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眼镜蛇有多少种
1、黑白眼镜蛇(又名非洲森林眼镜蛇) Naja m elanoleuca。
特征:长2~2.5米,幼蛇身体乌黑,上面有灰色或白色小斑点,肚子呈奶白色,布满棕色或黑色斑点。分布: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南非都有。 [2]
2、黑颈射毒眼镜蛇(又名黑颈喷沫眼镜蛇) Naja nigricollis
特征:平均长1.5米,可超过2米。乳白色、棕黑色、绿灰色、棕亮色都有,喉部有1条很特别的粗黑条纹。分布:主要在非洲中部和南非。附注:特别具有攻击性,通过颞骨的肌肉挤压毒腺,可以把毒液喷出2米多远,且很准确。 [2]
3、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又名莫桑比克喷沫眼镜蛇) N ajam ossam bica
特征:长约1.5米。白灰色中夹有橄榄绿,每块鳞片边缘为黑色,肚子呈奶白色,肚子橙红色中带黄,喉部有不规则黑色条纹或斑点。分布:坦桑尼亚东南部至南非。附注:毒性比黄金眼镜蛇( N aja nivea )弱许多。 [2]
4、黄金眼镜蛇(又名开普敦眼镜蛇) Naja nivea
特征:长1.5~1.8米。颜色多变,单一的微黄到浅棕色都有,夹有黑色斑点。分布:仅见于非洲南部。附注:毒性很强。开普敦地区被毒蛇咬死者,多为这种眼镜蛇所致。 [2]
5、眼镜蛇 Naja haje
特征:长度超过2米。呈棕黄或蓝黑色,肚子黄色有淡色斑点。年幼者喉部有很清晰的浅色条纹。分布:非洲热带、亚热带。附注:每条蛇有175~300毫克毒液,而25~30毫克毒液便可使一人丧命。 [2]
6、马里眼镜蛇(又名卡地眼镜蛇) Naja katiensis
特征:长约2米。上部位纯棕色,下部纯白粉红色。后颈有1~2条黑色条纹。分布:马里、尼日尔爾利亚北部、布基纳法索、加纳北部。红颈射毒眼镜蛇(又名淡色眼镜蛇) Naja pallida特征:长约2米。上半部纯棕色,下半部微黄。分布:从埃及到坦桑尼亚。 [2]
亚洲眼镜蛇
亚洲眼镜蛇有4个属:丽纹蛇属( Calliophis ,13种), M aticora (2种)、环蛇属( Bungarus ,12种)和眼镜蛇属( N aja )。亚洲的眼镜蛇属有9个种,过去被列为印度眼镜蛇( N ajanaja )的亚种。 [2]
1、中亚眼镜蛇 Naja oxiana
特征:长1.7米。深黄、浅褐及黑灰色。分布:里海到印度北部。附注:两种不能喷射毒液的亚洲眼镜蛇之一。 [2]
2、孟加拉眼镜蛇(又名单片眼镜蛇) Naja kaouthia
特征:长2米或更长。头背部具有单眼(白色环,边缘黑色,中间一黑点,二、三个黑点的罕见)。
分布:印度北部至马来西亚、越南、安达曼群岛、泰国中南部。 [2]
3、苏门答腊射毒眼镜蛇(又名赤道 喷 沫 眼镜 蛇) Najasum atrana
特征:长1米,很少有更长的。背腹部纯黑,但在泰国也有不同程度的黄色个体。喉部具或多或少的淡色斑点。分布:常见于热带丛林,亦见于居民区。从马来半岛到印度赤道区(苏门答腊)。附注:被咬后如不及时处理,6小时后即死亡。 [2]
4、马来射毒眼镜蛇(又名印尼南部喷沫眼镜蛇) Naja sputatrix
特征:长1.5米。背部黑亮,肚子浅棕色,喉部淡色。分布:爪哇岛,松德群岛的各小岛。附注:个别地方的眼镜蛇不会喷毒液。 [2]
5、萨马眼镜蛇( 又名 菲 律 宾 东 南 喷 沫 眼 镜 蛇 ) Najasam arensis
特征:长1.2米。纯黑色。鳞片间皮肤淡黄色,肚子奶白,喉咙黄而偏黑。分布:菲律宾群岛——棉兰、萨马岛、莱特岛、保和岛和甘米银岛。 [2]
6、菲律宾眼镜蛇(又名菲律 宾北部 喷 沫 眼镜 蛇) Najaphilippinensis
特征:长1米。黄中带棕色,肚子乳白。分布:民都洛岛、吕宋岛、马斯特岛、马林杜克岛。附注:在菲律宾使很多人死亡。 [2]
7、中华眼镜蛇(又名舟山眼镜蛇、中国普通眼镜蛇) Naja atra
特征:长约1.5米。体色从黄到浅棕色,肚子奶白,喉咙黄而偏黑。分布:中国、越南北部。 [2]
澳洲眼镜蛇
澳洲眼镜蛇有38个属115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种为太攀蛇和澳大利亚虎蛇。 [2]
1、太攀蛇(又名“大胖”) O xyuranus scutellatus
特征:长1.5~2米。背部为浅或深棕色,侧部更浅;头上部为淡黄色,尤其是幼蛇;肚子黄或奶白色,常有不规则的金黄色斑点。分布:大洋洲东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注:是毒性最强的种类之一。 [2]
2、澳大利亚虎蛇(又名东部虎蛇) Notechis scutatus
特征:长1.2米。淡灰、淡红色中夹着深浅不一的棕黑色。有些鳞片的边缘呈淡黄色,形成一系列带状环。肚子奶白、微黄,亦有茶绿或灰色。喉及尾下部颜色较浅。分布:大洋洲东南部。附注:毒液毒性很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毒蛇。 [2]
新大陆眼镜蛇
新大陆眼镜蛇以两个属为代表:珊瑚蛇属( M icrurus ,35种,许多亚种)和拟珊瑚蛇属( M icruroides ,1种)。在美国东南部直到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南美洲直到阿根廷中部都可见到。 [2]
1、索诺拉珊瑚蛇(又名美洲眼镜蛇) Micruroides euryxanthus
特征:长度小于50厘米。身体呈环状,黄、黑和红色。每一黑或红色节的边缘有较窄的黄色带状条纹。分布:沙漠、热带森林、荆棘丛中,低海拔橡树和松树混合林。美国西南部。
Ⅱ 世界上分布的蛇有多少种
目前世界上分布的蛇有3000多种,其中毒蛇就有600多种。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蛇,只有9厘米那么长。眼镜王蛇是最大的毒蛇,它长竟可以达到6米,真是难以想象。
如果碰到蟒蛇,这类蛇就算是小的了。因为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最一般的体长都要超过6.25米,最长的还可达到10米左右。而生活在南美洲的水蟒则更为夸张,身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多千克。
黑曼巴蛇为世界上最毒的蛇,它无论是运动速度、毒液毒性还是攻击力,都位居蛇族榜首,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蛇王。
Ⅲ 蛇分为哪几大类
毒蛇又分管牙类毒蛇、前沟牙类毒蛇和后沟牙类毒蛇三大类。其中,游蛇科是介于毒蛇和无毒蛇混合种类的蛇科,与其他科相比,游蛇科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多,它们大部分是无毒蛇,毒蛇只占少数,且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如赤链蛇和虎斑游蛇等。
小贴士:赤链蛇和虎斑游蛇虽界定为后沟牙类的毒蛇,因其齿状模糊、毒牙着生在后槽牙的特殊性,无法将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所谓毒液注射到被咬者体内,故对人畜没有危害性。实际养殖中,我们习惯把这两种蛇当作无毒蛇来养。民间多称这两种蛇为“草蛇”,即连草都奈何不了的蛇,此名称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赤链蛇和虎斑游蛇不会危害人类的特殊性。
Ⅳ 有些什么蛇
湖南省蛇类名录
5科45属79种 毒蛇21种
钩盲蛇※;海南闪鳞蛇;白头蝰,尖吻蝮,短尾蝮,山烙铁头蛇,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蛇,福建竹叶青蛇,莽山烙铁头蛇,圆斑蝰;黑脊蛇,绿瘦蛇 ,白眉腹链蛇、黑带腹链蛇※、锈链腹链蛇、丽纹腹链蛇、坡普腹链蛇、棕黑腹链蛇、草腹链蛇,绞花林蛇、繁花林蛇,钝尾两头蛇,翠青蛇、横纹翠青蛇,黄链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玉斑丽蛇,方花斑蛇※,红纹滞卵蛇,紫灰山蛇,黑眉曙蛇,灰腹绿蛇,中国水蛇,双全白环蛇※、福清白环蛇、黑背白环蛇,颈棱蛇,菱斑小头蛇※、中国小头蛇、台湾小头蛇、龙胜小头蛇※、饰纹小头蛇,横纹后棱蛇、莽山后棱蛇、广西后棱蛇、侧条后棱蛇、山溪后棱蛇,平鳞钝头蛇※、棱鳞钝头蛇※、台湾钝头蛇※、福建钝头蛇,福建颈斑蛇,紫沙蛇,横纹斜鳞蛇、崇安斜鳞蛇、大眼斜鳞蛇、纹尾斜鳞蛇※,灰鼠蛇、鼠标蛇,黑纹颈槽蛇?、湖北颈槽蛇※、虎斑颈槽蛇,尖喙蛇※,黑头剑蛇,环纹华游蛇、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渔游蛇,乌梢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 ,眼镜王蛇,福建华珊瑚蛇、中华珊瑚蛇
Ⅳ 蛇的种类和资料
蛇是无足的爬虫类冷血动物的总称。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足、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有十二生肖中有蛇。蛇的出现大概在1.5亿年以前,毒蛇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它是由有毒蜥蜴进化而来,在2700万年前才出
现。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的线蛇王也不过11.94厘米。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6.2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100多公斤。已经证实蛇最重的纪录,是1960年在巴西城发现的一条南美蟒蛇,重227公斤,长8.46米,腰围111.76厘米。世界上最毒的蛇为海蛇,这种蛇出没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阿西莫暗礁附近,它每次分泌的微量毒液,就足以使上万只老鼠当场毙命。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蟒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仅存300至500条,堪称一代“国宝”。 蛇的寿命一般在几年到二三十年之间。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圣经》上有“温驯如鸽子,智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非洲有一种食蛋蛇,还没有人的手指粗,却可以吞进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还能吐出蛋壳;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绿色,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相似,小鸟误认为是果子,因啄食而丧生;东南亚和非洲鲁什马河流域的飞蛇,其肋骨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滑翔时能展开,使身体呈扁平状,故能从树枝高处跃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时快得像离弦的箭,能吞食飞行的小鸟;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冲刺,追赶逃跑的猎物。 蛇的记忆力很好,也非常记仇,能准确地认出曾经伤害过它的人,多年以后还会伺机进行报复。蛇的同类受到侵犯时,有时也会群起而攻。但蛇也会报恩,古书上曾记有“隋侯见伤蛇而医之、活之。蛇愈而去,衔夜光珠以报”的佳话,现实生活中也有蟒蛇“龙龙”救人,家蟒在洪水里救了小孩,家蟒在洪水为人带路,海南蟒蛇抓小偷照顾小孩等事件。蛇对音乐非常敏感。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有耍蛇的职业,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条条蛇袅袅起舞,舞姿灵活柔美,引人入胜。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还可以驯养成家蟒,负责守家和“照看”幼儿。印尼佛罗勒斯岛上居民饲养的无毒蛇能随同主人一起下地干活。种子入土后,它便守在地里,驱赶啄食种子的野鸟;树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头,甩动尾巴,将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国家还利用毒蛇来守卫金库。他们除了使用现代化的装置外,再放进一两条剧毒蛇,使盗金者望而生畏。更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环。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花纹极美,当地妇女捕获后拔去毒牙,将蛇尾扎成小圆圈,系上细线穿在耳垂上。银枪蛇时时昂起头,吐出火红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全身是宝。蛇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为餐中佳肴。蛇胆、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蜕,乃至蛇血、蛇肠杂等均可入药治病。将蛇浸制药酒,能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症。五步蛇还是治疗顽固性瘙痒和麻风的传统要药。蛇胆非常名贵,能驱风除湿、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恶性肿瘤、风湿症,若配以草药,有延年益寿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宝,可制成镇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药。蛇毒远比黄金还贵,1克蛇毒价值数万美元,所以我们要保护蛇。 蛇曾是人们崇拜的一种动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就有9个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将响尾蛇作为民族标志。澳洲的华伦姆格人有一种图腾崇拜仪式。仪式上,人们用颜料涂抹全身,扮成蛇的样子且歌且舞,讴歌蛇的历史与威力,祈求蛇神护佑。原始社会解体后,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相当普遍。
蛇的天敌
哺乳动物中的獾、鼬、浣熊、刺猬、獴等 鸟类中的鹰、雕、鹫、犀鸟、鹳等 (特别是蛇雕) 两栖动物中的大蟾蜍和牛蛙也吃蛇,还有许多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如眼镜王蛇等。 蛇最大的敌人是人类
编辑本段生物特性
蛇(蛇亚目〔Serpentes〕)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蟒山烙铁头、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练等。 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躯。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被击中的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另外蛇是有听觉的,只不过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及鼓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十分迟钝的。
生殖系统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着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毒蛇
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台湾又如何呢?根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黄颔蛇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类9%),至于台湾陆栖的蛇种中,有毒者(含微毒之种类)约有15种(占32.6%),在比例上是较全世界之平均质高出一些,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1)管牙类(Solendglyphs)、2)前沟牙类(Proteroglyphs)、3)后沟牙类(Opisthoglyphs);但目前(在台湾)仅有管牙类及前沟牙类,被咬到时有致死之记录,简介如下: (1) 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 类皆是属此;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它们分成二亚科,即A)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菊池氏龟壳花、阿里山龟壳花皆属之;B)蝮蛇亚科(不具颊窝):台湾仅产锁炼蛇这一种,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借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温度差异,帮助它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它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它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2) 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能,所有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在台湾包括雨伞节、眼镜蛇、带纹赤蛇、环纹赤蛇以及所有的海蛇类皆属此。 (3) 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水蛇、唐水蛇、茶斑蛇、大头蛇和台湾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尽管后沟牙的毒蛇在台湾皆未有致死记录,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赤炼蛇分布于在中国大陆及日本之亚种,在当地皆曾有咬死人之记录,在野外遇到它们时仍不可过度轻忽。 上述的毒蛇中,管牙类(蝮蛇类)的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锁链蛇以及前沟牙类(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雨伞节,因为较常有被咬中毒之病例传出,被称作台湾的六大毒蛇;另外因为锁链蛇仅于南部高屏及东部花东一带有记录,数量少且不易见到也有人不算它,而将其余的五种称台湾的“五大毒蛇”。 虽然毒蛇并不会无故主动攻击人,但当我们不小心在近距离惊扰到他们时,他们仍会基于自卫咬人,故我们应仍要相当的小心,到蛇类可能出现之地点从事户外活动时着长袖长裤,并且穿高统的球鞋或登山鞋等,绝不可穿拖鞋或凉鞋,以免不小心踏到毒蛇时有被咬之虞。
编辑本段巨蛇之最
世界记录
翻开世界记录,这项世界巨蛇之最的桂冠究竟由谁擎走仍引来一番热闹争论。为水蟒赢来蛇王之称的是其整个身体的大小以及体重。而与这只蛇王分庭抗钧的则还有亚洲网纹蟒。巨蟒类的身长创下了当今的世界记录:最长的居然达到33英尺。尽管它的长度超过了那只世界记录保持者,但蛇王的腰 身周长则远远超过这只亚洲巨蟒。栖息在南美洲丛林中的水蟒能够长到一个高大成人那样粗。大到足以一口气吞下一个成年人! 发现地点:在流向南美洲亚马逊河的支流中。 可怕的数据:目前这只体积最大的水蟒经测量约有28英尺长,44 英寸粗。据科学家估计,它的体重肯定超过了500磅。 就体型而言,只有网纹蟒能与这只世界最大水蟒实力相当。
澳洲陆地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西部拟眼镜蛇(拉丁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体长约1.5公尺,属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 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因此而得名。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别名死亡蛇。死亡蛇的头部扁平,呈三角形,身体窄直,全长大约有70至100厘米。普遍的死亡蛇都呈浅啡色,身上有很多深褐或者黑色的斑纹纵横交错。它们的牙是澳大利亚当地所有毒蛇之中最长的。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原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部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内陆太攀蛇 、海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内陆太攀蛇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新蛇下目——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太攀蛇属。
Ⅵ 现在还有蛇
现在冬天了蛇全冬眠了
蛇的出现大概在1.5亿年以前,毒蛇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它是由有毒蜥蜴进化而来,在2700万年前才出 现。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的线蛇王也不过11.94厘米。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网蛇,一般都超过6.2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100多公斤。已经证实蛇最重的纪录,是1960年在巴西城发现的一条南美蟒蛇,重227公斤,长8.46米,腰围111.76厘米。世界上最毒的蛇为海蛇,这种蛇出没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阿西莫暗礁附近,它每次分泌的微量毒液,就足以使上万只老鼠当场毙命。
满意请采纳
Ⅶ 蛇在中国有多少种
蛇在中国有216种。
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最长达5米多。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
而南美洲的水蟒则更大,体重200公斤左右。有记录最大的蟒蛇是印度尼西亚捕获的网纹蟒,长14.85米,重447公斤,取名为“桂花”。世界上陆生蛇中最毒的蛇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
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误以为海岸太攀蛇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较细鳞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现已更名莽山原矛头蝮,仅存几百条,堪称一代“国宝”。
其实在我国还有很多比莽山烙铁头还珍稀的蛇。不过现在价值并没有新闻那么夸张,野生的一万都可以买几条了,但价值和稀有不挂钩。
(7)印尼境内有多少种蛇扩展阅读:
中国最大的十种蛇
1、尖吻蝮
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着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尖吻蝮也是我国第三大的毒蛇。
尖吻蝮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在中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中国之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2、棕黑锦蛇
棕黑锦蛇中文俗名黄花松、乌虫。游蛇科,锦蛇属。全长1.5m -1.9m,体重0.5-1.5千克。随产地不同颜色差异较大。湖南浙江的颜色较浅;北京的颜色鲜艳,花纹明显;
东北的颜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动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内。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棕黑锦蛇主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新宾和清原)、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浙江、西伯利亚、朝鲜、北京、日本。
3、赤峰锦蛇
赤峰锦蛇是游蛇科,全长2m左右。背面黄褐色或棕色,腹面灰白色,没有黑斑或有不明显的黑斑。主要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林边、田园、水域附近,亦可进入人住宅。属无毒蛇。
赤峰锦蛇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赤峰锦蛇在我国分布远较棕黑锦蛇广;为辽宁广布种,但数量上不多.
4、鼠标蛇
鼠标蛇(学名:Ptyas mucosus),俗名: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种无毒蛇。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捕食鼠类、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
鼠标蛇是中国所产无毒蛇中的较大者,成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达2000mm左右。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其它分布于: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
5、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黑眉锦蛇是我国最常见的蛇之一,黑眉锦蛇中国分布:各个省(区)。其它国家分布:朝鲜、越南、马来半岛北半部,老挝、缅甸、印度(大吉岭,阿萨姆)、日本。
6、乌梢蛇
乌梢蛇 ,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蛇。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乌梢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乌梢蛇别名乌蛇、青蛇、一溜黑、黑花蛇、乌风蛇、乌风梢、乌风鞭、风梢等。成蛇体长一般在1.6米左右,较大者可达2米以上。
乌梢蛇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区)、广东、广西(上林县、灵山县地区居多),国外未见报道。
7、王锦蛇
王锦蛇是我国最常见的大型无毒蛇,在我国除了蟒蛇以外最大的无毒蛇,其他中文俗名:臭王蛇、黄喉蛇、黄颌蛇、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
棱鳞锦蛇(福建)、菜蛇、王字头(贵州)、菜花蛇(湖南、湖北)、松花蛇(贵州、四川)、臭青公母(台湾)、菜花蛇(江苏,浙江,江西,四川)、臭黄颔。
王锦蛇是一种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且无毒,遇到同类会相互残杀。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南部(以前分布较多,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因素等,现在较为少见),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8、莽山洛铁头
莽山烙铁头的重量是烙铁头蛇的十倍以上,由于体形巨大毒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大,一旦被咬,它的蛇毒会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迅速发作,如不及时处理,死神一定会如约而至。
成年蛇体长至少2米以上,重在3千克以上,已捕获的最重者达17.75千克,超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最重毒蛇的15.44千克。
莽山烙铁头也称为莽山原矛头蝮,全长可达2m,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9、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806(3,276+53)mm、中国之外5,580mm,比无毒蛇网锦蛇要大的多。眼镜王蛇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全省分布)。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
10、缅甸蟒
缅甸蟒也有人称为缅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双带蚺,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亚洲岩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它是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品种,多居于热带雨林里。
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较容易接触到它们,有时也会出没于树木上。缅甸蟒以体型巨大着称,在亚洲缅甸蟒是第二大蛇,仅次于网纹蟒,缅甸蟒身长可达6米,体重可达90公斤。
缅甸蟒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北部;我国见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贵州、湖南,等地。是中国最大的蛇,没有之一。
Ⅷ 红树林蛇的黄环林蛇亚种
1. Boiga dendrophila occidentalis - 产于印尼 (巴比、巴珠群岛、妮亚斯、苏门答腊)
2. Boiga dendrophila annectens - 产于印尼 (加里曼丹)、汶莱达鲁萨兰国与马来西亚东部
3. Boiga dendrophila dendrophila - 产于印尼(爪哇岛)与波罗洲
4. Boiga dendrophila divergens - 产于菲律宾群岛 (吕宋岛、玻里洛岛)
5. Boiga dendrophila gemmicincta - 产于印尼 (苏拉威西岛)
6. Boiga dendrophila latifasciata - 产于菲律宾群岛 (民答那峨岛)
7. Boiga dendrophila levitoni - 产于班奈岛 (与其他邻近的岛屿,包括维萨亚斯地区)
8. Boiga dendrophila melanota - 产于泰国南部、马来西亚西部、新加坡、印尼 (苏门答腊)
9. Boiga dendrophila multicincta - 产于菲律宾群岛 (巴拉巴克、巴拉望)
Ⅸ 蛇的颜色和种类
Ⅹ 蛇的种类多少
蛇爬行动物。现在世界上已知的蛇有3000多种,它们的体形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蟒蛇长达10多米,体重可达几百公斤。最小的盲蛇,体长只有十几厘米,体重才几克。蛇的全身覆盖着鳞片,鳞片、肋皮肌、肋骨和脊椎骨的协同作用使蛇能够迅速地蜿蜒爬行。蛇常吐“芯子”。芯子就是它的舌头,长而有分叉,能感受空气中化学成分的刺激,从而判断周围有敌人还是有食物。蛇的下颌骨与头骨连接得非常松弛,而且下颌骨中间还以韧带相连,因此可以吞食比自己头部大四、五倍的食物。从蚯蚓、昆虫到鱼、蛙、鸟、兽都可作为蛇的食物。生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蛇分无毒蛇和毒蛇。毒蛇最重要的特征是口腔上颌生有毒牙,头部多呈三角形。我国有名的毒蛇有: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等。 蛇有三个亚目,即可以说是三大种: 盲蛇亚目,是最原始的蛇类,眼隐于眼鳞之下 原蛇亚目,又称蟒蛇亚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类 新蛇亚目,又名游蛇亚目,是最进化的蛇类,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