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民国时期印尼人为什么来到中国

民国时期印尼人为什么来到中国

发布时间:2022-07-26 21:41:44

❶ 民国时期,为什么会有数十万哈萨克人,从苏联来到中国

1932-1933年,数十万哈萨克人冲破苏联设置的重重阻拦,从苏联来到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苏联成立后,哈萨克斯坦是加盟共和国之一。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斯大林试图彻底改变苏联,这不仅包括它的社会,而且还包括它的经济。前苏联“一五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实现工业化。为此,前苏联政权开始对其农业部门采取收紧政策。作为“一五计划”的一部分,市民被划归集体农场,需要定期向国家输送肉类和粮食。

1926年,哈萨克斯坦有25%的人从事农业;38.5%的人从事牧业;32.2%的人农牧兼从;10%的人过着游牧生活。即三分之二的人从事牧业,换句话说:大部分哈萨克人牧业为生。

苏联中央自建立之初就说,牧业与社会进步相抵触。1929年,苏共中央召开会议,做出了加快集体化进程,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决议,要求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子1932起完成每年上缴160万吨粮食的任务。为实现这一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任务,“积极分子”们干了起来,1925-1933年负责哈萨克斯坦苏共省委的菲利普·高罗新科(犹太族)就是积极分子之首,他们认为在哈萨克斯坦完成集体化的唯一途径是:就是让所有牧民定居。1930年哈萨克斯坦苏共中央不知廉耻的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至1933年)哈萨克斯坦的56.6万户牧民家庭中至少要有54.5万户实现定居。

哈萨克人逃到中国后,中国接纳了这些难民,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干隆平新疆之后,北疆是没有哈萨克人的,不管是伊犁还是塔城,都是汉人、满人和蒙古人。后来,这些哈萨克难民进入后,大多住在了北疆。

不少中国哈萨克家族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比方说父母临死前让孩子往东跑,说只要跑过边境线到中国了,你们就安全了。孩子挣扎着一路逃亡,在快饿死的时候遇到中国边防军人终于获救。

❷ 是不是同起一源,印尼人的面貌和中国人差不多是何缘故

印尼是畜生种族,马来劣等长相,凸嘴凸眼黑脸低鼻梁,性格阴暗凶残,跟中国华夏长相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❸ 印尼华人的历史

在15世纪前中国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很少有直接的联系。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贸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亚人手里。中国商船的标准名称,junk,来源于爪哇语,jong[有争议]。jong在爪哇语中用来描述那些从中国南部长途跋涉到东南亚的商船。中国的史料中有僧人法显在5世纪经过这一地区去印度的记载。唐朝时也一度与印度尼西亚王国有频繁的联系。
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人是爪哇最早的伊斯兰传教士,但是现在的大多数印尼华人却不是穆斯林。有一种理论认为,在15世纪的时候,是郑和等中国商船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尼。另外一种理论认为,是印度人将伊斯兰教带到了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 荷兰人的宠爱
最早的华人移民潮发生在荷兰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数都是寻找商机的商贩。
华人与印尼原住民的关系直到今天都还是问题重重。一些评论者认为这可以追溯到荷兰殖民时期。当时荷兰人的殖民政策偏爱华人,因此华人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荷兰人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华人很难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因为华人和阿拉伯裔是社会的第二等级,土着是社会的最底层,欧洲人位于社会的最高等级。荷兰人是选择性的优待某个少数民族或宗教而达到其破坏原有社会体制策略的发明者。华人成为他们殖民统治的道具,成为缓冲其与原住民矛盾的缓冲器。(法国人和英国人后来采用了同样的策略,他们利用当地的天主教信徒和犹太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
由于华人被荷兰人认为聪明,勤奋,有能力管理大农场而受优待,许多华人成了殖民统治的支持者。事实上,在荷兰殖民早期,华人积极支持荷兰人在这片地区建立其统治地位。例如,17世纪时万丹省的“中国船长”Souw Beng Kong(宋八公)在他管理雅加达的时期大量组织华人移民到印尼,这极大的动摇了这一地区的经济,使得荷兰人更容易征服伊斯兰万丹王国。
作为奖励,在1619年Souw Beng Kong(宋八公)成为第一个Kapitein der Chinezen。并奖励给他的继承人封地,授予世袭的Sia称号。这些贵族化的峇峇娘惹掌握了爪哇岛上从原住民贵族手中没收来的大量土地和财富。通过这种手法,他们统治了雅加达的峇峇娘惹和华人。这种体系后来延伸到了爪哇在内的其他的岛屿上。
那些被剥夺了土地的原住民贵族,由于缺乏建立领地的经济基础。于是寻求用武力方式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
荷兰人和华人参与了上千爪哇奴隶的贸易活动。爪哇人被认为容易出问题,于是将他们运到了在苏门答腊的华人农场。 荷兰人常常并不友好的看待华人。在18世纪早期,由于华人从雅加达建成伊始就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这在某种方式上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大量华工建造雅加达城,并且耕作附近的土地,中国商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造成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对华人的依赖越来越大。
由于东印度公司的利润大多数来自于在亚洲国家间的贸易,并不运回荷兰,雅加达的华人很自然的成了联系中国的最好方式。
荷兰人和华人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理论上应该有很好的关系,但是由于华人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与荷兰人平等,而经济上又是对手。这一因素造成荷兰人对于华人与日俱增的憎恨。
引起这些憎恨最终爆发的不仅是华人的商帮,还有华人在爪哇各个经济领域的活动:富有的华人从中国引入穷人当苦力来开展农业生产。这些苦力成了最重要的经济领域----甘蔗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越来越多的苦力被引入,导致快到1740年的时候,华人人口占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地区一半。1690年殖民当局严令禁止再从中国引入苦力。但这没能阻止从中国引入苦力的浪潮,雇主通过向官员行贿的方式继续引入。
1720年,欧洲市场逐渐饱和,蔗糖市场面临越来越深的危机。爪哇的甘蔗农场面临来自更便宜的巴西蔗糖的激烈竞争。许多农场主破产,殖民当局没有采取措施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失业问题,一些绝望的失业者成为了暴民。
最后,殖民当局宣布将加里曼丹的苦力运到荷兰在锡兰南部加勒的种植园。无法知道是不是荷兰人的真正意图,谣言开始流传说荷兰人想把这些苦力运到海里扔掉。苦力拒绝登船,叛乱爆发。叛乱者不仅在农村地区抢劫,甚至要攻击雅加达。
虽然没有证据,雅加达的荷兰人怀疑城内的5000华人计划加入叛乱的苦力。1740年10月9日,荷兰人命令搜查所有在雅加达的华人居民的住处。这最终演变成三天全方位的大屠杀----所有的华人都被屠杀在自己家里,先前抓获的也在监狱和医院里立即处死。
一个传教士煽风点火说杀华人是“神的旨意”,殖民政府据说按人头悬赏。这次屠杀的受害者人数估计有5000至10000。红溪(Kali Angke)这个名字据说来源于那次屠杀造成的“血流成河”。
在这之后,殖民政府宣布“恢复持续”。在雅加达等其他荷兰统治的城市里华人被指定住在特定的区域。雅加达华人被指定住在Glodok区,现在还有许多华人生活在那里。
大屠杀后,荷兰总督Adriaan Valckenier被逮捕并要求向Heeren XVII (十七世殿下,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说明。他死在监狱里,但是对他的指控宣布“免于死刑”。
这件事在后来还常常被提起,特别是在形势紧张的时候。
继续移民并分化为三个分支
甚至这样的血腥事件都没能阻止华人继续向印度尼西亚群岛移民,在中国找不到的经济机会的吸引力超过歧视和被压迫的危险。
在这一时期的早期华人移民与中国大陆有更紧密的联系,这表现在他们强烈的回家意识而把这儿当成他们临时的处所。
由于18世纪中期,干隆皇帝认为这些流亡海外的人是变节者,会对中国造成威胁,移民对回家的态度开始有了改变。虽然干隆皇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海外流亡者被禁止回到他们的家乡。
然而许多流亡者发现印度尼西亚群岛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满清政府的敌意和压迫导致更多的人从中国迁出。被舒适的生活所引诱,一些人不再将自己与中国大陆联系起来,他们被称为峇峇娘惹。一些峇峇娘惹与当地原住民通婚,但一般来说都是苦力的女儿。
很多华人认为他们是荷兰人,信仰天主教,不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社会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认为自己更优等。他们被叫做侨生。19世纪晚期,大多数享有Sia称号的贵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纪早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雅加达附近的----甚至“比荷兰人更荷兰人”。 这些Sia贵族结果成了殖民统治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这些与中国大陆仍然维持关系的华人,仍然维持华人信仰及风俗,认为峇峇娘惹和侨生是不孝子,因为峇峇娘惹和侨生尽量避开中国传统,这些仍然“纯”的华人被叫做新客。
这三个印尼华人群体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观。
侨生更倾向荷兰,峇峇娘惹更倾向印度尼西亚群岛原住民,新客更倾向中国。
荷兰改变政策后Sia贵族开始衰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期把持经济的Sia贵族被他们支持的荷兰殖民政府系统性的摧毁。在Wilhelmina女皇在荷兰议会的演讲中强调自己对东印度群岛欠下“道德债”之后,殖民政府实行了所谓的“社会政策”。这个政策的目标就是要结束爪哇的封建制度和打破峇峇娘惹贵族。
结果是华人Sia贵族,而不是原住民贵族,在这个政策中遭受损失。原住民贵族的土地在殖民早期的时候就被荷兰人没收了,而且还把Majapahit王国分成了四块。荷兰人为了补救这不受欢迎的而且实际上是种族主义的政策,发起一个将这些中上层半贵族家族招募为公务员的计划,这些人被称为priyayi。
荷兰政府强迫获取峇峇娘惹贵族的封地,破坏了很多华人地主家族。虽然他们很多成功转入商界,但是大多数以前的Sia贵族(这个头衔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废除)被新客取代。后者现在仍然是印尼经济实力最强大的族群。
伴随封建Sia贵族的衰败,印尼华人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他们建立了西式社会和政治制度。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泗水建立了爪哇第一个非西式的学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很多中文学校在大城市中建立了起来。第一个中文报纸和政党也在这一时期建立了起来。这些政党有的认为他们是印尼民族运动的一部分,有的仍然认为印尼华人是中国国民。印尼华人是否是中国国民这个问题花了数十年都没能解决。

❹ 我去印尼出差,为什么看到那儿的人长得像中国人一样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占14%;马都拉族(Mara),占7.5%,这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及附近的马都拉岛上。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达克族(Batak)、亚齐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亚斯族(Nias)、门达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Dayak)、班查尔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苏拉威西岛上的望加锡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纳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岛上的巴厘族(Bali),龙目岛上的萨萨克族(Sasak),马鲁古群岛商的马鲁古族(Maluku)。马来族(melayu)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分布最广泛,在苏门答腊东部沿海,加里曼丹岛沿海以及两岛之间的海上各岛都有马来族居住。
除新几内亚岛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外来移民的后代。最早来到印尼的移民是维达人,他们大概在第四纪冰河时代迁徙至印尼群岛。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亚洲大陆南部的蒙古利亚族群迁徙至印尼群岛,这些民族被称为原始马来人,他们定居在沿海地带,并将维达人排挤到深山内地。现代苏门答腊的巴达克族、加里曼丹的达雅族和苏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马来人的后裔。公元前300—前200年间,从亚洲大陆南部又来了一批移民。考古学家将他们称作新马来人,其身材特征和原始马来人相同。他们在印尼群岛定居后,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马来人,并将另一部分排挤至内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巴厘族、马来族等民族都是新马来人的后代。

❺ 为什么印度人可以那么早的就来到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❻ 印尼是从什么时候跟中国有文化交流的

印尼很早就回中国有文化交流,最早可以延续到汉朝,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宋朝时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海贸发达,和印尼交流也变得非常平凡,明朝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郑和下西洋就经过印尼,甚至有印尼地区朝拜者来明朝定居是事情,进入清代近代后,印尼也成为下南洋的选地之一,如今印中两国也进行着深度的文化交流。

❼ 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三次人口迁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

一、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

1、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

四、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1、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

2、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7)民国时期印尼人为什么来到中国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人口迁徙,它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

❽ 印尼为何招见中国大史

印尼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召见
中国大使
,肯定有他的道理,他可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和中国大使去商量

❾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闯关东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 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 清朝 顺治年间到 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 山东、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四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陕西商人有三大历史贡献,一是“丝绸之路”,与中外商人开辟通往世界的商业大道;二是陕康藏定茶马古道之行,民间称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称为“走西口”。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稳定和开发边疆意义重大。关陕商贾“蹚古道”的历史无人提起,几至挤进历史的夹缝被人们淡忘,庆幸的是近年来引进了学术界的重视。

陕商通过“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区,还有的走向印度和东南亚。在康定分成2条路线,一条向西经昌都、拉萨走向国外,一条经大理、腾冲走向国外。),因是在古道间反复行走,称为“趟古道”,而“趟”的异体字是“蹚”,“蹚”还有踩山踩水路,试探、随大家一起之意,所以书面上写成“蹚古道”。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词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

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9)民国时期印尼人为什么来到中国扩展阅读: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然而,纵观两千余年的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

中国人口的迁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迁,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❿ 印尼人为什么恨中国人:华人不敢承认身份

其实印尼人并没有恨中国人,几次事件都有其他因素/目的,华人也没有不敢承认其华人身份,目前店面/商铺也越来越多使用中文名字,很多时候都是媒体渲染导致我们有错误的判断!

阅读全文

与民国时期印尼人为什么来到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注册足球球员有多少人 浏览:678
三国时印度叫什么名字 浏览:875
越南人为什么被称为船佬 浏览:89
中国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哪些 浏览: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么植物油 浏览:981
中国女排杨昊在哪里工作 浏览:254
伊朗租俄罗斯多少港口 浏览:871
中国乐器有哪些种类 浏览:834
伊朗边境到中国边境有多少公里 浏览:903
印尼天然硫磺块怎么运会国内 浏览:11
中国有多少冤案 浏览:152
英国人都怎么问别人的名字 浏览:493
英国憨豆来安阳干什么 浏览:769
在英国买英国转换插头多少钱 浏览:163
英国女王头像银元多少钱 浏览:300
印尼檀香怎么盘玩 浏览:866
从中国寄包裹到印尼运费多少 浏览:598
怎么申请印尼apec签证 浏览:516
如何在中国区使用美区兑换码 浏览:166
越南的钱能挣多少 浏览: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