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黄氏家族有多少

印尼黄氏家族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2-02-01 05:22:02

① 黄氏是怎么来的姓黄的在全球有多少人

历史来源 “黄”源出:

一 ;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二 ; 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

黄霸 (前?~前51)

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

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地望分布 湖北江夏郡,陜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② 黄氏家族来历,祖先是谁

陆终。

黄氏渊塬,可追溯至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曾将陆终的子孙赐封于黄。当时的黄,大体相当于今河南潢川以西地域。

春秋时期,黄在诸侯相争之中,被强楚吞并,但黄氏子孙,仍以国为氏。战国时期,黄虽不复存在,但黄氏后代却并未中断,闻名于世的春申君黄歇,名义上是楚国人,实际上则是被楚国吞并之前黄国后裔。他任楚相二十余年,门下食客三千多。

(2)印尼黄氏家族有多少扩展阅读: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着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③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广东省为主。

说明:
1、黄姓是全国第七大姓,属于典型的南方姓氏,人口大约有290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
2、黄姓主要分布在 广东、四川、湖南三省,这三省占了全国黄姓的40%,其次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五省,五省又集中了全国黄姓的30%。
3、广东为当代黄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黄姓人口的20%,占全省人口的7%左右。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局面。
4、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了两大块次密集区。
5、本人在广州时的体会是,发现确实当地人中黄姓人是很多的。

④ 黄姓家族族谱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黄氏族谱,家谱,家族网了黄姓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姓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代,随着黄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并且之后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现代有较大价值的黄姓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20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80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81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30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4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2000年以来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黄姓族谱307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黄姓族谱828部。《黄氏宗谱》(共六卷)安徽池州,家族网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

,
2000年以来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黄姓族谱307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黄姓族谱828部。《黄氏宗谱》(共六卷)安徽池州,家族网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

,
2000年以来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黄姓族谱307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黄姓族谱828部。《黄氏宗谱》(共六卷)安徽池州,家族网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

,
2000年以来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黄姓族谱307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黄姓族谱828部。《黄氏宗谱》(共六卷)安徽池州,家族网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

⑤ 关于黄氏家族的信息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国。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吞并黄国〔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黄国开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黄国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国所灭,黄国遗民们又从春秋战国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误导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才是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糖王黄氏家族

在印度尼西亚,建源公司与黄氏家族的影响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年长的人都还记得,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个公司及这个家族曾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

建源公司以经营糖业为主,它的创始人黄志信是一名华侨。
黄志信1835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同安县。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蹂躏的时候。厦门地区出现了小刀会这样的民间反帝组织,吸引了厦门、同安一带的农民、渔民和城市贫民。黄志信也参加进去,并担任管理后勤粮草的军需官。后来,起义失败,黄志信等人乘船出逃,到了印尼爪哇岛。在这里,他以做小买卖起家,渐渐发达,到1863年,他的资产已达上百万荷盾。

从那时起,黄志信就创建了“建源栈”。当时,印尼实行开放政策,他把爪哇出产的蔗糖和烟运往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丝绸、香料等运回印尼,后来又经营大米。这种海上贸易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到19世纪末,他已成为南洋着名的华侨巨商。

黄志信的儿子黄仲涵1866年出生于印尼三宝垄市,当时印尼是荷兰殖民地,但华人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在华人社会中,多数人还是用家乡语言,很多人不会讲当地的印尼话。黄仲涵从小与当地人接触较多,能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语,这非常有利于他在当地的商务活动。

黄仲涵天资颇高,办事精明,黄志信看出他有经商的禀赋,便更加精心地教导扶持。在黄仲涵24岁时,父亲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订,诸如放开自由贸易,取消强迫种植甘蔗等等。黄仲涵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调整了建源公司的生产、贸易比重和经营结构,从1894年起,他发展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并先后投资兴办了巴基斯、里约阿贡等5家糖厂,总投资约为1000万荷盾。其中里约阿贡糖厂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气碳化设备,能够加工生产优质白砂糖,令同行十分羡慕。

黄仲涵的事业青云直上,不到10年时间,他的糖厂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可是,正当他一帆风顺迅速发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和荷兰政府将本国的船只都征调回国运送战争物资。这样一来,爪哇的航运秩序便被彻底打乱,三宝垄海口码头上,华商的货物堆积如山,茫茫海面上却看不见一艘货船。

蔗糖无法运出,爪哇的糖商们纷纷降价倾销,一时糖价大跌。作为爪哇最大的出口企业,建源公司的损失更是惨重。眼看着大厦摇摇欲坠,黄仲涵心急如焚。他决定组织一个糖业股份公司,向荷兰商业银行借贷以缓和危机。然而,当时的荷印殖民统治者对华商企业有许多限制,从各方面予以刁难,荷兰小公银行更是落井下石,趁机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黄仲涵放弃了对殖民主义政府的幻想,转而召集各路糖商,连续开了十多次同行业会议,群策群力,终于找到克服航运停滞的办法,渡过了难关。

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也属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了四五倍。乘着这股“西风”,黄仲涵空前地扩大糖业生产,并迅速地打进欧洲市场。当时,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里,到处都可见到黄氏企业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说,建源公司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几年中,黄仲涵的资产也翻了几倍,他成了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

1918年,黄仲涵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还有占地2000万公顷的种植园。雇员近4000人,年产量达27万担。木薯粉主要市场也是在欧洲。此外,黄仲涵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黄仲涵在雅加达、锡江、万隆、棉兰等印尼各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和分行,以扩大贸易。在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马来西亚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设了办事处,黄仲涵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各地,仅伦敦分行每年销售的货物就达14.5万吨。

建源贸易公司的日益壮大,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1906年,黄仲涵动用400万荷盾创建了建源银行,随着他的资本日渐雄厚,又增加了水灾和人寿保险等项目,同时还代理经营其它保险公司的业务。另外,他在航运业方面也颇有发展,他的船队成为荷印华商航运业主力。制糖业更是独霸一方,仅5家糖厂资产就达4000万荷盾。

不少人认为,黄仲涵的成功是因为他比较幸运,他从父亲那里接手时,建源栈已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的信誉。黄志信是在建源栈经营最好的时候交到儿子手里的,他有多年建立起来的完整的贸易网络和充实的资金,这些都为日后黄仲涵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印尼,黄仲涵是印尼华侨最先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他早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要发展事业,人才是根本。建源公司的各个重要部门,都选用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高业务水平的人担当领导职务。他既不排斥从欧美各国聘请技术人员来参与管理,更重视华侨专业人员的培训。他从自己的公司里挑选优秀的青年,千里迢迢送到欧洲各国去学习,也让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人说他是个数典忘祖的“洋奴”。可他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糖厂是印尼最先使用电气设备和流水作业法的,由于敏锐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使得他在糖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创建了一代繁荣辉煌。
1924牛,黄仲涵去世时,人们对这位巨富到底留给子孙多少遗产众说不一。一般认为他大概有2亿荷盾资产。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黄宗宣、黄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国际的大公司,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有巨大影响,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热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印尼华侨被列为第三等人,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对他们征收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华侨所到之处都要缴费领取路条,否则便受重罚。警察对待华侨和印尼当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华侨面前,他们的话就是法律。殖民政府还规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一条是华侨不得穿西服。黄仲涵对此极为愤慨,他通过律师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这条禁令,又带头穿起了西服。

随着黄仲涵财势日渐壮大,荷印政府对他的财产垂涎三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就以种种借口和手段企图扼杀建源公司,只是由于黄仲涵的精明顽强,一直没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战时所得税”为名,规定经营者从战争开始时年获利达3000万荷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税,乘机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黄仲涵缴纳3500万荷盾“战争税”和“收入税”。然后又说,如果黄仲涵感到力不能及,政府愿以700万荷盾的代价收购黄家企业。此时,黄仲涵已经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贪婪与无耻,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扼杀华侨资本,占为己有。他严辞拒绝了。

黄仲涵去世后,年仅25岁的黄宗宣和19岁的黄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经营。这兄弟俩既没有父亲和祖父的魄力,也没有那样的幸运。1924年,席卷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两年时间,建源公司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企业元气大伤。黄宗宣灰心丧气,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带着属于他的那份资产,另谋出路去了。这对公司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建源公司的重担就落在黄宗孝一人身上。他振奋精神,力挽狂澜,但经营刚有了点起色,二战恶魔又降临了。日寇侵占了东南亚,印尼也不可避免地处于日寇的铁蹄下。稍有恢复的建源公司再次面临危机。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获得独立的印尼政府采取了扶助本土居民的经济政策,对华侨经济实施打击和排斥。黄宗孝奋力拼搏,却不幸于1950年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人世。此时,黄氏家族没有一个能够挑起这副重担的继承者,又缺乏专门的经理人才,黄氏后人眼看着建源公司江河日下,无力回天。

1961年7月10日,印尼三宝垄经济法院以“偷漏重税”、“违反经济法令”为由,接管了建源公司,这个光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黄氏家族企业从此便销声匿迹。虽然在印尼以外其它各地还有黄氏后人经营的“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却终究难以再成气候。黄仲涵当年盛极一时的事业只有在旧报刊和三宝垄的史志中才能看见了。

⑥ 黄氏家族在中国排名第几位

黄姓是现今中国第七大姓、台湾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黄姓便是第八大姓。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占中国总黄姓人口的约19%,是广东和香港第三大姓。

⑦ 黄氏在中国排名第几

黄氏在中国排名第七位。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7)印尼黄氏家族有多少扩展阅读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3.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

⑧ 黄氏族谱的黄氏史料

出自嬴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黄渊始祖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着名的“宁化公”。
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干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⑨ 黄氏的人口有多少

黄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10年,黄氏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氏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氏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阅读全文

与印尼黄氏家族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茶城十三区在哪个省 浏览:638
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为什么 浏览:513
越南招聘在哪个平台 浏览:996
意大利面餐馆的英语怎么读 浏览:740
伊朗现在有多少人男女比例多少 浏览:247
意大利面怎么自己在家做 浏览:592
中国卒中中心授牌有多少家 浏览:989
印度炒鸡腿怎么做好吃 浏览:818
意大利除了机场哪里可以退税 浏览:901
印尼旅行用什么交通工具 浏览:370
英国的法国裔人口是多少 浏览:82
意大利红酒主要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490
伊朗什么时候发的火箭弹 浏览:833
明日之后印尼炒饭怎么做 浏览:830
意大利的冬天哪里最热 浏览:190
中国足球如何翻身 浏览:304
中国有哪些好茶是最浓的 浏览:814
为什么不租借大熊猫给印度 浏览:255
雅思越南成绩怎么样 浏览:230
印尼大学授课语言是什么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