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尼煤属于什么煤种
印尼煤主要的成分来自古近系和先近系。很多的煤炭一般埋藏的不深,能够有利于寻找和挖掘,并且对于煤炭含有的成分中,有褐煤、次烟煤和烟煤三种组成,其中最多的就是褐煤,含量一般在59%左右。由于印尼煤的使用一般用在动力煤身上,所以在印尼煤中可以分出它的高低所在,一般的印尼煤的使用在中等级的有60%,放热量一般占有煤炭的17%。它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大,来自于它的本身低硫、低灰的成分,不易影响它的使用效果,像我国的很多沿海地区对于进口动力煤的使用就比较多。
‘贰’ 煤是怎样生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叁’ 褐煤的质地和燃点
感谢邀请!褐煤,又名柴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种。水分高(达30%~60%),热值低(国内原煤很少超过4000Kcal/kg),燃点低,不粘结,易风化变质,含原生腐植酸,含氧高,化学反应
性强,热稳定性差,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分、高灰熔点的“两高两低”显着特点。由于这些特点,褐煤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同时由于褐煤价格低,低硫、低磷等特点,又是电厂发电很好的掺烧煤种,特别是在前几年煤价比较高的时候,电厂广泛掺烧褐煤来降低成本,在江苏一些大型电厂,褐煤的掺烧比例一度达到近50%。在我国,褐煤主要产于蒙东地区的锡林浩特、霍林河、海拉尔地区,下水港口主要在锦州、葫芦岛等港口。最近几年,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国内褐煤的性价比优势不再明显,掺烧比例有所下降,电厂转而使用印尼的褐煤。
对于长途运输问题,虽然褐煤容易自燃,但在炎热的夏季也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自燃,所以从国内的运输距离来说,自燃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反倒是成本问题会影响褐煤的长距离运输,在运费不变的前提下,运输热值低的褐煤肯定不如运输高卡的煤炭合算,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煤炭价格下降以后,褐煤不再走俏的原因。
褐煤提质,也就是你说的干燥技术,一直有机构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最大的问题不是干燥技术、成本和能耗,而是如何保证褐煤在干燥以后经过长距离运输以后不再回水,所以到目前为止,褐煤干燥技术没有大规模商业应用。(PS:想与更多煤炭人交流,你可以下载个“煤炭江湖”APP,里面会有更多这方面的专家帮你。)
‘肆’ 煤是什么颜色的
煤大致分为:褐煤、煤炭、无烟煤。褐煤较软,易碎,呈褐色。煤炭就是现在的普通用煤,易燃,形成在褐煤后期,黑色。无烟煤不易点燃,点燃后燃烧时间长,只有少量烟,黑色。
‘伍’ 这是什么煤
褐煤:多为块状,呈黑褐色,光泽暗,质地疏松;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因产地煤级不同,发热量差异很大),燃烧时间短,需经常加煤。
烟煤:一般为粒状、小块状,也有粉状的,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含挥发分30%以上,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大多数烟煤有粘性,燃烧时易结渣。
无烟煤: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呈黑色有金属光泽而发亮。杂质少,质地紧密,固定碳含量高,可达80%以上;挥发分含量低,在10%以下,燃点高,不易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强,火焰短,冒烟少,燃烧时间长,粘结性弱,燃烧时不易结渣。应掺入适量煤土烧用,以减轻火力强度。
1989年10月 ,国家标准局发布《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 b、煤样透光性 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6项分类指标,将煤分为14类。即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根据其岩石结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烛煤、丝炭、暗煤、亮煤和镜煤。含有95%以上镜质体的为镜煤,煤表面光亮,结构坚实,含有镜质体和亮质体的为亮煤,含粗粒体的为暗煤,含丝质体的为丝炭,由许多小孢子形成的微粒体组成的为烛煤。
根据煤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贫煤(无烟煤,含挥发分低于12%)、瘦煤(含挥发分为12-18%)、焦煤(含挥发分为18-26%)、肥煤(含挥发分为26-35%)、气煤(含挥发分为35-44%)和长焰煤(含挥发分超过42%)。其中焦煤和肥煤最适合用于炼焦碳,挥发分过低不粘结,过高会膨胀都无法用于炼焦,但一般炼焦要将多种煤配合。
‘陆’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科学家们在地质考察研究中发现,在地球上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二迭纪(距今约3亿年)、侏罗纪(距今约1.3亿~1.8亿年)等.当时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闭的湖泊、沼泽或海湾等地堆积下来,并迅速被泥砂覆盖,经过亿万年以后,植物变成了煤,泥砂变成了砂岩或页岩.由于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和反复堆积,在同一地区往往具有很多煤层,每层煤都被岩石分开.
由植物变为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起来的时候,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分解而生成泥炭.通过这种作用,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逐渐增加.泥炭质地疏松、褐色、无光泽、比重小,可看出有机质的残体,用火柴烧可以引燃,烟浓灰多.
(2)煤化作用阶段,即褐煤阶段.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泥炭开始压缩、脱水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成为褐煤,这称为煤化作用.褐煤颜色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基本上不见有机物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增加,而成为烟煤.这种作用是煤的变质作用.烟煤颜色为黑色,有光泽,致密状,用蜡烛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烟.烟煤进一步变质,成为无烟煤.无烟煤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有光泽,用蜡烛不能引燃,燃烧无烟.
‘柒’ 烟煤和褐煤的区别是什么
褐煤的生成年代较短(约几十万年),煤化程度较浅,颜色呈褐色~褐黑色,碳含量较低、氧含量较高,含有腐植酸;烟煤生成年代较长(约几百万年~上亿年),煤化程度较深,颜色呈黑色,碳含量较高、氧含量较低,不含腐植酸。此外,在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和使用领域,褐煤和烟煤之间都有较大差异,此处不再赘述。要了解详细知识,请查阅《煤化学》等书籍。
‘捌’ 请问`烟煤`和`褐煤`是,油煤吗是否可以混合使用。
听的我很迷糊。油煤由油,煤粉,水,还有一些别的材料做成的一类燃料。
烟煤,就是一种煤,因为含水比较多燃烧的时候会有烟,所有俗称烟煤。
褐煤,因为颜色是褐色的所以叫褐煤。是无烟煤的一种。也就是品质比较好烧出来没有烟。
可以用这种煤做油煤。
是不是可以混用,要看场合。家庭取暖是可以的,工厂作业就不好说了。烟煤提供的热量低还有水挥发出来。一般工厂都不用烟煤。其实家庭取暖也很少用。
‘玖’ 煤,是怎么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这个转变过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后形成泥炭或腐泥。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组成和植物的组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烟、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当地球处于不同地质年代,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就植物而言,从无生命一直发展到被子植物。这些植物在相应的地质年代中造成了大量的煤。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迭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株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拾’ 问题:煤是由什么代的厥类植物变成的
煤是由古生代的厥类植物变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科学家们在地质考察研究中发现,在地球上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二迭纪(距今约3亿年)、侏罗纪(距今约1.3亿~1.8亿年)等。当时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闭的湖泊、沼泽或海湾等地堆积下来,并迅速被泥砂覆盖,经过亿万年以后,植物变成了煤,泥砂变成了砂岩或页岩。由于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和反复堆积,在同一地区往往具有很多煤层,每层煤都被岩石分开。
由植物变为煤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当植物堆积在水下被泥砂覆盖起来的时候,便逐渐与氧气隔绝,由嫌气细菌参与作用,促使有机质分解而生成泥炭。通过这种作用,植物遗体中氢、氧成分逐渐减少,而碳的成分逐渐增加。泥炭质地疏松、褐色、无光泽、比重小,可看出有机质的残体,用火柴烧可以引燃,烟浓灰多。
(2)煤化作用阶段,即褐煤阶段。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形成顶板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泥炭开始压缩、脱水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过渡成为褐煤,这称为煤化作用。褐煤颜色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基本上不见有机物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
(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时,就会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使褐煤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在物理性质上也发生改变,主要是密度、比重、光泽和硬度增加,而成为烟煤。这种作用是煤的变质作用。烟煤颜色为黑色,有光泽,致密状,用蜡烛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烟。烟煤进一步变质,成为无烟煤。无烟煤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有光泽,用蜡烛不能引燃,燃烧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