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有什么宠物

印尼有什么宠物

发布时间:2022-08-23 18:25:48

⑴ 珍稀鹦鹉有哪些特征

现存数量比较稀少的鹦鹉就是珍稀鹦鹉。
介绍部分给你:
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 凤头鹦鹉(大、中巴丹)是美丽优雅的大型凤头鹦鹉,早期走私来台的凤头鹦鹉中常能见它们的踪影,由于天性活泼聪明,常被训练至马戏团表演,它们在澳洲当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宠物鸟,在许多农耕区甚至被视为农业害鸟,但是叫声大而响亮、破坏力强是其缺点 ,相近亚种约有4种,包括了Sulphur-crested Cockatoo(产于澳洲,最大型的种类,)、Mathews' Cockatoo(产于澳洲)、Triton Cockatoo(产于新几内亚与希巴布亚群岛)、Eleonora Cockatoo(产于印尼境内的一些岛屿)。
体长:依亚种不同约44-51cm
分布:分布在澳洲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及塔斯马尼亚、袋鼠岛,印尼的东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国王岛、艾鲁岛等,也引进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纽西兰及数个岛屿。
整体概述:葵花凤头鹦鹉通常群居,常常数百只成群,在觅食时会各自分散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觅食,有些会在树上警戒,注意有无危险,有危险的状况时会警告正在觅食的同伴,主要食物有种子、坚果及水果、 飞行时常发出沙哑响亮的巨大叫声,有时会到农作物区觅食,造成很严重的农业损失,被视为害鸟,在某些地区的农民被允许可以猎杀破怀农作物的葵花凤头鹦鹉,也有人为了它们的美丽羽毛而猎杀他们;筑巢于高耸的树洞中,澳洲南方的繁殖期在8-1月,北方在5-12月,一窝约有2-3颗蛋,通常2颗,30天后孵化,70天后羽毛长成;饲养葵花 凤头鹦鹉就像饲养其它的凤头鹦鹉一样,需对它付出多一些的关心与注意,尤其只饲养一只时;它们常常只亲近主人一人,而对他人有攻击性,可学会一些把戏,一些野外捕捉的野生鸟也可变的很驯服,公鸟的说话能力较母鸟佳;他们需要大笼舍,至少5x1.2x2m的规格,最好是6x2x2m较理想,有时巨大的叫声非常吵杂,尤其是晨间及傍晚,啃咬力很强,笼舍必须够坚固,提供新鲜树枝与玩具供咬嚼,也可消除无聊。
繁殖:
在澳洲葵花凤头鹦鹉在澳洲本土的繁殖不多,因为有许多野外的幼鸟能够合法的捕捉,因为葵花凤头鹦鹉在野外的数量算是稳定且安全(全世界总数量约有50万只以上),在繁殖期间会明显地变安静,提供的巢箱要加上坚固的金属边,可使用金属制巢箱,或将其外挂于笼外,否则强大的咬合力会严重地破坏木制巢箱 ,4、5岁以后有繁殖能力,一次约产2至3颗蛋,孵化期约30天,9至10星期后羽毛长成,有时对巢箱检查会显的敏感与不安。
小葵花&橘冠 凤头鹦鹉 (Lesser Sulphur-crested & Citron-crested Cockatoo)
小葵花 凤头鹦鹉(小巴丹)是最常见的走私鹦鹉之一,共有4种亚种,包括了美丽的橘冠凤头鹦鹉(左下图),小葵花凤头鹦鹉是很普遍宠物鸟,生性聪明活泼,饲养它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与时间与其互动,与人类有良好互动的小葵花 凤头鹦鹉会很友善,它们在野外的数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开始其数量年年骤减,人类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则为栖地的破坏;繁殖成果很常见,性别易于分辨,幼鸟与公鸟一样有着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岁内的幼鸟较难辨别性别,母鸟的虹膜则明显的呈红棕色。
体长:
约33-38cm(13-15 吋
分布:
所有亚种均分布在印尼境内,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许多岛屿上,包括苏拉威希、苏巴、帝汶等邻近岛屿,曾经引进到新加坡与香港。
整体概述:
它们的4种亚种 — 小葵花凤头鹦鹉(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ua s. supphurea),橘冠凤头鹦鹉(Citron-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citrinocristata),艾波氏小葵花凤头鹦鹉(Abbott's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abbotti),帝汶凤头鹦鹉(Timor Cockatoo,Cacatua s. parvula),野外的数量仅剩第一种的数量较多,橘冠巴丹从1986至1989年间数量骤减80%,当地政府已于1992年颁布禁令禁止出口橘冠 凤头鹦鹉,艾波氏 的野生数量则只剩9只,捕捉售至宠物鸟市场与严重的栖息地破坏使得大部分的族群岌岌可危;它们喜栖息于各种森林、开阔的林地、农地、森林边缘地区、半干燥的林地等等,大部分都成对或3-9只左右一起觅食与活动,但有时被发现会有较多的数量群集于有果实的树上觅食,也会与折衷鹦鹉一起聚集觅食,聚集时相当吵杂,休息时通常栖息在森林地区,之后会成群地到低海拔的地区与农作物区内觅食,有时会遭农民捕杀;天然食物包括了种子、水果、谷物、浆果、坚果、嫩芽、花苞等,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大多始于9-10月与4-5月,一次产2-3颗卵,公母鸟轮 流孵蛋,孵化期约28天,10周后幼鸟羽毛长成,但仍会依赖亲鸟一起生活约2个月;人工繁殖的小葵花 凤头鹦鹉不难照顾,适应环境后身体会很强健,且能耐低温,啃咬破坏力很强,巢箱与笼舍需相当坚固,若饲养一对常会发生公鸟对母鸟十分具侵略性与攻击性的行为,公鸟常会追着母鸟跑,甚至攻击母鸟,有时会发生使母鸟致死的情况,给予公鸟适当的剪翅以及提供它们宽敞的鸟舍会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树枝或玩具供其啃咬。
繁殖:
除了避免购买野生鸟外,公鸟与母鸟是否合得来也须注意,不然会容易发生上述公鸟攻击母鸟的情形,繁殖期间公鸟对母鸟会更具攻击性,此情形若发生,过小的笼舍会使母鸟因受攻击却无处多藏而死亡,所以饲养于较大的鸟舍中较为理想,而使用有两个出入口的T字型巢箱可以使母鸟较不易受公鸟的严重攻击;约在3至4岁时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鸟的繁殖难度不高,一窝约产2至3颗蛋,亲鸟会轮孵蛋,孵化期约22-25天, 幼鸟太晚移出巢外有时会遭公鸟攻击,8至10周大时羽毛长成。
蓝眼凤头鹦鹉 (Blue-eyed Cockatoo)
蓝眼 凤头鹦鹉(非一般国内说的蓝眼葵花巴丹)是很少见的珍稀种类,有别于葵花凤头鹦鹉,它的头部与冠羽的形状和摩鹿加凤头鹦鹉(朱路冠)较为相似,由于在葵花凤头鹦鹉的4种亚种中有3种也有蓝色的眼圈,唯一没有蓝色眼圈的是产于澳洲体型最大的亚种 -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galerita),所以分辨蓝眼凤头鹦鹉与葵花凤头鹦鹉主要是以头部与冠羽的形状与较亮的蓝色眼圈来作区隔,人工饲养的数目非常的稀少,母鸟的虹膜颜色较公鸟呈红棕色.
体长:50cm(20 吋)
分布:蓝眼凤头鹦鹉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岸毕斯马克群岛的新不列颠岛以及新爱尔兰岛上。
整体概述:
蓝眼凤头鹦鹉栖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区、低地、森林边缘地区与较空旷的林地内,较常在低海拔的地区发现它们的踪迹,除了部份分布地区外它们在当地算是常见的鹦鹉,但近年并无新的蓝眼巴丹数量统计与生态观察所以现今的情形并不清楚,但数量很可能较以往低,主要还是捕捉贩售至宠物市场与原始栖地的人为破坏;它们常单独、成对或一小群一、二十只聚集活动,常在枝头间或是飞行时大声嘶叫,很引人注意,天然食物包括种子、坚果、水果、浆果、无花果、昆虫等,行为大致上应与葵花 凤头鹦鹉相去不远;繁殖季节不详,一次约产2颗蛋,由公鸟与母鸟轮流孵蛋,孵化期约需30天;大部分的蓝眼巴丹都非人工繁殖鸟,刚引饲养初期较为胆小害羞,人工繁殖鸟很快可适应新环境,之后即便的强壮,叫声响亮吵杂,破坏力强,笼舍中宜提供树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将它们安置于大的笼舍中较为理想。
繁殖:
由于笼养数目非常地稀少所以繁殖成果相当的少,除了少数如英国彻斯特动物园与美国几个繁殖中心外,其成功繁殖相当少见,繁殖的资料也相当有限,可参考葵花 凤头鹦鹉与摩鹿加凤头鹦鹉的繁殖资料,提供较深的坚固巢箱供其使用,一窝产1-2颗卵,孵化期通常持续28-30天,幼鸟通常羽毛长成至断奶需8-9个月。
摩鹿加凤头鹦鹉 (Moluccan Cockatoo)
摩鹿加 凤头鹦鹉(朱路冠)是早期最常走私来台的野生凤头鹦鹉之一,栖息地破坏及非常严重的盗补走私行为使它们已成为濒临绝种的鹦鹉,硕大的体型与美丽的外表是它们受人喜爱的最大原因,由于摩鹿加 凤头鹦鹉已列为保育类动物,但是在台湾还是有许多人饲养,有些是以前留下来的,也有些人成功的繁殖这些美丽的大型凤头鹦鹉;公母外表无明显差别,但母鸟的虹膜有点带红色,公鸟则为黑褐色。
体长:约52cm(20.5吋)
分布:
印尼摩鹿加群岛的西瑞岛及周围邻近的小岛,在沙巴鲁亚岛及哈鲁古岛的族群已绝种,曾再次引入安本岛野放,但现今也不见它们的踪迹了。
整体概述:
在1970年代时摩鹿加凤头鹦鹉在当地还是常见的鹦鹉,由于贪婪的人类的盗补使的这2、30年来数量急遽下降,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调查报告,在1981-1985年间,每年至少有5000只摩鹿加 凤头鹦鹉被出口至无华盛顿公约管制的国家,或是利用走私入境,这个数目不包括印尼国内买卖的数量,所以盗捕野生鸟的情形十分严重,1987年一个自然保育的团体(PHPA)订法限制了摩鹿加 凤头鹦鹉的出口,1989年它们正式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I 的濒临绝种鸟类,虽然列为濒临绝种的生物,但是在许多印尼的鸟市也是有来自野外的摩鹿加凤头鹦鹉待价而沽,走私野生鸟至国外的交易也都悄悄进行着,全世界的总数量约有8000只,眷养的数量可能比野外更多;栖息地的海拔大概在100-1200m之间,超过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踪迹,常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红树林、沼泽区、溪河边的森林区等地,通常单只、成对或一小群活动,偶尔大批聚集时约有16只,但由于数量严重下滑,这种景象已不常见到,在早晨离开栖树与傍晚返回栖树时会发出响亮的鸣叫,主要食用坚果、椰果、种子、浆果、昆虫等,繁殖期在7-8月间,筑巢于高耸树洞内,一窝产2颗卵,约28天后孵化,它们约在4、5岁时成熟;盗猎者用尼龙质渔网放置于摩鹿加 凤头鹦鹉栖息的树上捕捉它们,或利用驯服的摩鹿加巴丹引诱野生摩鹿加巴丹进入陷阱中,盗猎者也跟随成鸟的踪迹找出巢穴,再将幼鸟捕获,捕获的鸟儿会被抓到海边交易,再用小船转运至安本岛;笼养的摩鹿加 凤头鹦鹉非常吵,声音非常大,尤其是公鸟,十分容易兴奋与过度反应,野生鸟会非常紧张,啃咬破坏力超强,笼舍一定要够坚固,巢箱除了需用厚实木板制成外,最好在边缘加上坚硬的金属质材,定期提供新鲜树枝及玩具供啃咬;它们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濒临绝种的一级保育类鹦鹉。
繁殖:
提供的空间需够宽敞,需注意公鸟经常攻击母鸟的行为,尤其在空间不够的情形下,由于摩鹿加凤头鹦鹉体型大,育雏期间不要常惊动亲鸟,不然可能发生亲鸟因惊吓而使幼鸟受伤甚至踩死幼鸟,它们算是较多产的 凤头鹦鹉一年可多至3-4胎,,一窝产2颗蛋,孵化期约29天,羽毛长成约需14-15个星期,全年均可能繁殖。
雨伞凤头鹦鹉 (Umbrella Cockatoo)
雨伞 凤头鹦鹉(大白)是最多产的凤头鹦鹉之一,它们的冠羽是所有凤头鹦鹉中最大的,洁白无瑕的羽毛十分美丽,在国际的鹦鹉养殖中算是常见的种类,在野外的数量却愈来愈少,人类捕捉贩卖是主要原因,国内的雨伞巴丹与其它许多东南亚白色系的 凤头鹦鹉一样,绝大部分都是野生鸟进口或是走私来台的;其个性非常温和及友善,能学会许多把戏及技巧,母鸟的虹膜有点带淡红色。
体长:46cm(18吋)
分布: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岛
整体概述:
喜爱栖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开阔林地、森林边缘地带、红树林、沼泽区等地,通常成群或一小群约3-10只左右活动,有时在栖息处会聚集较大群约50只的族群,天然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浆果、水果等,整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树上,猎人常用驯服乖巧的雨伞巴丹引诱野生的雨伞巴丹进入陷阱,在1984年时约有12193只野生的雨伞 凤头鹦鹉被捕获,出口或走私至别的国家,不包括约有7-10%的野生鸟在未被贩卖时即死亡,以及印尼国内买卖的数量,当地居民有时也猎杀它们作为食物,加上栖息地破坏导致的巢穴不足等问题,使它们的数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总数量约在5万至20万只之间,但有可能更多,筑巢于中空树洞中,繁殖期约在4月间;笼养的雨伞 凤头鹦鹉有时非常吵杂,喜爱啃咬东西,啃咬力十分强劲,刚引进饲养时较害羞,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
繁殖:
雨伞凤头鹦鹉是凤头鹦鹉中较容易繁殖的种类,全年均可繁殖,最好选择坚固厚实边缘加金属的巢箱,或是将巢箱外挂在笼外,否则可能会被它们咬的离离落落, 通常一窝产2 颗卵,公鸟与母鸟轮由孵蛋,约30天后孵化,3个月后羽毛长成,亲鸟常常只专心照顾一只雏鸟,所以常检查巢箱及幼鸟的情形是必须的,有饲养雏鸟经验的人最好能够抓出手养以确保每只幼鸟能顺利健康的成长与发育。
戈芬氏凤头鹦鹉 (Goffin's Cockatoo)
戈芬氏 凤头鹦鹉(小白)是体型最小的巴丹之一,外表十分可爱及讨人喜欢,它们的说话能力在凤头鹦鹉中算是较好的,非常爱嬉戏,能容易地学会许多把戏及技巧,是很友善的 鹦鹉,现已成为保育类的鹦鹉。
体长:32cm(12.6吋)
分布:
主要栖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岛,邻近的岛屿如牙德纳岛、拉瑞岛、希拉鲁岛也有其族群,也曾引进到凯群岛上。
整体概述:
戈芬氏凤头鹦鹉虽然在1970年代时就受栖息地破坏与捕捉贩卖等环境冲击,但在1981年时的数量还算普遍,由于它们分布的范围小,所以任何栖息地的流失与盗补行为对整个族群数量的影响很大,在1983至1989年间光是有记录的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的数量)就有52000只,它们也会因在当地造成农作物损失而被农民捕捉或射杀,世界上的总数量应该超过20万只,而在1992年时戈芬氏 凤头鹦鹉即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保育类野生动物;常出现在海岸边的低地森林内,有时会至农作物区内觅食,尤其爱在玉米田中吃农作物,筑巢于树洞内, 一次产 2-3颗蛋,公母轮由孵雏,30 天后孵化,10周左右后羽毛长成;人为饲养的戈芬氏 凤头鹦鹉成鸟刚饲养时较害羞,通常表现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尔后即非常活泼好动,啃咬力强;戈芬氏巴丹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一级保育.
繁殖:
许多国外的繁殖者成功的繁殖戈芬氏凤头鹦鹉,国内则较少见,难度略高,也因几乎全是野生鸟的原因;将巢箱安置在阴暗的角落,一窝约产3颗卵,但常有未受精的蛋,公母轮由孵蛋,孵化期约28-30天,8-10周后羽毛长成,有时对于巢箱的检查会显得紧张。
杜柯波氏凤头鹦鹉 (Ducorp's Cockatoo)
在台湾的杜柯波氏 凤头鹦鹉大都是野生鸟,体型稍微较戈芬氏凤头鹦鹉大一些,手养鸟十分乖巧与安静,有学话的能力,个性温和且爱亲近人,是小型凤头鹦鹉中不错的选择,可惜数量不多也不普遍 。
体长:33cm(13吋)
分布:分布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上
整体概述:
息于多种类型的地区内,从海岸线到山区内,包括森林、森林边缘地带、小镇上、花园内等,在海拔700公尺左右最常发现它们的踪迹,通常成对或成一小群一起活动,成群活动时吵杂且引人注目,主要食用种子、浆果、水果、嫩芽、花朵及昆虫,7-9月是它们的繁殖期,筑巢于树洞内,一次约产2-3颗卵,笼养的杜柯波氏 凤头鹦鹉数量不多,但野外数量还算稳定,全世界总数量在10万只以上,在当地村落是普遍的宠物,但受栖息地日益因破坏而减少,及遭捕捉贩卖至鸟市、走私等因素,数量也是在下降当中。
繁殖:
繁殖成果少,繁殖期间有侵略或攻击性,公鸟有时会攻击母鸟,不要经常打扰它们或改变环境,因为它们对这些行为十分敏感,一窝产2-3颗卵,孵化期约28天,羽毛长成8-10星期,常发生亲鸟不喂食雏鸟的情形,最好趁早将幼鸟移出手养。
粉红胸凤头鹦鹉 (Rose-breasted Cockato)
粉红胸 凤头鹦鹉(桃色、粉红巴丹)是澳洲分布最广的鹦鹉之一,在许多地区被视为农业害鸟,但在澳洲以外的国家合法进口的粉红胸凤头鹦鹉价格却是一直不低,它们美丽的粉红羽色十分迷人,手养鸟非常聪明及爱嬉戏,即使野生鸟遭捕捉饲养后也会变的友善与乖驯,饲养它们需对它们付出多一些的注意与关怀,提供多种玩具,以避免无聊所产生的拔羽症,母鸟的虹膜呈红棕色,公鸟与幼鸟则是暗黑色,约有2-3种亚种,差别在于羽色深浅及体型的大小不同等差异,即使是乖巧的手养鸟,成熟后有可能变的有侵略性.
体长:约35cm(14吋)
分布:广布于全澳洲
整体概述:
粉红胸凤头鹦鹉遍布于澳洲各地,在当地是非常常见的鹦鹉,在过去50年间它们的数量及栖息地迅速成长,估计世界总数量应超过5百万只,野外数量非常的多,常对谷物田等农作物造成相当大的损失,许多地方可以合法的猎杀以控制过多的数量造成农作物的危害的问题;粉红胸 凤头鹦鹉喜爱栖息在开阔的草地与林地、农作物区、都市、小镇等地,群居性,常数百只成群结队地活动,觅食时会各散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觅食,主要食物有— 水果、种子、核果、昆虫、嫩芽、浆果等,可能有些会与米契尔少校 凤头鹦鹉(车轮冠 Major Mitchell's Cockatoo)及长嘴凤头鹦鹉(Long-billed Corella)杂交,澳洲北部的繁殖期在2-7月,南部在7-12月,常将巢穴彼此筑的很接近,利用树叶与小树枝在树洞内筑巢,一窝约产3-4颗蛋,公母轮流孵雏,孵化期约30天,幼鸟约在8星期后离巢;在澳洲粉红胸 凤头鹦鹉与葵花凤头鹦鹉一样是常见的宠物且售价低廉,繁殖它们的人也不多,因为野外数量很多,且有些地区能合法的捕捉,喂食上与其它凤头鹦鹉较不同的是油脂含量多的种子不应过量喂食,否则容易长出脂肪瘤,笼养鸟是吵杂、啃咬力强且生命力十分强韧的 凤头鹦鹉,最好能时常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它们啃咬。
繁殖:
粉红胸凤头鹦鹉是凤头鹦鹉中较多产的,提供厚实坚固的巢箱,在笼内放置稻草、小树枝、树叶等供公鸟筑巢,一对成熟的成鸟一旦开始繁殖后即能固定的繁殖,一窝通常产3颗蛋,但可多至5颗,孵化期约25天,公母轮由孵蛋,7个星期后羽毛长成,幼鸟很快即能离巢。
[尖嘴凤头鹦鹉 (Slender-billed Corella)
尖嘴凤头鹦鹉是原产于澳洲东南部的凤头鹦鹉,体格粗壮,外型特殊,它们的外表与一般凤头鹦鹉较不同,冠羽较小,眼圈呈蓝灰色裸面,上喙部很长,也是它们最大的特色;在世界各地的鹦鹉养殖界中是很稀少的种类,数量远比一般巴丹少的多,市场上不容易见的到(主要是与一般澳洲种的 凤头鹦鹉一样难有野生鸟的缘故,而市面上东南亚种的凤头鹦鹉则绝大多数都是野生鸟),尖嘴凤头鹦鹉是说话能力最佳的凤头鹦鹉之一,宠物鸟非常活泼好动,智商高表演欲强,由于数量太少,价位高,所以被当为宠物鸟的尖嘴 凤头鹦鹉相当少。
体长:37-41cm
分布:仅分布于澳洲的东南部地区。
整体概述:
尖嘴凤头鹦鹉栖息地主要为水源区旁的森林地带、开阔的林地、农耕区、草原与牧场等等,活动区域通常都不会离开水源地,通常都群体约上百至2千只左右聚集活动,尤其是在夏季寻找丰盛食物的期间会比较常出现大量聚集的情形,常被发现与澳洲葵花 凤头鹦鹉一起活动,有时会因觅食农作物造成损失而被当成害鸟,尖长的上喙主要是用于在地上觅食,主食包括坚果、种子、水果、蔬菜类、植物的嫩芽、花苞与根茎、浆果类以及一些谷物作物等;野外的尖嘴 凤头鹦鹉多在9月至10月间筑巢准备繁殖,有些较早可能7月时就筑巢,他们通常选择在近水源地附近高度高的树洞内筑巢,也有些会在岩壁内筑巢,一次约产2到4颗蛋,亲鸟通常只能成功带大一只幼雏;人工繁殖的尖嘴 凤头鹦鹉非常活跃,很快能适应环境与亲近饲主,人工繁殖鸟和人的互动性高且频繁,与其它大型凤头鹦鹉比较起来他们比较不吵闹,然而叫声依旧是满响亮的,尖嘴 凤头鹦鹉是很强壮的鸟儿,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不容易出问题,咬劲相当大,笼舍内所有的器材必须是强韧的材质所造才能避免被严重破坏,定期提供一些木头、树枝给他们啃咬比较理想,笼舍内的其它器材也比较不会被他们破坏。

繁殖:
繁殖尖嘴凤头鹦鹉最好能提供各种巢箱供其选择,因为有些繁殖者的的经验显示他们可能有时会比较挑巢箱,提供多种选择也会加大成功繁殖的机率,由于他们有着强劲的咬合力,所以一定得使用坚固的材质制成的巢箱,不然很可能会被严重破坏,一次繁殖约产下2-3颗卵,孵化期需要24天左右,幼鸟羽毛长成约2个月,手幼鸟说话能力佳,活泼亲人,相当聪颖易训练,是风评颇佳的宠物鸟。/size]
[棕榈巴丹 (Palm Cockatoo)
棕榈凤头鹦鹉是很十分美丽且独特的 凤头鹦鹉,由于脸部没有羽毛的特色与金刚鹦鹉一样,所以又 有人称椰子金刚,它们的喙部尺寸仅次于蓝紫金刚,是体型很大的黑巴丹,共有3种亚种—艾特瑞木斯棕榈凤头鹦鹉Aterrimus Palm Cockatoo)、戈利亚棕榈 凤头鹦鹉(Goliath Palm Cockatoo)、范沃特氏棕榈凤头鹦鹉(Van Oort's Palm Cockatoo),前2种较常见,戈利亚体型最大,艾特瑞木斯体型最小;棕榈 凤头鹦鹉在国外合法的售价非常的高,通常比蓝紫金刚还贵,国外一只人工繁殖鸟通常要7、8千元美金至1万多元美金,以"鸟类饲养繁殖研究中心"(Avicultural Breeding & Research Center--简称ABRC)为例,他们贩售人工繁殖的断奶棕榈凤头鹦鹉幼鸟来筹募棕榈凤头鹦鹉保育基金,通常一只艾特瑞木斯幼鸟售8000美元,而戈利亚售13000美元,由于在欧美非常稀少且不易繁殖所以他们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体长:依亚种与性别不同约55-68cm(21.6-26.7吋)
分布:分布在新几内亚与周围的岛屿,以及澳洲昆士兰的约克角半岛北部地区。
整体概述:
在新几内亚的族群多栖息于热带雨林中,森林边缘地带、开阔稀树的草原地带等,澳洲族群分布在森林、尤加利树林地及其邻近的雨林区等地,有时单独一只活动,常成对或5、6只聚集活动,用巨大有力的嘴剥开食用又大又硬的种子与坚果,水果、嫩芽、浆果也是主要食物,它们脸部的颜色会依情绪而改变,受惊吓或兴奋时会由粉红色变深红色,在澳洲,繁殖期约在8-2月,在新几内亚约在8月间;棕榈 凤头鹦鹉被盗捕的情形非常严重,加上栖息地破坏与当地人民猎杀他们作为食物,数量正在快速下滑中;笼养的棕榈凤头鹦鹉很活耀,一但适应新环境后即非常强壮,但若绑在站架上或小笼舍中则会显的了无生气,看似十分沉默与封闭,啃咬力强,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啃咬,适应期可能有喂食的问题,是因食物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问题,甚至不吃食物,这尤其易发生在野生鸟的身上,棕榈 凤头鹦鹉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 ,一级保育的稀有品种。
繁殖:
由于棕榈凤头鹦鹉的繁殖本来就很困难,在欧美都很少见,而台湾与亚洲的棕榈凤头鹦鹉几乎都是走私的野生鸟,要繁殖成功非常困难,繁殖需要大的鸟舍,繁殖期间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一窝只产1颗卵,偶尔两颗,孵化期约28-35天, 羽毛长成约13-16个星期。/size]

很可惜我级别不够,不能传上述十种鹦鹉照片

⑵ 印尼虎鱼能活多少年

印尼虎的寿命还是比较长的,那么到底印尼虎鱼能活多少年呢?从理论上来讲,印尼虎鱼的寿命在15年左右,但是也有印尼虎活不长时间的,那就是野生的或者家养的,由于被攻击或者疾病的威胁,导致印尼虎英年早逝。但是,仍有一些资深的宠物家饲养虎鱼多年,然而他们饲养印尼虎鱼寿命有的也达到了六年或七年。
印尼虎身材修长,身长和身高的比例和 泰虎相差甚远。 印尼的中纹绝大多数是比较直的由背鳍链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数的异类弯刀印尼虎。印尼虎的状态绝大多数是不稳定发黑,容易变化印尼能黑到你找不到纹, 印尼的尾部中纹是环尾的(连接着)。 印泥尾纹3纹,多纹、尾部三纹。

⑶ 苏门答腊虎鱼的寿命和长度是多少

印尼虎的寿命还是比较长的,那么到底印尼虎鱼能活多少年呢?从理论上来讲,印尼虎鱼的寿命在15年左右,但是也有印尼虎活不长时间的,那就是野生的或者家养的,由于被攻击或者疾病的威胁,导致印尼虎英年早逝。但是,仍有一些资深的宠物家饲养虎鱼多年,然而他们饲养印尼虎鱼寿命有的也达到了六年或七年。
印尼虎身材修长,身长和身高的比例和 泰虎相差甚远。 印尼的中纹绝大多数是比较直的由背鳍链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数的异类弯刀印尼虎。印尼虎的状态绝大多数是不稳定发黑,容易变化印尼能黑到你找不到纹, 印尼的尾部中纹是环尾的(连接着)。 印泥尾纹3纹,多纹、尾部三纹。
综上所述,
苏门答腊虎鱼长到50公分需要10—15年的时光,希望对你有用!

⑷ 有关珍珠鸟的资料。快一点。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学名为Poephila guttata,英文名为Zebra Finch),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

斑胸草雀隶属雀形目、梅花鸟科、草雀属,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

在国内有些养鸟专着将金山珍珠另立一种,实质上金山珍珠与斑胸草雀是同种异名。

(4)印尼有什么宠物扩展阅读:

珍珠鸟体长大约10厘米左右。全体羽色青蓝灰色,雌雄鸟羽色有明显的区别,易于识别。珍珠鸟的头部呈蓝灰色,嘴基的两侧及两眼下方,均有黑色的羽纹,眼先为白色,嘴基及眼下方黑羽之间,仿佛是眼下“泪痕”。

喉和胸浅灰蓝色,背、肩及翅等蓝、灰棕色。飞羽深灰褐色,尾羽较短,多为黑色,常被长的尾上覆羽所遮盖,尾羽并有较规则的白色横纹,故亦名斑马雀。嘴多为深红色,跗踪及足也为深肉红色。

雄鸟胸部下方两侧及两胁,呈栗红色,并布有小白色圆点,状如珍珠,故又名珍珠鸟、珍珠雀或金山珍珠鸟;雌鸟体羽暗淡,胸下部两侧及两胁无栗红色羽块及小白色圆点。

雄鸟喉至上胸色,还具有波状黑纹数条,黑白相问,增添几分观赏价值。雌鸟喉至上胸无波状黑纹。

珍珠鸟在人工饲养培育的环境下,又经过人工选择,产生了白色和驼色的品种,其嘴和脚仍为红色,这些品种的雌雄鸟,可以从嘴的颜色区别,雄鸟多为鲜艳的深红色,富有光泽,雌鸟嘴色较淡,光泽也较差,白色品种名曰“白珍珠”,驼色品种又曰“驼珍珠”。

⑸ 蜥蜴的资料

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 ,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同样大于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十五年.
学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产 地 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

栖息环境 沼泽或红树林区

体 长 全长10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学 名 Iguana iguana

原 产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国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16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来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种类不多,其中最有名气的自然要属加拉巴哥群岛的海鬣蜥和陆鬣蜥.但如以宠物蜥蜴来说,绿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欢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体型最大的鬣蜥种类,是最被广泛饲养的代表性宠物蜥蜴.中国自从2001年底开放人工繁殖个体进口后.身价由数千元急跌至数百元一只,对于喜爱大型蜥蜴的人来说这不啻是一大福音.

绿鬣蜥是日型性的树栖型蜥蜴 ,属于杂食性,幼年期较能接受蟋蟀,面包虫,鸡蛋等动物性食物,成年后会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以菜叶,水果喂食.在野外,绿鬣蜥主要是栖息于邻近溪流的森林树冠层,所以在饲养环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设备.外皮十分坚韧,不易受伤,但必须注意保温灯具的距离,经常发生烫伤的意外.超长的尾巴在危急时也会自行断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时要小心尾巴,不过段落的尾巴会再生,所以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宠物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国佛州和南美洲各国都有大规模的专业养殖场大量生产上市.可以说是产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绿鬣蜥后腿部有股孔 ,颈部的肉垂远大于雌性,耳孔下方还有着一个特大的圆形鳞片也是远大于雌性.交配是在树上进行,怀孕的雌蜥会将卵产余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盖覆土后就不会再理会卵窝,因此孵化的幼蜥

从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过雌蜥有时会多掘几个洞穴以扰乱掠食者的注意.绿鬣蜥产卵数量很大,经常一窝可以产下30-50颗卵,大经过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年.如果饲养正确,绿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学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产 地 南非

栖息环境 沙漠岩石区

体 长 全长15-2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犰狳蜥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 .属于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区域的岩堆间栖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冲进石缝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会将尾巴含在口中,将身体卷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保护脆弱的腹部,这种自保措施与犰狳一模一样.在哺乳类和爬虫类中都有避敌方式如此神似的动物,确实是 自然界少见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温驯 ,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和面包虫,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成体也可以喂食乳属.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点因为它们喜欢泡水,要有UVB加温灯供它们曝晒.

在雌雄辨别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因为价格不高,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只幼体,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体包覆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体都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经过人工饲养的犰狳蜥会逐渐失去卷曲成球的自卫本能 .市面上所见的个体绝大多数是野生个体,因为人工繁殖数量太低没有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饲养乐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适合初学的新手饲养.

学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各岛

栖息环境 干燥草原及森林区

体 长 全长45-6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蓝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类的狰狞 ,反而还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蓝色大舌头,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爱好者.蓝舌蜥在澳洲共有六个亚种分布,最常见的亚种就是俗称东部蓝舌蜥或是斜纹蓝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几内亚等地.族群和数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经常在住家后院出没.蓝舌蜥很活泼也很容易驯养,只要常接触,很快就会失去警戒心而变得很温驯,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宠物的蜥蜴.如果饲养得当,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类似的亚种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称为北部蓝舌蜥,外型与东部种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后的黑斑来区分.

由于四肢短小 ,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雌雄的判别很容易 ,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来得宽大许多.蓝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经过冬天的低温刺激后,在初 春时会进行交配,在饲养箱中设置生产箱,箱内铺上略湿润的报纸或干水草,在交配后3-5个月,雌蜥会产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饲养并不困难,只要喂食与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体积必须要小一点.三年左右可以成年,这时就会成为石龙子科中最大的一个种类.

学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产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盖亚那

栖息环境 河流沼泽地带.

体 长 头尾120-150公分.

适 温 摄氏20-26度.

南美鳄蜥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蜥蜴 .虽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广,野生族群也还不少,不过由于受到严格的保护,因此在宠物市场上仍然难以得见,就算是在欧美日市场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种.

南美鳄蜥不论是在外型或是习性上都可以说是巨蜥和鳄鱼的混合体 ,成蜥可以长到一公尺以上,拥有巨蜥的体型和开叉的舌头,却又拥有鳄鱼的鳞甲和水性.它们属于日行性的半水栖的蜥蜴,但是爬树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动之外,就喜欢在滨水的树枝上晒太阳,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饲养环境最好布置类似饲养水龙的环境,以水为主,陆地面积可以尽量缩小,多设置枯枝干供攀爬.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南美鳄蜥以蜗牛为主食 ,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验,也不知道那种蜗牛才适合喂食,原产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几乎所有的饲主都以饲养巨蜥的方式来饲养它们,喂食小鼠和蛙类,虽然也能够成功饲养,但是却与它们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事实上 ,南美鳄蜥是完全以水生苹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类为主食 的.这个秘诀在爬虫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站长也是因为在寻找苹果螺的资料时意外发现的.这些螺类体型硕大,普遍分布于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个 大属: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属为南美鳄蜥最主要的食物.

说到 Pomacea属的螺类,它们可算是恶名昭彰,台湾也 在很多年前由农业单位自南美洲大量引进养殖做为食用螺,却因为风味不佳而又大量弃养,如今已经成为台湾水生植物最大的祸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体色.目前水族市场上仍然常可见到金黄色的黄金螺,它正是福寿螺的分身.南美鳄蜥经过百万年的演化而发展出强有力的上下颚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齿,正是用来咬碎螺贝类的最佳工具.它们的牙齿并不适合用来捕食其它活体食物.如果在台湾饲养南美鳄蜥,食物的来源倒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的脸部橘红色泽较深而全面,雌性色泽较浅且范围较小.同时雄性在两腿之间有较明显的八字型两道股孔,雌性就没有.至于繁殖资料现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赖饲主自行摸索了.

学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产 地 新几内亚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潮湿森林区

体 长 全长18-25公分

适 温 摄氏16-27度

红眼鳄蜥属于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围有一个橘红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来好象两个大红眼睛,颇有威吓掠食者的功用.当然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鳄蜥共有八个种类,红眼鳄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种,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纬度比较高的山区森林濒临溪流的区域.属于肉食性蜥蜴,以昆虫和软件甲壳类为主食,喜欢在水中活动.所以在饲养时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饲养红眼鳄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够饲养一对 .布置1/3水区,2/3陆区,底材以无菌土混合树皮碎片最为合适,可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太干燥的环境容易造成脱皮不顺.因为它们夜行的倾向,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装置加温垫以保持适当的温度.鳄蜥脚爪尖锐善于爬树,因此缸盖要盖紧.红眼鳄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雌雄两性都能发出唧唧的叫声,音调尖细,雌性频率较雄性低沉.

雄蜥体型略大于雌蜥 ,雄性后脚三个脚趾内侧都有一排细小的肉垫,雌性则无,另外在肚脐的位置雄性会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鳞片.红眼鳄蜥生性温和,但是雄性会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所以不要把两只雄蜥养在一起,两只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产卵期多数在秋天,雌蜥每次只产一颗蛋,约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摄氏29度,以27度最为理想.温度与性别没有关联.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成熟阶段,只要注意湿度,红眼鳄蜥应该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较容易饲养与繁殖的蜥蜴类.

学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伞蜥的外型和体色就和一般人观念中的蜥蜴相差无几 ,很少人知道其实伞蜥不但容易饲养,个性也十分温驯而且活泼,是蜥蜴中少数最适合做为宠物的种类.而它们张开独特颈伞的样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厌.这种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市面上贩卖的个体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个体.购买时最好买越年轻的个体越好,比较容易驯养.

伞蜥个性温和 ,不太会攻击他种蜥蜴,不过同种间还是会有争斗,所以不适合混养体型相差太多的个体.体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区域性的变化.由于伞蜥属于日行性树栖型,因此饲养箱要以高度为主,底材可用树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干供攀爬,UVB灯和水盆都是必须的设备.伞蜥食量很大,食物则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错的食物,多数个体也会吃青菜,豆类和水果,鱼肉,虾肉和肉食蜥蜴饲料 等饵食,所以可以多试试它们的口味.伞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胁或惊吓的情况下才会张开颈伞,因此一般驯养的伞蜥张伞的机会就会比较少见.要注意的是伞蜥的尾部是体长 的两倍长,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断.

在雌雄的判别上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在幼体阶段,成体的雄性体型比雌性大很多,头部和颈伞也比较大,泄殖腔下方也会有凸起,体色比较鲜明,个性反而比较温和.伞蜥在一年左右就会繁殖,不过最好养到两年以上再繁殖比较安全,以免雌性体 型过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过程中让它们经历一段低温干燥的期间,可以促进交配行为.交配通常在地面进行,怀孕的雌性会直接在地面挖洞产卵,必须事先准备产卵的土堆.孵化温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间,不要超过30度,否则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饲养状态下,伞蜥的寿命是十五年.

学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产 地 墨西哥至哥伦比亚北部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属共有三个成员: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称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见于宠物市场.海帆蜥属于鬣蜥科的一员,与绿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济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鳞外,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头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随意伸缩.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没有的特征.尾巴是体长的两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树干上或是灌木丛中活动,距离地面的高度并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员中,海帆蜥算是比较温和文静的一种.

饲养的方式类似双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蜥蜴,小鼠,蚯蚓等为主,同时也需要添加维他命和钙粉.饮水盆必须准备.最好还要每天喷水2-3次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雌雄辨别较容易 ,雌性的头冠比较小,股孔也较不明显.雌性每窝产下6-10颗蛋,大约60-75天可以孵化,不过海帆蜥的繁殖难度颇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记录非常稀少,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学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产 地 台湾特有亚种

栖息环境 10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草丛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5度

台湾的石龙子种类有十余种之多 ,其中也不乏体色出众的品种.中国石龙子可以算是比较普遍的种类.也是台湾本岛的特有亚种,其它还有四个亚种分别分布在绿岛,国内与东南亚地区.族群数量都不大,喜欢出没于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丛或灌木丛,一般人并不容易见到.冬天有 钻入土中冬眠的习性.

中国石龙子是日型性地栖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个性温和而胆小,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颇高.以一般热带雨林地栖蜥蜴的环境来饲养就可以养得很好.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不过尾巴与守宫一样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 ,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雌性每窝可产下15-20颗蛋.算是比较多产的蜥蜴

学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产 地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5度

双冠蜥是标准的热带雨林爬虫 ,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由于它们多栖息在濒河的树木上,因此环境的湿度非常高,可以达到75-100%. 在人工环境中饲养,湿度控制就成为最重要的关键.双冠蜥共有四个亚种,最常见的就是棕双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条纹双冠蜥也叫红双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双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后是绿双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严格来说,只有绿双冠蜥头冠分为两片,是明符其实的双冠蜥其它三种都是单片的.由头冠的形状就可以分辨各个亚种.当然,头冠和背上的鳍都是只有雄性个体才有.西部双冠蜥因为数量很少,市面上很难见到.人工繁殖的个体通常头冠和鳍部都比野生的小,体色也比较黯淡一点.

虽然只要条件适合 ,双冠蜥的饲养难度并不高,不过因为它们生性比较胆怯,容易受惊吓,与饲

主的互动程度也比较低 ,所以并不适合喜欢把玩宠物的人饲养.双冠蜥喜欢栖息河岸的树木 西部双冠蜥上,遇到威胁可以立刻跳进水中水遁,它们在地面上多以后肢奔跑,由于体重轻,后肢粗壮发达, 后脚掌不但特大,而且脚底有特殊的鳞片可以发挥滑水板的作用,使得双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长的距离,然后才沉入水中快速游离危险.所以在饲养环境上应该尽量符合这个特点.与水龙的饲养环境很类似.

双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型蜥蜴 ,饲养缸以高度为主,设置枝干和绿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树皮屑或无菌土,UVB加温灯也是必需的设备.由于雄性的领域性颇强,不能有两只雄性共处一缸.在食性上属于虫食性,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小鼠,小鱼.在野外双冠蜥有时是会捕食鱼类的.

成体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体型较大,又拥有头冠和背鳍尾鳍,不过在繁殖上难度比较高,最主要就是在于湿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时间和温度也都要配合得当.像棕双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湿度.将雄性和雌性分开饲养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机率.在成功交配后约4-6周,雌性会在地面掘洞产卵,每窝可产15-17颗软壳蛋,每季可以产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产蜥蜴.

孵化温度应保持在摄氏 28-29 度 , 约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后的幼体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后才移到个别饲养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可以成熟 , 不过雄性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争斗 , 最好分开饲养 . 幼蜥还有一种独特的避敌绝技 , 就是装死 , 这在其它蜥蜴并不多见 . 如果饲养得当 , 双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学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产 地 澳洲中部至东南部

栖息环境 半沙漠区或干燥疏林区

体 长 全长40-6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8度

鬃狮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极受欢迎的宠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说与绿鬣蜥在伯仲之间.成蜥鼓起头部棘刺那种威武的气势,确实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体型上比绿鬣蜥小得多也是它们更适合居家饲养的主要原因.鬃狮蜥有许多亚种,体色因种类的不同而稍有变化,加上人为的培育,因此鬃狮蜥的体色变化越来越多样化,由白色到红色各种色泽都已经出现,目前美国也已经培养出全红的种类,身价十分高昂.

食性上属于杂食性 ,但比较偏爱肉食,举凡蟋蟀,面包虫, 蚂蚁等昆虫都来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当然也会吃点青菜水果和花朵,约占30%.每次喂食量以10-15分钟能吃完的量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约每周喂食2-3次蟋蟀,但青菜须每天喂食一次.底材以细纱或细沙与无菌培养土的混合土最为适合,树皮类或木屑类的底材都应该避免.饲养空间幼蜥只要两尺缸就足够,但一对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够.鬃狮蜥不太会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两天喷洒一次水供它们饮用.如果饲养良好,鬃狮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类

间的打斗 ,尤其是雄性间的争斗有时很激烈,但一般不会造成伤害.

幼蜥阶段的雌雄辨识十分困难 ,约一年左右就可以达到成熟的阶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会转为黑色,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要分辨雌雄还是以尾部的差异来看比较准确.雌蜥会在地面上有遮蔽的处所掘洞产卵,每次可以产下10-25颗卵,孵化期大约是90天.由于鬃狮蜥拥有特殊的体温控制机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较高或较低的气温,但冬天保温的灯光设备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狮蜥,它会成为十分温驯的好宠学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产 地 中国,泰国,越南等地

栖息环境 滨河森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1度

爬虫市场上所见到的水龙主要有两种 :中国水龙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龙P. lesueurii两种,虽然同属还有其它1-2种水龙,但是并未出现在市场上.以水龙而言,中国水龙受欢迎的程度高于澳洲水龙,或许是颜色较讨喜的关系.基本上两种水龙的分布地区不同,中国水龙分布在中国和中南半岛,澳洲水龙则分布于澳洲东部,所以也被称为东部水龙(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习性和食性却仍然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承受温度的范围大为不同,澳洲水龙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温,但无法长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温,个性比较稳重,而中国水龙则对20度以下的低温很敏感,高温的承受力却很好,个性上比较胆怯.因此以台湾来说,饲养中国水龙会比较适合.澳洲水龙比较容易因为过热脱水而死.

饲养环境以保持湿度为主要原则 ,以热带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龙都是日行性半水栖的爬虫,底材可以树皮屑混合无菌土铺成,湿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须喷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湿度,UVB也是必须的.另外不能或缺的当然就是一个大水盆,水龙很喜欢静静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饲养箱够大,水龙是可以多只雄性共养的.在食性上一样是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和小鱼都是不错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喂食,成体还可以喂食乳鼠.维他命和钙粉必须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并不困难,雄性水龙的背上鬣棘发达,体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显,雄性澳洲水龙的胸部会出现鲜艳的橘色至红色色泽,中国水龙则出现橘色到黄色色泽.雌性的斑纹一般都比较黯淡模糊.只要环境适合,水龙的繁殖并不困难,但是至少要两岁或60公分以上的个体比较适合繁殖.通常水龙不用经历低温期也能将配产卵,但是给他们两个月左右的20-23度低温期和每周一次的喂食,日照时间降至10小时以下,两个月之后当温度恢复正常时,雄性便会展开求偶行为,交配之后约两个月雌性会在地面挖洞产卵.通常每次产卵约10颗左右.将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约55-70天可以孵化.幼体可以喂食蚂蚁蟋蟀和小面包虫.只要环境合宜,水龙可以轻易活上10年以上.
学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产 地 印尼科摩多岛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及干燥草原区

体 长 全长200-300公分

适 温 摄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龙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频道上应该都看过,这种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龙的现代版.体长可达三公尺.野外族群数量 现在只有大约2,500-5,000只.其中雌性却只有大约350只.科摩多龙属于CITES的一级保育类,台湾却也有少量进口幼蜥.尽管成体体色朴实无华,但幼体可是体色特殊而华丽.幼体通常栖息在树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会回到地面上活动,这个树栖期间大约是一年.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龙袭击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龙是最高层的掠食动物 ,在原生地没有天敌,但是因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灭绝的危险.它们主要是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山羊,野猪,鹿甚至水牛为食.通常也会吃食死尸.科摩多龙的唾液中带有大量细菌,被咬伤 的猎物通常会在两天内因伤口发炎而死.此时嗅觉灵敏的科摩多龙就可以轻易找到猎物加以吞食.所以饲养时要特别避免被咬伤,因为伤口会很难愈合.它们也是少数有群居习性的蜥蜴.嗅觉主要是依赖分叉的舌头,而不是鼻孔.人工饲养时主要以老鼠和鸡鸭或肉类为主.除非有 宽大的户外饲养场所,否则这种巨蜥是不适合当作宠物饲养的.

幼体经过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间是繁殖季节,雄性会互相争夺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间是产卵季节,雌性会产下15-30颗软壳蛋,经过大约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较一般巨吸长得多.幼体以昆虫和守宫为主食.寿命约20-35年

.学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产 地 印尼帝汶及周边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7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2度

⑹ 印尼一小鲸鲨游近码头,张开大嘴向渔民要鱼吃,你觉得这样的小鲸鲨可爱吗

动物虽然不具有像人类那么高的智慧,但是他们往往也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举动。而就在印尼的码头附近,就有居民发现有一个小鲸鲨,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而向人类索要食物。它的行为憨态可掬,而人们也因为它这样的举动,给他投喂了很多的食物。这样也能体现出动物跟人类之间其实是能友好相处的,只是人类总是太过贪婪。

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行为?

虽然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因为人类的存在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它们依然没有做出伤害人类的行为。往往他们的存在还帮助到了人类,有些人就是因为根据自然界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惯,发明了现在的交通工具。像飞机和船等,这些都是参考自然界的动物而发明出来的。

⑺ 谁知道濒临灭绝的物种在线等!!!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有人问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令人忧心的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谈到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1 动物有益于人类 地球上人类起源与动物起源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时间相隔不算太长.人类形成后依赖林果渔猎以生存和进化.后来发展了农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上去了,有剩余价值可以剥削,于是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口粮又互相依存,接触频繁.一般按人类需要分其为6类: 1.1 食品动物(Food Animals) 供应人类丰富营养来源的肉、乳、禽、蛋、鱼等. 1.2 役用动物(Labor Animals) 马、驴、骡、骆驼等.骑、驮、拉,被誉为"不要能源”的动力,有战略意义. 1.3 经济动物(Economic Animals) 生产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绵羊、长毛兔、海狸鼠、黄鼬、蓝狐等. 1.4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以科学实验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种动物,有严格遗传学和生物学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为代表. 1.5 医用动物(Medical Animals) 生物制品原料如血清马、鸡胚等;检测工具如家兔;中药原料如鹿(茸)、熊(胆)、牛(黄)、马(宝)、虎(骨)等. 1.6 观赏动物(宠物,Pet) 猫、狗、鹦鹉、金丝雀、金鱼等.动物园、马戏团动物皆属之. 2 动物对人类也有有害一面 动物约有200种传染病、80种寄生虫病,其中半数可以感染给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类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定名为Zoonoses,原意是"动物源性病”,其后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又把它界定为"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可以自由传播的疾病”.

⑻ 这只蜥蜴是什么种类

蜥蜴属于爬行纲动物,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
目前,我们知道和能见到的蜥蜴大多是变色龙、鬣蜥、龙蜥、草蜥、石龙子等种类。能从市场买到饲养的蜥蜴主要有长尾鬣蜥、丽纹龙蜥、北草蜥、大渡石龙子这几种。

常见的宠物蜥蜴大致有以下种类:
星背飞蜥 中国水龙 日本树蜥 短肢树蜥
牧氏树蜥 斯文豪氏树蜥 琴头蜥 印尼帆蜥
埃及刺尾蜥 蝴蝶蜥 绿鬣蜥 犀鬣蜥
飞鼬蜥 蓝岩蜥 环颈蜥 头盔鬣蜥
绿色水上飞 孔雀刺蜥 秘鲁熔岩蜥 面具卷尾蜥
绿安禄蜥 古巴安禄蜥 牙买加安禄蜥 高冠变色龙
豹纹变色龙 三角变色龙 喷点变色龙 柏臣变色龙
奥力士变色龙 盔甲变色龙 豹纹壁虎 肥尾壁虎
四脚蛇 托凯壁虎 绿眼壁虎 白线壁虎
巨型日间壁虎 四眼日间壁虎 腰纹日间壁虎 希拉毒蜥
科莫多龙 莫顿水巨蜥 水巨蜥 平原巨蜥
孟加拉巨蜥 杜氏巨蜥 粗颈巨蜥 帝汶巨蜥
绿树巨蜥 黄树巨蜥 红树林巨蜥 蓝尾巨蜥
红泰加 猴尾石龙子 印尼蓝舌石龙子 西部蓝舌石龙子
粉红舌石龙子 刺尾石龙子 犰狳蜥 巨型环尾蜥
翠绿草蜥 宝石草蜥 日本草蜥 瑶山鳄蜥
你在南方还在北方

阅读全文

与印尼有什么宠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养什么宠物好 浏览:174
中国战疫彰显了什么 浏览:759
赴英国签证怎么办 浏览:486
中国疫情是怎么被发现的 浏览:536
英国贵族是什么狗 浏览:425
买意大利冠军怎么买 浏览:944
意大利哪里买妙巴黎 浏览:628
越南现在哪个城市好 浏览:163
越南战斗英雄有哪些人 浏览:588
哪个才是真实中国 浏览:871
伊朗急救电话多少 浏览:355
伊朗为什么总打伊拉克 浏览:789
意大利知名通讯社是什么 浏览:100
美国为什么要制裁伊朗小说 浏览:570
京族在越南叫什么民族 浏览:795
坦克世界意大利重坦用的什么成员 浏览:906
意大利签证拒签有什么影响 浏览:300
英国人怎么称呼穷人 浏览:67
方舟生存进化手游哪个是中国语 浏览:206
和平精英国际服又出来了什么模式 浏览: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