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蔻”和“豆蔻”一样吗
不一样。
1、外形不同:白蔻是球形,身上有裂纹,从内向外裂开,而肉蔻则是椭圆形状的,根部撕裂。
2、产地不同:肉蔻产自于热带地区,白蔻一般产自于东南亚地区。
食用白寇仁注意事项
1、白豆蔻忌见火。
2、可破碎但不能炒用,不然将丧失或变弱其独有的芬芳美味可口。
3、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气短不饥,湿胜于热者,可与甜杏仁、薏米仁、长石等搭配。
4、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姜片等搭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白蔻、网络-豆蔻
Ⅱ 什么是豆蔻
豆蔻又名十开蔻、元蔻、老蔻、白豆蔻、紫蔻、白蔻仁、白豆蔻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柬埔寨和泰国,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现有栽培,习称“原豆蔻”。爪哇白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也称“印尼白蔻”。现我国的海南和云南南部地区有栽培。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乳白色至淡黄色,具浅纵向槽纹及不显着的钝棱线各3条,皱槽纹间有纵的隆起线(维管束)5条,顶端有凸起的柱基,中央呈空洞状,基部有凹下的圆形果柄痕,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围均有棕色绒毛。果皮木质而脆,易裂开,内表面色淡有光泽,可见凹入的维管束纹里。果实3室,中轴胎座,每室含种子7~10粒,纵向排列于中轴胎座上。种子成不规则的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种皮灰棕色,表面有细致的波纹;种脐呈圆形的凹点,位于腹面的一端。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呈类球形,具3钝棱,直径0.8~1.2cm;每一棱上的隆起线(维管束)较白豆蔻明显;果皮木质,无光泽;果实3室,每室种子2~4枚。种子形状同白豆蔻。气味较薄。
均以个大、饱满、果皮薄而完整、皮色洁白、气味浓者为佳。
Ⅲ 白蔻哪里种植
你好,白豆蔻主产于国外,适合种在山地森林的背阳处,以平均气温23℃、平均降雨量3500毫米的地方最为理想,主产于印尼、东柬埔寨、老挝、越南、斯里兰卡等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但国内种植量较少,现在我国进口的白豆蔻中大部分为印尼白豆蔻。
1、土肥整理
种植地的附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方便排水排灌。同时土质不宜过沙,否则会影响通透性,遇到降雨容易引起土地板结。深翻土地至少二十五厘米,施足基肥,同时搭配使用里贝里宴沃水溶肥,促进百寇生长。并且将田间的杂草根、石块、等清理干净。最后施入充足的农家肥(家畜粪便)或堆肥,开沟作畦,畦宽为一米左右,沟沟交融,利于排水引流。
2、育苗方式
豆蔻育苗的方式有播种育苗和分株育苗。播种育苗一般是每年秋季的八九月份进行种植,在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首先将种子放入湿河沙中拌匀,然后放入盆中,放置在温度为三十到三十五度左右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同时要经常进行较少,保持湿度,加快催芽的速度。一般十天左右就可以进行播种。而分株种植就比较简单,什么时候想种,随时挖取即可。
3、搭棚遮阴
在播种之后要立马搭建遮阴棚,以免太阳暴晒,晒伤幼苗。在播种之后,我们在搭建好的塑料棚上还需要覆盖一层稻草或麦草,然后等到幼苗长出来之后,就需要将上面覆盖的草料揭除一部分,然后慢慢的降低遮阴度。等到幼苗到三十厘米左右的时候,这是就可以完全将遮阴棚撤除。
4、移苗定植
豆蔻的移苗栽种一般是在六月多雨的时候,或者是多雨的季节。然后按照每行的距离为一米五,每株的距离为一米左右进行定植。在栽种的时候需要先提前进行挖穴,穴宽和深约为三十五厘米左右,然后往每个穴中撒入适量的土杂肥,拌匀后按照合理的密度栽种,每穴中需要两到三株苗。为了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在栽种好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浇水,将土地压紧。
5、定植后管理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所以他的定植后管理是要分多年进行的。在定植后的两年内,每年至少需要进行两到三次中耕除草,在中耕除草的时候不需要深耕,以免伤及到豆蔻的根部,影响植株的生长。两年后豆蔻就开始开花结果了,这是我们只需要每年在采收之后进行田间清理以及堆肥即可。前两年追肥主要是以人畜粪水为主,后期只需要在冬季施干迟效肥即可。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花期要适量的喷洒叶面肥,提高座果率,增加豆蔻的产量。
Ⅳ 卤肉28种香料配方表
28种卤肉香料有:桂皮,八角,小茴香,花椒,胡椒,陈皮,甘松,丁香,香叶,姜,甘草,山奈、肉蔻,豆蔻,葱,山楂、紫苏,薄荷,白芷,白栀子,草果,姜黄,砂仁,罗汉果,香茅,肉桂,辛夷,大蒜等。
1、桂皮
桂皮,学名:柴桂,又称:香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本品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
Ⅳ 中药白蔻仁是不是豆蔻仁
豆蔻拼音名:Doukou 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 书页号:2005年版一部-115 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 和“印尼白蔻”。 【性状】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 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 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鉴别】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杂质 原豆蔻不得过1%; 印尼白蔻不得过2% (附录Ⅸ A)。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二法)测定,原豆蔻不得过11.0%;印尼白蔻不得过12.0%。 【含量测定】 挥发油 取豆蔻仁适量,捣碎后称取30~50g,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ml/g);印尼白蔻仁不得少于4.0%(ml/g)。 桉油精 照气相色谱法(附录VI E)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甲基硅橡胶(SE-54)为固定相。涂布浓度10%,柱温11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计算应不低于1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豆蔻仁粉末(过三号筛)约5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水200ml,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3ml,再加正己烷2~3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微沸,并保持2小时,放冷,分取正己烷液,通过铺有无水硫酸钠约1g的漏斗滤过,滤液置5ml量瓶中,挥发油测定器内壁用正己烷少量洗涤,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豆蔻仁含桉油精(C10H18O)不得少于3.0%。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法与用量】 3~6g,入煎剂宜后下。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Ⅵ 豆蔻味道在哪里能买到
豆蔻
http://ke..com/view/39830.htm
可以到药房询问一下,这个属于医药作用更加高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Ⅶ 有在印尼卖丁香烟的人吗
还有丁香烟吗?
Ⅷ 白蒄是什么东西和作用
豆蔻 Doukou 《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或瓜哇白豆蔻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2.呕吐。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桉叶素,α-樟脑、律草烯及其环氧化物。
2.药理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白豆蔻、石菖蒲、草果仁等六味中药组成益肾降浊冲剂,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经治疗后Bun明显下降,消化功能紊乱明显纠正,食欲显着增进,感染有所控制,出血迅速制止,症状明显缓解,基本起到了消除毒素,排除体内代谢产物,缓解改善病情,保护残余肾脏功能,处长了CRF病人存活时间(中成药,1993,3:20)。
附药 豆蔻壳
为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Ⅸ 白豆蔻的功效
药材基原
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动植物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资源分布
1.我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2.我国海南、云南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态环境
1.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2.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热带林下。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征性,喜温暖、凉爽、湿润气候,幼苗遇短时9.5℃低温时,停止生长,叶片干缩,叶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时地上部分死亡。极端高温达41℃,有荫蔽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以选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砾土种植。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实,剥除果壳.搓洗净果肉,将种子摊于室内阻于,播前在露天湿沙催芽两星期。条播,行距12cm。实生苗长叶2-3片时,间苗移于新的苗畦或营养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经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分株繁殖:从大田株丛中,选取茎3-5条相连在一起的壮实幼龄植株,用小刀将与母丛相连的根茎切断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种植前先种好荫蔽树。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进行;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于5-6月定植,行株距为(2-1.5)m ×1m。每1hm2种植4995-6660丛。田间管理
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开花结果年
限,在开花前要清除株丛内的杂草及枯枝落叶,收果后,要剪除枯、病、残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杂肥为主。在海南平原地区,因缺少传粉昆虫,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茎枯病、叶枯病,可用多灵菌、托布律或铜氨液喷洒。
采收和储藏 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cm,直径1.2-1.8cm,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2)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cm,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②下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药物配伍
配砂仁:开胸顺气、行气止痛;配陈皮:理气健脾;配杏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配厚朴:和胃理气化湿;配藿香:温中化湿、行气止呕;配丁香:温中祛寒。 药性
味辛;性温 归经
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功效分类
祛湿药;行气药;消食药 主治
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阴虚血燥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