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葬礼有什么过程啊
要看你是办葬礼还是参加葬礼了
参加葬礼么,先去殡仪馆哀悼,然后等尸体火化完毕后,吃豆腐饭,结束
要是办的话,要先租个厅,出死亡证明,买骨灰盒……很多事啦
B. 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宗教是什么
印尼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其建国指导思想“潘查希拉(pancasila)”五基原则第一条就是“信仰神道”,所以印尼政府承认人民选择不同信仰的自由,并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每年都拨专款用于扶助建设清真寺,教堂,宗教学校,发行宗教经书和开展各种宗教活动。
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徒的人数在世界上居首位。伊斯兰教对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风俗习惯都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徒很讲究礼节,熟人相见,除互致问候外,还念诵祝辞“愿真主保佑你”,而“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更是时常挂在嘴上。文雅、谦恭 、和蔼是穆斯林公认的美德。宗教在穆斯林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虔诚的教徒每天要到清真寺做5次跪拜,跪拜前要脱鞋,然后沐浴净身,一般清真寺内都保持安静、肃穆的气氛。
(2)印尼主要的丧礼是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尼西亚无国教,但规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亚建国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条),不然将被视为共产党(在印度尼西亚,共产主义等相关行为,是非法的)。
虽然印度尼西亚宪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仅承认6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儒教。印度尼西亚虽然不是伊斯兰国家,但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虽然印度教及佛教为少数宗教,但皆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文化。由于穆斯林商人的影响,伊斯兰教最初于13世纪采行于北苏门答腊,至16世纪成为各地区的优势宗教。
天主教则由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及传教士传入;而新教则于荷兰殖民时期由荷兰加尔文主义及信义宗传教士于殖民期间传入。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所信仰的宗教,如爪哇阿邦安伊斯兰教、巴厘印度教及达雅克基督教,一般较少注重宗教正统性,而具有本土化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度尼西亚人
C. 世界上有哪些恐怖,怪异的传统和习俗
1、日本“熊祭”
阿伊努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以前曾经是一个受压迫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原先主要靠渔猎为生,渐渐开始农耕定居,后来与本州居民通商。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最有名的是“熊祭”。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论”,对自然非常崇拜,因此便有了“熊祭”。
2、印尼卡洛西人的特殊葬礼
印尼卡洛西人(Torajan),是印尼中部苏拉威西岛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葬礼非常特殊,在亲人死后,家人要与已故亲人同住几个月后再埋葬。因为他们把葬看得非常重,在亲人死后的这几个月里,其家人会想方设法筹备足够多的钱来举行一场重要的葬礼。死者被用衣物包着放在家里,其家人相信死者的灵魂在未举行葬礼前一直与他们同在。葬礼举行的那一天,要把水牛杀掉作为祭品,杀的牛越多,表明死者的身份就越重要。而死者的棺材放置在山洞里面,洞口放置死者的假人雕像。
3、肯尼亚马塞族人的吐口水特殊礼仪
这里的吐口水跟我们日常所见的意义完全是两回事。肯尼亚马塞族人用往对方身上吐口水的方式打招呼。不仅如此,小孩出生时他们也要往小孩身上吐口水,并说一些坏话。他们相信只有说坏话,才能够养活这个小孩。当跟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握手之前,要先往手上吐口手以示对前辈的尊敬。
4、古罗马人与死人一起吃饭,并给死者喂食
最近,研究者挖掘梵蒂冈古罗马人的墓地后,得知了一项不为人知的传统:古罗马人会与死人一起吃饭,并给死者喂食。研究者在墓地周围和墓地里发现了不少曾在英国古罗马人的墓地也曾经被发现过的管子。研究者认为,古罗马人用这些管子给死者喂食酒、蜂蜜和其它食物。古罗马人喜欢在亲人的墓地野餐,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也可以跟他们共享食物。
5、委内瑞拉亚诺马莫人的“灭尸”传统
委内瑞拉亚诺马莫人(Yanomamo)长期远离现代文明,因此很多古老的传统都得以保存下来。亚诺马莫人将死者尸体燃烧,然后将骨灰分发给家人吃掉。亚诺马莫相信当受到巫师或其它部落的人诅咒时人就会死,因此经常跟其它部落的人发生武装冲突。
6、菲律宾——挂棺材习俗
菲律宾萨加达周围的石灰岩洞穴是很多死亡者的家园。这里有一个传统习俗,通常富裕的成年人的棺材放在洞穴里,而小孩或穷人的棺材挂在悬崖上。
7、印度——高空扔孩子活动
每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Solapur,都会举行一项很特别的活动,父母从50英尺高塔上将自己的孩子往下扔。但下面有人用床单接住。父母认为,这种做法可使他们的孩子一生健康。这种活动一般由穆斯林举行,但一些印度教的家庭也会参与这项活动。政府是反对搞高空仍孩子活动的,所以地方当局会做好维持治安秩序的工作。
8、印度——印度教成员Aghori同类相食
Aghori是印度教的成员,他们崇拜湿婆,因为他们认为湿婆创造了一切,并认为湿婆创造的一切没有什么不好的。为此他们毫无节制地喝酒、吸毒、吃肉,没有禁忌。但是,他们有一项怪诞的习俗,他们会穿死人的衣服,并把死者尸体放在寺庙里火葬。最令人震惊的就是Aghori同类相食。他们会将漂浮在河面上的尸体捞上来,分解四肢,然后生吃。
D. 印尼人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中做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厅的摆设布置也是很讲究的。到印尼人家中做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为与印尼人交往的一个诀窍。
印尼人很懂礼貌,他们绝对不讲别人的坏话,自然也不喜欢那些讲别人坏话的人,与印尼人见面可以握手,也可以点点头。
东南亚诸国的人民,一般说来都平易近人,和印尼人相处之道是不可愁眉苦脸,不要提起黛比夫人(日本有名的交际花,后嫁原总统苏加诺)。印尼人最喜欢笑,心情舒坦就笑,顺利完成某件事就笑,笑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他们也喜欢开玩笑,他们甚至认为“笑口常开”是社交上的一种礼貌。
与印尼人同座时,有打招呼的习惯,印尼人搭火车旅行碰到陌生人同坐,他一定向对方打个招呼:“我们一起来,如何?”对方就回答:“谢谢您,请用吧”。印尼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他们习惯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双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物品。
印尼人的习俗各异,爪哇人具有神秘的信仰,忌谈诞辰。巴厘女子爱赤膊露背,以表示圣洁。客人走进羌族的居民区,必须大叫大喊,否则被认为来意不善。
E. 各国的葬礼风俗!
在印尼巴厘岛,葬礼成为多彩的庆祝活动,死者的遗体在华丽的公牛雕像造型石棺内进行火化。
图为伊朗的寂默塔(Tower of Silence)。曾有拜火教教徒(Zoroastrians)的遗体被裹在白色棉布中,然后留在这里的山顶环形建筑内供秃鹫啄食的习俗,这种方式被认为能使人通过生物重返自然。
在香港,人们会给死者焚烧纸质祭品,包括纸衣服、纸钱、纸电视和纸手机等。过去人们认为,点燃以后,这些物品会被送往冥间供祖先享用。
图为加纳一个奇特的棺木。在加纳,人们死后可以葬在任何造型的棺木内──从巨型可口可乐瓶、缩小版奔驰车到庞大的鱼或者鸡。
图为墨西哥集市上的糖果骷髅头。在亡灵节(Day of the Dead)期间,祭坛上会高高堆起这些祭品以及食品、饮料和树脂香薰,引导游荡的亡灵归家。
图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的一幅法尤姆木乃伊肖像。在埃及科普特时期,人们把死者的肖像画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把木板插入包裹木乃伊的亚麻布内。
F. 印尼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受中国、印度、中东、西方国家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岛屿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中国企业和人员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礼仪标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
民族、语言和宗教
民族:根据印尼政府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华人在印尼商贸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印尼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约8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逊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习俗礼仪
【服饰礼仪】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比较保守,在公开场合人们服装普遍十分得体。男性在办公时通常穿着统一工装或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长袖蜡染衫(当地称“巴迪衫”)为印尼国服,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着。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并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如果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比较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岛,进入寺庙要在腰间束腰带。
【仪态礼仪】在印尼,当人们坐下来时,两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把一条腿的膝盖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在巴厘岛,坐下时两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将嘴遮住,否则是不礼貌;不要嘲笑别人的错误,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动作,否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时吃东西,也不要用左手与人握手、触摸别人;与人谈话或进入别人家,都要摘下太阳镜。
【相见礼仪】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作正式介绍时,对称谓要多加注意,多数中间阶层的印尼人有两个名字,而许多下层人民只有一个。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长的姓和名,通常只选用一个短名和首字母缩写名。在称呼人时,只能使用他们的第一个姓,不能使用第二个。
【餐饮礼仪】印尼人饮食习惯上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鱼、虾、牛肉等,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尼人习惯吃西餐。由于受当地华人的影响,他们普遍喜欢中餐。除在官方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习惯用右手抓饭。他们在用餐时,有边吃边喝凉开水的习惯,也爱喝葡萄酒、矿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务礼仪】印尼人特别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欢平和的声调、不摆架子的姿态和寻求一致的良好愿望,与他们谈判应态度谦逊些并放低声音。拜访印尼商人时最好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对别人送的礼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当面打开包装。印尼商人喜欢宴请,作为客人,在回国前应以相同标准回报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那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忌讳老鼠和乌龟;与印尼人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G. 印尼孔教总会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组织教徒定期以礼堂为主从事宗教祈祷、唱圣歌和学习经书等活动,传统节日、孔诞日的祭孔仪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结婚公证和举办婚礼,老人故去的丧礼举办,慈善、赈灾等活动。
经费主要由教徒自愿捐献,社会捐款,政府少量的财政拨款。
出版了各种资料(几乎全是印尼文)和用具,包括《四书五经》、《孝经》、《孔教章程会规》、《二十四孝》、《孔子圣迹故事》、《孔教圣歌》、《礼仪手册》、《中国文化》等大量书籍,以及衬衣、外套、挂历、像章、会标、钥匙扣、圣歌CD、龙和麒麟图案等各种用具和纪念品,非常齐备和完善。
H. 国外的丧葬要讲究哪些礼仪
各国丧葬活动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的丧葬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在国外,人去世后,其家属或治丧机构要尽快发布讣告,将逝者去世的消息尽早通知逝者的 亲友、同事和商业上的合作者,并说明葬礼将于何时何地举行。讣告可以以信函的方式发出,也 可以用电话电报传递;如需要通知更多的人也可登报。讣告所用的信笺、信封,往往带有黑色的 边框。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逝者的家属,以示哀悼。在许多国家都有为殡 葬服务的殡仪馆、丧葬服务社等,承办丧葬的有关事宜,根据逝者亲属的要求,协助安排后事。西方国家,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葬礼前,灵柩停放在教堂中,由亲友轮流守灵。举行葬礼 时,参加葬礼人员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亲好友在前面,一般亲友在后面。葬礼程序包括祷告、 颂赞美诗和牧师致辞等。葬礼毕,人们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遗体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 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们还象征性地为墓穴掩土。
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 堂或墓地举行。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逝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参 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参加葬礼,不要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应穿深色或其他颜色暗淡的衣服。 男子系无花黑领带,左臂可戴黑纱(也可不戴)。女子的饰物应当简朴。每人胸前可戴一朵 白花。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则 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 者的姓名。外国人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逝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 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逝者的亲人哀伤不已,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为他(她)着想, 不去登门吊唁。
I. 世界上的葬礼都有哪些
藏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4 种。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
当病危的人将咽气时,家属应迅速通知还在远方的家庭成员回家,并向本氏族的各个亲属讣告,使他们赶来吊丧、同时请一名本地区有声望的活佛前来念“超度经”,日夜陪伴身旁。死者尸体尚未僵硬前,由有经验的几位男人,将尸体用绳捆缚,使膝嘴相连、两手交叉于腿中,再用白布裹好,或将尸体绑成蹲坐式,用棉花蘸上事先泡好的香柏枝水,轻轻擦洗死者全身,然后把嘴巴和眼睛轻轻合拢,使之紧闭不得张开。死者若是男性要剃净头发(一般在几天前就剃好),若是女性,则要重梳发辫,最后用白布裹足不前之,置放屋角。听从前来念经的和尚指点入殓,或只将尸体放在室内或帐篷内,前来为死者诵经的和尚上可多至几十人,少则几人,根据家境经济状况而定。
念经期间及死后的 49 天内,死者家的经堂里不但是和尚念经的地方,并在长条木神桌上点大小不一的佛灯,祭奠神灵。在家停尸,一般是 3 至 7 天,不能停放双日出殡,热天只停 3 天,冷天富有人家请和尚诵念七七四十九天经,尸体也停放同样天数。
和尚进行诵经祭奠时,家庭成员及亲友要跟在灵柩前叩头、念真经,祭奠期间,不挂挽联,不写灵牌位,也不披麻戴孝,不穿戴华丽的服饰。祭奠死者的仪式到后期,由活佛主持,把全村人聚在一起,为死者念八字真经(系本波教的真经,音为嗡吗直门叶三来邓)或六字真言(系格鲁派“黄教”真经,音为嗡吗呢白唛眸),死者家属要进行布施,如煮米肉饭,藏语称“土巴”或散发糖果之类,意在代替死者积德行善。
在活佛的主持下,其他和尚高诵经文并各执其乐器,如唢喇、锣、钵等,诵经奏乐同时进行,气氛庄严、悲哀。在此仪式上。布施的钱财越多越好,说明家属对死者尽了孝心,对确经和尚不仅给优厚的酬金,还要食宿款待。在死者家里,祭奠仪式完毕,由活佛占卦确定送殡时间、地点、及用何种葬法,家族就准备送葬事宜。
天 葬:通行于牧区,是将尸喂鹰、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确定送葬时间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背尸或用牛驮到天葬场,送葬队伍前要点香引路。到了天葬场,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经,天葬师将尸体仰铺于地,由喇嘛口中念念有词,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划上象征性的几刀,然后才由天葬师将尸分割成块,投以喂鹰。天葬场上,直接亲属一般不来参加解尸分骨事宜,来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几人,少则几人。对于盛行天葬的牧区、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天葬场周围的鹰鹫,因为这种鹰除吃人尸外,不吃任何小动物。
火 葬:在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葬仪中也是最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对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贵的着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农区一带,对患传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实行火葬。
每个村寨或部落都有一二个火葬场,活佛和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场不同;活佛的一般卜卦测定为圣洁的高地,而非正常死亡的在地势较低的所谓不净之地。属正常死亡的男、女葬场也有区别,男的多在上坎,而女的多为下坎。送殡时间由活佛事先卜卦确定,确定火葬,村寨男性提前一二天在火葬场用土坯或草皮垒成四方形平台,一般高1 米左右,下有通风口,把砍来的易燃木柴,有规律地重叠架放于平台上。
送殡一般在早晨 5 、 6 时,将尸体棺材由一人背或 2 至 4 人抬至火葬场,因棺材两边捆有两根长杆。路上由一位喇嘛开路,送葬者要护送至火葬场。到了火葬场即解开死者绳索,将棺木放在已架好的柴堆上,面向西方并在尸体、棺木上浇上酥油。火化仪式一开始,几个和尚盘坐旁边高诵经文,送葬者也要高念真经,并把抬棺的木杆及其他用具烧掉。火化到尸骨成灰,如火趁风威,越燃越旺,尸体化净被认为吉兆;若火忽明忽暗,时间拖长则认为不吉利。
火化完后将骨灰收起,或到高山顺风抛撒、或到江边、桥头抛于水中,或装在罐内埋在地下。火化的人们回来,受到死者家属的盛情款待,大家饮酒用餐,以表示感谢和慰劳。请来的和尚头几天昼夜念经,葬仪完毕只是白天念经。对活佛圆寂,和尚们无报酬地念诵经多日,以示怀念和敬重之情。对非正常的死亡者,家属特别重视念经超度。
在实行火葬的地区,人们认为火葬后有一种邪气,第二天会落雨。
土 葬:一种流行于州内邻近汉族农区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风病而死、凶死、吊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实行土葬,对土葬怀有惧怕心理。而农区则受汉文化影响,以土葬为主,只有患传染病死、小儿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火葬和水葬。
土葬前,先将裹好的尸体放进棺材,装牢、防止摇晃。棺材分坐、卧两种,坐棺较为普遍。它是把捆绑成一砣的尸体装棺,因此较小,二人可轻轻抬走。棺材用纸和墨,装饰一番,富裕人家要请来能工巧匠,绘刻细致精巧的图案,涂上彩漆,有的在棺木上涂上黑漆或墨汁;有的剪好各色金箔纸图案,对称地贴在棺木上面。
棺材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长木桩,拴在两边,形似棺轿,四人抬行。经活佛卜卦,在指定地点掘好墓穴,到送殡时间,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村寨里男人和亲戚也来送,埋进掘好的墓穴,盖土埋好,用泥土堆成圆锥形土包,上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将家里带来的各种供品,抛撒四周。完后,送殡人回到死者家熏身、洗手、接受款待。
塔 葬:塔葬是将火化后的大活佛之骨灰,装在精制的罐或木箱里,建造塔阁,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圆寂后,使其尸体盘坐,并用药粉、香料等涂在接受净洗的尸体上,让尸风干,保存下来放于灵塔内,作为供奉和永久纪念。大活佛的葬仪隆重非常,参加者不仅有全寺僧人,下属
各分寺的全体僧侣,还有四周同教信徒参加,并举行一系列繁琐而庄严的仪式活动。
塔葬分金灵塔(即塔外金箔包裹)、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石灵塔及现代的三合混泥土建造的灵塔。灵塔的规模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现较常见的是那种大小不一,四棱或六棱形的水石泥结构的灵塔。
水 葬:主要为居住在江河边的藏民所实行,一般藏区只有儿童死后才实行,还有一些乞丐及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水葬时,将尸曲膝圈身装入木匣,抬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将尸投入。有的将尸节节肢解,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将整尸抛进江中,这是较为省事的葬法。水葬毕,要在岸边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以示对死者的祭奠。
不管使用何种葬法,举行丧葬仪式后,要买来白、黄、红布上印有各种使死者的灵魂超度,为家里避邪挡鬼的经文幡旗。这种经幡宽 20 ~ 35 厘米,长3 米左右。在其边角上缝一长绳拴在长木杆上,插于死者家的房前屋后和葬地周围,以示祭奠和超度。
对为死者念经的和尚,根据时间长短,给予报酬;为使死者亡魂早日升天,还要向大小寺院活佛进去丧礼,大至牛、马、金银首饰,小至一般常礼。富有人家办事,至少花费三五百银元。现在牧区富有者也要花去二三千元。
如死者绝嗣或长期生活在寺内,其全部财产经当地族长或亲戚出面商议,所得款全捐给寺院,由寺院给死者念经并为其办理丧事。
每年到了亲属去逝的周年日,家属要为其念几次大经,尤其对父母更为庄重,表示怀恩不忘。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中国历代葬礼》云:“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的,多为生活于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于树上,三年后才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丧葬便盛行火葬。以火为媒介,让死者的灵魂随着冉冉上升的烟雾飘入天堂。”(万建忠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古代宕昌、参狼、白马和邓至羌氐民族聚居的今甘肃陇南地区,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式、葬法习俗,并且沿袭到近现代。现分述于后:
一、石棺葬。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葬具,历史悠久且流行广泛,我国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地区都有发现。《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失纲纪,蜀先
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今日,在白龙江、白水江中上游的宕昌、舟曲、武都、文县与岷江上游的四川松潘、茂汶、平武等地同属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今舟曲和宕昌等地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址中,大都存在土坑石棺葬墓。即四周和上下皆用大身岩板或麻岩片覆裹的葬式。它与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椁的石棺葬文化属同一时期、同一类型。从墓葬中采集到的陪葬品,有板岩石刀、磨谷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质地坚硬,形制规整,磨制精细。可见,古代羌人石制技艺之高精。
二、石棚葬,又称石桌坟。是在地面上竖立四块石板,上面再覆盖一块石板而制成的墓室。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器时代,欧洲西部分布较多,考古发现在我国东北辽东半岛等地也有这种墓葬。据考古研究认为石棚距今已有9000 年的历史。
在今宕昌县南阳地区至上世纪七年代尚存此葬法。初步考证,拟为隋唐时期从辽东迁徙西来的,曾统治过的时为宕州的吐谷浑部族从老家带来的一种葬式,后被羌人后裔接受并传承于后世。
三、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放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一种葬式。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者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甘肃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陶罐。寺洼文化层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火葬之俗可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的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新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
火葬,并且很流行。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寺洼山遗址属氐羌族原始文化层带,而今陇南地区的土着文化皆属寺洼文化范畴。故在上世纪出土的许多古墓葬中,发现了成堆的人骨焚烧遗存,证明了《太平御览·四夷部》引《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火葬习俗之记载。此一习俗在武都、宕昌和舟曲的藏族(本属羌族后裔)中仍沿用至今,不过其方法较过去进步文明多了。
四、悬棺葬,又名“风葬”。此一葬俗,笔者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宕昌县境内的岷江(古羌水)沿岸发现过多处。因初来乍到,颇感奇特,问及当地人,都叫它“架干葬”,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在偶读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石棺与虹桥”条时方解开了多年来的心头之谜。
原来,这“架干葬”就是“悬棺葬”,又名“风葬”,实质上是一种洗骨葬,换言之就是实行二次葬的每一次葬法。其方法与步骤是:将新死未腐之尸体放在用整块木头刳成的“独木舟式”“船棺”中,悬挂于高山绝壁之上,任凭风吹雨打,让尸体的皮肤、肌肉、毛发等很快腐化分解而只剩下骨骼,然后取出,再放入特制木匣或陶罐中,藏到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内,并在洞旁凿一石龛,放入死者的木雕偶像,穿以生前所着衣服,称之曰“鬼堂”或叫“享堂”,并有栏杆或窗檑门槛之类为围护之用。这种葬式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与“栏杆式”住宅建筑风格一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因素,而且二者通常多半“共生”。这种葬式,曾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北沿甚至伸展到陕西渭水、甘肃羌水、河南洛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