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尼青山 福建青山 区别
印尼青山是工业园区,福建青山是旅游圣地
印尼青山工业园区已经被中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考核确认为中国境外合作区,拥有土地2000公顷,3万吨码头泊位1个、5000吨码头泊位10个,同时正在建设一个10万吨码。
福建青山湾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霞镇,是闽东南地区一处不可多得的海滨避暑胜地。
② 泉州的海外华侨有多少他们分布在世界的那些地方为家乡办了哪些公益事业投资建设了哪些项目
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大约有700多万,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旅居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4个国家的泉州侨民,尤为集中。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故土,怀揣回报家乡、兼济苍生的博爱情愫,捐资于文教、卫生、交通、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建造楼宇、购赠设备、设立基金等,济世惠民,拳拳爱心,赫赫义举,德泽黎民而功施社稷,贡献至伟。
城乡处处,先后涌现了华侨大学、仰恩大学、光前学村、慈山学村、季延中学、梧桐中学等巨额侨资建造的知名学府。泉州大地,星罗棋布的侨建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老人会、道路、桥梁,凝聚着海外赤子奉献给父老乡亲的一片真情。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已接受“三胞”捐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捐资超亿元的个人或团体有李氏基金、黄仲咸、洪祖杭等9个团体和个人,捐资超千万元的有107人。尤其是教育事业,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更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在捐助的60多亿元善款中,70%以上用于兴教助学,可以说,泉州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到中专、大学乃至老年大学,85%以上学校受益于三胞的捐助。其中设立各类教育基金会843个,基金总额达4.32亿元,以基金获利历年用于奖教助学逾5亿元。爱心所及,不囿于一时一地,有的惠及全省、乃至全国。
③ 现在印尼人可以来中国吗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开通了签证申请服务,除旅游和留学之外的申请来华,请正常递交申请,大使馆批复签证,即可来华
④ 泉州钟楼怎么去印尼沙爹肉串
沙爹,我们一般叫沙茶,一种调味料,不同与辣椒酱,芥末这些沙茶酱的品种有福建沙茶酱、潮州沙茶酱和进口沙茶酱三大类 进口沙茶酱又称沙嗲酱(Sateysauce)。是盛行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一种沙茶酱。它色泽为桔黄色,质地细腻,如膏脂,相当辛辣香咸,富有开胃消食之功效,调味特色突出,故传入潮州广大地区后,经历代厨师琢磨改良,只取其富含辛辣的特点,改用国内香料和主料制作,并音译印尼文“SATE”,称之为沙茶
⑤ 印尼十日游
从福建泉州到印尼十日探亲游大概要6000多块钱当地办理落地签证,费用为7天以内10美金,30天以内25美金,往返机票,泉州出发,淡季的话使用最低标准的印航,往返价格为2000左右加税,旺季加800.
⑥ 自公元7世纪以后,哪个地区成为马六甲海峡两岸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自公元7世纪以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成为马六甲海峡两岸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其中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尼的室利佛逝之间的阿拉伯商人将伊斯兰教传布至苏门答腊,使印尼人、中国商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中国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期,当时印尼爪哇的杜板与中国泉州有交往,每月都有定期船舶往返。伊斯兰教也随之在印尼盛行。郑和(1405~1433)在七下西洋间每次都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促进华人穆斯林社区发展。印尼各地建立清真寺。印尼中爪哇省会三宝垄有纪念明朝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庙。印尼各地香客都来此地烧香膜拜,并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高擎彩旗、手持各种兵器举行骧灾祛病的活动。三保太监成为印尼人的保护神。至今,在每年4月、8月,人们在月光下庙前举行欢快的舞会,以此纪念三保太监。
从音乐舞蹈来看,中国史籍也有不少对印尼歌舞艺术的记载,如《新唐书·南蛮列传》的室利佛逝条记载:“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咸亨(670-674)至开元(713~741)间,数遣使者朝……又献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宾录》爪哇条载:“咸通(860~874)中,献女乐……”《新唐书·南蛮列传》诃陵载:“咸通(860~874),遣使献女乐”(诃陵位于中爪哇)。1225年成书的《诸蕃志》中婆国条称爪哇“乐有横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东西洋考》卷三下条载爪哇西部“乐有横笛、鼓板,自为夷舞,谚所谓‘大平婆之征’也”。1849年《海岛逸志》记:“番戏名曰浓迎。番妇之颇有色者,带虬发(卷曲的头发),缠锦幔,插金花,摇纸(纸扇),裸衣赤脚,歌番歌,舞番舞,摇头闪目,鹤立鹭行,演唱杂剧……或两妇对舞,或三四妇共跳舞。闲人亦可人其中,与之对舞,名曰弄浓迎。弄毕则酬以金。每于清夜远远听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谓异乡之乐,礻氏令人悲耳。”
⑦ 印尼人为什么要拜郑和
中国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期,当时印尼爪哇的杜板与中国泉州有交往,每月都有定期船舶往返。伊斯兰教也随之在印尼盛行。郑和(1405—1433)在七下西洋间每次都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促进华人穆斯林社区发展。印尼各地建立清真寺。印尼中爪哇省会三宝垄有纪念明朝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庙。印尼各地香客都来此地烧香膜拜,并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高擎彩旗、手持各种兵器举行骧灾祛病的活动。三保太监成为印尼人的保护神。至今,在每年4月、8月,人们在月光下庙前举行欢快的舞会,以此纪念三保太监。
⑧ “阿北仔”怎么来的
泉州的一个论坛上说的--
按泉州人的归纳方法,世人所有的人只分为三种:一种是本地人,一种是阿北仔,一种是外国人。其中本地人并不单指泉州人,而是泛指一切使用闽南语的地方,如厦门、漳州乃至台湾。泉州人是决不会称厦漳、台湾人为阿北仔的,它们另有美称,那就是厦门仔、漳州仔和台湾仔了。那末阿北仔指的是哪里人呢?它指的是一切不会讲闽南语只会讲国语的中国人。不论你来自漠河以北抑或曾母暗沙,也不论你出身高官贵族或者只是平头百姓,更不论你是印尼的“番客”还是美国的华人,只要你不会闽南语而只会国语,那一概统称为阿北仔,简称北仔。在这一点上,一视同仁,决无例外。至于外国人呢?那就是即不懂闽南语又不懂国语的老外了。不过有时泉州人也会将日本人与其它外国人区分开来,特称日本人为“日本鬼仔”,简称“鬼仔”,以示对日本人的厌恶与鄙视。 哆里哆嗦一大堆,只不过想说明一个问题,泉州人是以语言,而不是以地域来区分人的。因此也决不存在什么地域岐视。至于为什么会按语言来区分,我想大概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习惯的因素,另一个是风俗习惯的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泉州人日常交流都习惯使用闽南语,某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甚至不会讲国语,而泉州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某些涉及到礼貌(泉州人称之为礼数)的风俗和其他闽南语地区大体雷同,和别的地方却差别很大。千百年来,泉州人使用着特有的语言,遵循着特有的“礼数”,保留着特有的习惯,延绵至今,倒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不过近年来,随着泉州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许多不懂闽南语的外地人纷纷落户泉州,泉州人一张口就是闽南语和以特有的“礼数”规范自己同时也约束他人的习惯终于遭遇到了种种尴尬。为避免这种尴尬的继续,泉州人想出了用语言区分人的方法,把一切不懂得闽南语言和不懂得闽南风俗的人统称为阿北仔。假如你的老板让你去应酬一个客户,老板特别交代客户是一个“北仔”,那意味着你不能一见面就叽哩咕噜的大讲闽南语,要使用普通话,以免人家不知所云;如果你给该客户泡茶而该客户并没有将“五指按在桌上其中中指不住轻扣桌面作磕头状”,那也不算客户“失了礼数”,你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耿耿于怀。 综上所述,泉州人称某部份人为阿北仔,只不过为了生活及工作方便罢了,不知情者千万别想当然误会这是泉州人对你们的岐视称呼而愤愤不平,甚至于因而对泉州人群而攻之,制造不和谐的声音,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⑨ 印尼雅加达打中国电话加什么
+86(港:+852,澳:+853,台:+886)
在国外打电话给国内的手机,就是加中国的区号0086后,直接加手机号码拨打就行了示例:0086136XXXXXXXX
打给固定电话的话,就是先加中国的区号,然后再加省市的区号,然后电话号吗就行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加完国家代号后,再加的省市区号最前面的那个0不要加,比如说你是打福建泉州,泉州的区号是0595,请看示例示例:00865958548XXXX
⑩ 泉州的历史资料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古老城市,与台湾一水之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首批的历 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港实是泉州人民的生命线。“港口兴,泉州兴”,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成了由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构成的古刺桐港(亦称泉州港)。东面沿海的刺桐港是宋元时期我 国和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我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凭借大自然的恩赐,泉州的先民打开了城门,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南朝(520至527年)间,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之例证。八世纪后期,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兴起,注重从海上经兰竺和我国进行贸易。唐代,泉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为“资公用”,和泉州统治者重视"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用钢铁、陶瓷交换蕃商66金贝、珠宝、香料,因而泉娼,梅交外贸继续发展,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泉州有三条海外航线:东北线为泉州——明州(宁波)——高丽(今朝鲜)——日本;东南线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西南线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越过马六甲海峡,经细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故临——波斯湾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亚丁湾和东非的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古城、渤泥、 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弼琶罗、层拔等57国家和地区有海交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运来犀象、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湾对外贸易的繁荣。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载重量约200吨,船上遗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外,还有木牌、木签、贝壳、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以及唐宋钢铁钱、宋代陶瓷器等。这对我国与世界的海上考古,具有重大价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时,正是泉州海外贸易衰退的时期。他针对时弊,重振泉州经济和海外贸易。三年间,来泉蕃舶大增,再现泉州海外贸易之雄风。
元初,世祖忽必烈委任弃宋投元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招徕蕃商互市,“各从所欲”。蒲氏后裔任福建行省左丞,受命招谕南海诸国蕃商。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元朝年间,泉州多次设行省,恢复市舶司,与98个国家、地区有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海外贸易处于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说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还要繁荣,港湾中有许多印度的大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也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不可胜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盛,为泉州、福建的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末,泉州陷入10年战乱。明清两代实行闭关俄国政策。明中晚期,倭寇严重扰乱和殖民者东来,清初禁海迁界,晋江日渐淤塞,加上官吏贪赃舞弊,使泉州海外贸易逐渐衰弱。晋江安平(安海)港距府城较远,有较好的通商基础,在郑芝龙家族的努力下,发展成为私商海港,为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较早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