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历史上有多少个国王

印尼历史上有多少个国王

发布时间:2022-09-20 16:20:16

1. 古时候印度尼西亚叫什么

印尼:爪哇、三佛齐
菲律宾:吕宋
新加坡:淡马锡、星洲
马来西亚:马六甲、柔佛
泰国:堕罗钵底、暹罗

2. 请问现在还有梭罗国吗它的历史

没有了。

在158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当地领主苏塔·威查亚·森纳帕提(Suta Wijaya Senapati,1586~1601在位)利用巴章素丹同各领主之间的矛盾,举兵打败巴章国素丹卫队,逼迫素丹阿里亚·潘吉里引退淡目,灭巴章国。

将国都从巴章迁到马打蓝首府克尔塔(Kerta),自称素丹,建立伊斯兰教马打蓝国。

森纳帕提继续征战,扩张疆域。

在17世纪初,王国领有中、东爪哇及西爪哇的一部分土地。国家的核心部分是素丹的世袭领地克腊帕亚克、马打蓝、巴章和葛都,即包括当代惹、梭罗和葛都,由素丹直接统治。

后改国都为巴刹格德,并在那里建造王宫。在素丹马斯·佐朗(Mas Jolang,1601~1613在位)执政时,由首相楚鲁马尔塔尼(Jurumartani)辅弼,平息国内亲王叛乱,使王国免于分裂。

1604年,讨伐并攻占淡目都城,打败地方叛军,俘获普格尔亲王。

在1609~1610年,王国军队先后征服克尔托索诺、谏义里、威罗索诺(莫佐阿贡)及苏鲁马益(泗水)。

拉登·朗桑(Raden Rangsang,1613~1645在位)执政时,以素丹·阿贡(Sultan Agung,即最高素丹)自称。

经过多次征战,讨伐叛逆,进一步统一了中爪哇和东爪哇地区,攻占了爪哇沿海的泅水、马都拉和井里汶,并将势力伸展到苏门答腊东部和加里曼丹南部。

在1628和1629年,拉登·朗桑两度率大军攻击巴达维亚(即雅加达)的荷兰侵略者都未成功(巴达维亚战役)。此后他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鼓励岛际贸易。

在1633年制定印尼第一部伊斯兰教法典,并改用以伊斯兰教历为基础的爪哇历法。

在素丹阿芒·古拉特一世在位时期(1645~1677),因暴虐和苛税,加之荷、英的侵略,丧失海运控制权,贸易递减,生产下降,国势衰落。

在1674年马都拉的特鲁诺佐约(Trunadjaya)领导人民举行抗荷武装起义,后进军爪哇,曾攻占马打蓝首都,占领东爪哇全部沿海地区。

在1677年,阿芒·古拉特二世在荷兰殖民主义者支持下,继承素丹位,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订奴役性条约,成为其附庸,荷兰夺得勃良安地区。

在1686年,联合米南加保国共同驱逐荷兰殖民势力,未果。1704年后,马打蓝国大部领土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沦为其附属国。

后国内发生3次争夺王位继承的战争,结果在1755年被荷兰分裂为日惹国和梭罗国,两国均被迫臣服于荷兰东印度公司。

现梭罗( Solo /Surakarta,又译“苏拉加达/索拉卡尔塔”),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主要城市之一。

(2)印尼历史上有多少个国王扩展阅读:

梭罗是印尼很古老的城市,当时印尼独立时的首都就是设在这里。现在在印尼的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地域性的国王,在日惹和梭罗都有国王保留着王宫。梭罗的王宫占地面积虽然没有日惹的大,但是保留的十分完好。

据说是因为在荷兰殖民时期梭罗的国王一直抵制荷兰人,所以印尼独立后,印尼的政府仍然给予他一定的权力,不用经过民选直接世袭当地省的省长。

3. 印度历史上有哪些王朝﹖

一、从十六国到四雄争霸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北印度开始了从小邦林立到统一的政治国家的进程。较强的一些王国不断吞并邻邦,从喀布尔河流域到哥达瓦里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十六国。它们是鸯伽、摩羯陀、迦尸、憍萨罗、弗栗特、末罗、车底、跋沙、俱卢、般阇罗、婆磋、苏罗婆、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蒲阇。其中犍陀罗和甘蒲阇两个国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贾斯坦,阿湿波和阿盘底分别位于文底耶山脉以南和以北,其余十一国都在恒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国为君主制,七国为共和政体。这两种制度并非互相排斥,也有从一种政体转化为另一政体的,如甘蒲阇就从君主制转变为共和政体。

到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随着兼并的加剧,北印度形成了四国争雄的时代。它们是阿盘底、跋沙、憍萨罗和摩羯陀。

二、孔雀帝国的继承者

公元前183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普什亚米多罗谋杀了孔雀王朝的最后一王,创建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国初期曾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区,但由于抗击希腊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华王朝所取代。甘华王朝碌碌无为,统治权力勉强维持,约公元前28年,被萨塔瓦哈那王国所灭。

同时期的东南,曾被阿育王重创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国王卡罗毗拉的统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败了摩羯陀国,占领王舍城;攻击了印度西北的希腊人;横扫了南部的潘地亚。但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卡罗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萨塔瓦哈那所灭。

萨塔瓦哈那,中国古籍称之为“安度罗”,是操泰卢固语民族建立的政权,雄踞于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纪建国初期,在西穆卡和萨达加尼一世时期实力强盛。灭亡了甘华王朝和羯陵迦王国,萨达加尼一世去世还抗击了北部入侵的希腊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后,他举行“马祭”,宣告强权帝国成立,但他死后不久,萨塔瓦哈那便衰落了。

但公元2世纪,萨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败了希腊人、塞人,达到极盛。但在2世纪末,由于地方长官纷纷要求独立,萨塔瓦哈那衰落,终于被婆腊伐所灭。

公元3-6世纪,伐卡塔卡崛起,于公元5世纪达到鼎盛,征服了马尔瓦、羯陵迦、安度罗、古吉拉特等地,此后迅速衰落,6世纪时遮娄其所灭。

三、泰米尔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来是泰米尔三邦称雄,它们是朱罗、潘地亚和其罗,公元前3世纪,三邦就出现在阿育王的铭文中。其中朱罗位于泰米尔半岛的东海岸,潘地亚在朱罗的西南,其罗在潘地亚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权。

三国中最强大的是朱罗,公元1-4世纪,国王加里加尔在文尼战争中取胜后,朱罗取得了半岛南端的霸权,力压潘地亚和其罗。但公元4世纪以后,朱罗遭到婆腊伐和潘地亚的攻击,一度衰落。

公元9世纪,朱罗王国重新崛起,并达到历史鼎盛,以后再详细介绍。

四、西北外族

孔雀帝国灭亡后,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过印度,公元前2世纪,大夏人进入旁遮普,顺印度河流域挺进三角洲地区。公元前175年,大夏以兴都库什山脉为界,分裂成南北两部分。20年后,北大夏亡于塞人。而南大夏则统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设于五河流域的奢羯罗,在米南德时期,南大夏打到恒河流域,进攻巽伽王朝,盛极一时。公元1世纪后,南大夏为贵霜帝国所吞并。

约公元前88年,塞人通过波伦山隘,拥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约公元前80年,进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国王毛伊斯在犍陀罗建立政权,此后他们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小国最远达到临近于德里的马土腊,印度人称他们为塞人州长。公元4世纪,笈多帝国将它们一一征服。

嚈哒人于约公元458年第一次进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罗打退。5世纪末,打败了波斯人的嚈哒人卷土重来,占领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哒人在印度以原来南大夏的奢羯罗为首都,对北印度大肆劫掠,过着富庶的生活。屡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终于携手组成联军。将嚈哒人赶出平原,后来西突厥和萨珊波斯合计嚈哒人,公元565年嚈哒人彻底被打败。

五、笈多帝国衰落到戒日王时期

从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纪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个主要王国:后笈多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达。

所谓后几多诸王并非笈多王族后裔,实际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们见中央逐渐衰落而纷纷宣告独立。他们先盘踞在摩揭陀地区,后被穆克里王国逐次逐出,迁至马尔瓦地区。

梅特卡拉源出于伊朗,统治着古查特拉地区,直到8世纪中叶才屈服于阿拉伯人的攻击。

高达位于东边的孟加拉地区,它后来一直是戒日王在东印度最强劲的对手,直到619年一仗后,势力才削弱。

穆克里控制着以曲女城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坦尼沙占据着德里北方。这两国建立联姻同盟,穆克里的国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国王被高达击杀后,坦尼沙王国的戒日王统一两个国家。后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暂了北印度。

六、拉其普特时期

戒日王时期结束后,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公元7世纪后,拉其普特人占据了主导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纪随嚈哒人进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强争夺曲女城是这一时期北印度的主题。

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罗的后裔,公元8世纪,国王纳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组织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后,就向东扩展,他的侄孙弗少王曾把势力扩张到孟加拉,但后来被拉喜特拉库塔击败。8世纪末,弗少王的儿子纳加巴塔二世时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从波罗王朝手中夺过曲女城,但最终败于世仇拉喜特拉库塔的戈文达三世。纳加巴塔二世的儿子波阇王时期,普拉蒂哈拉达到鼎盛,力压拉喜特拉库塔和波罗,击败了孟加拉的高达,阻挡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阇王死后,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灭。

波罗王朝位于恒河下游的富庶地区,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尔的大部分。8世纪末,达摩波罗征服了曲女城,虽然他的儿子提摩波罗丢掉了曲女城,但对邻国的的征服也有所收获,此后波罗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罗时,波罗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时,盛极一时的朱罗国王拉金德拉远征孟加拉,将波罗王朝击败,此后,波罗王朝衰落,12世纪让位于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库塔于公元8世纪中叶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纪成为德干地区的霸主。10世纪拉喜特拉库塔进入恒河流域争夺,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冲突中,拉喜特拉库塔耗尽了力量,973年被后遮娄其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印度并非只有这三国,还有很多重要的小国,如迦湿弥罗、迦摩缕波、沙希亚,及拉齐普特族的帕里哈尔、乔汉、索兰克、帕瓦尔。

七、中世纪南印度

6世纪中叶以后,位于巴达米的遮娄其和位于康契普拉姆的婆腊伐以德干高原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300年的冲突。6世纪中,遮娄其击败伐卡塔卡并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为基地,进而扩展到高原大部分地区。补罗稽舍二世挡住了戒日王的进攻后,向东征服羯陵迦,击败婆腊伐。但晚年却被东山再起的婆腊伐重创,首都瓦达比被毁灭。之后遮娄其的超日王一世统一了王国,与婆腊伐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后来,超日王二世一雪前耻,攻入了婆腊伐的首都建志城。

婆腊伐和遮娄其都曾兼并对方,但都无法抱住对方的疆域,可见双方军事上是势均力敌的。但8世纪中,局势发生了变化,泰米尔半岛的潘地亚加入了这场争斗,并击败了一蹶不振的婆腊伐。

9世纪中期,朱罗再次崛起,罗阇罗阇一世时期,朱罗王国进入全盛时期,他攻击其罗、锡兰、潘地亚三国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罗和潘地亚,向北占领了羯陵伽,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渡海征服锡兰国,摧毁了锡兰的首都,他还发动过对马尔代夫群岛的进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时期更上一层楼,在陆海两路上所向披靡。他击败了后遮娄其王国,基本控制了南印度,还挥师北上远征恒河流域,占领恒河三角洲地区,把恒河圣水带回了朱罗首都。他利用强大的海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王国争夺印度洋东部的霸权,曾占领了沿马六甲海峡的许多战略要地,甚至缅甸南部的勃固地区。

此后,朱罗被霍伊萨拉王国、卡卡提亚王国和亚达瓦王国联军击败,而这三国都是遮娄其的封臣,朱罗削弱了遮娄其而使它们独立。后来潘地亚给予朱罗致命一击。13世纪,潘地亚取代朱罗,成为泰米尔地区的支配力量。

八、德里苏丹的北地方政权

德里苏丹国统治了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但对外围地区常常鞭长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权中,较强大的有七个。

德里苏丹奴隶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将伊克迪亚尔远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时,孟加拉已建立独立的穆斯林政权。后来德里苏丹图格鲁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独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亚斯王朝统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夺权。1493年,萨伊德·侯赛因夺权,并一度开疆拓土。他死后,孟加拉衰落下去,并最终于1538年被舍尔沙征服。

1301年,印度教王公苏诃提伐建立了克什米尔统一国家,1339年,沙·米扎尔夺权,建立起伊斯兰政权。克什米尔值得一提的统治者有两个,锡坎达尔和扎因·乌尔·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尔全境完成了伊斯兰化,后者减轻税负、整顿治安、实行宗教宽容、发展文化艺术,人称“克什米尔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尔最终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

古查拉特位于西印度,曾在艾哈迈德·沙、贝加尔哈、巴哈杜尔三位骁勇善战的君主的统治下,开疆拓土,达到鼎盛。但后来被胡马雍击败,最终被阿克巴大帝征服。

马尔瓦被德里苏丹征服后,趁帖木儿入侵印度之际独立。1436年,马尔瓦的王位被大臣马茂德夺取,马茂德在位期间,连年征战,但鲜有胜绩。马茂德死后,马尔瓦衰落下去,并最终为古查拉特所征服。

趁帖木儿入侵印度时独立的,还有江普尔。在易卜拉欣沙统治时期,江普尔曾一度成为北印度伊斯兰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尔重新被德里苏丹征服。

与上述国家不同,美华尔是印度教国家。这个国家有作为的君主有拉纳·古姆帕和拉纳·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筑和文学作品,后者尚武,一度击败古查拉特和马尔瓦,但最终被巴布尔所灭。

拉瓦尔建立的迈华尔也是印度教王国,在乔达国王时期一度强盛,后于1520年左右解体,最终都归于阿克巴之手了。

这应当是印度最全面的历史了。

4. 有谁知道印尼国家的历史

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岛),意为印度各岛。印度古籍称之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为大洋之间的岛屿。至今仍有人称印尼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献中,有时也泛称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爪哇;欧洲 旅行家和探险家则称群岛为大爪哇和小爪哇;当地人称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居民为爪哇人,称东边的小群岛为小爪哇。荷兰人入侵群岛后,印尼被称为荷属东印度或东印度。19世纪中叶,西欧学者最先将“印尼”用为地理名称。20世纪初,随着民族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开始考虑政治用语。初期使用“东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学生在荷兰成立“印尼协会”,“印尼”首次成为政治用语。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为民族和国家的名称之后,“印尼”便被广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为国名。
印尼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北接马来西亚,南与澳大利亚毗邻,东西两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印尼是由1.3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之国”称号,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于这些岛屿星罗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国”称号。面积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亿(1985)。有100多个民族。爪哇人占47%,巽他人占14%,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语。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雅加达。
原始公社时期(公元前4万年~前2世纪) 印尼是原始人类发源地之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在爪哇岛先后发现“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罗人”等原始人类化石。公元前4万年起,印尼原始居民进入氏族社会。构成印尼现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亚人(或称澳斯特尼西亚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纪陆续从亚洲大陆东南部迁来的。由于迁移时间的先后和在印尼定居地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但其共同点是种植稻谷,信仰万物有灵说,崇拜祖先灵魂,实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会(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南海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印度人来往群岛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传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叶调。公元3~7世纪,出现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奴隶制王国,如西爪哇的达鲁曼、中爪哇的诃陵和东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种姓制度被移植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社会制度。5世纪佛教开始传入。新兴地主阶级以佛教为武器反对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的婆罗门教。经过长达3个世纪左右的斗争,佛教取代婆罗门教的地位。
7世纪中期,苏门答腊和爪哇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苏门答腊巴邻旁(巨港)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迅速发展为海上商业帝国。室利佛逝是当时东南亚佛教中心。7世纪之后,爪哇各独立王国之间、特别是印度教的珊阇耶王国与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争夺中爪哇的霸权。856年夏连特拉最后失败,王子逃往苏门答腊,继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纪,爪哇政治中心从中爪哇转移到东爪哇的布兰塔斯河流域。11世纪起,室利佛逝国势日衰,到13世纪未终于灭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国。在格尔塔纳加拉统治时期(1268~1292),王朝发展为印尼第二个跨岛的强国。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尔塔纳加拉之婿罗登·韦查耶与中国元军合力,击败复辟势力,次年又赶走元军,建立麻喏巴歇王国,版图包括今印尼国土和马来半岛。13世纪末,伊斯兰教进入印尼后广泛传播,属领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区长官先后皈依伊斯兰教,建立穆斯林政权,脱离王国。1478年东爪哇封建领主军队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国遂亡。
16世纪末,印尼各主要岛屿兴起较为强大的穆斯林王国。爪哇有马打蓝和万丹,苏门答腊有亚齐,其中以农业为基础的马打蓝最为强盛。17世纪初,马打蓝苏丹阿贡(马斯·朗桑)致力于统一爪哇,征服内陆印度教王国。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16世纪末~1942年) 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来到东南亚地区。1511年7月1日A.de阿尔布凯克率领葡萄牙舰队侵入印尼。1596年荷兰商人组织第1支殖民先遣队闯入印尼。1602年荷兰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619年公司占领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后,就以它为基地,开始了长达350多年的对印尼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在公司统治时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历时较长的反抗有杜鲁诺佐约的抗荷武装斗争(1674~1679)、苏拉巴蒂起义、基·托坡领导的万丹人民起义(1750~1755)。印尼人民持续不断的武装斗争延缓了印尼殖民化的进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接管印尼殖民地。(见彩图)
1806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占领荷兰,继而派H.W.丹德尔斯任印尼总督(1808~1811)。1811年英军攻占印尼,建立短期统治(1811~1816),T.S.莱佛士为副督,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实行货币地租制,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816年荷兰收回印尼的统治权,恢复公司某些剥削制度,从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兰教阿訇的权益。日惹土邦爱国封建主蒂博·尼哥罗领导人民起义(见蒂博·尼哥罗起义)。在苏门答腊也爆发伊玛目·朋佐尔领导的斗争(称比达里运动)。荷兰财政日绌,为搜刮印尼资源,总督J.C.van den博施于1830年实行强迫种植制,规定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土地和时间用于种植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农作物,并按规定价格卖给殖民政府。强迫种植制给荷兰带来神话般的利润,大大促进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荷兰本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和印尼农民不断起义,荷兰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从1870年开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占领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颁布后,以荷兰为首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印尼,争租土地,经营大种植园,兴办各种近代企业。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村社瓦解和农民分化过程。印尼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爪哇农民运动也出现新特点,19世纪90年代,爪哇爆发规模较大的农民运动──“萨敏运动”。运动的领导人萨敏主张恢复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1907年,萨敏等人被流放。荷兰所发动的大规模殖民战争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别是亚齐人民坚持长达30多年的武装斗争(见亚齐战争)。直到1910年荷兰才征服整个印尼。
20世纪初由于印尼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荷兰在印尼实行所谓“伦理政策”,推广欧式教育,在印尼开始出现一批新知识分子。印尼妇女运动的先驱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唤起民族觉醒运动中作出重要贡献。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译崇知社)。此后,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出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伊斯兰联盟(1912)和“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1914)在领导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中的激进派参加伊联工作,使“伊斯兰联盟”发展为民族统一战线组织。1920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改名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义者禁止成员跨党,共产党人被迫退出伊联中央。此后,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工人运动有所发展,农民也纷纷加入党的群众性组织──“人民同盟”。殖民当局采取残酷镇压措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被流放国外。1926年共产党人领导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但遭血腥镇压。
共产党起义的失败和伊斯兰联盟的衰落,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夺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创造了条件。1926年苏加诺在万隆创立研究俱乐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义联盟,苏加诺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达召开大会,通过“青年誓言”,强调印尼儿女承认一个民族、一个祖国、一种语言,有力地推动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当局逮捕苏加诺等领导人,宣布民族党为非法组织。民族党后分裂为印度尼西亚党和印尼国民教育党(又称新民族党),从事合法活动。地主资产阶级各政党只提出温和的改革要求,脱离群众,致使工农运动失去革命领导,1933年“七省”号军舰起义也很快遭到镇压。苏加诺第2次被捕。30年代后半期,印尼民族主义者的有识之士决定与荷兰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由于荷兰政府顽固地拒绝在印尼实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数民族主义者轻信日本的宣传,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独立。
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军队侵占印尼,荷兰殖民当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印尼进行疯狂掠夺和搜刮;同时,为了拉拢有影响的民族主义者作为政治工具,就把苏加诺和哈达从流放地接回。在日本占领期间,多数印尼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基本上采取与日本占领当局合作的立场,同时利用合法身份进行大量民族主义宣传工作。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一些民族主义抗日派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从1943年起,艾地等人领导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党,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举行起义。随着战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阴谋,1945年春,准许印尼筹备独立。6月1日,苏加诺在独立筹备调查会(后改为独立筹备会)上发表有关“建国五项原则”的演说。
印尼独立与印尼共和国(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印尼人民发动八月革命(见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8月18日,独立筹备会通过宪法,苏加诺、M.哈达当选为正、副总统。9月确立总统内阁制,11月改行议会内阁制,地主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同年9月英军在印尼登陆,荷兰也企图卷土重来。荷兰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后发动两次殖民战争。印尼人民展开英勇的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印尼资产阶级政府先后被迫签订《林芽椰蒂协定》(1947)和《伦维尔休战协定》(1948),1949年11月,哈达政府与荷兰在海牙签订圆桌会议协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对和抵制保留荷兰特权的联邦制,强烈要求统一。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印尼政党林立,主要政党有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1952年退出马斯友美党)、民族党、共产党、平民党、伊斯兰联盟党和社会党。它们基本上组成 3种政治势力。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内阁更换频繁。50年代中期,在共产党支持下,先后两次组阁的民族党奉行进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的内外政策。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召开会议,发表着名的万隆十项原则(见万隆会议)。1956年印尼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在帝国主义策动下,1956~1958年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先后发生军事叛乱。苏加诺为了平衡左右政治势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权,于1959年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倡导“纳沙贡体系”(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合作),对外继续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国内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拥有实力的军人集团势力迅速发展。1965年印度尼西亚“九·三○”事件之后,军人集团控制政局,大规模镇压印尼共产党和清洗异己势力,并逐步剥夺苏加诺总统的职权。1968年苏哈托正式就任总统。此后苏哈托多次连选连任总统。

印度尼西亚历史苏哈托执政期间,对外政策基本上执行亲西方国家路线,但致力于加强区域性合作。对内执行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替代工业”和“面向出口”工业,从1965年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左右,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和新生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世界市场。1976年印尼军队侵入东帝汶,同年7月印尼国会宣布把东帝汶“并入”印尼版图。

5. 郑和下西洋期间东南亚及印度、非洲沿岸的国家的情况,王朝名称、国王、名人等,越详细越好。

编辑本段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下西洋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编辑本段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编辑本段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编辑本段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编辑本段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编辑本段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编辑本段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 郑和下西洋地图
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6. 印度尼西亚是什么政体有国王吗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元首是总统,没有国王。

7. 三佛齐王国的历史沿革

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苏门答腊岛曾有干陀利国。萧梁武帝时,干陀利国王陀利奉表,陀利死后其子披邪拔摩继位。
公元647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已利鼻国来到中国进贡,已利鼻国是三佛齐王国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名字。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佛逝国取代干陀利国而兴起。
公元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唐代高僧义净,曾到“佛逝”国取经,停留六个月。
公元904年(唐昭宗天祐元年),中国文献改称为三佛齐,时以勃林邦(今巨港市)为首都。三佛齐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Zabadj和爪哇语Samboja。
公元960年至961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及二年),三佛齐王国国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贡方物。
公元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三月、十二月,王室利乌耶遣使贡方物。
公元974年(宋太祖开宝七年),三佛齐王国向北宋朝廷进贡象牙、乳香、蔷薇水、万岁枣、白砂糖等。
公元9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三佛齐王国国王夏池遣使茶龙眉至北宋朝廷进贡。
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印尼东爪哇国崛起,统一爪哇岛,势力扩展到巴哩岛,并和三佛齐王国交战,战后吞并了三佛齐王国国都渤林邦,三佛齐王国被迫迁都詹卑。后来情势逆转,三佛齐王国取得了三佛齐与东爪哇之战的胜利,东爪哇国国王穆罗茶(Dharmvamca)亦被三佛齐王国所擒杀。
公元1004年(宋真宗咸平六年),三佛齐王国国王立佛寺为宋真宗祝寿,宋真宗赐以“承天万寿”钟。
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三佛齐王国国王遣使向北宋进贡珍珠、象牙。
公元1029年(宋仁宗天圣六年),三佛齐王国国王室离叠华遣使进贡。
公元1078年(宋神宗熙宁十年),三佛齐王国国王遣使地华伽罗进贡,赐以为保顺慕化大将军。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三日,三佛齐王国国王占卑使群陀毕罗、陀旁亚里来贡方物,宋神宗赐白银一万五百两,封群陀毕罗为宁远将军,陀旁亚里为保顺郎将。
公元1089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三佛齐王国遣使贡方物。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五年),三佛齐王国遣使皮袜又贡,皮袜得封为怀远将军。
公元1225年(宋理宗宝庆元年),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所着《诸蕃志》中有专条详细叙述三佛齐国。当时三佛齐王国势强盛,有十五个属国,其中包括彭亨、吉兰丹、日罗亭、登牙侬、潜迈、兰无里、细兰等。
公元13世纪中叶,三佛齐王国远征细兰(锡兰)失败,国力渐衰。
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明太祖派赵述出使三佛齐,王坦麻沙那阿遣使随赵述进贡。
公元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三佛齐王国国王遣的力马罕亦里麻思奉金字表文朝贡。
公元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坦麻沙那阿死,子麻那者巫里请绍封,获封为三佛齐国王。
公元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三佛齐王国遣使进贡黑熊、火鸡、孔雀、鹦鹉、胡椒、肉豆蔻等。
公元1397年(明太祖洪武三十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国中大乱;当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梁道明王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十年间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王。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满剌加王国 建立,开始攻打三佛齐王国!
公元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国王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国王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
公元1407年(明成祖永乐五年),三保太监郑和从马六甲回航,经旧港,遭遇海盗陈祖义袭击,施进卿请郑和协助,郑和陈兵大破陈祖义,押回京师受戮。同年施进卿派女婿往京朝贡,明成祖昭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
公元1423年(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施进卿卒,其子施济孙继位。
公元1450年(明景泰帝元年)满剌加王国 占领 马来半岛!
公元1470年(明宪帝成化六年),三佛齐王国 被满剌加王国 灭亡!

8. 西哈努克亲王是谁

诺罗敦·西哈努克一、简历

诺罗敦·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1922年10月31日— ),柬埔寨王国政治家、国王(1993~2004年退位),出生于金边。早年毕业于越南西贡夏斯鲁巴法文中学和法国索姆尔骑兵和装甲学校。1941年继承王位。1955年3月西哈努克让位于其父。同年4月组织人民社会同盟,任主席。9月举行普选,人民社会同盟赢得国民议会全部91个议席,西哈努克任首相并组成政府。1960年其父去世后,宣布就任国家元首。1970年3月朗诺发动政变后到中国,5月在北京组成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和王国民族团结政府,任阵线主席和国家元首。1975年4月17日金边解放后回国,担任民柬国家元首。1976年4月发表声明宣布退休。1981年,建立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 。1982年7月,任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主席。1990年2月任柬埔寨主席。1991年7月任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1993年9月任柬埔寨王国国王。

二、大事记

1922年10月31日生于金边,系诺罗敦和西索瓦两大王族的后裔,已故诺罗敦·苏拉玛里特国王和哥沙曼·尼亚里丽王后之子。
他早年曾就读于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和法国巴黎,1941年4月被王位委员会推选为国王。1946年至1948年,他在法国索缪尔骑兵军事技术及装甲兵学院接受高等教育。1952年至1953年,他以柬埔寨国王身份向法国提出独立要求,并于1953年11月9日使柬埔寨获得完全独立。
1955年4月,西哈努克将王位让与其父苏拉玛里特后,开始组建“人民社会同盟”,并亲自担任该联盟主席至1970年。
1955年4月,他代表柬埔寨出席万隆亚非会议,并宣告柬埔寨为中立国。1955年至1957年,他3次出任柬埔寨首相兼外交大臣,并于1956年2月至9月任柬埔寨王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6年,他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纳赛尔、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签署了不结盟运动宣言,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缔造者之一。1958年7月,他再次出任柬埔寨首相。
1960年其父逝世后,西哈努克宣誓就任国家元首。1970年3月18日朗诺·施里玛达集团政变后,他寓居北京,并于同年3月23日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并任主席,领导民族解放斗争。1974年4月17日,民族统一阵线在柬埔寨取得全面胜利后,他就任民主柬埔寨国家主席。1976年4月,他辞去国家主席职务。1981年3月,他成立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并亲自担任主席至1989年8月27日。1982年7月9日,他就任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名为柬埔寨)主席。1991年7月17日,他被推举为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23日,他率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全体成员出席巴黎会议,并签署了“关于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冲突的协定”。11月14日返回金边后,他被柬埔寨四方一致拥戴为国家元首。
1993年6月14日,柬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完全恢复西哈努克亲王在1970年3月18日违宪政变前的一切权利和地位,并授予他国家元首的所有权力。同年9月24日,柬埔寨颁布新宪法,恢复君主立宪制。同日,王位委员会一致选举西哈努克为国王、终身国家元首。2004年10月6日,西哈努克国王发表告同胞书,宣布由于健康等原因决定退位。
西哈努克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事业,并多次访问中国。他曾先后创作了《怀念中国》、《万岁,人民中国;万岁,主席毛泽东》和《啊,中国,我亲爱的第二祖国》等赞颂中柬友好的歌曲。他也曾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
西哈努克1952年4月与诺罗敦·莫尼列·西哈努克结婚。他们生育了诺罗敦·西哈莫尼国王和诺罗敦·诺林达拉邦王子。

9. 世界上还有几个君主制国家

君主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迄今已有数千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18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前遍布世界的君主制国家,到现在只剩下几十个,其中亚洲有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尼泊尔、日本、泰国、文莱等;欧洲有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非洲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大洋洲和美洲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十几个英联邦成员国也实行君主制。
君主制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类型,如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强大而出现了国王的行政权力有限的贵族君主制;后来,在反对封建割据的斗争过程中,欧洲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其特征是国王通过召开等级代表会议来寻求民众的支持。当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封建制国家,最典型、最主要的政体仍是专制君主制。虽然在不同国家,专制君主制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认为君权神授,国王或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人们要求推翻或变革专制君主制。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标志着君主制的历史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此后,在大多数国家里,人民民主取代了君主专制,平等自由战胜了阶级特权。只有少数国家仍然保持着君主立宪制。
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的权力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到了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在不同情况下君主的权力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按照君主掌握权力的大小,当代世界的君主立宪制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二元君主制与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的主要特征是,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国家实际权力并不掌握在议会手中,而是由君主以及君主亲近的少数人控制。政府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内阁首相的任命、内阁的去留由君主决定。此外,为了有效地控制议会,君主可以任命或者指定部分议员。目前还保留这种制度的只有极少数国家,例如约旦、尼泊尔、不丹、文莱、汤加、摩洛哥、斯威士兰等。
今天大多数君主制国家实行的是议会君主制。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政府向议会负责。政府内阁如果得不到议会多数的信任,就会出现政府总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的情况。君主一般只承担礼仪性的职责,比如签署法律、主持集会、出席公众仪式、作为国家元首出访等。在有的国家,君主甚至没有这种形式上的权力,而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像瑞典和荷兰的国王,不仅不能挑选政府首脑,而且完全不能干预政府的工作,他们甚至要与普通公民一样纳税。
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从法律上看,英王可以说是英国权力的最大统治者。但是,实际上英王早已成为“临朝而不理政”的人物。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都必须经由内阁和议会行使。这种制度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到19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等也先后采用议会君主制。二战后迄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毛里求斯、牙买加等大多数英联邦成员国,以及日本、泰国、西萨摩亚、莱索托等国都实行了这种政体。
客观地说,君主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今天,君主及其王室成员们虽然因为享有的特权、奢华的生活、庞大的财富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时甚至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君主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维系社会的力量,这是直到今天它们还未被彻底送进历史博物馆的原因。

10. 关于印度尼西亚的常识有哪些

国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首都:雅加达

面积:190.4443万平方千米

人口:2.15亿(2004年)

民族: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历来是种族迁徙的桥梁。主要民族有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马来族等。华人900多万。

语言:通用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是在马来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还有爪哇语、巽他语等民族语言200多种。

货币:印度尼西亚卢比(通称盾)

国家地理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位于东亚与西亚、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十字路口,是横卧于两大洲(亚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千岛之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尼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海岸线长54716千米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境内土地肥沃,加之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丰富、四季常青,整个印尼群岛就像挂在赤道上的一串绿宝石。北部的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接壤,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东北部面临菲律宾,西南部是印度洋,东南与澳大利亚相望。境内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仅沿海有平原,多火山。地震频繁,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国家,全国有400座火山,其中100多座活火山,有火山之国之称誉。主要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南部、伊里安岛西部、苏拉威西岛等。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伊里安岛的查亚峰海拔5029米,为全国最高点。印尼有河流短、海水深的特点。印尼除努沙登加拉群岛的平原、山谷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热带雨林气候,具有高温、多雨、风小、潮湿的特点。无寒署季节变化。

印度尼西亚国名的由来

国名源于希腊语中“印度”和“群岛”二词,合在一起即“印度群岛”。20世纪20年代印尼青年集会通过《誓词》喊出:我们是“一个民族,一个祖国——印度尼西亚;一种语言——印度尼西亚语”的口号。从此“印度尼西亚”逐渐代替了“荷属东印度”,成为国名。

雅加达

雅加达是印尼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爪哇岛西北部沿岸,是一座充满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雅加达是印尼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亚洲南部与大洋洲的航运中心。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公园与旅游景点日益增多。位于莫迪广场中央,有一座高达137米的大理石塔,塔顶的火焰部分是用30公斤的纯金打造而成的,象征着印尼的独立和自由。

万隆

西爪哇省省会,是座群山环抱、花木繁茂、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山城。万隆有全国最大的天文台,颇具规模的地质博物馆和数十所高等学府。世界闻名的、印尼唯一的奎宁工厂,生产专治疟疾的金鸡纳霜(奎宁),约占全国产量的90%,畅销世界。万隆是历史名城。具有深远意义的1955年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曾在此举行。林邦、伦邦湖、达哥瀑布、巽他山下的温泉浴池和覆丹火山口等,均为着名景点。

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婆罗浮屠”意为“千佛坛”,位于日惹市西北约30千米处的一座丘陵上。建于公元850年。高42米。坛分9层,外形是阶梯状的锥体。上3层为圆形,下6层似方形,最上面为昂然矗立的钟形塔,全部用石块砌成。塔的每层都有回廊。塔的第一至第五层回廊的左右壁面有2100多面浮雕,刻着精美的《佛传》、《本生事》和《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四方形的阶层上安放着432尊佛像,第六层以上小塔林立。计72座小塔。每小塔内罩一佛像。环绕着大塔而立。构图精美。气势磅礴。这是古代中爪哇夏连特拉国王利用90万名奴隶花了10多年时间修成的。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竟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塔,至今令人费解。

巴厘岛

巴厘岛面积5623平方千米,95%的人信奉印度教。巴厘岛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有菜松巫火山和阿贡火山,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庙堂寺院4000多座,神庙中最着名的是柏沙基陵庙。巴厘岛还是诗之岛、舞之岛,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全文

与印尼历史上有多少个国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只有番茄酱和黑胡椒酱怎么拌意大利面 浏览:517
英国公爵爵位无后代怎么办 浏览:502
印度的音乐汉字怎么哼 浏览:555
意大利留学去哪个城市好 浏览:268
英国塔桥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62
越南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大小 浏览:550
如何评价越南小伙 浏览:381
中国房地产高价持续多久 浏览:695
惊喜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31
英国留学什么年龄好 浏览:455
印度粗糖怎么熬 浏览:386
中国移动卡如何增加流量 浏览:689
意大利的警察是什么 浏览:618
晚安的印度语怎么写 浏览:54
印尼巴士怎么看全程 浏览: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冯 浏览:687
中国外交部能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723
英国人有多少国籍 浏览:986
印尼的驾驶本过回国内得多少钱 浏览:784
越南国旗为什么模仿中国国旗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