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印巴冲突的历史原因和现状
印巴冲突的历史原因: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战后,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日益高涨,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但是,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充分体现这一政策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教徒的 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这样一来,印度两大教派政党,即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围绕国家统一还是分治,以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展开了激烈斗争,两大教派间发生了大规模仇杀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后,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领土等各种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两次克什米尔战争。这些都为两国爆发更大的战争埋下了火种。
印巴冲突的现状:
多年来,双方领导人和官员为改善关系不断进行对话和谈判,两国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进入21世纪以来,印巴关系依然是跌宕起伏,时紧时缓。
2012年4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对印度进行了短暂的私人访问。这是巴基斯坦总统7年来首次访印,其间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会谈。双方在会后表示,愿以务实的方式解决长期以来横亘在两国间的问题,期待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是印巴关系正常化道路上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步。
B. 印巴发生大规模炮战,是否造成人员伤亡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3日,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爆发了大规模的炮战。印度国防部驻印控克什米尔的发言人卡利亚表示,此次双方之间的军事冲突完全是巴基斯坦一方率先挑衅造成的。巴基斯坦军队使用了迫击炮和其他火炮,对印度军队军事基地和平民实施了炮击。随后印度军队动用大炮在内的重武器进行了还击,巴基斯坦军队数个军事掩体、火药库和发射台被摧毁。
C. 巴以冲突和印巴冲突的根源,实质是什么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断交恶的原因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它处于印巴之间,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印度会被优先考虑。
(3)为什么印尼介入印巴冲突扩展阅读
与我国的影响: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冲突自1947年因克什米尔问题升级,矛盾根深蒂固;而今,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变化、大国争夺的影响,印巴关系再次扑朔迷离。
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将使我国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印度封锁印度洋,将影响我海上石油供应线的安全,并对我边境地区的安全带来直接影响。
D. 印巴冲突的原因。
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由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E. 印巴分治是阴谋吗两国刚分家为什么大打出手
对国际局势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都很清楚,印度与巴基斯坦虽为邻国,但却完全不存在睦邻友好关系。两国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时不时还会爆发军事冲突。造成印巴两国剑拔弩张的直接原因是一块叫克什米尔的争议领土,但问题根源却产生在距今70多年前的印巴分治事件。
在雷德克里夫的分家工作完成后,尼赫鲁与真纳第一时间看到了答案。果不其然,两人都怒气冲冲,感觉自己这边吃了大亏。然而按照事先约定,谁也不能在划界完成后反悔,因此双方都只好很郁闷地接受,但这又为不久后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埋下了伏笔。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从表面来看,印巴分治似乎已不太圆满地完成。可事实上,两国的乱局才刚刚拉开序幕。许多被划分到印度的穆斯林举家逃往巴基斯坦,而被划分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则要跑到印度。短时间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混乱、暴动、仇杀。据后来的统计,印巴分治导致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
F. 1971年印巴战争的原因
印巴两国在1947年分治后的50多年时间里爆发过3次战争,其中两次均因克什米尔争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战争时间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由此爆发了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双方参战人数总共近10万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一直没有商定。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间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数千名巴控区的“自由战士”渗入到印控克什米尔组织起义。9月1日,印巴边界冲突演变成第二次印巴战争。1966年1月1日,在前苏联的斡旋下,印巴签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战争遂告结束。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进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线南部地区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配合下,给印军以重创。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随后,印巴战争陷入僵局。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一致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印度方面于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第三次印巴战争时间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G. 印巴武装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印巴武装冲突指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军队之间发生的冲突,其原因是原不列颠殖民地印度被划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后而出现的问题造成两国关系紧张所致。某些帝国主义国家随后的干涉,印巴两国反动集团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得两国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H. 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此后便战争不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印巴战争原因
印巴战争原因起源于英国政府的不良意图。在印度反殖民斗争火热的大环境下,英国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权。然而英国政府人走心不死,还想要暗地里控制印度,鼓动印度各党派分而治之,削弱当地 政治 力量的统治权。
当时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对立的教派政党,两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后来英国驻印度总督临撤走前提出“蒙巴顿方案”,企图把整个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王公土邦。尽管只是个提案,它却触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利益冲突。激烈的斗争中,两党派的矛盾日益加深,这正合英国的意图。当然印巴战争原因不仅仅是这些利益冲突,分治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两次战争。两个国家间的怨恨越积越深,只要引火线一出现,针锋相对的印巴两国便会爆发大战争。巴基斯坦内部的不稳定恰恰是这条引火线。
第三次印巴战争原因是东巴不满无权在手,掀起独立运动,发生兵变,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动乱,但印度 决定 出兵支持东巴,并为此积极准备,养精蓄锐。万事俱备的印度军队在1971年11月突然进攻夺占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凭借兵力较巴方的明显优势,印度最终在东巴战场势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线溃败,东巴因此脱离出来,并建立孟加拉国。
印巴战争谁赢
印巴战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后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发生时间是1947年10月21日开始到1948年12月31日结束,战争延续了15个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关于印巴战争谁赢的问题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发生在秋季,克什米尔地区,这次印巴战争的显着结果就是印度半岛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分别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两个国家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却没有协商一致,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第二次印巴战争在 历史 上又被称为“第二次克什米尔地区战争”。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军队在原先设定的停火线上开始交战。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开始参与斗争。斗争结果为继印巴战争陷入僵局后,经联合国从中调理,印巴战争停火。
关于印巴战争谁赢这个问题,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区发起进攻战争在巴基斯坦东部和西部两个战争发生。印度在东巴地区取得了胜利,西巴主要两方进行了空战,双方都没有什么战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战协议。这时的东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国。三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划分。以上便是印尼战争谁赢的问题。
印巴战争的影响
1947年,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装队伍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双方损失士兵共达1500名。由于安理会插手协助两国解决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使得克什米尔人民有机会按照自己意愿决定土地主权归属。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战,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后由 国际 社会调停。在战争中,印巴美三方的关系随着立场的不同出现了改变,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一方面使印巴之间的战略主动权发生了变化,使两国之间积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两国关系遇冷,巴美关系更是直线下降,中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巴基斯坦内部发生动乱,印度趁机落井下石,支持东巴独立,两国展开了第三次大面积对战,因为印度万事俱备,征战的军队势如破竹,巴方最终全线溃败。这次印巴战争中,顾虑苏联的美国尽管没有直接参与战争,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不仅使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后,综合国家实力大大落后于印度,还使得印美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美国在南亚的姿态也促使了苏联南下印度洋,以至于后来出兵阿富汗。而中国对于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始终持反对态度,使得巴方对中国好感日益增加。而这次印度的 军事 夺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国之初始终带有印度的印记。
猜你喜欢: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护中巴友谊
2. 洞郎地区归属于谁
3.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4. 巴基斯坦的历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I. 印巴地区爆发大规模炮战,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图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冲突,双方都使用了大炮等重型武器,各有军民伤亡。印巴两国数十年冲突不断的根源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印巴双方都想对克什米尔拥有主权,矛盾难以调和,战争不会停息。
J. 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什么冲突不断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对冤家对头,自从各自独立后,争斗从未停止。双方在克什米尔的武装冲突,时缓时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毁你一座哨所,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他们为什么彼此这样仇视?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印巴冲突其实历史渊源并长,这一切都要从1947年,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说起。从1858年到1947年这段时间内,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上世纪40年代,印度已经渐渐脱离了英国的控制,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力量。一个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导者甘地影响下的国大党(当时国大党的领袖是尼赫鲁),另一个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联盟,在真纳的率领下。
1945年英国新工党上台,克莱门特指认蒙巴顿为总督,决定于1947年8月15日完成权力交接。如何建国,成了各方争论的焦点,最终决定以宗教来划分国家。这样一来就实际上分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东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当国家建立起来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众,纷纷拖家带口开始了转移。甚至引发了多起暴力冲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不得不走上街头,劝诫人民停止暴力攻击。
可以说,宗教冲突是印巴冲突的根本原因。其次,双方还有领土争端。
印巴之前的领土争端主要是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印巴冲突,也混杂着政治等许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中,因为,巴基斯坦与我国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与我国暴发了边境战争,此时中国是有心帮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会提供武器装备等援助。但是,苏联因为与我国交恶(69年刚刚爆发了中苏珍宝岛冲突),与印度交好,就曾公开警告中国介入冲突的话,莫斯科将采取行动。
所以,这一冲突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宗教或领土争端了,还夹杂着大国之间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要支持哪个呢?答案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