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华人住什么岛

印尼华人住什么岛

发布时间:2022-08-27 12:34:44

⑴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有没有人住

有人住的。
全岛分为北苏门答腊、占碑(Jambi)、廖内(Riau)、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Bangka-Belitung)、明古鲁(Bengkulu)和楠榜8省,还有亚齐半自治省。主要城市有棉兰(Medan)、巨港和巴东。约有3/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苏门答腊东北部棉兰一带的人口最为稠密。爪哇岛为缓和人口过分拥挤的情况,已往苏门答腊南部的楠榜省移民。
望采纳。

⑵ 印度尼西亚哪个城市华人最集中

印尼官方认为是1000万,华人自己统计1600万,印尼有2.3亿人。
印尼猴子当年血腥屠杀我华人,要血债血还。

⑶ 印尼华人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班芝兰区是一个华人集中地。这里90%以上的商人是华人,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雅加达的唐人街。

⑷ 爪哇岛的人文地理

岛上的特里尼尔(Trinil)是以1891年发现直立人,或称“爪哇人”的化石而着名。这也表明早在80万年以前爪哇岛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场所。爪哇的移民显然来自东南亚大陆。早在西元前2500年爪哇已有家庭农业。
1.印度教和佛教时期
约在公元1世纪印度商人来到爪哇,其后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势力得到发展,8世纪,当时的马打蓝(Mataram)王国处于繁荣时期。马打蓝王国以爪哇中南部为其中心,由沙伦答腊(Shailendra)王朝统治。尽管最初是湿婆印度教的信徒,马打蓝王朝的后来诸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纪末和10世纪初,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r)、梅都(Ment)和其他许多地方均建立了巨大的佛教纪念物。
马打蓝的势力衰落后,东爪哇有一个国家曾一度得势,直到它与苏门答腊岛上的强大的室利佛逝(Srivijaya,三佛齐)帝国发生冲突,并于1006年被击败。国王爱尔朗卡(Erlangga,1019-1049年在位)设法重振这个国家,使之恢复元气。当他在位期间,文学艺术欣欣向荣,印度史诗首次从梵文译成爪哇文。由此开创了将印度教思想灌输到普通人民的道路。爱尔朗卡将其王国平分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谏义里(沿布兰塔斯〔Brantas〕河)的统治者,较为强大。这一地区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直到13世纪(当时西爪哇仍由室利佛逝统治)。谏义里王国成为香料贸易的贸易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及中国商人都曾来到这里的各个港口作短期逗留。
后来爪哇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东爪哇玛琅(Malang)高地的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国。格尔达纳卡拉(Kertanagara,1268-1292年在位)是这个王国最伟大的国王,他统一了爪哇,并将其权力扩张到婆罗洲南部、巴里岛及其他东部岛屿。随着格尔达纳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国也就瓦解了。随后,在东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国于1293年建立。该帝国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绝大部分,甚至包括在苏门答腊的前室利佛逝的领土。这一强大帝国的缔造者是首相加查玛达(Gajah Mada,1331-1364年在位)。14世纪末期麻喏巴歇王朝开始衰落,很可能是在16世纪初消亡的,此时伊斯兰教徒摧毁了印度-爪哇统治的最后残余。
2.穆斯林王国的兴起
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位使节”(Wali Songo),他们其中的几个来自中国,并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传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兰教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被融入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带有明显的本地特色。
若干世纪以来,穆斯林商人都曾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群岛,但只是在15世纪时麻喏巴歇王国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的竞争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当穆斯林国际贸易网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时,沿海的爪哇人面临两种选择∶与穆斯林战斗或联合。最后许多爪哇人与穆斯林联合。16世纪初东爪哇的许多港口完全与垂死的麻喏巴歇帝国脱离关系。在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几个穆斯林王国,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Sundanese)在较早的时期受印度殖民的影响较少,因而能较快地适应伊斯兰教。16世纪时,帕姜(Padjang)、马打蓝、勃良安(Preanger)、切里博(Cheribon)、万丹(Bantam)都成为在爪哇的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其中,马打蓝在1580年代曾控制东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后一个大爪哇王国。
3.荷兰殖民时期
1596年荷兰船只首次访问爪哇,荷属东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若干贸易港口,并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市设立总部。该市于1619年被荷兰控制。从1670年代起,荷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宣称它控制了爪哇的各个穆斯林王国。17世纪的最后25年中,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国承认该公司的统治权,1743年爪哇中央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也照样行事。1755年,马打蓝王国的剩馀部分被画分为两个荷兰的属国∶苏拉卡尔塔(Surakarta)及日惹。在荷兰人对当地的贵族施行强迫交付制度下,爪哇农民种植水稻、槐兰、糖类、胡椒、咖啡等作物。荷兰人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爪哇人民前赴后继的反抗。
1799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关闭,荷兰政府接管爪哇的行政权。1811年-1816年爪哇曾短期受英国统治,后仍由荷兰管辖。1825年-1830年发生了蒂博尼哥罗领导的的爪哇人大起义,荷兰付出很大代价才将这次反抗镇压下去。整个19世纪,在全部荷属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得到最集中的发展和受到最严密的统治。因而在20世纪初期爪哇很自然地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中心。从1903年开始,爪哇人在地方政府中供职的日益增多。1925年,印度尼西亚人在人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
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称爪哇为“噶罗巴”。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澳门纪略跋》:“ 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云:朕访闻海外有吕宋、 噶罗巴 两处地方。 噶罗巴 乃红毛泊船之所, 吕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处藏匿盗贼甚多。”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书,名《海岛逸志》,干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龙溪县人,应试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继畲说他“居噶罗巴十年,赘于甲必丹某之家”。“噶罗巴”泛指爪洼岛:“甲必丹”,为Kapitan之音译,荷语为Kapitein,汉语之意是上尉。
4.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1945年,爪哇为日本人所占。1950年爪哇成为新近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爪哇岛同时也以爪哇猿人而着名,直立人于约公元前100万年到达爪哇,在爪哇东部的布兰塔斯河附近曾经发现过直立人化石。两百万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尔(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热带植物生长繁茂,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1.印度教和佛教王国
爪哇文化、语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亚次大陆语言文化的影响,很多历史遗迹都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佛教圣殿遗址婆罗浮屠,和布兰班南印度教神庙(Prambanan)。 二世纪东汉孝顺皇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国派遣使东汉。 “叶调”就是古代爪哇岛梵文名 Yavadvipa 的对音。 五世纪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登陆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后汉到隋朝称为呵罗单 唐朝称为诃陵、阇婆 宋朝爪哇岛上有三个国家:塔鲁纳国在西部,马打兰在中部,谏义里在东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东爪哇国王穆罗茶(Dharmvamca)遣使朝贡。当时穆罗茶王已统一爪哇岛,势力扩展到巴哩岛、渤林邦、并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国交战。但东爪哇-三佛齐战争结果,东爪哇国兵败,国王穆罗茶(Dharmvamca)被杀。三佛齐势力扩展入爪哇岛。 13世纪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崛起。 1290年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Kertanagara)将三佛齐逐出爪哇。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亚萨(Kertarajasa)创立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 以满者伯夷城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随后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被叛将贾亚卡特望(Jayakatwang)杀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泉州渡海,登陆爪哇,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满者伯夷被称之为最显赫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曾一度统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满者伯夷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教奉为神的Majapahit桔树。到了16世纪,当穆斯林王国取代满者伯夷在西部岛屿的地位时,满者伯夷王国转移到了东面的巴厘岛。 明朝称为爪哇。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过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苏鲁马益(Surabaya)、满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在第六七世纪,很多海洋势力王国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水域。同时,伴随着与中国和印度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这些王国繁荣一时。在此期间,不少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者翻译了很多文学和宗教典籍。
2.穆斯林王国与荷兰殖民统治
最早的伊斯兰教传教者被称为“九位使节”(Wali Songo),他们其中的几个来自中国,并被认为与当时郑和远洋贸易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传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兰教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被融入了当地人长久以来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带有明显的本地特色。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建立了“贸易和行政管理总部”。在殖民统治时期,荷兰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雅加达和其他一些海滨城市,例如三宝垄和泗水。荷兰殖民者还通过一些归顺的本土势力,间接对这个多山的岛屿进行统治,例如爪哇岛中部的马打兰王国。
19世纪,荷兰政府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东印度群岛,1830年荷兰统治者开始实行所谓“耕种制”(荷兰语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变相奴役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饥荒和贫困。随即发生了各种政治和社会反抗运动,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兰作家写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说,以抗议当时的社会状况。迫于各种反抗运动此起彼伏,1901年荷兰国会通过伦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观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触到荷兰式教育,在这些人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印尼民族主义者,并且在二战后的印尼独立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爪哇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的海洋支系(或南方支系)。岛上住有3个主要的种族集团,即占优势的爪哇人、巽他人和马都拉人,还有两个较小的种族集团:滕格尔人和巴杜伊人。爪哇人占爪哇人口的近70%,主要住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巽他人主要住在西部,马都拉人住在爪哇东部和马都拉岛。这3个主要的种族集团都讲马来语,绝大多数人是穆斯林。 另外还有约200万-300万华人。
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770人。爪哇岛的面积仅为全国土地的7%,而其人口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大多数。爪哇的人口成长率一直很高;1815年人口约500万,20世纪初则增长到约1亿人。绝大部分人口仍在农村,但爪哇的城市已迅速增长。主要城市是雅加达、万隆(Banng)、三宝垄(Semarang)、泗水(Surabaya)、苏拉卡尔塔(梭罗)和日惹。在中南平原和北部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密度最高。 岛上2/3以上的土地都已开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几百年来形成的一个由运河、水坝、沟渠、水库组成的精密的灌溉网,大有助于岛上水稻生产。其他作物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绝大部分种植在低地地区,由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经营。开成梯田的山坡和灌溉后的水稻田是农村景象中最常见的特色。生产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连果、柑橘和植物油供当地消费。出口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奎宁的原料,种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种植在岛的东部)和椰子。这些专供销售的作物中,有几种曾一度通常在大的家庭种植园中种植。饲养牲畜,特别是水牛,主要作为拉畜。输入咸鱼和干鱼,但在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中也养鱼。爪哇生产的奎宁占世界奎宁产量的绝大部分。
西北海岸外的阿周那(Arjuna)油田是印度尼西亚石油的主要来源。有一条天然气管道将这些油田和芝勒贡(Cilegon)连接起来。在芝拉札(Cilacap)、札普(Jepu)和泗水均有炼油厂。岛上也开采少量的锰、硫磺、磷酸盐、金和银。小规模的制造业包括蜡染印花、铸铁、银器加工、农具、鞣革、瓷砖及其他陶瓷制品的生产。较大的工业包括纺织、橡胶制品、汽车装配、酿酒,以及生产鞋、纸张、肥皂、水泥、香烟的工厂。
普哇加达(Purwakarta)附近的贾蒂卢胡(Jatiluhur)水坝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水坝。一个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连接各主要城市。雅加达有国家无线电网总部,还有一个国际机场。泗水和雅加达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priuk)是主要港口。 西元3-16世纪的印度-爪哇式建筑包括婆罗浮屠的大型窣堵波(stupa,建于800年左右)和梅都庙;塞乌(Sewu)佛庙(建于9世纪);壮观的湿婆庙普兰巴南(Prambanan,建于9世纪);圣浴池贾拉通达(Jalatunda,建于10世纪末)和巴拉汉(Belahan,建于11世纪中叶);及圆形的印度庙加邦(Jabung,约建于10世纪)。
1.婆罗浮屠佛塔
在爪哇岛中部的日惹市,西北约40千米处,有一群大约建于公元778年的婆罗浮屠佛塔,被称为与金字塔、吴哥窟、万里长城、泰姬陵、比萨斜塔等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这些建在丘陵上的石刻艺术,历经战乱、地震、火山爆发和宗教纷争等等天灾人祸,在漫长的岁月中,热带树木繁茂的枝叶与根基,不仅裂开了浮屠的岩石,也掩盖了这座丘陵上的寺庙。
所谓婆罗浮屠,按印尼土语解释,它即指“丘陵上的寺庙”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婆罗浮屠的建筑结构与式样不同于一般的佛教寺院,据说从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筑形成一个几何形的曼陀罗,也就是下宽上窄阶层式的塔形状。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确认后,从1973-1983年才开始大规模全面发掘、修复。
2.普兰巴南
在建造婆罗浮屠相同的时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位于日惹东北方约16千米的地方,建造了一个拥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庙的庞大神庙群,命名为“普兰巴南”。然而,普兰巴南因为与吴哥窟建筑如出一辙,其规模又远远小于吴哥窟,因此,知名度要逊于婆罗浮屠。 有泗水、雅加达、万隆、三宝垄等。
在印度尼西亚13700多个岛屿中,面积仅占国土7%的爪哇岛当属首善之岛。这里集中了首都雅加达、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万隆、第三大港口三宝垄以及着名历史名城日惹、茂物等全国的主要工商业、旅游城市。从交通上看,爪哇岛的铁路长度占全国的75%,由此不难看出爪哇岛在印度尼西亚的重要位置。 爪哇岛上约有200-300万华人华侨。回顾历史,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爪哇岛了。在爪哇岛上发现了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绿釉龙勺。荷兰考古学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国陶磁器得出结论,认为远在2000年前中国人已漂洋过海踏上印尼国土,有的可能已在西爪哇的万丹定居下来。
东晋时代高僧法显自陆路去印度取经,在取海道归国途中曾于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漂泊至耶婆提(即爪哇岛)。法显是我国史籍上提到的最早到过爪哇岛的中国人。
唐朝末年(9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部分居民因黄巢起义而逃至三佛齐的巨港。南宋(公元12-13世纪)印尼华人社会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印尼华人社会已十分繁荣。
15世纪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瀛涯胜览》爪哇条载:“满者伯夷……国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多有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者。”这说明在郑和抵爪哇之前,那里已有一些华人,部分是华人穆斯林。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则使华人数量急剧增长。最多可能达到3000万以上。
长期以来,华人与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友好相处。16世纪末以后,印尼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断遭到殖民者的干扰和破坏。从那时候起,尤其是近百年来,两国人民在反抗殖民主义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患难与共,互相支持。在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他们并肩战斗。1740年巴达维亚华人反荷起义(红溪事件)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1945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后,华人也为维护印尼独立和发展经济作出了贡献。1956年苏加诺总统访问广州时,对当年支持过印尼人民斗争的华侨领袖黄洁说:“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你们的帮助,让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在长期的文化和贸易交往中,华人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1955年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指出:“远在我们两国第一次通航有海上贸易以来,印尼便和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中国的航船不仅带来了货物,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中国商人、工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在我国定居下来,带来了中国的技术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现在,我国许多岛屿上还保留着这些文化的精华。”
不过,自从1960年代印尼军人执政开始,印尼政权便开始大规模地排华。他们以“清共”为名,屠杀了50多万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遂与其断交。到1998年,印尼排华骚乱又起,上千华人遇难,而爪哇岛上的华人往往首当其冲。

⑸ 印尼居民集中于哪个岛

爪哇岛

⑹ 请问一下印尼 华人最集中的区域是那个地方

如果问的是华人的话,我觉得是山口洋,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全市20万人口,其中华人62%;如果问的是雅加达的话,是西区和北区,这两个区域最多华人居住!

⑺ 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爪哇岛

其他岛地形崎岖,热带雨林气候湿热;
爪哇岛发展历史悠久;有肥沃的火山灰土。

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的第4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则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岛屿。全岛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14亿,每平方公里约居住着864人。

爪哇岛所在国家是印尼,出产石油,天然橡胶,椰子,甘蔗,油棕。

爪哇岛位于爪哇海南面,北面是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西北面是苏门答腊岛,东面是巴厘岛,东北面是苏拉威西岛,南面是圣诞岛(面积很小)。爪哇岛是全球第13大岛。爪哇岛基本上是由火山运动形成的,至少38圆锥形山表明它们是或者曾经是活火山。

爪哇岛内包括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以及很多着名的旅游景点,其中包括印尼文化中心日惹(或译周贾卡塔),佛教圣殿遗址婆罗浮屠和布兰班南印度教神庙。

爪哇同时也是印尼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大约60%的全国人口居住在该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将爪哇岛居民重新安置到其它人口较少的岛屿,印尼政府着手实行“移民计划”,结果带来了很多复杂的情况,包括造成了不少族群之间的矛盾,一些原住民与“新定居者”甚至发生了暴力冲突。

四面环海的爪哇岛,属热带雨林气候,没有寒暑季节的更迭,年平均气温为25-27摄氏度,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岛上热带植物丛生密布,草木终年常青,咖啡、茶叶、烟叶、橡胶、甘蔗、椰子等物产丰富。爪哇岛上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每年都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爪哇岛上有100多座火山,前不久活动剧烈,有爆发迹象的默拉皮火山就是其中的一座。默拉皮火山海拔2968米,是印尼众多活火山中最为活跃的一座。

印尼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位于西爪哇北海岸,人口830多万。万隆位于爪哇岛西部海拔700多米的万隆盆地中,是印尼西爪哇省首府,这里四面群山环绕,植物繁茂,环境优美。印尼的古都日惹是中爪哇的中心城市,世界闻名的婆罗浮屠古迹就位于日惹城北部。

⑻ 印度尼西亚有一万七千座岛屿,为何一半人口生活在爪哇岛

因为爪哇岛有着丰厚的资源,适合人类的居住。而且爪哇岛很早就被开发出来,很早就有居民居住,他们世代都生活在这里,也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去居住。而且其他的岛屿没有这么优越的地理条件,不太适合居住。

印度尼西亚有17508个岛屿,但除了几个大岛,多是一些小岛,即使全是宜居的平原,有肥沃的耕地,也住不了多少人。火山多的爪哇岛反而人口最多,这是因为火山灰土壤极其肥沃,而火山喷发百年不遇,因此人们不惜冒险居住在火山脚下。印度尼西亚由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多以农业为主,火山爆发由其爆发产生的土地肥沃的熔岩冲积扇,地形平坦开阔,适合人类农业发展以及城镇的形成。

⑼ 真实的印度尼西亚是什么样的当地人的哪些习惯让人忍受不了呢

人也好,国也罢,最危险是自我膨胀。印度尼西亚如果清醒认识,也许还会进步与发展。可悲的是,它正适得其反。一个大洋岛国,从未正视自己,而是一贯稍有发展便苛薄狂妄。这就是印度尼西亚。

与此同时,勤劳聪慧的华人中也诞生了许多巨富。例如,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19年印度尼西亚富豪榜中,有12比特是出生福建的闵籍华人,其中黄氏兄弟更连续11年蝉联印度尼西亚富豪榜首。

阅读全文

与印尼华人住什么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的大使馆是哪个国家 浏览:858
越南买一瓶矿泉水多少钱 浏览:354
一块钱换算多少越南盾 浏览:63
出口伊朗需要什么产地证 浏览:718
乐陵在中国哪个方向 浏览:13
英国为什么有妥协性 浏览:184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确诊后怎么办 浏览:936
意大利什么东西最值得买 浏览:894
中国的花一共有多少品种 浏览:483
印尼煤矿上班什么情况 浏览:247
美国ems寄到中国要多久 浏览:678
意大利血清怎么做检测 浏览:868
中国马犬在哪里可以买到 浏览:176
南印度佛僧有多少 浏览:627
印尼的拼音怎么写的 浏览:451
中国戏曲有哪些种类 浏览:546
印度的大米是哪里的 浏览:792
印尼3月穿什么衣服 浏览:940
英国为什么扶植日本 浏览:875
伊朗打下的是什么无人机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