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粤语是哪些地方的语言都有哪些地方说粤语
粤语(粤语拼音:jyut6 jyu5;Cantonese),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分布
粤语流通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海南省西部地区(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粤语在两广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即包括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江门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广东省境内纯粤语或以粤语为主的副省级市或地级市包括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茂名、阳江、云浮和清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包括:
广州市辖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花都区及增城区、从化区;
广东省
佛山市辖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
深圳市辖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
汕尾市辖区深汕区
东莞市;
惠州市的龙门县;
中山市;
珠海市辖区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
江门市辖区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及县级市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
肇庆市辖区端州区、鼎湖区、大旺区和县级市高要市、四会市以及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
阳江市辖区江城区和县级市阳春市以及阳东县、阳西县;
云浮市辖区云城区和县级市罗定市以及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
清远市辖区清城区、清新区和县级市连州市以及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韶关市辖区浈江区;
茂名市辖区茂南区和县级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
湛江市辖区赤坎区(老城区)、霞山区(老城区)、坡头区和县级市吴川市。
懂得粤语的优势
此外,广东省以下地区的部分区域也通行粤语:
韶关市辖区武江区、曲江区以及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
清远市代管的县级市英德市;
惠州市的博罗县、惠城区;
深圳市辖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
汕尾市;
湛江市辖区麻章区(少数)和廉江市、雷州市(零星分布)以及遂溪县(小部分)、徐闻县(零星分布);
茂名市的电白区;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广西:广西通行的粤语县市有30多个,即南宁、邕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
广西区
、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
此外,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也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的新桂系移民开发,因提升农业技术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东南地区人口,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海南省:儋州、东方、乐东、琼中、三亚、昌江及文昌市铺前镇浦渔村。
海外: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华人社区等,不少华人华侨社群均使用粤语作为共同语言。他们主要分布在英、美、加、澳、新西兰、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北美洲、中美洲、大洋洲、英国、北欧等往日绝大部份华人使用粤语沟通,不过由于中国大陆移民稍有增多,粤语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粤语仍然是大部分海外华人华侨日常用语。
因美国旧金山一带广东移民人口众多,或其他粤语地区(即两广地区人士,如:广西不少人会粤语),旧金山的旧金山城市铁路在巴士也提供粤语广播,是少数美国公交系统中,提供中文广播的美国政府机构。
B. 什么地方人讲粤语
讲粤语的人群:在中国大陆,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
粤语流通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西部、广东北部、广西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海南省西部地区(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粤语,又称作广东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
(2)印尼什么地方人说广府话扩展阅读:
粤语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粤语在两广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
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即包括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江门、清远、韶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
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C. 粤语是哪个省的方言啊
粤语是广东省的方言。
粤语即广东话,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何日丹披露,在中国有1.2亿人以粤语为母语。[1]粤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为语言。目前粤语在其核心地区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约占全省人口68%,以粤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官话和吴语,其影响力大于赣语、闽南语等汉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的华人社区中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且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D. 粤语发源地在那里
很多外地来的民众,甚至广东本土人,一说到粤语发源地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到广州,不过真正的粤语发源地是这里,对,就是这个被遗忘多年的岭南古都——封开
封开地处粤西边陲,西江经济走廊的中部。东面与德庆县毗邻,南面与郁南县接壤,东北面与怀集县相连,西北面与广西苍梧、梧州市、贺州市交界。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是粤语的发源地!
从粤语称谓看封开文化地位
粤语,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端口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现在一般称为“广州话”。
在中国境内,广州及周边城市,人们习惯称粤语为“白话”或“广州话”等。在大量港澳同胞居住的地方由于大多数原居地为广东一带,多自称为广东人,故大部份曾接触操粤语的广东人一般称为他们所说的就是“广东话”,而普遍操广东话的广东人都无暇解释本身并无心情去介定或向他人仔细解释自身操的就是粤话。自身为广东人就顺理成章讲广东话。东莞和深圳、省内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广州话或白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语使用者因所住区域并非广东,通常称自己所说的粤语为“白话”。这里“白话”专指粤语,意义与国内其他省市的“白话”概念并不相同。海外华人社区和中国其他非粤语省市普遍使用“粤语”或“广东话”这两个名称。
“广东话”这一名称一般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广东话”并不是在整个广东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别说客家话和潮州话);另一方面,它又会在广东省以外如广西一带通用。所以两广本地人,无论母语是否为粤语,一般不用“广东话”这个名词。粤语在中国大陆的使用范围并不仅限于广东省,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粤语使用者一般没有“广东”认同,普遍不以“广东话”指称粤语;而“广东话”这个名词指代意义亦见模糊,无视其他非粤语的广东方言如客家语、闽南语等的存在。另粤语的发源地究竟位于广东境内还是广西境内学界尚有争议,因两广之分始于宋朝,而粤语形成和定型的历史远在宋朝之前,彼时尚无“两广”之分,固确切的发源地难以确证。“粤语”的“粤”字来源不是“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当然,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广东话”这一名称虽然概念不清,但因为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义。
尽管封开是粤语的发源地,但粤语却被称为“广州话”,足可以看出大家对粤语发源地的误解。广州被误解为一直是岭南的首府,所以被误解为粤语发源地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广州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才成为岭南首府(也就是广府)但此时,粤语早已成形甚至已经相当成熟。封开作为粤语发源地,却饱受轻视是有原因的。
封开所在的西江流域,在隋唐时进举的人数占广东的21.7%之多,到了宋变成15.8%了,元就成8.7%了,最后明清只有6.3%和5.1%。文人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文化的衰落。因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封开——也渐渐受到了忽视。而广州就因为它的历史契机,顺利地被误解成粤语的发源地;有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的广府人的广州西关也就被误解为粤语的根源之地。
由此可以看到,封开作为粤语发源地,它的文化并未受到重视!
E. 广府话的广府话简介
广府话又称粤语、粤方言、广东话或白话。广府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等省份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注1。中国学者多数主张将广府话归为一种汉语方言,而其他国家学者多数则主张将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并列划分为独立的一种语言。
广府话(粤语)(Cantonese)
流行于: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泰国、其他粤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中国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大部、香港、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和南部。
目前全世界广府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这个数目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话汉语,约8亿;其次为吴语,约8千万),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官话汉语少,但广府话的使用地区非常广,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应用广泛,并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广府文化,这使得广府话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广府话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广府话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城市出现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普通话使用人群大增(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加上广东省政府对广府话和本土文化不重视,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但是总体上,香港广府话跟广州话差别还是很小的,有时甚至难以察觉其中分别。大量来自香港及广东广府地区的移民,亦使广府话成为大多数海外华人社区的标准用语。
在香港及澳门,从市民日常交流,到学校教育、工商行业,到政府办公、立法会选举;到科学研究、新闻传媒、大众娱乐,广府话都占绝对优势地位(除广府话之外,英语亦较为流行)。在汉语语族里,除普通话外,广府话是唯一成功发展为全功能语言的语种。同时香港大众媒体及娱乐事业的繁荣使广府话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F. 广府的故事
要了解广府文化,先要弄清广府民系。了解了广府民系,则粤方言的形成与覆盖的理据就不难明白了。
有两个古岭南的战斗故事,可助我们了解广府民系分布地区古代社会的变化。一个是秦军统帅屠睢(sui) 死于南越族人的游击战中,另一个是赵佗为完成南越国统一大业而巧设美男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统帅,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五岭之南进军。其中一军驻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军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军守镡城之岭(今广西桂北越城岭),一军占据九疑要塞(今湖南宁远境内),还有一军“处番禺之都”(今都庞岭附近,属连县)”(“处番禺之都”之意争论不休,今从“五百里为都”之意。参见《广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龙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在强大的秦军进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国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击。屠睢攻占番禺后,急于推行暴秦的各项制度,以为可以压服越族人。但是,早有断发文身之俗,强悍好斗的越族人,不肯屈服于秦军的暴力,同心驱逐外敌,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与爬山设伏的长处,白天隐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袭秦军,还袭击秦军运粮的队伍,使秦军夜不能寝。疲于奔命,百越族中的西瓯族人还发动了一次大攻击,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并击毙其统帅屠睢。这故事显示了岭南土着人的刚强善战与不屈服于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有诗句云,“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九日登镇海楼》),可借来形容古越族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还是百越族的世界,广东的青铜时代始于商末西周,但广东当代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仅有5件,不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却达1000多件,其中,不少还是本地铸造的。由此可见战国时岭南百越族的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先秦时,岭南的番禺、肇庆、罗定、清远、四会、广宁、揭阳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国”,如称为番禺、缚娄,阳禺等市镇型小国。这些“小国”是部落联盟发展的结果,虽然并没有在岭南建起一个统一国家政权,但已是贸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岭北楚国商人也常来此贸易,出现语言交流现象,因此成熟后的粤语也还带有一些楚音。那时,番禺的珠玑、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贵商品,已扬名中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既想扩大领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贵商品,遂出兵岭南。
屠睢身亡后,秦军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强大的秦军,双方僵持不下,形成“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弯”之势。
起初岭北到岭南的交通不畅,影响着秦军的给养。后来,秦将监禄(一说监为官衔,名史禄)率工兵在海阳山开凿一条水道,连通了湘江与漓江,民间称为秦凿渠,也称零渠(唐代时改称灵渠)。于是,粮草可以从岭北水运至岭南,解决了秦军给养问题,使秦军得以打持久战。
后来,秦始皇派任嚣为统帅,率领赵佗等将领,出动楼船沿秦凿渠南攻百越。水军参战,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加上任嚣、赵佗步步为营的同时,善于安抚越族人,恩威并用之下,终于逐渐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相当于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南海尉任嚣在郡治番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就是广州建城之始。
任嚣、赵佗率军南下之时,秦皇已命一批游民。商人随军移民;统一岭南后,秦守军号称50万;设南海郡的次年,秦又发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筑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赵佗上书皇帝,奏请拨3万名无夫家的女性来南海郡为士卒补衣和照顾生活,秦二世拨给1.5万名女性,这一系列举措,使南海郡的“中县人”(汉族人)大大增加。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任嚣、赵佗采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汉、越民族融洽相处。古越族土着语言属壮侗语系,由于交流的需要,土着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雏型粤语。
任嚣任南海尉时,赵佗任龙川令。他们经营南海郡数年后,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义军四起。任嚣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灭的形势,也看到岭南有拥兵自重的有利地势,便萌发割据之心。无奈病魔不许他再称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到心腹将领赵佗身上。任嚣病危之际,委托赵佗代理南海尉一职,并把割据岭南的计划告诉他,希望他不要错过机会,赵佗欣然受命。
赵佗(一些古籍写作赵他)原籍巨鹿郡东垣县(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军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嚣逝世后,他首先令横浦、阳山、湟溪等五岭关隘的守军塞绝通岭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来。接着,清洗不听号令的秦朝官吏,安插亲信担任重要职务,为称王立国奠定基础。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暴秦终于退下历史舞台。次年,赵佗发兵进攻桂林、象两郡,赵佗巧设美男计的传说,说明他进攻时发生过激烈的对抗。
那时,西瓯骆裸国之主“后蜀王子”自称“安阳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辅佐。传说这位神人名皋通,制作了一张神弩,一发能杀300人!
这种神奇武器令赵军连吃败仗,于是赵佗暗派太子始潜入安阳王宫。由于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辩,遂使安阳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悦。为了讨太子始的欢心,媚珠竟盗出神弩,交给太子始毁掉,赵侬遂得击溃安阳王。这个传说不能说绝对真实,但也说明了赵佗平定岭南并非轻而易举。
赵佗通过武力进攻与拉拢越族首领等计,终于使大多数越族部落归心。他又把象郡分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领为长官,把原来的岭南三郡牢牢控制于掌中。从此,岭南出现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赵佗自称南越王,建南越国,在国都番禺扩建任嚣城,史称赵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广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国御苑遗址,震动国内外。专家们推测,南越国宫苑的中心在今广州儿童公园范围内。
南越国初创时,其统治范围是:北界西起今广西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恭城、贺县,历广东连山、阳山、乐昌、南雄等县一段,再折向南经连平、和平、蕉岭;东界从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达南海;西界为今广西环江、河池、东兰、巴马、百色、德保,与夜郎、句町等国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国都番禺处于东、西、北三江交汇之处,航运已有一定发展,成为犀、象,毒冒,珠玑、果布等商品云集的都会,引来不少客商,语言交流增加,促使雏型粤语进一步变化。
由于越族人多,中县人居于南越国也只得入乡随俗。赵佗对越俗的态度是“良则从之,恶则禁之”。对越族好斗之俗他明令禁止,但对服装,习惯却听其自然变化,如汉高祖为与赵佗结好,派陆贾南来作说客,赵佗接见他时穿越俗服装,束发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赵佗除了带头与越俗同化外,还大力提倡汉越通婚,赵家与越族名门吕家结为秦晋之好,融洽了汉越关系。他还推广汉族的语言文字,使汉文化在国中占了重要地位,越族语言因而更加与汉语融合,雏型粤语得以进一步发展。
后来,对中县人有较强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闻、合浦,乃至广西迁移,使粤语地域有所扩大。
赵佗推行友好睦邻的政策,对汉朝,只有几年关系不好,其他时间皆友好往来。赵佗于公元前196年臣服于汉朝,使汉越贸易合法化,中原地区获得南越国的特产,南越国也得到中原提供的农业生产必需品,如铁器工具及马、牛、羊等牲畜。后来吕后执政时,歧视南越,断绝供给南越生产必需品。赵佗一怒之下于吕后五年(前183)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吕后便派兵攻打南越,却攻不进岭南。吕后死后,汉文帝再派陆贾南来,与赵佗尽欢而别,陆贾还朝时,赵佗进贡了一批珍品给汉文帝。托陆贾带回的赵佗《报文帝书》是见于典籍最早的岭南文学作品,此后,岭南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再次增强,使岭南的经济顺利发展。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赵佗活了一百余岁,南越国历五主,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终为汉朝所灭。汉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部统辖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设于广信(包括今广东封开至广西梧州一带)。
史家认为,广信之名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信位于岭南腹心之地,地处漓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口,扼水陆要冲,故为汉代所重视。
此后,广信作为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了300余年,其对粤语的发展是颇有影响的。
秦凿灵渠把湘江与漓江沟通,从而成了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历史上第一条水上主要通道,而由漓江转入西江到岭南,必先进入广信一带。秦统一岭南后,广信一带已有不少秦守军驻守,此处扼西江咽喉,沿江东向可达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乃战略要地。因此,汉族移民也大批居于此地,加速此地的开发。在汉代,广信也出现了几位学问家,如陈钦、陈元父于及士燮等。古籍载,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赵佗,可见其影响之大。因此说,广信一带的百姓在粤语发展过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两岸县市的粤语,与珠江三角洲的粤语语音,语汇比较一致,也可证明这个结论。(参见叶国泉、罗康宁:《粤语源流考》,载《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过,也不能说粤语形成于广信一带,因为西汉惠帝时,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张买。“能为越讴,时切谏讽”,可见西汉时番禺也流行越(粤)语。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东汉时增加增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到番禺视察时,认为番禺农业、商业发达,地势更有利于发展,故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晋代,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也把中原的汉语带到岭南。至唐代,有诗人咏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代,商业的交流在番禺一带更盛,还有官员被贬到岭南,皆使粤语吸收了不少中原语音。与此同时,粤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规范化与书面化,形成比较独立的语言体系。
今日的粤语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粤语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粤语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粤语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自立门户”,较少吸收中原语言了。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其语音、词汇,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宋代的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元代,虽有大批随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广州地区,带来不少北方语言,但己产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在长期的发展中,粤方言成为汉语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当代学者认为,广东境内的粤方言可以分为几个片:一、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三水、花县(今花都)、从化、增城、清远,龙门、佛冈、东莞、宝安、深圳、中山、珠海、肇庆、高要、高明、新兴、云浮、英德等县市,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的城区,以及香港、澳门也属这一片,总计广府片人口约2000万。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阳江、阳春、茂名、高州、电白、信宜、湛江、遂溪、化州、吴村等县市,人口约600万。三、罗广片,主要分布在四会、罗定、德庆、广宁、怀集、封开、郁南、阳山、连县、连山等县市,人口约700万。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鹤山、江门、新会、恩平、开平、台山、斗门等县市,人口约400万。合计今广东省使用粤语人数在3800万左右。此外,广西的梧州、苍梧、贺县、南宁、柳州、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蒙山、贵县、昭平、博白、钦州、合浦、浦北、灵山、防城、北海等县市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300万。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亚、白骈,陵水、莺歌海等地的厂矿、林场、盐场等企业单位多流通粤语,儋州话也可归入粤语系统,合计使用粤语人口约几十万。还有南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非洲不少华侨、华人也使用粤语,人口约1500~2000万之间。总计起来,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见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粤语各个片之间,乃至各方言点之间,在语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四邑片与广府片之间有更大差异,故近人有从广府文化中分出一个“五邑文化”(按:旧时称“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今称“五邑”,指旧四邑加鹤山)。近代一两百年来,广东省省会所在地广州的语音,成为粤语区各地的标准音,广义的广州话是指粤方言(粤语),狭义的广州话则指作为标准音的广州市所使用的语言。
粤语的形成与覆盖大致如上述。但广府民系的“广府”怎样解释?这是因为唐代对广州一带已有“广府”之称,而明清更有以广州为治所的广州府,广州府人简称广府人。广府民系的人口组合是怎样的呢?学者认为,岭南三大民系——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组合大致在宋元之际形成,虽同属岭南汉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广府民系居民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后最早实现汉化的古岭南人的后裔,福佬民系与福建东南沿海古瓯越(闽越)族有较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客家民系是较后从中原移入定居于岭南的移民后裔。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不要说当代,就是在明清,广府民系地区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岭南人的后裔了,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更有不少是两晋两宋移民的后裔,他们生活于广府民系地区之中,成了广府人,潜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又为广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广府人崇尚“英雄莫问出处”一语,一般只重实干成效,不喜欢炫耀出身,资历(这就是广府文化大众性的体现)。因此,要深究广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类比率,其实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