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南亚风格是什么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东南亚风格摒弃了一些浮华,把耐看的元素沉淀下来,使其成为经典,这就是新东南亚风格,也就是经典东南亚风格。现在,新东南亚风格已经和简约、古典一样,成为了家庭装修的常备风格。总体来说,它是一种混搭风格,不仅和印度、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有关,还代表了一种氛围,简而言之就是在异国情调下享受极度舒适,它重细节和软装饰、喜欢通过对比达到强烈的效果。
新东南亚可以作为整体风格贯穿整个居室,也可以作为元素和各种风格搭配,中式、欧式、简约等都游刃有余。这里展示了几种东南亚风格,有过时的东南亚风格,也有新东南亚风格,大家来看看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①新东南亚印度风
看起来很奢华,颜色明快,接近于印度风格,它的华丽基本都是*软装饰来营造的,家具饰品都比较朴实。
②新东南亚中式风
中式风格浓郁,但一尊泰国镀金小佛像让整个空间变了调,往东南亚*近了不少,原因是东南亚饰品性格太强烈了,往往一件就能为空间定性。
③新东南亚乡村风
看上去非常东南亚,但实际上它所用很多元素都不典型,沙发、壁纸、装饰画都是欧式乡村味道,茶几和主要家具也是中式手绘风格,但这都影响不了它的东南亚气质,原因就是它借鉴了东南亚用绿植和灯光营造氛围的杀手锏。①压抑东南亚
纯黑色是几年前东南亚家具的代名词,它搭配纱、绸营造出的效果令多少小资为之激动,但事实证明,纯黑色家具虽然看起来很酷,但是满屋子使用会让空间压抑和沉闷,再绚丽的色彩也很难缓解。
②香艳东南亚
香艳的紫色也曾经是营造东南亚风格的必备,它的妩媚与妖冶让人沉溺。紫色虽然美,用得过多也会俗气,而且眼看着流行色就要倒向清新可人的蓝绿色。其实少了紫色,东南亚风格一样很纯粹 ③清凉东南亚
藤制家具天然环保,一度占领市场,还衍生出藤铁工艺的家具,虽然很东南亚,但是并不适合北京的恶劣天气,干了不行、冷了也不行,当作工艺品还容易落土。而且藤制家具很透气,适合炎热的东南亚,对于全年只热3个月的北京来说实在有些奢侈。
东南亚风格是这几年一直都比较流行的,不过很多人也发现单纯的东南亚风格太阴柔和妩媚,并不适合居家,反而在酒吧、会所等情调场所更出效果。所以现在都把东南亚作为一种元素,混搭在居室中。比如这个案例,整体风格看起来非常东南亚,但仔细推敲,家具很简约,也没有零七八碎的小东西这个空间的东南亚性格完全是*色彩和热带植物营造的。
这两年市场上的东南亚家具越来越多,泰国、印尼最为常见,产品也最多最全,这两年印度风格的家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这三个国家都有殖民历史,产品很有特色,我个人认为非常适合现在流行的混搭风,尤其是印尼和印度的家具。印尼受过荷兰的统治,现在国内华人很多,因此印尼的家具往往是西式家具的功能中式家具的外形,造型也并不复杂,而且印尼家具喜欢用柚木,也和中国的硬木一样珍贵,无论从色泽质感还是档次都和中式家具比较匹配。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家具除了用传统的工艺外,还印上了浓郁的欧式家具烙印,比如家具喜欢用弧线和错铜工艺,这些都是十八世纪欧洲宫廷家具的特点。因此,如果家里是欧式或者美式风格,可以自如与印度家具搭配。
如果空间足够大,可以做一个东南亚风格的功能区,我认为最合适的地点是会客厅或者娱乐室,因为东南亚风格的纸醉金迷会让人松弛和慵懒。
最后,东南亚家具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体效果很接近,因此我建议如果想打造一个纯粹的东南亚空间,最好选择各个东南亚国家的产品进行混搭,注意不要平均用力,一定要有主题。
印度家具是东南亚家居的最新元素! 印度家具以实木为主,大部分采用印度檀木,色泽漂亮,价格适中;高档的印度家具往往用玫瑰木,这种木材木质较硬,花纹特别精美。印度家具崇尚手工制作,故每件产品尺寸、规格都不相同,而且和中式家具一样喜欢旧材新作。很多印度进口家具上都可以找到印度古老家具甚至建筑配件的影子。
包铜和错铜工艺是印度家具的特点,它传达出低调奢华的气质;印度家具喜欢彩绘,图案丰富,画法细腻,类似于波斯的细密画,只不过手法粗犷些;印度家具还特别喜欢雕刻,但不及泰国家具喜欢精雕细刻,有种古拙的味道。
TIPS: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印度家具样式受到欧式家具的影响,造型上喜欢用曲线,因此可以美式、欧式家具混搭。
流行放大之印度风格
印度风格装饰性极强,足可以跟西方的ART DECO媲美。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风格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印度纺织工艺发达,这是因为按照印度的传统,人应该是席地而坐的,漂亮的地毯和挂毯才是家里最重要的装饰品;也是因为席地而坐的传统,印度家具尺寸普遍不大,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印度大件家具其实是非常高档的。除了纺织品, 印度的铜器、银器、木器等工艺品也很有特色。
TIPS:如果房子不够大,千万别买印度的大件家具,因为这些家具都是一次组装成形,体积大得很可能上不了楼进不了门。还有印度布艺虽然漂亮,但在使用时要考虑整体环境,因为它们实在是太抢眼了。
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调调。它就像个调色盘,把奢华和颓废,绚烂和低调等情绪调成一种沉醉色,让人无法自拔。今年,这个调色盘里又增加了新的待用色--印度风格。 印度风格为什么流行? 这是个文化问题,当瑜珈成为地球人崇尚的生活方式时,它的原产国自然受人瞩目。不过,文化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游戏,而时尚却把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崇拜。这次印度风格的流行也仰仗于时尚界热衷的复古运动和东方猎奇风--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造就了华丽的气质,这与时尚界的诉求不谋而合。
而家居是时尚风格的延伸,只不过是把概念变成了物质。就拿现在印度风格来说,时尚是着力展示其绚烂的一面,而家居则务实了许多。比如虽然印度风格善于使用色彩,但是印度家具却很朴实,印度家居的绚烂和华丽全*软装饰来体现。总体效果看起来层次分明,有主有次,搭配得非常合适。
印度家居和现在提倡的重装饰的装修理念对味,懂得用对比来营造氛围。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东南亚风格。
B. 印尼传统衣服是什么
印尼人的传统服装名字叫:纱笼。
纱笼:一种服装,类似筒裙,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布料是东南亚独特的一种印染织布,色彩艳丽,图案丰富。一块纱笼大约长两米,宽一米,男人女人都穿。纱笼的穿法不少于20种,吊带式、斜背式、半穿式。纱笼可围在身上做短裙、也可围住全身做长裙,可以做浴巾、沙滩巾、衣服,披肩,桌布。纱笼所用的布料多种多样,有纯棉、真丝、化纤、织锦缎等等。
C. 印尼人喜欢什么风格的包装设计
印尼人喜欢大红大绿,五颜六色,但具体哪种颜色,因人而异。
D. 印尼在包装和平面设计上面喜欢什么样子的风格,和颜色呢
这个的话要你要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你想要的东西了。
E. 印尼是一个宗教信仰色彩比较严重的国家,首次去印尼需要注意些什么
入乡随俗,刚到一个国家,了解其文化和风俗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去印度尼西亚工作、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或休息。那样,你真的掌握印尼的一些禁忌和风俗习惯吗?
印尼是一个宗教信仰色彩比较严重的国家,并没有国教,但规定一定要信仰宗教。全国约87%的人都信仰伊斯兰,也就是说起穆斯林人口总数是世界最多的国家。约有6.1%的人信仰基督新教,其次3.6%的人信仰天主教,最后剩下的人大多数信仰印度教、佛家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位于亚热带、不产小麦,因此住户的主食是稻米、苞米或甘薯,特别是稻米更加广泛。稻米除煮开外,印尼人爱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稻米或檽米,裹成棱形煮熟而吃、称之为“克杜巴”。但是,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各样鲜面条、吐司面包等。
印尼人吃饭无需木筷,除在官方场所有时候应用餐刀外,一般都习惯用左手抓饭。抓饭时,直接把白米饭盛在盘里,用右手指将饭揉成小包团,送至口中一口一口地吃。餐桌旁边需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时常拿手沾沾冷水,以防使白米饭沾粘在手上。有的人也爱喝葡萄酒、纯净水等,一般不喝烈酒。
在农村地区,有嚼佬叶、槟郎的习惯,如主人家送上槟郎盘,顾客最好是尝一尝,以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
印尼人特别注重送个人名片。初次相识,顾客应自己把个人名片赠给主人家,个人名片文本用英文。印尼人爱平和的音调、不趾高气昂的姿态和寻找一致的良好心愿,与他们商谈应心态谦虚些并调低响声。拜会印尼生意人时最好携带礼品,接受礼品即代表着承担了某类义务;对别人给的礼物要毫不在意,但不要当众开启外包装。印尼生意人喜爱设宴,做为顾客,在归国前要以同样规范收益别人一次。
规矩这么多,看了是不是有一种在印尼难以生存的感觉?但规矩是规矩,只要不触碰一些忌讳,平常多注意,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F. 印尼音乐特点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
印尼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音乐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尼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在政治经济、音乐文化等诸多方面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在成为荷兰殖民地后,荷兰的音乐文化渗透进来,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岛屿的国家,种种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乐文化演变成今天这种多样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乐,人们会很快想到《梭罗河》、《哎哟,妈妈》、《照镜子》、《星星索》等充满热带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歌曲。然而,这只是印尼音乐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体现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音乐种类是甘美兰音乐,它是由中爪哇岛发起来并流行于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一种音乐。
甘美兰Gamelan-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甘美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一些乐器。到了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时代,大型的甘美兰乐队的乐器已基本备齐,并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纪以后的马打兰王朝时代,二者又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甘美兰乐队,它的音乐则用于戏剧、舞蹈、影戏的伴奏,同时也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在爪哇和巴厘岛上甘美兰乐队颇多,特别是民间群众自发的甘美兰乐队随处可见,如今它不仅成为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乐的一个窗口。
甘美兰乐队中最早的乐器是锣,其数目由单个逐渐发展为多个,现在乐队的乐器有以下四类,第一类:锣属乐器,包括大吊锣、中吊锣、小吊锣、大釜锣、排锣。第二类:排琴属乐器,包括木琴、共鸣筒、金属排琴。第三类:管弦乐器,包括列巴布(甘美兰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切连朋(拨弦乐器)、竖笛(吹管乐器)。第四类:鼓类乐器,甘美兰乐队中使用的是双面长鼓,大乐队中通常为大小两个鼓,小鼓的声音重于大鼓,而大鼓为雄性,担任主奏,小鼓为雌性,担任助奏。
在上述13种乐器中,第一类中的前五种为节奏性乐器,在合奏中用来划分句逗,第一类的第六种乐器和第二、三类中的全部乐器均为旋律性乐器。以上乐器是大型甘美兰乐队所必需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大乐队和民间乐队偶尔还加入一些助奏乐器,如各种碰铃、铙钹、竹木或金属的拍子板等,然而,这些助奏乐器的存在与否,均对合奏声部的构成无大的影响。在一些乡间的小乐队,其编制较随意,但锣与金属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音乐中,有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他们的歌唱柔美、轻盈,与各种乐器的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兰音乐是一种支声体的多声音乐,凡听过甘美兰音乐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甘美兰音乐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有多层的音响、多条独立的旋律线和各种交错有序的节奏,它区别于西方音乐中的主调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也不同于东方国家的齐唱、齐奏中派生出来的支声音乐。简单是因为一首长大的乐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不断循环往复,好似有始无终。
甘美兰音乐使用两种不同的音阶,每种音阶有三种“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调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义),见下表:
不同的帕台特表现不同的特定内容,并同时间有联系(即演奏时间有约束)。如:帕台特“涅姆”的乐曲多表现幸福的情感,并在晚上9——12时演奏。在这点上它与印度“拉格”的时间学说有相似之处。关于甘美兰音乐中这两种音阶,近百年来有不少西方学者曾研究过,但结果不尽一致。
甘美兰音乐的曲式结构都具循环性,每一音乐段落可以不断反复,大吊锣声音的出现标志着前一个循环反复段落终止与下一个的开始,乐队鼓手似乎有指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他转换乐段的暗示,乐段将无休止地一直循环下去,这一特征与印尼宗教的“轮回”观念有关系。
此外,甘美兰音乐采用2的倍数式节拍,每首甘美兰乐曲都有一段序奏,把乐曲的中心内容显示出来,并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序奏的长短无规定,可长可短。通常爪哇岛的甘美兰的序奏短小,巴厘岛的甘美兰较为长大。
甘美兰音乐在印尼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是宫廷贵族和民间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种音乐,特别是在民间,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与戏剧、舞蹈混生发展的一种艺术,适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以展示其威严与权力,并对宗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美兰音乐流行于印尼全岛,由于甘美兰音乐起源于中爪哇岛,因此前面我们所讲述的均为以中爪哇岛为主的甘美兰音乐,其他地区的甘美兰音乐在结构、音阶等方面与中爪哇岛甘美兰大体相同,但在乐队编制、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在甘美兰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岛和巴厘岛。然而两岛的甘美兰音乐亦存在着差异。
巴厘岛的音乐奔放、热情,有时可以说是近乎于粗野。它的甘美兰乐队演奏的速度、力度对比十分强烈,音乐的快、慢、强、弱转换突然,时而如急风暴雨,时而又雨过天晴,音乐进行极富戏剧性。它的甘美兰乐队中的金属的或竹制的打击乐器占支配地位,有的乐队甚至没有管弦乐器,如果有,其音响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乐队的许多乐器都成对使用,相同的两件乐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异,合奏时,音响颤抖起伏、音色更富于变化。这种乐队演奏出来的音乐音量很大,听起来颇有华丽辉煌之感。它的甘美兰音乐在创作上多采用声部镶嵌重合的手法来构成旋律,多用培罗格音阶。通常节奏较快,风格粗犷活泼,它的戏剧题材多来自民间故事,它的音乐,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岛的音乐则显示得斯文典雅,近乎于单调平淡。爪哇岛的甘美兰乐队也以敲击乐器为主,但管弦乐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岛的大些,管弦乐演奏的对位层部在合奏层中作用极为突出,有些乐曲还以管弦乐器独奏为引子,故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有柔美细腻之感。由于它源于宫廷,宗教色彩较浓厚,因此,它的创作风格典雅、纤细,音阶多采用斯连罗音阶,节奏也比较缓慢,它的戏剧多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为题材,深受人民的喜爱。
造成爪哇岛和巴厘岛音乐差异的原因是与其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等诸多因素有关的。爪哇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兰乐队是在苏丹王宫廷中培育起来的,虽已流传到民间数百年了,但其本质上还带有宫廷音乐的特点,其形式也比较完整规范。而巴厘岛在印尼独立时还是一个村庄集体所有制的社会,村社居民无一例外地参与各种民俗节日与宗教活动,因此甘美兰音乐的演奏必然带上了村社群体文化的特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间艺术的风格。爪哇人民笃信伊斯兰教,教规虽未阻止其艺术的发展.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风格。而巴厘岛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艺术,这也许是促进其奔放活泼风格自由发展的原因。
爪哇岛和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不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正逐渐被世界人民所认识。从19世纪初起,一些西方音乐学者便开始研究甘美兰音乐,在欧洲和日本,甘美兰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参加各国举办的“东方艺术节”,表演甘美兰音乐,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响和独具特色的乐器,甘美兰音乐——这一独树一帜的印尼音乐,不仅在印尼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传统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透明之窗。
G. 什么是东南亚风格
香艳的色彩 大花的图案
无论是杜拉斯《情人》里的湄公河,还是承载着历史的吴哥窟……神秘的东南亚风情让多少人为之痴迷。更有一些时尚人士煞费苦心地将自己的居室打造成典型的东南亚风情。而这其中,居室的墙面与地面也可以迎合这种神秘的东南亚风情,在点滴之处打造一种别样的异域风情。
香艳色彩的表达
在传统的东南亚家居中,一面抢眼的墙是基本要素,通常以芥末黄或橙色居多,如果在客厅、餐厅或卧房都贯彻这种色调,会有一种较浓烈的热带风情。而这种色彩的表达通常是通过壁纸来实现的。 在今年的壁纸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来自东南亚的神秘色彩,热带的人们喜爱艳丽的色彩,这从印度妇女以及越南妇女的服饰装束中都可看出,浓烈的桔红色、香艳的黄色、神秘的紫色、以及明丽的绿色都是体现东南亚风情的主要色彩,这些明快的色彩使今年的壁纸有了更多的新意,以往人们很少把墙面做成很“刺眼”的颜色,而如果你的家居定位为有热带气息的东南亚风格,那么千万别吝惜墙面色彩的运用,只要与家具搭配得当,这些壁纸的色彩是非常动人的。
大花图案的呈现
壁纸的花案往往是其征服消费者的法宝,它多变的图形令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今年的壁纸市场上,大花图案让东南亚风情壁纸更加绚丽多姿。
墙纸的花型重要的是与室内整体风格相协调,在一间充满热带风情的居室中,用大花墙纸可以使居室显得紧凑华丽,它的设计灵感往往来自于东南亚的服饰设计,比如华丽的衣衫或鞋子,另一方面则出自对热带植物的遐想。这种花型的表现并不是大面积的,而是以区域型呈现的,比如在墙壁的中间部位或者以横条竖条的形式呈现。同时图案与色彩是非常协调的,往往是一个色系的图案。
东南亚风格的图案设计是有其代表性元素的,这样明艳的壁纸是一定要与居室中的其它饰物相搭配的,比如窗帘、家具,甚至靠包,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曼妙的氛围。
地面质感强调原始气息
在新热带家居设计中,有的设计师主张墙壁与地面越自然越好,不需要更多的修饰,流露出粗糙的质感为佳,比如凸出的砖头、石块什么的最好保留,如果表面处理得太光滑就失去了原始的味道了。在色彩上,没有“程式”化的要求,越接近自然、越有质感的墙面效果就越好,地面也同样。
客厅的地面可以处理得相对自然一些,阳台、花房等处的地面做成青石板就效果非常好。而在浴室这样的突出个性的地方,要想表现东南亚的家居风格,不妨用性格多变的马赛克来表现它的风情,其中以玻璃马赛克最具代表性,它色彩亮丽多样,具有大自然的色彩,同时光泽度高,透明清晰,更能表现热带的感觉。
H. 什么是巴厘岛风格
巴厘(BaLi)是印度尼西亚着名的旅游区,是爪哇以东小巽他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义和巴厘岛风俗习惯的结合,称为巴厘印度教。在岛上处处可见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该岛又有“艺术之岛”之誉。玛斯是该岛着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绘画别具一格,大都是用胶和矿物颜料画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题取材于田园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巴厘建筑并不仅仅是在审美上给人深刻印象的那些木制的雕刻,雄伟威严的石门以及绚丽的印度风格雕刻,巴厘建筑还拥有极强的精神信仰象征。很多神庙,米仓以及其他的构造都是沿袭着被称为Asta Kosala Kosali的被传统的记载在棕榈树皮书中的传统巴厘规则,并被称为翁达吉(Undagi)的传统建筑师翻译过来。造就了这些非常独特的建筑一直贯穿整个巴厘的村庄,,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贯穿其中。
在巴厘式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特征叫做贝尔(Bale),它用茅草覆盖屋顶并且没有墙壁,用作一种开放式的展览。贝尔描绘了巴厘印度教的天地万物。屋顶是“神”的部分,墙体是“人类”的部分,地基是“魔鬼”的部分。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并具有象征意义的遗址建筑群是巴厘的宫殿。自从十九世纪以来一直非常经典,巴厘人相信他们的国王是神圣的,他的宫殿是宇宙的复制品,是神圣的象征。巴厘的宫殿都是有规律的方形,围墙套着庭院,庭院里面又套着庭院。这种建筑风格应该是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就是层层嵌套,可见当年我国文化对南洋的影响之深。
在巴厘岛,所有的建筑必须被称为梅拉斯帕斯(Melaspas)的洗礼仪式赋予生命后才可居住。这是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材料----比如木料、石块、茅草----都是被杀死后才能让人类使用的。所以在这个仪式上,信徒们会准备许多祭祀物品来感谢神灵的恩宠。
I. 印尼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受中国、印度、中东、西方国家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岛屿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中国企业和人员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礼仪标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
民族、语言和宗教
民族:根据印尼政府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华人在印尼商贸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印尼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约8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逊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习俗礼仪
【服饰礼仪】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比较保守,在公开场合人们服装普遍十分得体。男性在办公时通常穿着统一工装或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长袖蜡染衫(当地称“巴迪衫”)为印尼国服,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着。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并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如果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比较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岛,进入寺庙要在腰间束腰带。
【仪态礼仪】在印尼,当人们坐下来时,两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把一条腿的膝盖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在巴厘岛,坐下时两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将嘴遮住,否则是不礼貌;不要嘲笑别人的错误,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动作,否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时吃东西,也不要用左手与人握手、触摸别人;与人谈话或进入别人家,都要摘下太阳镜。
【相见礼仪】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作正式介绍时,对称谓要多加注意,多数中间阶层的印尼人有两个名字,而许多下层人民只有一个。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长的姓和名,通常只选用一个短名和首字母缩写名。在称呼人时,只能使用他们的第一个姓,不能使用第二个。
【餐饮礼仪】印尼人饮食习惯上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鱼、虾、牛肉等,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尼人习惯吃西餐。由于受当地华人的影响,他们普遍喜欢中餐。除在官方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习惯用右手抓饭。他们在用餐时,有边吃边喝凉开水的习惯,也爱喝葡萄酒、矿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务礼仪】印尼人特别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欢平和的声调、不摆架子的姿态和寻求一致的良好愿望,与他们谈判应态度谦逊些并放低声音。拜访印尼商人时最好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对别人送的礼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当面打开包装。印尼商人喜欢宴请,作为客人,在回国前应以相同标准回报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那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忌讳老鼠和乌龟;与印尼人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J. 印尼人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中做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厅的摆设布置也是很讲究的。到印尼人家中做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为与印尼人交往的一个诀窍。
印尼人很懂礼貌,他们绝对不讲别人的坏话,自然也不喜欢那些讲别人坏话的人,与印尼人见面可以握手,也可以点点头。
东南亚诸国的人民,一般说来都平易近人,和印尼人相处之道是不可愁眉苦脸,不要提起黛比夫人(日本有名的交际花,后嫁原总统苏加诺)。印尼人最喜欢笑,心情舒坦就笑,顺利完成某件事就笑,笑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他们也喜欢开玩笑,他们甚至认为“笑口常开”是社交上的一种礼貌。
与印尼人同座时,有打招呼的习惯,印尼人搭火车旅行碰到陌生人同坐,他一定向对方打个招呼:“我们一起来,如何?”对方就回答:“谢谢您,请用吧”。印尼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他们习惯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双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物品。
印尼人的习俗各异,爪哇人具有神秘的信仰,忌谈诞辰。巴厘女子爱赤膊露背,以表示圣洁。客人走进羌族的居民区,必须大叫大喊,否则被认为来意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