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世界各国民歌的歌名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它与我国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日本音乐多与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成为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谣曲是古典剧“能剧”的一个要素,义太夫调是大阪木偶戏的音乐,常盘津调、清无调是日本歌舞伎的音乐。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劳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间的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体裁可分为10类:田歌、场地歌曲、山歌、海歌、作业歌、路歌、祝贺歌、节日歌、游戏歌、儿歌。`
日本音乐受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五声调式的影响,因此日本民歌的显着特点是多运用五声音阶性质的调式。日本民歌的五声调式可分为无半音调式和有半音的五声调式两种。
如无半音调式有:Sg5M=Z
律调式: 5 6 1 2 3 5 民谣调式: 6 1 2 3 5
有半音调式的有:
都节调式: 3 4 6 7 1 3 琉球调式: 1 3 4 5 7 1 作品赏析
《拉网小调》
顾名思义,《拉网小调》是日本渔民的拉网号子。日本周围环海,国土又呈四个大岛和若干小岛,渔业发达。渔民在海上捕鱼是跟大海及风浪搏斗,有捕获鱼群的喜悦,也有许多风险,这种生活使他们性格坚毅豪迈,也对命运把握不定,所以难免又有些迷信色彩。这首歌的实际内容并不多,但生动地体现了海上渔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虚词、语气词、半说半唱的“喊号”表现了拉网时的紧迫节奏。
这首歌在我国也曾广泛传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亚民歌
在亚洲大陆与澳洲大陆之间,太平洋与印度洋浩瀚辽阔的洋面上,有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那就是美丽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国家,共居住着1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过经济、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长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由于种种原因,印尼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发展并流行于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一种叫做“佳美兰”的音乐,印尼人民视加美兰音乐为国宝,在世界上(特别在西方国家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佳美兰音乐使用二种音阶。一种叫“斯连德罗”的五声音阶;一种叫“佩洛洛”的七声音阶。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西爪哇的传统歌曲“邓邦”。它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歌曲,表现其特定的内容,如爱情、思乡、道德等,:“邓邦”的节奏缓慢,曲调一般带有伤感孤寂的情调。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着一种叫“克龙宗”的歌曲。它是一种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16世纪,葡萄牙人因战败而成为荷兰人的俘虏,居住爪哇各地,在他们中间传唱一种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传,并与佳美兰音乐和邓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从而形成了克龙宗歌曲的风格。着名的《梭罗河》、《椰岛之歌》、《莎丽楠蒂》等就是克龙宗歌曲。>)
作品赏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声音。
(三)、俄罗斯民歌
俄罗斯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就出现了崇拜偶像的仪事歌曲。这种歌曲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或是表现婚丧内容,或是欢乐的歌舞,或是哀伤的哭腔,以后又产生了仪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罗斯民歌在15至16世纪渐完善和定型,并形成 了其独特民族风格。俄罗斯民歌体裁众多,最曲型的是“悠长歌”。这种歌曲的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部和多声部结合。此外还有仪式歌曲、历史歌曲、叙事歌曲、颂歌等。仪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婚礼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唱的,表示离别之情。像《飞去的燕子》就是这类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为内容,旋律优美,并多采用二声部或三声部,或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可自由选择声部自由组合,并可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均衡,如《渔夫之歌》。这首歌声部采用富有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采用旋律小音阶,旋律抒情。有名的叙事歌曲有《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形式,且有明显地庄严肃穆的色彩。
1、《三套车》
这是一首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经历的民歌。我国民歌《脚夫调》、《长江苦》等与之近似,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这首歌调式为和声小调式,4/4拍分节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忧郁的音调,诉说着人世间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词是以叙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车人的问话;小伙子你为什么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第三段是赶车人道出积郁在心中的苦闷,这一段旋律以变奏的手法冲向高音区,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后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来,并反复着这一音调而结束全曲,表现出一种悲哀和无奈的叹息。
2、《伏尔加船夫曲》
这首歌曲反映出伏尔加河岸边纤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犷而富于反抗精神。此曲为4/4拍,调式为自然小调,适合于男低音演唱。俄罗斯杰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平对这首歌的艺术处理深入细致,使这首本来只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他采用极好声音控制力从弱到强再到弱的演唱处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纤夫拖着沉重的货船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情景,经过夏利亚平的演唱这首歌已流传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国民歌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人口的80%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历史上英国和爱尔兰曾居住着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撤克逊和诺曼等民族,国世纪时法国北部某些地区也曾辖属于英国。爱尔兰独立后,英国与爱尔兰仍有不少微妙联系,因此英国音乐文化较为复杂。英国民歌是七声自然调式,还有很多是五声音阶的调式,曲调具有哀愁伤感的特色。英国的民间乡土音乐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风俗习惯和基督相结合垢特色,有圣诞颂歌“凯罗尔”和在节日里围着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民间音乐独具特征,以至一直吸引着像海顿、贝多芬、格林卡等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对这些民间音乐的兴趣。在英国、苏格兰的民间音乐中,叙事体裁有着重要意义,苏格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旋律丰富,节奏明显。爱尔兰民间音乐的调式是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为基础的,其中五声音阶的因素明显突出。爱尔兰民歌中有很多独特的五拍子和拍子节奏,从中可看到古老说唱所留下的痕迹。
作品赏析
《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民歌是苏格兰民歌中的佳作,由于这个曲子出现在美国40年代影片《魂断蓝桥》里,使这首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已家喻户晓。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一路平安》,人们习惯在和朋友告别时演唱这支歌。这首歌的歌词是由18世纪苏格兰着名的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原苏格兰古老民歌《过去的好时光》而写的。歌曲为2/4拍,采用典型的苏格兰五声调式写成。歌曲分为AB两段,前八小节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结构规整,节奏鲜明,其特点是以附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情感丰富,歌词纯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还通过副段重复的歌词,更加渲染了分别时依恋不舍和分别后思恋之情的气氛,此歌唱出友谊地久天长的主题。这首歌还有三拍子的记谱,电影《魂断蓝桥》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圆舞曲出现的。
(五)、意大利民歌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
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赏析
1、《桑塔•露琪亚》
这是一首着名的意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在意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亚》是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这首歌采用了3/8拍的节奏,突出了船歌的特点,给人以一种水面上起伏晃动的感觉。歌曲采用了大调式音阶,用分节歌形式写成。这首歌配有伴奏,适合于用吉它伴奏,传说桑塔•露琪亚是一个女神的名字,她是美丽幸福的象征。桑塔•露琪亚是首爱情歌曲,歌曲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和呼唤爱情的主题。这首歌的节奏充满活力,旋律优美婉转,歌调和唱词结合紧密,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喜爱,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欢的曲目之一,可谓“雅俗共赏”。
2、《重归苏莲托》
这支歌不仅是一首着名的意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欢演唱的独唱曲之一。其实这首歌是由意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库尔蒂斯、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兄弟俩创作的,弟弟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曾写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归苏莲托》是最着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个海滨城市,游览胜地苏莲托距此不远。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坡上长满果树,每逢秋季,果实里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许多建筑都建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景观奇特。苏莲托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着名诗人塔索的故乡,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到过此处。
《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属拿坡里船歌体裁,采用3/4拍节奏,节奏稍慢,歌词清新优雅,这首歌采用了大调式和小调式交替,第一部分从第1至第8小节为E小调,旋律优美柔和,第二部分为E大调,旋律也较明亮开放,从21小节处运用了调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现力丰富,歌曲的最后部分,结束在E大调上。
3、《我的太阳》
这是意大利19世纪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节上演出的,具有浓郁的拿坡里民歌风格,歌的旋律优美华丽,情绪奔放热情,加之类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这首歌为2/4拍,大调式音阶,两段体写成,1至16小节为第一段,17至34小节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声区进行,曲调柔和宛转,赞美了辉煌的阳光,格调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绪热情激动,与第一段对比强烈,歌中把爱人比喻成太阳,并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怀。
4、《啊!朋友》
这是一首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于它出现在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有人误认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实际上它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南斯拉夫电影《桥》描写了第二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战斗生活的内容,是我国观众十分喜爱的影片,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国广泛传唱。
这首歌为2/4拍,弱起音型的节奏生动富有动力感,准确地反映出游击队机智勇敢,坚定乐观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质朴感人,由于使用了小调性的音阶,音调略带有些伤感的情调。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间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是塞尔维亚即兴诗人的史诗性叙事歌曲。它具有传统的旋律型,音域不宽,塞尔维亚民歌的节奏变化丰富,其特点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调式多为自然大调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种类除古老的叙事歌曲外,还有抒情歌曲、诙谐歌曲、婚礼歌曲、仪式歌曲。单声部和二声部居多。
作品赏析
《深深的海洋》
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节拍特点描绘出浩翰大海的那种晃动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声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畅,与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声关系,和声效果协和丰厚,突出了这首歌曲的抒情特点。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在表现爱情歌曲的同类题材的民歌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叙事、倾诉、抒情三者结合很好,较好地反映出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艺术特色。这首歌曲的情绪内在深沉伤感和忧郁,反映出恋爱时的失落。
(七)、美国民歌
美国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今天,生活在美国的人民是汇集了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美国也因此有“民族熔炉”之称。因此美国民歌的特点是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美国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同原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并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风格。在哥伦布发现之块新大陆之前,那里居住着印弟安人。当时印弟安人还处于原始公社的阶段,他们的歌曲主要是劳动、婚丧、作战的内容,用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和节奏都很独特。16世纪后,随着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国的移民也把各自国家的音乐文化带入了美国。其中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影响最大。移民们常唱起从家乡带来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纳西等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英国古老的民间歌舞,在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点与墨西哥、西班牙的风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显带有法国民歌的痕迹,1619年当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运到北美,又给美国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非洲黑人酷爱音乐,善于边劳动边歌唱,非洲黑人音乐动人的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的音乐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国19世纪杰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热爱并钟情黑人音乐,他运用美国黑人的音调从事创作,并成为最优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等,不但流行于美国,而且已成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国民歌的特点,最着名的还有《美丽的梦神》、《金发的珍妮》、《噢,苏姗娜》等。
作品赏析
1、《念故乡》
这首民歌是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调,最早出现有捷克着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二乐章里,关于这首民歌,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创作的曲调,由后人填词,其二是说本曲原是美国民歌,德沃夏克是经过整理改编后用于交响乐中。无论怎样,这首歌曲的音乐是非常优美迷人的,从歌曲的名字念故乡便可清楚地说明这是一首思乡歌曲。歌曲是带再现三段体结构,六声大调式音阶,音阶排列为:1、2、3、5、6、7,曲调中省去了第四级“4”音,歌曲以缓慢的、节奏宽广悠长的旋律,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人们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乡曲一样,这首歌表现出一种寂寞、孤独的伤感情调。
2、《老人河》
这首歌是美国音乐剧《游揽船》中一首描写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这首歌曲采用歌谣体写成,每段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质和情绪。此歌为大调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灵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绪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叙事性,情绪压抑;第二段情绪激动,表现出一种愤怒的情绪;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缓,声区低沉,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达出黑人劳动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统治者的奴役而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临北冰洋,面积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着印弟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他们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印弟安人的音乐有着古老悠长的历史,民歌有狩猎歌、武士歌、巫医歌、宗教仪式歌、情歌等。歌声为2/4拍,伴奏的鼓声为3/4拍,音阶五声居多,也有六声、七声音阶的。生活在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猎歌、划船歌、妇女劳动歌等,爱斯基摩伯音乐是单声部的,五声音阶式。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间音乐既有法国风格的民歌,也有英国风格的民歌,这些歌都是由移民从原来国家带来的,形成了加拿大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
作品赏析
《红河谷》
这是一首反映爱情题材的歌曲,表达了一位姑娘即将与情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歌曲的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动人,以中速4/4拍的节奏和分节歌的形式,体现出歌曲 的叙事性特点。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一个八度,但旋律却十分悦耳动听,有百听不厌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朴素动人,表现出阿拉伯民间音乐的风格,埃及民歌有劳动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战争歌曲、仪式歌曲等。19世纪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欧洲音乐对埃及亦有很大影响,埃及的军乐也因此十分着名。
作品赏析
《尼罗河畔的歌声》
这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现了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和精神风貌。歌曲为2/4拍,两段体结构,大调式音阶,歌曲由四小节前奏为引导,使歌唱部分进入。1至8小节是歌曲第一部分A乐段,A段两小节的过门之后是B乐段(11至18小节),B段重复演唱两遍,第二遍用“啊”字唱出前四小节后面四小节,歌词与前面相同。歌曲结束时加入了一个小的尾声。
这首歌曲共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歌词唱道:“太阳刚刚爬上山冈,尼罗河畔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描写了埃及人民在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场面。第二段歌词描写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树下面,人们吹奏起“阿拉戈”,摇着铃鼓,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表现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这首歌曲的节奏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具有地区特色,由于西班牙所处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为欧洲、非洲交通枢纽,历史上除受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外,还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赛文化的影响。因而西班牙的音乐丰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萨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间非常流行,这些舞曲体裁还被欧洲艺术音乐所采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12世纪时民间艺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乐的主要传播者和创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园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于16——17世纪,多为抒情的和史诗性的,内容多样,常带有哀怨的性质.。田园歌在15——16世纪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叙事和抒情性相结合,有时富于东方色彩,表情丰富,力度变化多样,表达出人民对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内心感受和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间乐器主要是吉它等弹拨乐器,还有打击乐响板和铃鼓等。
作品赏析
《鸽子》
是西班牙着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尔创作的一首歌曲。他写过很多歌曲,大都带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鸽子》这首歌是依拉蒂尔在古巴的哈瓦那侨居时所作,歌曲采用古巴民间舞蹈哈巴涅拉的节奏。一般采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纪传入并流行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据说依拉蒂尔和法国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尔给比才以西班牙音乐的影响,而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着名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像一只自由鸟》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尔的曲调。
《鸽子》为D大调,三段体曲式写成,1至19小节为第一段,20至34小节为第二段,后面的部分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两乐句组成。它的句式特点是三段中后句均是前面乐句的完全重复,而每段终止处都是落在调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结束句时旋律音略有变化,最后结束在调式主音上。第一乐段歌曲以弱起节奏进入与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结合,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音乐带有伤感的情绪。第二乐段旋律从正拍上进入,三连音音型热烈而激动人心,同后面切分音连接,使情绪就变得明朗奔放,表现了对恋人的一片深情。第三乐段仿佛是对昔日恋人的呼唤:“亲爱的小鸽子呀!请您来到我身旁,我们飞过蓝色的海洋,走向遥远的地方。”这里主人公把恋人比喻成“小鸽子”,非常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迫切地想与心上人相见的深厚的感情。这首歌节奏强烈,旋律优美,情绪热情奔放,三连音的运用独具特色,是首带有浪漫气质的优美迷人的歌曲。这首歌不仅流传于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国家中也广泛流传,我国人民也非常喜爱这支歌。
② 《划船歌》歌词
《划船歌 》(印度尼西亚民歌)
演唱者:云雀合唱团
译配:林蔡冰
发行时间:2006-05-19
所属专辑:《天籁童声》
快快划呀 小船儿飘荡
苏拉巴亚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快快划呀 小船儿飘荡
苏拉巴亚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一阵阵北风吹着小船东西摇晃
我撑着船舵用力划向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Music---
快快划呀 小船儿飘荡
苏拉巴亚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快快划呀 小船儿飘荡
苏拉巴亚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一阵阵北风吹着小船东西摇晃
我撑着船舵用力划向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一阵阵北风吹着小船东西摇晃
我撑着船舵用力划向前方
你可忘记华丽的衣裳
千万不要把我遗忘
③ 寻划船曲(印尼)原版歌词!!!!加分!!
印尼语言翻译,有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我~至于音乐,我也很想听,以前在印尼学语言的时候,经常听那边的音乐.回来后,就很难找到那边的音乐听.有什么好的印尼语音乐网站,能发出来共同享受吗?QQ:71054179
④ 二泉映月的资料,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二泉映月
本曲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为无锡的出家道士。无锡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对月冷清泉之境所迷。后阿炳患眼疾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常独拄此曲以表心中悲愤不平之情,乐曲旋律时而如泣录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惋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使聆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憾而嗟叹不已。
乐曲共分六段。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弃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渐层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主题,所以乐曲所塑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从段式结构的扩充、缩减、再扩充、再缩减来看乐曲的艺术构思,它是:陈述——开展——下伏——亢进——收束。
郑和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从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其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郑和的船队一到有“唐人”的国家,居住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万分。他们的这种欣喜,是因为郑和带来的是强大的国威。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对“唐人”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冯梦龙是明小说家、戏曲家,毕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编选通俗小说。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好宝玩,有宦官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奇宝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郑和当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夏得知,就把有关郑和航海资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烧毁。《智囊》所记的刘大夏毁档史实虽有争议,但却证实了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和其他航海资料。
祝允明是明书法家,江南才子,与徐祯卿、唐寅、文征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记》中记述:“正德辛末岁(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国遣使臣沙地白入贡,去其国在南海,甚远。始领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风飘至西澜海面,舶坏,唯存一脚艇。又在洋飘风八日,至得吉零国(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个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个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罗国。以情白王,玉赐日给,又与妇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广。其所贡:木闸六枚、内金叶表文、祖母绿一块、珊瑚树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盏四个及玛瑙珠、胡里丹”。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关于西安清真大寺,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明朝,当郑和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次下西洋时,虽使团人员近两万,却唯独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千里迢迢,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清真寺求贤选才。
经过认真考核、仔细挑选,他选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途中,不仅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且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均婉言谢绝,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泽清真寺,拨款修葺。郑和领旨重返长安,亲自设计绘图,召募巧匠,选择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历经数朝。1200多年来,寄托着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数万穆斯林虔诚礼拜、联络感情、文化交流、庆祝节日的圣殿。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采丰仪的非凡人物。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料错,在关于他的专着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的传奇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千古奇才郑和之二 ——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⑤ 星星索是哪一国家的民歌
《星星索》印尼民歌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托巴湖周围地区,居住着巴达克人。他们主要以农为业,但亦常在托巴湖上驾帆船航行,而用“星星索”的哼声,为划船时船桨起落节奏作伴衬。《星星索》就是在这种生活情景中产生的一首民歌。全曲以固定音型的四部合唱:“啊,星星索”为背景,托出男高音节奏悠长、旋律委婉、对心爱的姑娘倾吐的深切思念。由于歌曲优美抒情,合唱手法运用得简练集中和富有诗意,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无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六十年代初,这首印尼民歌在我国流行。
⑥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这是哪首歌~
这首歌叫《甜蜜蜜》。
《甜蜜蜜》是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歌曲曲谱取自印度尼西亚民谣,由庄奴作词[。
歌曲由香港宝丽金公司制作,最早被台湾歌林唱片收录在邓丽君的个人专辑《难忘的一天》中,于1979年9月20日在台湾等地代理发行。随后,香港宝丽金将歌曲收录在专辑《甜蜜蜜》中,于1979年11月15日在香港等地发行。
此歌曲于1979年11月第三星期成为香港商业电台中文歌曲擂台阵冠军歌曲,是最早在中国大陆普及和传唱的流行歌曲之一[1] 。2008年,《甜蜜蜜》被《南方周末》报评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典歌曲之一
《甜蜜蜜》的曲谱取自印度尼西亚民谣《Dayung Sampan》,此民谣上世纪50年代先后被改编成多首华语歌曲,如黄源伊演唱的《划船歌》和巫美玲演唱的《可怜阿伯大》等。70年代中期,邓丽君为答谢印度尼西亚等地歌迷的爱护,签约印度尼西亚Indra Records公司,录制了28首印度尼西亚语歌曲。这些歌曲多数是以邓丽君的代表作品重新填写印尼语歌词,另外几首则为她演唱的印尼本地歌曲。这其中便有她1977年录制的印尼民谣《Dayung Sampan》。
由于邓丽君在1977年录制《Dayung Sampan》时对此曲的旋律比较满意,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宝丽金公司唱片制作人在与邓丽君筹备国语唱片之际,决定选用《Dayung Sampan》的曲调制作国语歌曲。最终曲谱被宝丽金员工交由庄奴填词,庄奴接过曲谱后,向人询问得知这首歌是交给邓丽君唱的。因为庄奴和邓丽君以往素未谋面,庄奴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邓丽君本人,在他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那个人长得很甜并且歌声很美的女歌手,便和“甜蜜蜜”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于是,仅仅五分钟就完成了《甜蜜蜜》的歌词[4] 。庄奴称如果不是因为邓丽君,他也许写不出这样的歌词,如果不是想到写给邓丽君,也许歌词就会大不一样了。庄奴说他的文笔并不好,但是旋律很好。让别的词作家写,可能比他写得好,可是偏偏碰上他,填了个《甜蜜蜜》,又偏偏是给邓丽君唱,都是巧合 。
1979年,邓丽君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期间,制作人邓锡泉带着制作好的音乐伴奏和母带从香港飞抵美国,邓丽君于美国洛杉矶的Music Grinder录音室完成了人声录制。
⑦ 甜蜜蜜简谱
甜蜜蜜简谱:
(7)印尼划船曲什么吋侯传入中国扩展阅读:
《甜蜜蜜》是70年代末最早进入内地的邓氏歌曲之一,从那个时候开始《甜蜜蜜》就成为内地青年情侣互诉衷肠的定情小调,港台流行曲也以邓丽君为代表伴随着卡式录音机,合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普及开来并传唱至今。
歌曲鉴赏:
《甜蜜蜜》歌曲听起来让人觉得甜和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邓丽君甜而不腻的演唱风格。《甜蜜蜜》结合了东方女性传统的唯美,和西方女性现代的风情。欢快轻盈的曲调以及易于理解的歌词,还有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声成为永恒的经典。
⑧ 佚名的《划船曲》 歌词
划船曲
印尼民歌
(原文演唱)
快快划呀,小船快飘荡
苏腊巴雅 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 美丽的衣裳
但愿不要 把我遗忘
快快划呀,小船快飘荡
苏腊巴雅 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记 美丽的衣裳
但愿不要 把我遗忘
一阵阵微风吹得我的小船
我撑着船舵 向前方
你可忘记 美丽的衣裳
但愿不要 把我遗忘
——END——
http://music..com/song/37569650
⑨ ”宝贝你爸爸正在过着动荡的生活”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歌曲:宝贝(印度尼西亚民歌)。
印度尼西亚民歌有:《宝贝》、《星星索》、《梭罗河》、《莎里楠蒂》、《椰岛之歌》、《故乡》、《恰利利、恰利》、《哎哟妈妈》、《船歌》、《划船曲》等,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耳熟能详的民歌。
基本信息
印尼人口2.62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数百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和马来族分别占7.5%。民族语言共有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13—14世纪在爪哇形成强大帝国、16世纪末沦为荷兰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独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国。
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航空航天技术较强。石油资源可实现净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