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吴姓家族有大约多少人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2. 百家姓吴字排在第几位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460万人。
姓氏简介: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吴姓第五个起源是清朝时满族改姓而来。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元和姓纂》中说,这期间的吴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宋朝时,全国吴姓有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吴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万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6地的吴姓人口就有102万多人。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5万多华侨华人,吴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吴姓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吴姓人,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
《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3. 吴姓有多少人口,吴姓起源及分布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4. 吴姓的历史和现状
吴姓的历史 :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现状: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截止2011年,吴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数量2583万人左右。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5. 全国那个地方姓吴的人最多
广东是吴姓第一大省
`一、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迅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到元朝,吴姓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吴姓保持第10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吴姓人口由230万激增到近2460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1%。广东(包括海南)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1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3%。形成了长江以南高比率和长江以北低比率的两大吴姓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主流。
二、当代吴姓的分布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共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三、吴姓历代名人
当然,吴氏最丰富,最光辉的业绩还是在中国大地上,如果浏览一下彪炳于史册的吴姓名人,便可知吴氏业绩之一斑。战国时有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辅佐楚棹王实行变化,促进了楚国的富强。秦朝末年,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与陈胜一起发动,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任假玉。东汉初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有文学家吴均,还有安徽宣城起义领袖吴承伯。唐代最着名的吴姓人物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长于画壁,笔记磊落,势状雄峻,相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华。宋人苏轼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尊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吴兢,庞勋起义军将领吴迥。五代时后晋有名将吴峦。南宋有名将吴玠、吴严璘弟兄,音韵训诂学家吴械,大臣吴潜,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元代有学者吴澄、吴莱,画家吴镇,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至近代,吴氏多画家和小说家,例如:明代画家吴伟,工画人物,擅画山水,获御赐“画状元”印;清初画家吴历,擅画山水,笔墨苍润,与王时敏等合称“清六家”;清代画家吴熙载,善花卉,工书法,尤精篆刻;清末画家吴友如,作品参用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甚有影响;近代人吴昌硕,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篆刻家;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出了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着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说家吴活尧,是谴责小说的代言作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此外,明代还有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吴勉,学者吴与弼,文学家吴应箕,戏曲作家吴炳,医学家吴又可,南明将领吴易,以及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绮、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光骞、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吴汝纶,医学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浚,金石学家、文学家吴大微,江西石城佃农起义领袖吴八十、太平天国将领吴如孝。 http://tieba..com/f?kz=123441844
6. 印尼华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
陈、林、胡、周、王、李、吴、蔡、郑、张、刘、赵、孙、冯、魏、蒋、杨、沈、何、吕。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得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华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林、胡、周、王、李、吴、蔡、郑、张、刘、赵、孙、冯、魏、蒋、杨、沈、何、吕。
印尼华人是居住于印度尼西亚的华族,且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广东。
7. 吴姓的现状2022
1.吴姓古已有之。第一,舜子孙封于。因“于”音与“吴”音相近,顺后有吴姓。武权是颛顼的始皇帝,后为武氏。我少康皇帝的时候,有弓箭手吴贺,后面还有吴。2.他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在商朝,黄帝的第十二个孙子(周)建立了周部落。泰王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李稷很有才华。他有一个儿子,姬昌。姬昌出生时,圣瑞出现,于是泰王选姬昌继位。长子太伯和次子钟勇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先把皇位传给李稷,再传给姬昌,于是决定自动放弃皇位,一起南下满静(周人敌视楚国)。太伯和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当时落后的江南,被当地原住民推举为国君,史称吴。泰伯死后,钟勇继位。在(姬昌为文王,其子为)灭商后,的第三孙成了诸侯,国号改称吴,太伯以其名为。钟勇第十九代孙守孟为王,建都于今江苏吴县。寿孟的第四子吉杂本应继位,却避而远之,逃到鄢陵务农为生。从此,王武守盟的后代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出现了赫率、伏羲等名将;另一个是吉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数众多,构成了今天吴姓的绝大多数。吴国被越国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称吴氏。吴是当今第九大姓氏,在数百个姓氏中排名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也是第十大姓氏。1977年,中国历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姓氏”的论文中指出,吴是世界十大华人姓氏之一。
8. 谁知道中国古代人口和吴姓人口怎么迁徙的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加大,明清大移民使吴姓的迁徙频度也随之加快,吴姓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从人口总数看,明代吴姓总人口达23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成为全国第七大姓。从分布情况看,这一时期的吴姓分布呈现两大特点:其一是人口进一步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杭州吴氏、宜丰吴氏、海虞吴氏、高邮吴氏、太仓吴氏、全椒吴氏、仪征吴氏、桐城吴氏等一批吴氏家族日益繁盛,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吴姓聚集区。浙江取代江西成为吴姓第一大省,其吴姓人口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其中,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四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广东、安徽两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6.4%。其二是吴姓向海外迁徙的速度加快。虽然吴姓早已有走出国门的历史,但明中叶以后,随着沿海居民移居东南亚的移民浪潮出现,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吴姓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向海外迁徙,至今吴姓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依然拥有较大的影响。
近现代吴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地区的日益广泛,宗族分布的日益分散。随着昔日“安土重迁”观念的变化,人们因为工作、求学等原因进行的迁移与前代相比显得更多了,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的迁移与前代相比显得更加频繁,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原来聚族而居的情况在某些地区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都对吴姓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出现的多次社会大变动也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吴姓的迁移,太平天国运动、北洋军阀的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不造成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调整地区经济布局,尽可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以满足当时特定的需要,曾有大批工厂从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迁往西部地区,这一系列的迁移对以东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吴姓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此后的“上山下乡”等运动也对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对而言,近现代吴姓的迁移情况显得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凌乱。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吴姓人口的增加,当代吴姓人口数以千万计,如此庞大的人口群,其迁移情况必然是头绪众多、纷繁复杂。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族谱的态度出现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族谱被作为宗法制度的象征送进废品回收站,送进造纸厂,更不用说去新修族谱了,其结果则是大量的宗族成员的迁移资料因此
9. 为什么东南亚姓吴的比较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10. 印尼华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
陈、林、胡、周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尼(Indonesia)。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得知,该国家华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林、胡、周、王、李、吴、蔡、郑、张、刘、赵、孙、冯、魏、蒋、杨、沈、何、吕。