基人:詹姆斯·麦迪逊 (James Madison) 任期:1809年-1817年 民主共和党
第五任 “ 门罗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门罗 (James Monroe) 任期:1817年-1825年 民主共和党
第六任 能干的外交官:约翰·昆西·亚当斯 (John Quincy Adams) 任期:1825年-1829年 人称“小亚当斯”,父亲是第二任美国总统,和父亲是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档总统。民主共和党
第七任 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Adrew Jackson) 任期:1829年-1837年 民主党
第八任 第一个立国后出生的总统:马丁·范布伦 (Martin Van Buren) 任期:1837年-1841年 民主党
第九任 任职期最短的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 任期:1841年 上任一个月后便死在任期内,其孙为第23任美国总统。 辉格党
第十任 第一个由副总统接任的总统,也是第一个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总统:约翰·泰勒 (John Tyler) 任期: 1841年-1845年 辉格党
第十一任 第一位“黑马”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James Knox Polk) 任期:1845年-1849年 民主党
第十二任 第一位职业军人出身的总统:扎卡里·泰勒 (Zachary Taylor) 任期:1849年-1850年 死于任内 辉格党
第十三任 在奴隶制问题上不得人心的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 (Millard Fillmore) 任期:1850年-1853年 辉格党
第十四任 声望很低的总统:福兰克林·皮尔斯 (Franklin Pierce) 任期: 1853年-1857年 民主党
第十五任 独身的总统: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1857年-1861年 民主党
第十六任 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共和党 1861年-1865年 在任内被暗杀致死
第十七任 险遭弹劾的总统:安德鲁·约翰逊 (Andrew Johnson) 民主党 1865年-1869年 任内曾遭国会的弹劾动议,以一票之差没有通过
第十八任 第一个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党 1869年-1877年
第十九任 通过幕后交易上台的总统:拉瑟福德·B·海斯 (Rutherford B. Hays) 共和党 1877年-1881年
第二十任 第二位被暗杀的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 (James Garfield) 共和党 1881年 上任半年后被暗杀,死于任内
第二十一任 上台前资历最浅的总统:切斯特·A·阿瑟 (Chester A. Arthur) 共和党 1881年-1885年
第二十二任 唯一两次任期不相连的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党 1885年-1889年
第二十三任 首屈一指的演说家:本杰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 共和党 1889年-1893年 祖父是第9任美国总统
第二十四任 格罗弗·克利夫兰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党 1893年-1897年 曾经担任第22任美国总统,落选一届后再度竞选成功
第二十五任 推广扩张主义的急先锋:威廉·麦金莱 (William McKinley) 共和党 1897年-1901年 任内遇刺身亡
第二十六任 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共和党 1901年-1909年
第二十七任 “金元外交”的推行者: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William Howard Taft) 共和党 1909年-1913年
第二十八任 唯一获得政治博士学位的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民主党 1913年-1921年
第二十九任 被后人称为“最糟糕”的总统:沃伦·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共和党 1921年-1923年 在任内过世
第三十任 信仰"无为而治"的总统:卡尔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共和党 1923年-1929年
第三十一任 陷入大萧条困境的总统: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共和党 1929年-1933年
第三十二任 唯一四次连任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民主党 1933年-1945年 任期最长的美国总统,连任四届,最后于任内过世
第三十三任 下令使用原子弹的总统:哈利·S·杜鲁门 (Harry S. Truman) 民主党 1945年-1953年
第三十四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功彪炳的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 共和党 1953年-1961年
第三十五任 被刺留下迷团的总统:约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党 1961年-1963年 任内被暗杀
第三十六任 在飞机上宣誓就职的总统:林登·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民主党 1963年-1969年
第三十七任 第一位辞职的总统:理乍得·尼克松 (Richard Nixon) 共和党 1969年-1974年 任内因水门事件而辞职
第三十八任 未经选举程序进入白宫的总统:杰拉尔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党 1974年-1977年 唯一一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然后接任总统的人
第三十九任 自称为“善良老百姓”的总统: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党 1977年-1981年
第四十任 从影坛步入政界的总统: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共和党 1981年-1989年
第四十一任 乔治·H·W·布什 (George H.W. Bush) 共和党 1989年-1993年 其长子是第43任美国总统
第四十二任 任内有丑闻的总统:比尔·克林顿 (Bill Clinton) 民主党 1993年-2001年 任内国会曾提起弹劾动议,但未获通过
第四十三任 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W. Bush) 共和党 2001年-2009年 父亲是第41任美国总统
第四十四任 第一位非白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民主党 2009年 - -.
http://www.aobamacn.com/viewthread.php?tid=555&extra=page%3D1&frombbs=1
2. 印尼将在4月9号大选,这期间去印尼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去雅加达、坤甸等政治较敏感的地方,个人认为会有点乱。
3. 印尼总统大选对去那里务工的中国人有影响吗
不要担心的,目前印尼的时局很稳定。新总统佐科威是草根出身,亲民务实,对中国和印尼华人友好,他参选总统前是首都雅加达特别行政区省长,他的副省长排档是华人钟万学,他参选总统后,钟万学成了雅加达省长。目前,印尼与中国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蜜月期,印尼身为东盟老大,与中国无领土争端,包括南海争端。其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起重要的协调作用。
4. 2019年印尼大选什么时候结束
印尼总统大选在2019年4月17日举行,全国统一早上7点至下午1点钟结束。而之后为统计时间至当天的晚上0点之前,但后来延长到第二日的中午12点。
5. 谁知道奥巴马传奇身世呢
巴拉克·奥巴马,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全国大选阶段的黑人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奥巴马演讲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参议员奥巴马。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编辑本段成长之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本段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编辑本段“奥巴马现象”
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此时不改,更待何时。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编辑本段着作
在踏入政坛之前,奥巴马出版了其青年及早期事业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该书于1995年出版,并于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了新版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稿。该书的音频版本获得了2006年格莱美奖的最佳诵读专辑。
2004年12月,奥巴马与三本书签约,合约价值190万美元[58]。第一本书《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在2006年10月出版 , 论述了奥巴马的政治理念。该书自出版后在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60]。第二本书由于出版合约仍未公开,该书是奥巴马和妻子、两个女儿合着的儿童书,其利润将赠予慈善机构。而第三本书的内容现在也尚未公开。
美国兰多姆出版公司旗下的ThreeRivers出版公司表示,奥巴马新书《我们相信的变革:贝拉克‧奥巴马重续美国承诺的计划》,将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频和电子版本,然后于9月9日正式上市。这本书由奥巴马亲自作序,介绍自己的政策立场和这次总统选举的重要意义。他的竞选团队成员也撰写了一些章节,介绍奥巴马在医疗保险、能源和国防安全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此外,该书还囊括了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发表的7次演讲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竞选总统和出访德国时的演讲。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引进奥巴马《无畏的希望》。
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
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08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302181209/9787302181200
内容简介
2004年7月,巴拉克·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会议上一鸣惊人,而后闪耀政坛。时隔三年,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国会参议员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加入到美国总统宝座的有力争夺当中,一段传奇正在上演。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国梦。
巴拉克·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肯尼亚人家庭,2岁那年的父母离异使其辗转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亚。长大后,他曾经参加社区组织工作,服务选民,帮助社会下层民众,逐步进入政界。凭借在2008年总统预选中的优异表现,奥巴马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所谓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简介
希瑟·莱尔·瓦格纳(Heather Lehr Wagner)在社会政治领域出版过30余部着作,主要关注成功人士的生活经历。她在杜克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并在威廉与玛丽学院获政府学硕士学位,现与家人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6. 印尼到中国的船票是怎么买的
摘要 货轮有,客运班轮没有,游轮现在也木有了
7. 关于巴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性别:男 ,非洲裔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全国大选阶段的黑人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奥巴马演讲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参议员奥巴马。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编辑本段成长之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本段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编辑本段“奥巴马现象”
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此时不改,更待何时。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8. 跪求2009年八月时事政治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8月18日病逝,享年85岁。随着这位韩国政坛传奇人物的离去,2009年之内韩国已经失去两位前总统,举国上下又陷入了一片悲痛。政界人士、民众纷纷前往金大中病逝的塞弗伦斯医院吊唁,表达对这位前总统的哀悼。韩国总统李明博当天说:“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金大中前总统为追求民主化与民族和解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国民将永远铭记于心。希望我们秉承金大中生前的愿望,继续开展南北和解与国民团结的工作。”金大中于1963年当选韩国国会议员,真正迈入政治舞台,此后他便一直坚持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但也因此经历了绑架、流亡、入狱、软禁等各种困难。由于反对韩国朴正熙军政府的独裁,金大中于1973年在日本的旅馆里被韩国情报部门绑架,险些遇害,后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才成功逃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997年当选总统,1998年正式就任。金大中上台之后,提出并实行“阳光政策”,进一步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并推动南北首脑对话。2000年6月,金大中亲赴朝鲜平壤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首脑会谈,并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这一会谈成果不仅结束了韩朝之间长达50年的军事对峙,也为两国的经济合作与民间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此,金大中本人也在当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韩国人。
2. 印度尼西亚大选委员会8月18日正式宣布,代表民主党及其联盟的现任总统苏西洛和竞选搭档布迪约诺在今年7月8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获胜。印尼大选委员会7月25日公布了总统选举的投票结果,苏西洛和布迪约诺组合获得了60.8%的选票。但是,另外两对候选人都未在计票结果上签字,并且声称选举中出现作弊和违规行为,要求在部分地区重新举行选举。8月12日,印尼宪法法院经过14天的调查处理之后,驳回了这两组候选人的重选要求。
3. 日本第四十五届众议院选举公告8月18日发布,为期12天的大选竞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执政的自民党和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将围绕政权归属展开激烈争夺。各政党及无党派候选人将在30日的大选投票中争夺众议院的480个议席。. 国际环保组织“世界农林复合系统中心”8月24日说,尽管人们常常把全球农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联系在一起,但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全球近一半农田都有一定程度的林木覆盖。当天在内罗毕开幕的第二届世界农林复合系统大会上,“世界农林复合系统中心”发表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10亿公顷农田的林木覆盖率超过10%,这些农田约占世界农田总面积的46%。“世界农林复合系统中心”主任丹尼斯·加里蒂说,这表明世界各地的农民正在自发地保护和种植树木。
2. 1609年8月25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这一举动在人类科学史上引发了一场革命,深刻影响了科学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为纪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周年,2007年12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的决议。今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在全球各地开展天文观测和科普活动。2009国际天文年的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主办方希望通过在世界各地开展科普性的天文观测活动,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激发个人的探索发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