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月中旬去西藏要穿鞋什么要准备些什么
我在拉萨三年了,真心建议可以带长裙和高跟鞋,在市区逛八廓街或者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可以穿,但是尽量准备一双登山鞋或者户外鞋,如果实在喜欢马丁靴也可以,不过现在拉萨都热起来了,到时候可能会热,如果有去珠峰大本营的机会还可以带一件防寒服,会用上的,这边温差大,如果想晚上出门一件卫衣或者薄毛衣很必要,希望可以帮到你。
㈡ 印尼人一般喜欢哪些品牌的鞋子呢
皮鞋的话bata算是比较常见的品牌,很多地方都有专柜
运动鞋的话就是几大名牌,阿迪、耐克、彪马、锐步、fila的都有
㈢ 6月19号去欢乐谷玩穿短裤好还是穿长裤 穿运动鞋好还是穿运动鞋比较好
如果这两款搭配的都很好看,从这个时间段来看,建议你选择长裤。
长裤搭配一款帆布鞋就很休闲。
㈣ 6月14号爬泰山穿什么衣服
穿大外套,主要是保暖的,不要穿太沉了,否则爬起山会很吃力(真的很累!) 一定要运动鞋子,吃的随便带点零食什么的,山上有出租军大衣的,10块,下山的时候退了就好,但不要在山下就租,因为很多人以为山上的贵就在山下的租,没想到一样价钱,还累死累活地背上去。
主要是要带两瓶水啊~一定会渴的!有水壶更好了~
把分给我吧谢谢~
㈤ 去印度尼西亚需要带什么东西
个人装备清单
1、登山鞋(经磨合):高帮,防水,高强度。
2、冲锋衣、裤:要求较好的防水透气性。
3、轻薄羽绒服:需要应对零上10度或极端天气。
4、速干长短衣裤。速干短袖短裤。
5、手套:主要防晒耐磨。
6、雨衣:普通轻型雨衣。
7、厚袜子:多备几双,供换洗。
8、背包或驼袋:交给背夫使用。冲锋包(20-30升小背包)
9、自己随身携带必需品,如药品、行动食品和水。
10、登山杖:作用很大,最好两根。
11、水袋或水壶:普通水袋1个容积至少2升,保温水壶(必备)1个1升。
12、太阳镜:普通镜即可,要求防风性能好一点,不必雪镜。
13、雪套:1副,只在登顶时用。
14、睡袋:如考虑租用睡袋的清洁问题,可带个人使用的内胆。
15、头灯及电池:电池要足够维持20个小时以上。
其他:
1、防晒霜及唇膏:应对强烈日晒。
2、个人洗漱用品:自备。
3、海边旅游时必备的泳衣和毛巾。
4、相机:轻便的易于保管的数码相机。
5、电池、电源转换器(欧标)。
6、适合个人的防蚊用品。
7、适合个人的备用药品。
8、护照(有效期6个月以上)、身份证件、银行卡。
9、其他个人物品。
㈥ 马上要去印尼出差,请问现在是什么天气带什么衣服去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么
印尼气候: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位于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之间,其70%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亚洲唯一一个南半球国家。东西长度在5500公里以上,是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国家。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无四季分别。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七八九三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十二月、一月、二月降水量丰富。
在印尼需要注意的:
印度尼西亚素称“千岛之国”,8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
农村地区有嚼佬叶、槟榔的习惯,如主人递上槟榔盘,客人最好尝尝,以答谢主人的盛情。印尼人不喜欢傲慢、粗鲁的人,高声讲话、指手划脚、翘二郎腿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印尼人敬烟时,总是将烟盒先磕一下,使几支烟露出烟盒,然后再递到客人面前。客人取烟时,一般先将露出烟盒最长的那支烟按进烟盒,然后取露出烟盒最短的一支,以示谦虚。从烟盒中取一支递给客人,或远抛给客人被认为是对人不敬。
印尼人讲究礼节,见面时总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伊斯兰教徒之间一般使用阿拉伯语问候,并双手合十至前额表示诚意和衷心祝福。外国人如用印尼语跟印尼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格外亲切。男士对女伊斯兰教徒(一般戴面纱者)不要主动伸手要求握手。去印尼人家里,在主人没请你就坐前,客人不可贸然就坐,请坐后客人应按主人指定的位子就坐。告辞时,须向主人道声"谢谢"、"麻烦您了"等敬语。印尼人中尊卑、上下、长幼等级观念较强。对成年男子一般要用"Park"("老伯"、"您"、"先生"之意)相称。下级对上级,虽然上级年纪较轻,也要称呼他"Park x x x",否则会被认为对他不敬。在长者、上级、客人座位前经过,一般要弯腰并将右手伸至右膝处,以示对他们的敬重。
印尼人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外国客人应注意尊重。他们喜欢打赤脚(尤其在乡下),喜欢铺席席地而坐(男土盘腿、女士跪坐),喜欢用右手抓饭吃(在非正式场合)。伊斯兰教徒一般不喝酒,对你不太熟悉的人千万别随便敬酒、劝酒,只有当确切知道他不是伊斯兰教徒时方可敬酒。不少印尼人性格比较幽默,爱开玩笑,如不是出于恶意,即使玩笑过火一点,也不必生气。印尼人跟其他东方民族一样,对问年龄并不特别介意,但对受过西方教育或有地位的人,最好不要问及。
印尼人忌讳别人摸他的头部(除非家人对小孩),认为头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部位,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印尼人忌讳别人用左手给他递东西。这是因为印尼人习惯便后用左手撩水冲洗,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如用左手递东西,对方会觉得不尊重他。如你实在腾不开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递时,你一定要说声"对不起",以示谦意。印尼人在叫人、招呼人时忌讳随便用手,尤其是用食指示意,认为那是对人的不敬
祝顺利,望采纳!
㈦ 6月3日去黄龙、九寨沟旅游应该带什么衣服、穿什么鞋
6月去九寨沟和黄龙游玩,早晚要穿厚外套,中午溥体恤衫和短袖衬衫,平底
鞋,旅游鞋,登山鞋,在景区外酒店拖鞋和高登鞋都可以穿。
中午紫外线强带上防晒霜。
㈧ 印度尼西亚 习俗
印度尼西亚习俗
(一)着装
印度尼西亚人的民族服装,一般是着上衣,下身围纱笼(一种长围裙)。女的上衣是对襟长袖,没有衣领,下身是围色彩艳丽的沙笼。男的上衣是有领对襟长袖,下身是围带格图案的沙笼。女的一般要配带丝绸的披肩,男的头上包扎各式头巾,或带黑色无边小礼帽。平时男女都喜欢穿拖鞋或木履。由于天热,印尼人一般不喜欢穿袜子。 男人扎的头巾,料子也很讲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种图案。扎的方式随各地而异,扎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圆形。头上戴的无边小黑色礼帽,通常是用平绒布制作,颜色发亮。按印尼人的习惯,男人到了成年时就该戴上这种礼帽,表示已长大成人,要讲究礼仪了。
(二)饮食
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类,尤其是大米更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称为“克杜巴”。不过,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饭。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上,然后用右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一口一口地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喜欢手抓饭的人,觉得这样吃很开胃。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沾粘在手指上。喜欢手抓饭的人,觉得这样吃很开胃。
(三)住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城里的住房一般是现代式建筑,而农村则随各族和各地的习惯,而建造不同式样的住房。
城里的现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层和高层楼房。这些住房大都比较宽敞、有卧室、客厅、饭厅、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大都设有洗澡设备。由于印尼是热带国家,人们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们称为“冲凉”。随着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开始盖一、二十层的高层楼房,供一般公务员和职工居住。爪哇农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和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富人盖房多用木料和砖瓦,穷人则主要用竹子盖房。
(四)禁忌
1.印度尼西亚人视头部为神圣不可侵犯。除长辈外,如摸别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和挑衅。所以不能随便摸别人的头部。
2.传递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认为用左手传递或接受物品很不礼貌。 3.由于印尼人绝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赠送礼品时,要考虑不要送酒类物品,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禁止喝酒。
4.在餐馆吃饭时,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点用猪肉炒的菜,因为印尼人绝大多数是不吃猪肉的。
㈨ 巴厘岛的最佳旅游季节
巴厘岛的最佳旅游季节
巴厘岛有"千寺之岛"之称,全岛多达12500座的庙宇可以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下面是我整理的巴厘岛的最佳旅游季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巴厘岛简介
巴厘岛位于小巽他群岛西端,面积约5560多平方公里,是印度尼西亚最为着名的旅游休闲区,被许多旅游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度假目的地之一。
巴厘岛南部拥有迷人的白色沙滩及温暖的阳光,库塔、杜阿岛是众多游客最喜欢逗留的区域。游览巴厘岛中部可以说是一次巴厘艺术之旅,需要游客细细体会:巴厘岛石雕的故乡巴土布兰(Batubulan),银器村苏鲁村(Celuk),艺术重镇乌布(Ubud)等,如果喜欢寻找刺激,游客还可参加阿勇河漂流。
巴厘东部及北部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里并不比巴厘南部逊色,相反更加吸引他们。图兰奔是印度尼西亚的最佳潜水点之一,而登山爱好者则喜欢攀登巴杜尔火山。
总之,无论你在巴厘岛的哪个地方,都能感受到这里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气氛。这里的建筑、音乐、舞蹈、装饰等全都独具风格,让人不由地驻足欣赏。
最佳旅行时间
巴厘岛地处赤道,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平均温度为28℃,分为干季和雨季。
每年的Ɗ月到10月为干季,雨量相对较少,是适合潜水、登山和骑游的最好时节。尤其5-8月是巴厘岛一年中最好的月份,在这个时期天气变得凉爽,雨下的也最少,最为适合旅游。
12月到3月是雨季,几乎每天都有大雨,但多为阵雨,白天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对游玩影响不大。但空气潮湿,感觉不太舒适。
穿衣指南
巴厘岛的全年温度在28℃左右,阳光充足且温和。基本上穿上夏日清凉舒适的衣服就可以玩遍整个小岛,如果怕晒,可以带上薄薄的外套。在山区早晚温差大,需要穿稍厚的夹克。当然,进入寺庙时着装部分应当注意得体。
穿衣小贴士:
1、游玩巴厘岛,你可以穿着拖鞋。如果你想去徒步那就带双运动鞋,当然朔溪鞋也是不错的选择。
2、防晒霜建议在50+以上。准备一个遮阳帽或者遮阳伞,如果你不想带防晒霜。
3、招蚊子的游客在晚上要么准备长裤,要么准备驱蚊药。
语言
巴厘岛的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和巴厘语,当地最多使用的外语为英语,很多博物馆展品都配有英文介绍。巴厘岛很多热门地点都是成熟旅游目的地,基本沟通不会存在问题。
常用语:
你好(Kenken kabare) 谢谢(Matur suksma)
我不懂(Tiang sing ngerti) 多少钱?(Ji kude niki?)
历史
巴厘人是由多种南岛移民,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时代混血所组成。一般相信,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的青铜器时代,巴厘岛已有非常进步的文化;现在仍在使用的农田灌溉组织(Subak),和灌溉系统就是沿袭自当时。
虽然考古发现大约公元一世纪的印度教遗物,但在十一世纪以前,佛教的影响多于印度教。公元670年,中国唐朝义净和尚也曾提到,在他往印度取经的路程中,曾到过一个佛教国家“巴厘”。
大约公元十世纪时,印度文明影响全东南亚,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提供后来巴厘文学、艺术、社会组织,和政治的雏形。十三世纪时,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开始统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兰教(回教)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造成十六世纪巴厘的黄金时代。
也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欧洲的白人开始拜访巴厘。在荷兰探险家们的形容中,巴厘异教徒的神秘色彩、富足的社会文化和温暖的气候,令荷兰人既好奇又心动,幻想着只要将荷兰的文明和商业带进巴厘,就可引导巴厘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公元1908年,荷兰的国旗终于插遍了全印度尼西亚和巴厘岛,巴厘的贵族们在几次为尊严而自杀的普普坦仪式中,结束了贵族统治的时代。荷兰人统治了巴厘34年,接着在二次大战时日本人又占据了三年;直到公元1949年,在联合国的干涉下,荷兰才退出印度尼西亚,岛民温和的巴厘,自然成为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一省。
宗教与文化
巴厘东部及北部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里并不比巴厘南部逊色,相反更加吸引他们。图兰奔是印度尼西亚的最佳潜水点之一,而登山爱好者则喜欢攀登巴杜尔火山。
总之,无论你在巴厘岛的哪个地方,都能感受到这里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气氛。这里的建筑、音乐、舞蹈、装饰等全都独具风格,让人不由地驻足欣赏。
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巴厘岛是个例外,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印度教教徒。巴厘岛约有 95%的人信奉阿加玛印度教,他们相信万物都有神明,如太阳神、月神、山神、路神、湖神、猴神、龟神等等,神无处、无时不在,因此巴厘岛有“神仙岛”之称。其余的多信奉回教、佛教、天主教或基督教等。在巴厘岛,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和平共处。在巴厘岛,有近两万个印度教寺庙,每间都有其庆祝建立日,如为每间寺庙庆祝建立日,恐怕得排满210天,对于这类纪念日,当地人称之为“欧达朗”。若想拍摄宗教典礼活动须事先获得允许。
风俗禁忌
1.行走时要留意路上的祭祀用品,千万不可踩踏。当地人经常把祭品摆放在门口,街头有些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物如树木也被当作神灵祭祀,所以街边也经常摆放着祭祀用品。
2.印尼人握手或接拿东西必须伸出右手,不可用左手(当地人左手用来如厕),不要摸别人的头,包括小孩的头,也不可用手指人,还要时常保持微笑。
3.进入寺庙需脱鞋,不可露出手臂及腿,寺庙门口有供免费借用的沙龙和腰带,但应适当布施,另外生理期的女生不得进入寺庙。是、
4.不要进入印度教寺庙内部,非印度教徒是被禁止进入的,不要被好奇心驱使,即使有人怂恿也应该拒绝。
5.本地人跪拜祈祷时,不要站在其前方。无论在哪里,这至少是非常不礼貌的。
6.若有人尤其是祭师坐在地上时,千万不可站在他的右手边。
7.到当地人家中做客,进入房间的时候要先脱鞋。
8.头上佩戴花饰,左边代表未婚,右边代表已婚。
;㈩ 印度尼西亚人穿什么服装
印尼政府规定凡参加全国性重大节庆、外事活动和社交活动的官员必须穿国服。印尼的国服是根据爪哇地区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装特点制定而成的。
男士头戴黑色无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长袖上衣或西装,下身穿西裤,脚穿皮鞋。女士梳发髻插头饰,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长袖衬衫,肩披长披肩,下身穿纱笼(sarung),脚穿高跟凉鞋。
除新几内亚岛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外来移民的后代。最早来到印尼的移民是维达人,他们大概在第四纪冰河时代迁徙至印尼群岛。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亚洲大陆南部的蒙古利亚族群迁徙至印尼群岛,这些民族被称为原始马来人,他们定居在沿海地带,并将维达人排挤到深山内地。现代苏门答腊的巴达克族、加里曼丹的达雅族和苏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马来人的后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间,从亚洲大陆南部又来了一批移民。考古学家将他们称作新马来人,其身材特征和原始马来人相同。他们在印尼群岛定居后,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马来人,并将另一部分排挤至内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巴厘族、马来族等民族都是新马来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